一价动词与其行动元语义关系再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名词短语处于动词后宾语位置, 其主语位置是空的 , 是 ∃有宾无主句 % 。徐杰 ( 2001)没有 充分重视汉语名词性短语作主语、 宾语时有定、 无定的区别, 才认为潜及物动词的行动元是其 受事。实际上, 这类动词的行动元完全可以在从句中作主语。例如 : ( 4) 两条狗都死了的老头 这两类不及物动词的句法区别在于, A 组的行动元既可作主语也可作宾语, B 组的行动元 却只能作主语。我们认为 , 这种在句法层表现的差别必然有语义差别作基础。考察发现 : A 组 的共同点是 , 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对其行动元发生了明显的影响 , 即其行动元都因动词所代 & 表的动作行为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而 B 组动词对其行动元则没有明显的影响。 一价动词行 动元的施事性是语法学界的共识, 特别是自主动词 , 其行动元无可否认的是其所代表的动作行 为的发出者 ; 一价动词中的一部分, 其行动元又因为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 化 , 而沈家煊 ( 1999) 指出 受事 (典型的宾语 ) 一般在动词代表的动作的作用下总会有所变化, 而施事 ( 典型的主语 ) 作为动作的发出者不见得有什么变化 。因此我们认为, 一价动词可以 分为两类: 一类是其行动元只有施事性, 另一类是其行动元既有施事性 , 又有受事性。 二 施事、 受事都是典型范畴, 即作为动词行动元的名词性成分, 其施事性、 受事性是有程度差 别的。沈家煊 ( 1999)列出了施事的典型特征 : a . 有生性: 人 > 有生物 > 无生物 > 抽象物 ; b .使 因性: 直接使因 > 间接使因 > 非使因 ; c . 自主性 : 高自主 > 低自主 > 非自主; d . 支配性 : 强支配 > 弱支配 > 非支配; e . 显著性 : 十分显著 > 比较显著 > 不显著, 指出 , 同时具备这五个特征 ( 特征等级上左端顶 ) 的是最典型的施事 , 同时具备上述五个特征等级右端顶的是最典型的 受事 。 二价自主动词 (马庆株 2004)的施事与受事是典型的施事和典型的受事 , 即符合理想化的 认知模式, 施事自主地通过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对受事施加影响 , 受事受动词所代表的动作 行为影响发生某些变化。因此典型的施事与典型的受事是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的。 一价动词只有一个行动元 , 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并不对其他事物发生影响 , 如果动词所 代表的动作行为对某事物发生了影响 , 那就是这个行动元 (起词 )本身。 一价自主动词的行动元都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 从自主发出动作的角度看, 有很强的施事 性 ; 如果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对其行动元发生了明显的影响 , 从受动作行为影响的角度看, 这个行动元又是承受动作行为受其影响的对象, 因而, 可以认为这个行动元又有一定的受事 性。例如 来、 走 , 是其行动元发出这个动作, 同时也是其行动元承受这个动作。 那个人来 / 走了 中 那个人 是动作的发出者, 而 来 /走了一个人 中 一个人 是动作的承受者, 受动作 影响, 通过 来、 走 所代表的动作 , 一个人 出现、 消失。试比较: ( 5) a . 扔过来一本书 。 b . 跑过来一只狗。 书 、 狗 都由于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而趋近言语使用者, 是受动作行为影响的对象, 有受事性。不同的是动词 扔 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另有施事, 书 有与其相对的施事 , 是典型 的受事 , 而 狗 没有与其相对的施事。张伯江 ( 2001) 认为: 我们可以根据原型施事、 受事理 论得出一个假设 : 凡是处于动词后面的成分, 不管它是不是最典型的受事, 都会或多或少地具 有一些受事的性质; 凡是处于动词前面的成分 , 不管它是不是最典型的施事 , 都或多或少地获 得一些施事的性质。 我们认为 , 施事与动词前的成分、 受事与动词后的成分是有一定的关联 49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 年第 5 期
一价动词与其行动元语义关系再论
刘富华
提要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祝东平
有些一价动词的行动元既可以在动词前作主语, 又可以在动词后作宾语, 这是由其
本身既有施事性又有受事性这一语义基础决定的。 在言语使用中 , 根据使用者的叙述视点 , 施 事性被激活则作主语 , 受事性被激活则作宾语 。 关键词 一价动词; 行动元 ; 施事 ; 受事; 叙述视点
!
更重要的是 转换 、 移位 的基本假设是 : 转换 、 移位 前后 , 句子组成成分语义关系 始终维持不变。 那个人死了 、 那位客人来了 与 死了一个人 、 来了一位客人 组成成分 的语义关系似乎没有改变 , 但如果加上一个副词, 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两种结构组成成分之间语 义关系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 ( 2) a . * 那个人曾经死了 。 ∀ ( 那里 )曾经死了一个人。 b . 那位客人又来了 。 ∀ ( 他家 ) 又来了一位客人。 我们认为, 一价动词与其行动元之所以表层句法形式既可以是主谓结构 , 也可以是动宾结 构 , 是由于其决定因素是动词与其行动元的语义关系, 而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中生成主谓结构还 是生成动宾结构 , 则是语用条件决定的。 一 一价动词的行动元与动词的语义关系是广义的施事与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关系 , 这是除 了徐杰以外的大多数学者的共识。吕叔湘先生 ( 1946) 指出: 拿施事作主语 , 受事作宾语, 是 有很坚强的心理依据的。 语言类型学认为这是人类语言的普遍倾向之一。正是基于此 , 众多 学者都以一价动词与其行动元构成的主谓结构为基础句型, 来解释它们构成的动宾结构, 即确 认一价动词的行动元是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 来解释为什么施事可以作这个动词的宾 语。我们认为, 有些一价动词的行动元既可以作动词的主语, 又可以作动词的宾语, 是言语的 实际表现, 而我们的分析应该以言语的实际表现为基点 , 即应该从这些动词的行动元既可以作 动词的主语 , 又可以作动词的宾语, 思考这些动词与其行动元的语义关系。 一价动词在句法层的表现并不一致, 有一部分不能带宾语, 如 睡觉、 结婚、 咳嗽、 游泳、 旅 行 等, 其余大部分都可以带宾语。大多数学者都没有充分重视一价动词内部这种句法表现 的不一致, 同一地对待一价动词的行动元 , 只有徐杰 ( 2001) 将不及物动词 ( 一价动词 ) 分为潜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 : 甲组: 潜及物动词 A式 三块木板漂着 一班学生走了 很多梨烂了 乙组: 不及物动词 A式 老师傅工作了一天一夜 病人醒了 两个人游了一会儿 充当从句时行动元的位置得出结论的。例如: ( 3) a . 死了一条狗的老头 b . 孩子都上学的家长 B式 漂着三块木板 走了一班学生 烂了很多梨 B式 * 工作了一天一夜老师傅 * 醒了病人 * 游了一会儿两个人
性 , 但是, 它们的因果关系应该是: 一个成分之所以可以处于动词后面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受 事性, 能处于动词前面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施事性。 非自主动词表示无意识、 无心的动作行为 , 即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不能自由支配的动作行 为 , 也表示变化和属性 , 质言之 , 是表示变化或属性的, 因为无心的动作行为也可以看作变化属 性。 ∋ ∋变化是动态的, 属性是静态的, 无论是动态的, 还是静态的 , 都不受施事者或主体的左 右 (马庆株 2004) 。因此, 非自主动词没有作为典型施事的行动元 , 一价非自主动词的行动元 是在动词所表示的变化中发生了变化的事物。 墙塌了 、 塌了一堵墙 中, 墙 由于 塌了 这个过程发生了变化 , 那个人死了 、 死了一个人 , 则是 人 由于 死了 这个过程发生了 变化。以施事、 受事的典型特征衡量 , 非自主动词 塌 、 死 的行动元既不是典型的施事, 也 不是典型的受事。在根据动词与行动元的关系对行动元的进一步分类中, 非自主动词所联系 的行动元被称为系事 ( 范晓 1991) 。陈平 ( 1994)建立了汉语中语义范畴跟主语相配的连续统: 施事 > 感事 > 工具 > 系事 > 地点 > 对象 > 受事 按照这个连续统 , 越靠近左端的越倾向于充当主语 , 越靠近右端的越倾向于充当宾语 , 而系事 恰好居于这两种倾向的中间。 施事作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受事作为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有其客观基础 , 但不可否认也存 在一定的主观性。汉语中有一类表示人身体某部分动作行为的动词 , 例如 举 ( 手 )、 抬 (头 )、 睁 ( 眼睛 )、 迈 (腿 ) 、 挺 ( 胸 ) 等等。例如: ( 6) a . 他慢慢地举起了一只手 。 ( 7) a . 他终于睁开了眼睛 。 b . 他的手慢慢地举了起来。 b . 他的眼睛终于睁开了 。
#
徐杰 ( 2001)并没有说明区分潜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语义根据, 而是根据这两组动词 * 一条狗死了的老头 * 都上学孩子的家长
不及物动词 带一个名词短语, 这个名词一般是施事 , 在深层结构中处于主语位置 , 是 ∃有主无 宾句 % ; 而潜及物动词 所带的名词短语不是施事 , 而是受事, 句子没有施事。在深层结构中 48
手 作为动词 举 的行动元 , 是施事还是受事, 有其客观生理依据是必然的。但是 , 在交 际过程中, 使用句式 ( 6a) 、 ( 7a), 还是句式 ( 6b) 、 ( 7b) , 并不是根据这个生理基础 , 而是由言语 使用者叙述视点决定的。以 他 为主体为施事时, 手 、 眼睛 是典型的受事 , 举 、 睁 是 二价动词。如果以 他的手 、 他的眼睛 为叙述视点 , 举 、 睁 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就是 他 的手 、 他的眼睛 自行发出的, 动词 举 、 睁 就只有一个行动元 , 是一价动词。 表示自然现象时 , 太阳出来了 、 出太阳了 , 雨下起来了 、 下雨了 等都是交际中经 常运用的句式。现代科学已经能够解释这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 但是 , 交际中运用哪种句式 的原因 , 更主要的却不是这种科学的客观依据 , 而是言语使用者的主观性。例如 : ( 8) a . 太阳出来了。 ( 9) a . 太阳落 ( 山 )了 。 ( 10) a . 雨下起来了。 ( 11) a . 雨停了。 b . 出太阳了。 b . ? 落太阳了 。 b . 下雨了。 b . ? 停雨了 。
陆俭明 ( 2003) 指出 : 一个动词如果只能支配一个行动元, 也就是说这个动词后面不能带 宾语, 那它就是一价动词。 一价动词构成的典型句式是主谓结构 NP + V。但在汉语言语中, 有一些动词虽然只有一个行动元, 这个行动元却不仅可以在动词前作主语, 也可以在动词后作 宾语, 当其为宾语时, 动词前另有其他名词性成分作主语, 构成汉语另一种典型句式 NP1+ V + NP 2 。例如: ( 1) a . 王冕死了父亲 。 b . 他来了客人 。 大多数学者认为 , 其中 V 仍然是一价动词 , 作宾语的 NP2 是 V 的行动元。也就是认为一价动 词的行动元既可以在动词前作主语, 也可以在动词后作宾语。当行动元在后作宾语时 , 关于动 词前的主语 NP1 , 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袁毓林 ( 1994) 认为 NP1 是 NP 2的配价成分 , 即例 ( 1a)、 ( 1b) 中, 王冕 、 他 是 父亲 、 客人 的配价成分。但是, 在 他死了一些羊 、 张三跑了两个犯人 这类结构中 , 显然不是 因为 羊 、 犯人 是一价名词而构成这种结构 , 而是结构的句法语义使得 羊 与 他 、 犯 人 与 张三 发生联系。另外, 二价动词构成的 NP1+ V + NP2 中, NP1 与 NP2 有领属关系 的有很多例子, 如 王冕杀了父亲 , 王冕打伤了朋友 , 王冕写完了自传 。而 她生了一个 儿子 中 , 她 则必然与 儿子 有领属关系 ; 他娶了母亲 之所以难以接受, 就是因为我们倾 向于理解 他 与 母亲 之间有领属关系。 沈阳 ( 1995)则认为 NP1+ V + NP2 是由深层的 NP 1 的 NP2+ V 转换来的, 即例 ( 1a)、 ( 1b)是由深层的 王冕的父亲死了 、 他的客人来了 转换来的。那么按照这一思路 , 像 他 写完了作业 、 他卖了房子 一类句子能否看成是 他的作业写完了 、 他的房子卖了 转换 来的呢 ? 徐杰 ( 2001)将不及物动词 (即一价动词 ) 分为两类 , 认为 死 、 来 一类的动词是潜 及物动词, NP1+ V + NP2 是由深层的 V + NP1 的 NP2 提升移位而来的。但是他的例证如 果注意名词性成分的 有定 、 无定 的区别, 就无法支持他的分类。也就是说徐杰虽然解决 了二价动词的提升移位 , 伤害了张三的父亲 不能提升移位为 张三伤害了父亲 , 却无法 说明一价动词内部的移位不同。 47
试比较那个孩子工作了他工作了个孩子他有个孩子工作了他工作了那个孩子他那位客人来了他来了位客人他有位客人来了他来了那位客人他那只羊跑了他跑了只羊他有只羊跑了他跑了那只羊那个苹果吃了他吃了个苹果他有个苹果吃了他吃了那个苹果他那只鸡吃了他吃了只鸡他有只鸡吃了他吃了那只鸡a组中动词工作的行动元只有施事性只有式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