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民俗风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的民俗风情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

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

苗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

一、苗族的待客习俗
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像许多少数民族一样具有民族特色和别样的待客礼仪和风俗。

1、包拉总
“拉总”,苗语谓“地搂”,又称“总站”。

“包拉总”,苗语谓睡觉。

苗家通常在火炕边用硬木板铺成地楼,离地高尺许,此处不准生人随便上去。

到苗家做客,若主人没有招呼坐下,万不可再火炕旁凳上就座,因火炕旁是苗家安灵设位祭祖之地。

主人请坐之后,须擦掉鞋底上的泥土。

晚上就寝时,若主人请“包拉总”,客人不能上床,必须规规矩矩地躺在火炕旁的地毯上。

此时,不能说这是“睡地铺”。

“睡地铺”苗家叫“包大斗”,专指睡在地上的牲畜。

安排客人睡地搂,是让客人同主人的祖先英灵睡在一起,是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2、敬牛角酒
中国苗族待客迎送礼.凡有宾客.主人即以自酿米酒斟满牛角,双手捧着相敬.如果来者是贵客,必须持酒捧案于路口迎候,主人双手将中角敬奉贵宾唇边,客人若不善饮酒,须双手相接,将酒饮尽.敬酒后主人将几根筷子捆成一束,蘸上朱红,在客人额上点一个红印,表示为客人祝福之意.送客之礼与此同.
3、奉鸡心
苗族待客礼仪。

苗族人民款待最信任的人,便要杀鸡宰鸭,由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人,将鸡心或鸭心奉给客人吃;以此相送,即喻以心相托。

但客人不能马上个人吃掉,须按苗家风俗,同在坐的老人分享;以此示自己大公无私,不会有二心,是主人的知己。

如果不懂规矩,独食鸡心鸭心,就会受到冷遇乃至被孤立。

苗族人认
为,鸡心代表人心.以鸡心献给客人,包含着“交心”之意,表示自已的至诚.所以,每有宾客来到,友人一定要宰鸡杀鸭,在宴请客人时,长者或尊者将烹制好的熟鸡、鸭心敬献给客人,表示”同心一意,交契至诚”.客人接受后,要把鸡心分成苦干份.回赠给在座的诸位尊长.以示自已的心无私,忠诚不二,然后大家才一起食用。

二、苗族人的婚俗
在苗族青年男女经过恋爱情投意合后,父母便为他们选择吉日结婚。

但结婚前一段时间内,男女双方却不能见面,俗称"婚前不见面",结婚的前一天,男方把结婚用品送到女方家过目。

这些迎亲礼中,有一张又大又厚的糯米粑粑,它是用25斤到30斤糯米面做成的,足有簸箕大,表示结婚后新郎新娘团团圆圆,丰衣足食。

除此之外,苗族还有一些更易引人注目的特点。

1、苗族的爱情婚姻是很自由的,苗族人恋爱不用媒,山歌就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他们本是山歌唱出的果实,如今又用山歌来播散爱情。

因为情歌互答,谈情说爱的场所多在集市边的溪畔、竹林、所以叫作“赶边边场”。

2、苗族男女幽会时,往往以草标作标记,俗称“草标幽会”。

3、苗族姑娘在出嫁前一面个月里,寨上的姊妹们大都自觉而来相陪。

她们一边帮赶制衣裳,一边互学苗歌,以便在婚礼上与别人唱歌对歌,这是苗族婚俗中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在苗民聚居区,姑娘出嫁前,多以唱歌来抒发对父母兄弟的、感恩戴德之情:在杂居和敬居区,受汉文化影响,也有以哭嫁代歌的习惯,有些哭七天七夜,甚至达一月之久。

三、苗族的服饰特点
苗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服饰也有明显的不同。

不仅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而且苗族服饰是一种原始苗族人民的符号和象征,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存根,一种无字的历书,一种无声语言和标志。

1、式样繁多,色彩艳丽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

《后汉书·南蛮传》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

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

2、被誉为“无字史书”
苗族服饰图案是件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应用于日常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
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代
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

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服饰一直未被
任何一部史料记载。

但从苗族服饰图案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看,苗族服饰距今已有
几千年的历史了。

虽然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学,但仅凭强烈的认同感,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
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
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四、苗族的饮食习惯
苗族分布区域广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农作物品种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所差别,但总体来说,苗族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辅以包谷、小米、高粱、
小麦和薯类等杂粮。

苗族人最喜食糯米。

副食品主要有瓜类、豆类、蔬菜以及作为佐
料的辣椒、葱、蒜等。

肉类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

1、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

在众多苗族
菜肴中,以酸汤最为著名,其酸香丰富,是苗族传统的风味名菜。

苗族同胞居住于大
山之中,山高路远,于是乎家家都有酸菜坛,少的一两个,至多的也有几十个。

苗族
的酸汤是选取来自高山的泉水和自家种植的香糯酿制而成,因此美味独特,酸鲜可
口。

此外,苗家的酸汤煮鱼是风味名菜,做法是将酸汤加水、食盐煮沸,取鲜活鱼去苦胆,入酸汤中煮制而成,此菜肉嫩汤鲜,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2、酒是苗族人民常用的饮料,所以每家都酿制,酒曲亦多自制。

自酿有烧酒、
甜酒、米酒、刺梨酒、泡酒等。

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
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
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五、苗族的建筑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修筑民居,黄土墙黑瓦房和古香古色的吊脚楼便成为苗族民居的主要式样。

1、黑瓦房
黑瓦房通常分五柱四挂、或四柱三挂。

木制结构,两侧用竹子编封外糊泥墙。


板房上盖小青瓦,梁柱板壁全用桐油反复涂抹,风吹日晒,乌黑发亮。

屋前砌有青石
板小坪,搁有农具,风车等,屋前后栽有凤尾竹枫香树或芭蕉林。

进门跨过“虎口”
是堂屋。

正中埋有“龙宝”,堂上供有“家先”(祖先牌位);左侧厢房筑有青石火
塘,供炒菜煮饭,右侧厢房摆放家具;左右厢房靠后都摆有两张大床,外用青色蓝色
土布大蚊帐罩住。

帐内设有壁柜;主人家凡值钱的东西多藏在大蚊帐内。

2、吊脚楼
吊脚楼苗家的吊脚楼飞檐翘角,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

栏杆雕有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

悬柱有八棱形、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绣球、金瓜等形体。

吊脚楼通常分两层,上下铺楼板,壁板油漆发光。

楼上择通风向阳处开窗。

窗棂花形千姿百态,有双凤朝阳,喜鹊闹海、狮子滚球等。

吊脚楼的下层多作贮藏粮食的谷仓或摆放家具农具。

楼上则为主人居室或客房。

楼外长廊为妇女们绣花、挑纱、织绵、打花带、晾纱、晾衣的场所,和土家吊脚楼不同,苗家吊脚楼上楼的梯子一般设在屋内,而不像土家吊脚楼设在屋外。

六、苗族的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历经筛选才世代流传、千百年不变或改变较少,作为民族文化的集中而直接的表现形式,苗族传统的节日对其民族精神、个体需求等发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开年节和芦笙节,影响比较深远。

1、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

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

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芦笙节
主要是祭祀祖先,庆祝丰收。

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对历史的创造和继承。

它不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影响,而且也附着历史的痕迹与色彩,表现出来就是更多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仪式,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传说中的文字却早已失传,每逢节日,就会邀请德高望重的寨头史诗或者巫师口传族源、神话、史诗等历史事象,使子孙后代牢记住祖先的创造和功德。

所以苗族的传统节日不仅娱乐身心强化了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还绵延了历史,丰富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