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相关学问,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育归纳整理字词的力量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同学初步鉴赏文言文的力量。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支配】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旧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鄙视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体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由于《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最终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具体而详细。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大事,同时也较为详细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

以其敏锐的观看力,深刻的熟悉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很多大小历史大事,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擅长描写战斗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经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
三、介绍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关心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立刻派子人九出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斗。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由于,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斗。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斗时,自然要查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始终非常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定的了。

四、泛读文本,整体把握故事梗概。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亡郑利晋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阙秦以利晋
晋师撤离
五、精读文本。

串讲文本,详细见课件。

六、分析艺术特色。

游说艺术:
擅长利用冲突。

擅长分析利弊。

擅长揣摩心理。

讲究语言艺术。

艺术形象:
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灵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特殊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化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精彩的辩臣的形象。

艺术特点:
1.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
2. 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3.擅长剪裁,详略得当。

4.写人以记言记行为主,文字简洁生动,人物共性鲜亮。

七、词语解释。

实词: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告辞)
不辞劳苦(推脱)
动以朝廷为辞(借口)
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文体杂说)
是说也,人常疑之(说法)
秦伯说,与郑人盟(兴奋)
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
言语粗鄙(粗俗)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疆,作动词)
先帝不以臣卑鄙(浅薄)
微:
人微言轻(稍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
虚词
若: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好像似乎)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假如)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
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表假设)
之:
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秦军)
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君将哀而生之乎?(人称代词,自己)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厚,雄厚;薄,薄弱)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
词,远地)
⑤行李之往来(名词作意动词,使者的意思)
⑥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朝,早上;夕,晚上)
⑦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推断句。

⑤(烛之武)辞曰省略句
⑥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
⑧(晋)许君焦、瑕省略句
补充:
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由于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怀疑。

《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
②谦词敝人
③疲乏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

”、“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
5.微
① 没有
②细小,稍微(同现义)
③衰败国力衰微。

④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
⑤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藏,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由于,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跑焉 (兼词,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议)
补充:
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矣,通“已”,语气词,“了”)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应)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意)
④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款待使节的)仆人;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仆人)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状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在诵读过程中,培育同学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平安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沟通、沟通。

课时:两课时。

内容安排为:第一课时梳理文意,重点讲解第三段烛之武退秦师的技巧和功效;其次课时解决文中消失的各类文言现象,重点解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及烛之武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东周》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

前半句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故事,后半句说的是毛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服楚赵两军合纵抗秦的故事。

而我们今日所学课文的仆人公可以说同时具备了前面两人的功效,他三朝老臣却始终不得重用,他年逾七旬还是一个圉正——养马的.官儿,他须发苍苍步履蹒跚却保住社稷劝退强兵!他就是:烛之武!
二、解题并整体感知:
文题为“烛之武退秦师”,那么为什么要退?由谁退?怎么退?结果如何?我们先来看一张当时的时局图。

简洁讲解时局图后,请同学结合自己对课文的了解,思索:
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
【明确】由于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要围郑?
【明确】由于郑国“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都是郑国和晋国之间的“冲突冲突”,秦国为何也来围郑?
【明确】由于秦晋之好,秦又有往东扩张的野心。

4、谁举荐了烛之武?他自己为什么不亲自上阵?
【明确】佚之狐。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

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观赏烛之武精彩的论辩艺术。

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难点】学会适当运用论辩技巧
【课时支配】其次课时
【学习过程】
一、奇迹导入(设计理念:激发阅读爱好,了解人物身份。


两个大国围困一个弱小的国家,合理的结果是什么?——当然是效果城破国灭啦!可是一夜之间,奇迹发生了——一个人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不仅挽救了自己的国家,还差点让两个强敌反目成仇。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

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

刘勰的《文心雕龙》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一个人的口才、力气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日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查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复习检测(设计理念:只有解决字词的障碍,文字背后的情感、形象才能纷纷站立起来。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一些重点的词句做了疏通,接下来检测大家对课文文言基础学问的把握状况。

(课件展现)
1—3解释加点词,4—6翻译句子。

1、行李之往来古今异义,外交使节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
3、共其乏困缺乏的物资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5、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6、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意呢?
三、整体感知(设计理念:把握情节,理清思路。

以活动增趣味,也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


1、《左传》叙事特别利落,本文四个段落就结束了故事。

请大家也学一学这种简练的风格,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课件展现)
围郑→受命→退秦→撤围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迫晋撤围
2、易中天品三国,今日我们也来个图说三国。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非常简单,先了解与此文相关的历史事实,然后我们讨论一下三国的位置。

排兵布阵,运筹帷幄,需要一图在手,高超的军事家都是如此。

(课件展
现)
这是晋秦围郑形势图,不过三国位置不明,你能依据第三段的某些句子快速推断三国的准确位置吗?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晋隔开秦郑两国,居于中。

(2)“若(秦)舍郑以为东道主,(秦)行李之往来,(郑)共其乏困。

”——秦在西,郑在东。

(3)(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晋居中,东边是郑国,西边是秦国。

(课件展现)
3、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
(晋师出出名,“以其无理于晋”(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郑贰于楚”(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同时从这两句话就能发觉秦国与郑国并无什么冲突,所以折也是见的是“秦伯”而非晋侯的缘由。

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霸业,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是同床异梦。

)为烛之武说服秦伯供应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晋秦联军来势凶狠,兵临城下,为人物出场铺垫。

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但分驻两地,示意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胜利劝告分化伏笔。

4、我们再来看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知我们哪些内容?
(1)一人与万人,力气悬殊,布满悬念。

(2)核心人物是烛之武: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始终担当“圉正”(yǔ、养马的长官),也许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

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课件展现)
(3)假如在“退”前加上一个修饰语,确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巧施反间计、三寸之舌、妙语、说......
烛之武(说)退秦师(板书题目,重点“说”)
四、互动探究
1、烛之武是怎样劝告秦伯退兵的呢?(诵读第三段,留意语气。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
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开头一句“夜,缒而出。

”为何“夜出”?何为“缒而出”?为何缒而出?(课件展现)
“夜出”躲开晋军耳目。

“缒而出”指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这三个字让我们感受到当时郑国面临重病围困,岌岌可危。

烛之武在这种形势下去劝告秦伯,真可谓敢说。

(板书:敢说)
(2)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
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包含了五层意思,
①郑既知亡。

(语气镇静真挚。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②亡郑利晋。

(语气平稳、严正。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毕竟什么意思?你懂的!秦晋之间,几代联姻,特别友好,留下了“秦晋之好”的佳话,这两个邻国的友好关系,在烛之武眼里却成了“邻之厚,君之薄也。

”真是赤裸裸的离间,中伤秦晋之好,但也有先见之明,预见了秦晋之争。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没有永久的伴侣,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

③存郑利秦。

(语气高亢、恳切。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春秋无义战!全部的战斗动身点都为“利”。

烛之武抓住了秦伯谋利的心理,口吻比较恳切。


④回顾过去,晋不讲信用。

(语气慷慨激烈。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⑤展望将来,晋必将攻秦。

劝秦谨慎。

(语气慷慨激烈。


他的一番说词(8“君”,6“郑”),(表面看来)到处为秦着想,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理由充分,其实呢,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

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这体现了烛之武以“利”抓秦伯心理,体现他会说。

(板书:会说)
但是假如烛之武这么说的话会不会达成此行的目的?“您来打我们郑国真是太不聪慧了,我们郑国灭亡了对你有什么好处?不要傻乎乎被人家利用了,做出这么蠢的事。

假如你不灭掉郑国,我们郑国会给你任何你想要的东西,你就行行好,放过我们郑国吧。

”所以烛之武之所以能够说退秦师,不仅是由于说清了灭郑、存郑对秦国的利弊得失,更由于他超群的语言艺术。

简洁品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郑亡(言于秦)
亡郑(害于秦)到处言秦,到处为郑
舍郑(利于秦)晓以利害
赐晋(负于秦)明则为秦,暗则图晋
肆晋(阙于秦)
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板书:巧说)
古人对烛之武说辞的评论——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

——魏禧《左传经世钞》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3)如此精彩的论辩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心得、体会呢?(同桌之间争论)
(1)说话要讲究技巧,委婉含蓄
(2)语言要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换位思索,站在对方的角度思索问题,抓住对方的心理。

(4)要有丰富的学问储备。

【小结】
烛之武精彩的“说”理艺术对于古人和今人的处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更要懂得说理的艺术。

1、邹忌与齐威王(正面)邹忌将自身受蒙蔽的事情和国家大事用类比和联想的方式联系起来,规劝君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从而齐王接受了皱忌的进谏。

2、触龙与赵太后(正面)触龙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

(二)对于现代人来说,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敬重被劝告者,注意对方感受,委婉劝告,文明沟通。

平常与人沟通要做到敢说、会说、巧说,这样才能说好。

2、烛之武开头还闹点小心情,后来才接受任务,这是否有损于人物形象,是本文的瑕疵?
恰恰相反。

始终不被器重,怀才不遇,闹点心情更显真性情,人物形象更显真实。

临危受命,更显示出他不计前嫌,以大局为重,是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不避艰险,为国家利义无反顾,是知难而上的`勇士;在秦伯面前口若悬河,最终劝告胜利,他更是巧言善辩的辩士。

五、当堂反馈
1、有一项关于家庭教育的调查表明,很多家长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三句话是:“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针对这三句话,请你也写三句话来劝告这些家长以转变他们的看法。

让你的孩子在自我探究中享受独立的乐趣,让你的孩子在全面进展中提高综合素养,
让你的孩子在正面激励中形成健康的人格。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大事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呈现,形象得以完成。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你最观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知错能改。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有充分洞察力和预见性(侧面写烛之武)
秦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

晋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镇静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一个为纾国难挺身而出的忠臣,一个远见卓识的杰出的外交家,一个晓理动情的天才式演说家,一个善用冲突化干戈为玉帛的政治家,一个审时度势的精彩的心理分析大师)
志士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
辩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思索: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

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2、郑伯作为当权者做得如何?从中要吸取怎样的教训?
3、佚之狐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他自己为什么不去说秦而举荐了烛之武呢?他对
烛之武是很了解的,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板书】
敢说会说
\/
烛之武(说)退秦师
/\
巧说说好
围郑→受命→退秦→撤围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迫晋撤围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识记作家与作品。

2、重点把握“鄙、微”等多义词的意思。

3、把握“行李、东道主”等古今异义的词
4、把握文中消失的词类活用的现象和特别句式。

5、赏析文中人物形象和本文的写作技巧。

二、十三经:
周易、尚书、传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三、重点实词:
贰:①不专一,引申为从属二主
②重复
不迁怒,不贰过
辞:①告知,讲话
请辞于军
②推辞,不接受
③告辞
④文体的一种
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庸俗,浅陋
③看不起,轻视
卑鄙:
军:①驻扎
济:①渡河
②胜利
③关心,接济,……有利,有益
微:①隐藏,公开,引申为不显露的,暗中,伺机
②浅显,微妙
③略微
④假如不是,假如没有
⑤非,无
因:①依靠,凭借
②依照,依据
③趁着
④沿袭
⑤由于
⑥于是,就
⑦由,从
⑧通过,经由
陪:①增加
②与:①结交
②应付
③参与
④赞许,引申为关心
⑤句末与其词
敝:①坏,破旧
②损坏
③疲乏,衰败
四、文中虚词
以:①介词,由于
②介词,用
③连词,相当于“而”
④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⑥动词,去,往,到
其:①第三人称代词
②指示代词
③连词,相当于假如,假如
④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五、古今异义词
行李---出访的人
今:出门带的.包裹
夫人---那人
今:妻子的尊称
以为---把…作为
今:认为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仆人
今:请客的仆人
去---离开,距离
今:与“来”相对的动作
六、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军,名动用法驻扎
既东封郑东,名状用法在东边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疆越国以鄙远鄙,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疆把…作为边疆
与郑人盟盟,名动用法订立盟约
退秦师退,动使动用法使…撤军、退兵
阙秦以利晋利,名使动用法使…得到好处
越国以鄙远远,形作名词偏远的地方
若不阙秦阙,动使动用法使…亏缺
肆其西封肆,形作动词扩张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作动词损害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七、特别句式
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宾语前置……何厌之有有何厌
省略句……晋军函陵晋军(于)函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