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发射光谱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结构及原子光谱的产生 原子的激发和电离 谱线强度
原子结构 原子光谱的产生
原子结构及原子光谱的产生
1. 原子结构
❖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电子具有一定能量且按能量高低分布 ❖电子能量高低与其在核外运动状态有关
原子结构及原子光谱的产生
1. 原子结构 ❖ 用量子理论描述每个电子的运动状态
简述: 根据处于激发态的待测元素原子回到基态 时发射的特征谱线对待测元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过程
光源
单色器
检测器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经历的过程 蒸发——原子化——激发
E1 hv
E0
定性分析——由于待测原子的结构不同,因此发射谱线 特征不同 定量分析——由于待测原子的浓度不同,因此发射强度 不同
组长:张传达
组员:邵祖超 卢建诚 刘楠 戴铮 阿永嘎 刘世杰
概述 理论基础 激发光源
光谱仪 应用
气态原子吸收能量,核外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 态,由于电子处于能量较高的激发态,原子不稳 定,经过10-8s的时间,电子就会从高能量状态返 回低能量状态,下降的这部分能量以电磁辐射既 光的形式释放出来,产生一定波长的光谱。依据 所发射的特征光谱的波长和强度可以进行元素的 定性与定量分析。
J
光谱项的多重性
n -主量子数
L -总角量子数
光谱 支项
S -总自旋量子数
J -总内量子数
表示原子所处的能级
n -主量子数 ( n = 1, 2, 3, …) L -总角量子数 ( 0, 1, 2, 3…, S, P, D, F) S -总自旋量子数 J -总内量子数 ( J = L + S)
( L + S, L+S – 1, …, |L –S|) L ≥ S, 2S + 1个值, L < S, 2L +1 个值
一般特点和应用:
A. 电极上无高温斑点,温度分布较均 匀,满足一般定量要求;
B. 温度比DC略高,可测元素多; C. 蒸发能力比DC低,检出性能稍差

交流电弧 - 特性
交流供电 间歇放电 高频引燃 脉冲电流
一般特性及应用:
A. 稳定性、再现性较好,准确度较高,可用于定量;
B. 温度高,激发、电离能力强,适于难激发元素,但电 离度高,离子电子复合在UV产生背景
1)主量子数n n=1,2,3,4…电子层 2)角量子数l l=0,1,…,n-1电子云形状 3)磁量子数m m=0,1,2,…,l 电子云空间伸展方向 有2l+1个值 4)自旋量子数s s=1/2 5)自旋磁量子数ms= 1/2 电子自旋
原子结构及原子光谱的产生
2. 光谱项
n 2S +1 L
检出某元素是否存在必须有两条以上不受干扰的最 后线与灵敏线。
灵敏线 是元素激发电位低、强度较大的谱线,多是 共振线。
最后线 是指当样品中某元素的含量逐渐减少时,最 后仍能观察到的几条谱线。
谱线强度
I = A CB
赛伯-罗马金公式
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
激发电位 统计权重 原子密度
跃迁几率 光源温度 其他因素
C. 自吸效应小,定量范围大;
D. 电极温度低,蒸发能力差,不适于微量分析,适于低 熔点易挥发物质。
总之,火花源适用于激发电位高,含量高,熔点低, 易挥发样品的定量分析。
一般特点及应用:
A. 光斑较小,可用于微区分析,几乎 不破坏样品;
几种光谱线
共振线 电子由激发态直接返回到基态时所辐射的谱线
第一共振线 由第一激发态回到基态时所辐射的谱线
(主共振线、最灵敏线)
最后线(持久线) 原子浓度降低以至于趋近于零时,所能观察到的最 后消失的谱线
分析线 用来判断某种元素是否存在及其含量的线
进行分析时所使用的谱线称为 分析线。如果只见到 某元素的一条谱线,不可断定该元素确实存在于试样中, 因为有可能是其它元素谱线的干扰。
仪器
光源
单色器
熔融、蒸发、 离解、激发
分光
检测器 检测
激发光源
激发光源的作用及理想光源 光源 光源选择
激发光源的作用及理想光源
理想光源的条件: 高灵敏度和低检出限 光源在工作过程中比较稳定 无背景或背景较小 足够亮度,缩短测定时间 消耗试样少 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安全
电弧 火花 激光 等离子体光源
Na588.996nm 32S1/2 — 32P3/2 Na589.593nm 32S1/2 — 32P1/2
32P1/2 32P3/2
31P1
33P2—33P1—33P0
32S1/2
31S0
不同元素的原子因能级结构不同,因此跃迁所产生的谱 线具有不同的波长特征。根据谱线特征可以进行发射光 谱定性分析。
直流电弧 交流电弧
DC电弧的一般特点: A. 分为电弧温度和电极温度 B. 阴极层效应 C. 稳定性
直流电弧(DC)- 结构
直 流 电 弧 结 构
电弧温度
阴极区 高
阳极区 中间
次之 低(4000 – 7000 K)
电极温度 阳极 阴极
3800 K (阳极斑) 3000 K
直流电弧(DC)- 特点
阴极斑温度高,蒸发快,进入弧中物质多,有较好检 出性能,有利于难熔物质分析。 弧焰温度低,激发能力一般,适于易激发的元素 DC电弧设备简单,操作安全 光谱中除石墨电极的CN带外,背景较少 稳定性差,再现性及精密度较差 光谱线易自吸和自蚀,不适于高定量分析
适于难熔物质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量易激发元素的定性
和半定量分析。
之间产生,等等。 (3)ΔS=0,即单重态只能跃迁到单重态,三重态只能跃迁到三重态
等等。 (4)ΔJ=0、±1,但当J=0时,ΔJ=0的跃迁是禁戒的。
例如
钠原子基态的电子组态是3s 相应的原子态是 32S1/2 第一激发态电子组态是3p 相应的原子态是32P1/2与32P3/2 电子在这两能级之间跃迁产生所熟知的 钠双线:
如:钠原子的光谱支项符号 32S1/2
n 2S +1 L
表示钠原子的电子处于的能级状态 J
(基态能级)
n=3,2S+1 =2 (S = 1/2),L =0,J = L +S=1/2
并不是原子内所有能级之间的跃迁都是可以发生的,实际发 生的跃迁是有限制的,服从光谱选择定则,这些选择定则是:
(1)在跃迁时主量子数n的改变不受限制。 (2)ΔL=±1,即跃迁只允许在S与P之间、P与S或D之间、D与P或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