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创新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创新探索
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其教学改革与创新,除了进行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改革外,还可从课程内容的细节入手,进行针对性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探索。

笔者在十几年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相关的探索实践,针对课程不同的具体内容,探索出相应的方法,对课程原有内容及阐述方式进行补充、扩展,增加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掌握及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1抽象原理举例法
在经济学课程中,有许多原理都是进行纯理论的抽象阐述,学生往往反映其大概意思是懂了,但有些朦朦胧胧,似懂非懂,特别希望老师联系实际一一对应予以讲解。

对此类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有的因教学时间关系不允许采取案例教学,有的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合适案例。

对此,可采用举例法,针对性地单独举例说明,即通过举出单一事项及相关数据来进一步讲解原理。

如微观经济部分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关于价格效应原理,几乎所有教材都是通过几何图示对这一内容进行定性的阐述。

一般都是这样的:
如图1所示,X商品价格下降后,设Y商品购买量不变,则X商品量可增购,新预算线为MN’;
(1)无差异曲线U1、原预算线MN,得均衡点E1,X消费量为X1;
(2)由于商品降价,消费者收入提高,预算线逆时针方向旋转至MN’(图是X商品降价,Y不降价),故Y商品量不变;
(3)先假定消费者真实收入未变,即效用水平不变,相当于画一条与新预算线平行的预算线与原无差异线相切于E2。

此时X商品消费量从0X1增至0X2,X1X2为替代效应;
(4)由X商品价格下降引起的消费者真实收入上升,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可上升至U2,与新预算线MN’相切于E3,商品X的消费量从0X2增至0X3,则X2X3为收入效应。

对于这一只是通过图示进行了抽象阐述的原理,我们可采用表格式补充举例如下:
假设有两种商品,杨梅y和荔枝x,均为正常商品,杨梅价格为Py,需求数量为Qy,荔枝价格为Px,需求量为Qx,消费者收入为I,效用水平为U。

则初始状况1及荔枝价格Px下降后的不同状况如下表(表1)所示:
表1中初始状况1为商品价格变动前的消费者选择,其消费者均衡点为几何图示(图1)中的E1点。

状况2为杨梅价格不变,荔枝价格下降为5元时,消费者仍维持初始实物需求数量,只需75元,亦此时花75元购买的实物量的消费即能维持U1的效用水平。

状况3说明在保持与状况2相当的效用水平,即花75元维持U1的效用水平情况下,因为荔枝价格下降,消费者增加相对便宜的荔枝消费而替代相对昂贵的杨梅。

如表中比状况1增加了4Kg荔枝消费,亦用4Kg荔枝替代2Kg杨梅。

此即为“替代效应”。

其消费者均衡状态相当于几何图示(图1)中的E2点。

状况4为荔枝价格下降后,相当于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如表中比状况1多购买5Kg荔枝),达到更高效用水平U2,此即为“收入效应”。

状况5是荔枝价格下降后,消费者对荔枝购买量的最终抉择,即荔枝数量由初始5Kg增加到14Kg 的“价格效应”是由4Kg的替代效应和5Kg的收入效应两种效应综合而成的。

此时消费者均衡状态相当于几何图示(图1)中的E3点。

讲述中,可能会有学生提出在均衡点两种商品数量的组合问题,则可引导学生找出E2、E3均衡点两种商品数量的数种组合。

通过补充举例说明,可使学生增加对抽象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2概念关系图示法
在经济学课程中,还常常涉及到一些数量经济指标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的阐述。

微观经济部分的如会计成本、会计利润、显性成本、隐性成本、机会成本、经济成本、经济利润、正常利润、超额利润等各种成本利润概念;宏观经济部分的如GDP、GNP、NFP、NNP、NI、PI、DPI等收入概念。

对这些概念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传统教学都是用语言、文字及等式阐述,这样不少学生仍然觉得不太清晰。

对此,我们可采取线段等图示将这些概念的关系非常直观的反映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

如关于成本利润概念相互关系,传统教学大都是如下讲解:
会计师对企业利润的理解是:会计利润=收益-会计成本
经济学家对企业利润的理解是:经济利润=收益-经济成本
其中:经济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会计成本=显性成本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把经济成本超过会计成本的部分称为正常利润。

即,经济成本=会计成本+正常利润
当厂商的会计利润恰好等于正常利润时,其经济利润等于零。

厂商正好补偿投入要素的全部机会成本。

当厂商的会计利润超过正常利润,其经济利润为正,厂商获得了超额利润。

当厂商的会计利润低于正常利润,厂商是亏损的。

对于这些只通过语言、文字及等式进行了阐述的概念关系,我们可采用线段式补充图示如下:
如图2(A)所示,是厂商的会计利润超过正常利润的情形。

进一步,如图2(B)所示:如A点往上移,超过收益, 即厂商的会计利润低于正常利润的情形。

此时,收益减去经济成本其结果为负值,即经济利润为负,尽管会计利润为正,但从经济学角度看已然亏损。

通过补充图示说明,可使学生增加对有关概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3开拓思路扩展法
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除了使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原理、理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

为此,可采取扩展法,就是要在课程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联系实际经济问题,提出新的探索性观点。

如微观经济部分关于市场失灵原因,传统观点认为主要有:(1)市场垄断;(2)公共产品的问题;(3)外部经济;(4)市场不完全;(5)信息不完全;(6)失业或收入分配。

为了激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可引导学生围绕市场失灵就是市场调节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开拓思路,进行深入思考。

为此,我们对课程传统内容进行扩展,指出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均衡的实现过程,体现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过程。

但是当市场偏离均衡时,靠自发的市场力量并非必然达到帕累托最优均衡点。

除了传统观点认为的6种原因外,供给时滞也会导致这种情况出现。

所谓供给时滞,是指供给量的变动存在时滞,即企业从开始生产到产品在市场上出售之间有一较长的生产周期,生产规模或产量确定之后,在一个生产周期完成之前不能中途改变,因此供给量的变动滞后于价格的变动。

由于企业对其产品未来的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量无法确定,只好以目前的价格作为决定其未来产量的依据。

就是说,目前的产量取决于过去的价格,将来的产量取决于目前
的价格。

这样会使得当期产品供求达不到均衡,生产大起大落,要么供过于求,要么供不应求,导致资源配置达不到最优,消费者福利受损。

比如2009年我国因为全球甲型H1N1流感呈暴发态势等价格以外的因素导致对大蒜需求增加,大蒜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此时,如果能及时增加大蒜供给,使大蒜供给曲线同时向右移动,或者及时增加大蒜供给量,使大蒜供给量沿着原供给曲线增加,则能保证在大蒜价格不变或有所上涨的情况下增加大蒜的均衡交易量。

但是,2009年当年大蒜减产,新大蒜要到第二年才能产出上市供应市场。

结果是2009年大蒜供给不仅由于供给时滞不能及时增加,反而因为当年减产而减少,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这就造成了2009年大蒜的市场价格过高,比2008年同期猛涨40多倍,成了“疯狂的大蒜”。

结果如同垄断一样,价格过高,交易量过低,使消费者福利受到影响,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

虽然结果同垄断一样,但其原因却是因为供给时滞。

这样就扩展性提出了面对供给时滞,自发的市场力量无能为力,即供给时滞也会造成市场失灵的新的探索性观点,引起学生激烈的反响。

通过对原有课程内容的扩展探索,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路,养成善于思维的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