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对教学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改对教学的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2000年9月正式启动,课程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
它从教育理念到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反映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为教学的良好开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一、课程改革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
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精选学生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二、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
课程改革首先使教师的执教由“专制型”向“民主型”转变。
课改要求,教育必须要民主化。
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能建立和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制度。
其次,教师的课堂角色由“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
以往的传统教育只重视由教师单项传授知识,低估了学生的能动性和潜能,教师习惯于注入式教学,昧于启发式教育操作。
新课改提出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即以学生为本。
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教师的教育对象由“局部”向“全体”转变。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革改的核心理念。
过去那种“只关注尖子,忽视全体”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
新课改要求教师始终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都有成才的希望,对学生公正、公平,一视同仁。
最后,教师的知识层次由“专”向“全”转变。
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其能力必須进一步提高,其知识层应有“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
教师必须加强自我学习,拓宽知识领域,改变知识结构。
同时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再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反思,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好的教育教学方法。
三、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教法与学法的变化
教学方式指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组织指导取向,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
课改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要以参与、体验、感悟代替“一味听讲”等灌输式的做法。
要实现这一转变,关键依赖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要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课程改革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能使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分门别类”。
课改前,教师讲完教材就意味着完成教学任务,学
生掌握了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就意味着有较高的学习质量,其弊端不言而喻。
教师只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指导者,并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才能自主地学习、深入地探究、广泛地合作。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在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要着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新课改也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研讨、观察、交流、辩论......;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彻底转变。
四、课程改革让课堂充满兴趣、充满现代气息
新课程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融合为一体。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用“真问题”来组织教学,在“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将教学过程中最富于启发学生“思维的阶段”还给学生,学生必须要拥有这一在教学全程中最具有挑战的探索性的思维阶段,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利用这思维时空,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观察、思考、感悟......将过程、方法、还给学生。
用过程与方法生成的知识不仅是牢固的,而且是高效的,甚至多少年过后其知识、技能被淡忘了,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却影响着他一生的生活,在此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也必将
其一生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新课改强调“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把思维的时间还给学生,用思维的时间开掘思维的空间,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用过程产生知识、形成技能。
”只有这样,课堂教学过程才会真正成为生命成长和智慧形成的过程,课堂就充满了生命色彩。
五、课程改革进一步明确了课堂秩序与思维秩序的关系
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时间相对减少,那么,教学任务能完成吗?课堂秩序能维持吗?新课改充分肯定了课堂秩序的关键是思维秩序,只要思维秩序不乱,形式上乱不要紧。
教师控制课堂秩序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思维秩序是否展开、有序、活跃、有意义。
良好思维秩序的形成关键在于处理好思维的等待时间与教学进程的关系。
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表达时间。
如果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有困难,教师必须耐心等待,直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明白。
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表述,这样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
课堂上既让学生通过过程与方法掌握知识与技能,这既展示了学生的表达才能,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张扬了学生个性。
六、课程改革进一步健全与完善了学生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中存在不足与局限,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而新课改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校、教师、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尤其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将考试与质性评价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新课改强调对学生平时的考试要改变单纯考查知识现象,注重考查能力及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
考(或高考)名题注中熏陶渐染,体现教育性;注重文化品位,体现人文性;注重贴近生活,体现实践性;注重个性养成,体现创造性;注重整合优化,体现综合性。
七、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符合当今教育发展趋势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现。
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
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教师更高的职业要求,赋予了教育新的内涵,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课改的征程上,教师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任重而道远,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与时俱进,是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紧扣时代的脉搏,才能成为学生发展的奠基者、促进者,师生才能共享教育的成功,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学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