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班级授课制到小组探究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班级授课制到小组探究制
□本报编辑部
高效课堂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坐学习。从排坐到围坐这一形式变化的背后,实际上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其变革的核心是:新的学习组织的出现。
小组带来的革命
现代学校出现一百多年来,班一直是基本的学习组织,是基本的学习单位。班的基本要求是统一:统一的时间,统一的内容,统一的地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标准。要满足如此多的统一,唯一的办法就是:教师统一讲授。
而高效课堂是一种全新的课堂结构,重塑一种全新的课堂秩序。而构成高效课堂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学习小组。它作为基本学习单位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以小组为中心的小组围坐取代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全班排坐。小组围坐制用强制的形式保障了学生的合作学习。
其次,学习的秩序出现了所谓的“颠倒”现象:自主学习在先,课堂学习在后。学习的起点不再是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而是课前的小组学习。每个学生按照学习方案的要求,自觉、自主地开始了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小组产生着组织作用、氛围作用、激励作用、帮扶作用、督查作用。
再其次,“学时”正在取代“课时”。“课时”概念是讲授式教学的产物。它关注、强调的是实施、完成特定学习内容时课堂使用的时间;是课堂上主要用于教师讲授的时间。而学时指学生在完成特定学习内容时所用的全部时间,包括课堂之前、之后的自学、小组学习,以及课堂上的学习。在课堂以外,班作为一个学习组织的作用不复存在。而小组活动可以延伸到一切可能开展学习活动的地方。保证课外学时使用效果的,正是小组。
所以,没有班,就没有现代学校;而没有学习小组,就没有新的教学模式。
小组的职能
小组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协商编制小组的学习方案,或研究实施学习方案的办法。目前多数学校的学习方案(学案)是由教师编制的。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编制学习方案,或学生参与编制学习方案。
小组作为一个学习性组织,重要职能之一是交流。学习不是简单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共同体内的表达、争论、完善、思想碰撞、头脑风暴。任何想略去知识形成、思想形成的过程而直奔结果的企图都是有悖学习规律的。
合作做事,是学习小组的重要职能。学习小组的出现,支持着学习的一场革命:做事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做事就需要合作,于是,小组应运而生。为了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小组成员要相互协商,分工合作。比如,合作做一个物理实验,合作研究一个历史人物,合作进行一次地理考察,合作完成一次学习成果展示,等等。
小组的意义
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之一是人的组织化。组建组织,参与组织,依靠组织,改进组织,是人的基本的成长、发展、生存方式。而小组这种学习组织的出现有什么意义?学习组织在何种意义上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何种意义上体现了社会进步呢?
第一,自治精神的培养。自治精神的核心是自我负责,自我治理,自我担当。这个“自”既指个体的人,也指个体所在的团队。自治精神的核心是不等,不靠,不怨,不悔;是一事当前,我们构建组织,我们制定规则,我们担当责任,我们实现目标。学校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治。学习小组是成本最低、操作最易、效果最好的培养学生自治能力的途径:让学生去选举,让学生去制定学习方案,让学生去组织活动,让学生去自我评价。
第二,团队精神的培养。团队精神是一种担当意识、领导意识、合作意识、退让意识、服从意识。团队于人的成长,不仅仅是功能性的,它更是人的精神需求。有属于自己的团队,就意味着有了归属,有了依靠,有了家。小组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学生在校的多数时间都是在小组度过的。小组的存在为小组成员带来了追求和体验集体荣誉的机会,使小组成员在精神和情感上有某种归属感。成就有人分享,挫折有人分担。走进小组,犹如走进了自己的家。学习小组完全可能由学校学习延伸到校外学习,甚至是毕业以后的学习。
第三,开放精神的培养。开放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精神气质。以探究问题为基本任务的教育,是建立在开放性哲学基础上的,期望学习者的心和脑处于敞开状态。要么主动地探寻、发问、表达、交流、质疑、批判,要么积极地倾听、选择、吸纳、认同、获取。教育要创造条件,保障心与脑的这种敞开状态。小组为学习带来的,是七嘴八舌,吵吵嚷嚷;是竞相参与,竞相表达;是思想观点的碰撞,交流;是相互间的启迪,欣赏,补充,完善;是不经意间的帮扶,关照。这个过程多了些平视,少了些仰视;多了些随性,少了些矜持;多了些点滴贡献,少了些语出惊人;多了些安全,少了些恐惧;多了些自信,少了些自卑;多了些会心的微笑或鼓励的眼神,少了些惊恐的神情或抱怨的神态。这就是心与脑的敞开状态。
小组的建设
陶行知先生呼吁解放学生,但是他没有解决解放后怎么办的问题。高效课堂高度关注小组建设,就是要通过发挥团队作用,解决好学生解放、课堂开放后课堂学习的有序、有效问题。小组团队作用的发挥,不仅能实现陶行知解放学生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份能量。
高效课堂无论是关注生命的狂欢还是知识的落实,都离不开小组作用的发挥;无论是拓宽展示的空间和舞台,还是提供最有效的“同学”机会和资源,小组都是最佳平台;无论是课前预习的独学、对学、群学,还是展示中的倾听、对抗、质疑,小组都能和学习主体形影相随,提供“贴身”服务。
小组建设的成功标志是小组文化的形成。文化形成,不仅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密集而导向一致的事件发生。小组建设的过程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搭建小组。第一次组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搭建小组的意义,建设的过程也是唤醒的过程。
第二步,组魂建设。这里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所谓物质文化,就是组名、组
徽、组旗、组歌、誓词等,这是小组文化的基础。组名至关重要,是最典型的文化符号标志,它既要符合班级文化的价值取向,又要具有本组特色。为了便于形成强大的小组文化场,建议组名要尽可能通俗、阳光、精准、锐利,让人过目难忘,极富冲击力。所谓制度文化,就是组规。组规制定的主体是小组全体成员,价值取向与小组文化的建设目标一定要一致。组规制定要走民主路线,制定的过程也是统一的过程。内容要尽可能详细,包含学生在校的方方面面,语言表述要尽可能简洁、通俗、风趣,避免长篇大论、刻板生硬。组规要在实践中严格执行,起到导向和惩戒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内、课外的学习和各种活动中,既要坚持对小组的即时评价,又要坚持对评价结果的日积月累和公开呈现,为小组长作用的发挥创造环境,提供目标和事实。经历两个月左右,如果第一次由上而下组建的小组不够理想,建议用竞选和民主选举的方法,重新建设小组,让具备领袖气质的学生成为组长,发挥他们的人格魅力,强化小组建设。
第三步,最漫长,也最重要,这是小组真正的形成过程。前面所做的工作,一是确立了价值取向,二是提供了载体和制度约束、导向,但是,真正内化为小组成员的精神需求,需要较长而又充满密集事件的过程。组名、内涵、组歌、誓词这些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要反反复复地出现,并不断赋予更加深刻的解读。小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合作文化、团队文化,当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自觉时,小组这种形式本身,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文化的最终形成,就是文化主体的被“文”所“化”。
附:
小组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小组划分应遵循“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编组原则。每班以6个小组为宜,每组6-8人(组员较多时,还可以组内再分为a、b两小组)。每组学生编好座位后,按照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分为a、b、c三类,6人形成aa、bb、cc的组内成员结构。a类学生我们称作特优生,b类学生称作优秀生,c类学生称作待优生,a、b、c类学生既有个性发展的类似性,又有学习程度上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a对a、b对b、c对c的分类合作交流,使学习更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同时,可以实现a教b、b教c的目的,使每个人都能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这样分组,提供了a与a、b与b、c与c的交流合作条件,又有利于a帮b、b帮c,充分利用了学生间的差异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班内、组内学生学习的最优学习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同时还需要注意:男女比例分配要适中;学生性格搭配要互补;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要结合好;座位的安排要合理;阶段性随机调整等。
小组的类别
每个小组有行政小组和学科小组两种体现形式。行政小组既是学校、班级日常管理评价的团队,也是学习管理评价的团队,由班主任负责;学科小组主要是以学科学习为主的学习管理评价团队,由任课教师负责。
小组的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