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会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Ⅰ
一、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地月系地球
太阳系月球
其他行星系统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统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太阳光照条件稳定1)安全的宇宙环境——外因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互不干扰
○补: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海
运动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

2)自身条件——内因有液态水
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
呼吸的大气
二、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
例如:太阳能——大气运动——风能——海水运动——波浪能等
太阳能——光合作用——生物能——地质
作用——化石燃料
太阳能——水循环——水能——开发利
用——水电等
2)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活动周期,以及对地球的影响
1)标志:黑子(光球层)——太阳活动强弱的标

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的
显示
2)周期:约11年
3)影响:黑子——影响气候(降水)
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干
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高能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
——引发——“磁暴”
高能带电粒子流——轰击——两级大气
——产生——极光
三、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①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
球体
地球自转
②晨昏线:(绘图说明)
③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为24小时
(2)地方时和区时的含义
①地方时:A 不同经度有不同的地方时
B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C 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D 地方时的计算方法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
钟*两地经度差)
E 特殊经线的地方时
6:00 12:00 18:00 0:00
(绘图说明)
②时区与区时:A 时区的划分(+中央经线、本初
子午线)
B 区时的计算方法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1
小时*两地时区差)某地时区数的计算:经度数/15
余数<7.5即为商,余数>7.5,即为商+1
计算说明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3)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的规律
南左北右,赤道不偏转
地表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沿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发生偏转。

(绘图说明)
河岸的凹凸、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洋流运动、大气运动均受此影响。

赤道0°
3、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规律
黄道面
黄赤交角
赤道面
(2)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太阳高度角(h):绘图
正午太阳高度角(H):一天中正午(地方时)时刻的太阳高度
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
A 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
B 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最值: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最大值
南半球——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最大值
北半球——最小值
④昼夜长短的变化(用课件演示)
A 昼夜长短的变化
3.21 全球昼夜平分
3.21-6.22 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昼>夜
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昼<夜
6.22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6.22-9.23 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昼>夜
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昼<夜
9.23 全球昼夜平分
9.23-12.22 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昼<夜
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昼>夜
12.22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12.22-次年3.21 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昼<夜
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昼>夜
(3)季节更替的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更替
○补四季的划分我国传统四季四立
气候四季:345春678夏
9、10、11秋
12、1、2冬
四、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1、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主要特点
1)坚硬外壳
2)厚度不一陆地地壳>海洋地壳
2、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点及对流层大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对流层主要特点:1)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2)对流运动显著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特点的形成原因: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上冷下热
3)水汽、固体杂质较多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五、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岩浆岩: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沉积岩:沉积作用形成
变质岩:高温高压下变质作用
2、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之间的转化
六、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2、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及其地貌
(1)地壳运动
①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②地质构造:
A 褶皱构造与地表形态(绘图)
B 断层构造与地表形态(绘图)(2)岩浆活动
①侵入活动花岗岩
②喷出活动玄武岩
(3)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高温高压)
(4)地震:世界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3、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
4、风力和流水的侵蚀、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1)风化作用:大小碎
风力侵蚀风蚀蘑菇
(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黄土沟壑V型谷
冰川侵蚀U型谷
(3)搬运作用
风力沉积沙漠、黄土沉积(4)沉积作用洪积扇、冲积扇
流水沉积冲积平原
三角洲
(5)固结成岩
关系:
七、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的热量来源
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直接热源: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4、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示意图
注意:
AA
’为大气的垂直运动,AB为大气的水平运动,即为风。

会比较AB A’B’的气压值高低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①示意图:
②风的形成过程:
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高低气压差(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③高空风(2个力的作用)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④近地面风(3个力的作用)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斜穿等压线(和等压线呈一定角度)
八、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性移动规律
2、各气压带风带气流运动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
季节性移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北半球)
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形成原因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多雨终年受赤道低压
的控制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受副热带高
气压带控制,冬季
受中纬西风控制
温带海洋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终年温和多雨终年受中纬西风
控制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
热同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
九、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冷锋、暖锋的天气系统示意图及影响下的天气天气
系统
冷锋暖锋
暖气

被迫抬升徐徐爬升
示意

A过
境前
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
天气晴朗天气晴朗
B过境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
狂风暴雨
(夏季暴雨,冬季寒潮)
气温升高,气压下降,
连绵细雨,连续性降水
C过境后气温低,气压高,
天气晴朗
气温高,气压低,
天气晴朗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天气系统示意图及影响下的天气
天气系统
气旋
(低压系统)
反气旋
(高压系统)
示意图
(北半
球)
中心气压低高
十、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水循环包括海上内循环、海陆间水循环、内陆循环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3、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
淡水资源更新;塑造地表形态;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十一、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对沿岸气候、渔场分布、航运和海洋污染的影响
1)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2)渔场:寒暖流交汇,上升补偿流
北海道渔场:寒暖流交汇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
3)航运:顺洋流速度快,逆洋流速度慢
4)海洋污染: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十二、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下垫面、人类活动、大气环流
1、气候影响外力作用的类型及地貌特点
流水侵蚀、搬运、沉积
风力侵蚀、搬运、沉积
2、气候影响河流的流量及其季节变化
年雨型、少雨型、冬雨型、夏雨型
十三、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五个要素互相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2、各要素相互影响、渗透、制约构成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
十四、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
沿纬度变化,沿经线变化,纬度因素,热量(主导)2、经度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
沿经度变化,沿纬线变化,海陆分布,水分(主导)3、垂直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
沿高度变化,海拔,水热状况(主导)
4、非地带性的影响因素
地形等因素
“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有”
十五、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1、聚落包括乡村和城市
2、地形对城市的影响
世界城市多分布在水热条件适宜的平原地区、热带的高原地区、山区的谷地
3、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平坦地区利于铁路、公路等交通线的建设;
地表形态影响交通线的走向、密度、建设投资和技术难度
十六、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球气候变化的表现
冷暖干湿交替
2、近代气候的整体趋势——全球变暖
3、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
全球变暖,纬度带向高纬移动,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会增加;而热带干旱地区,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2)对工业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减少高纬地区冬季取暖能源的使用量,但增加低纬地区夏季制冷能源的使用量,同时也会刺激相关新技术产品市场的扩大。

3)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使得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增加,扰乱人类正常的新陈代谢;还会改变某些疾病传播媒介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的滋生环境,影响人类的健康。

4)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会引起海平面上升
5)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使大多数生态系统不可能如此快的适应或迁移,也就是说自然生态系统将越来越不能与变化了的环境相适应;即由于人类社会对土地的大量占用,生态系统根本无法进行自然的迁移,因此原生态系统内的物种会遭受重大损失。

十七、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自然资源的含义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2、水资源的组成、地区分布
(1)水资源的组成:主要指淡水,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分布:
A 影响水资源分布的因素: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B 衡量水资源丰富程度的主要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C 中国水资源的特点:
数量上:总量不少,人均不多
空间分布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3、淡水资源短缺及污染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十八、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寒潮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寒潮发生的时间:冬半年
(2)标准:气温24h内下降10℃,并在这一天内,
最低气温又在5
℃以下。

(3)原因:很强的冷气团从高纬向低纬移动。

(4)危害:
①很强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②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

③严重的冻雨、大雪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

2、构造地震及其危害
多发生在断层和板块交界处。

危害:
①建筑物与构造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

②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
③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必修Ⅱ
一、分析不同人口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世界人口增长的发展阶段及其模式
1)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

2)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3)模式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韩国、新加坡、古巴:“三低”模式2)发展中国家:从“过渡”模式向“三低”过渡3)世界:“过渡”模式
4)中国:“三低”模式
○补人口负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例如:德国,中国上海
二、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人口迁移的含义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几个特点①主要形式:劳务输出
②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③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④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
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去变为人口净迁入区
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成净迁出区
北美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区
2)中国国内人口迁移
①历史上:黄河流域长江、珠江流域的人口
迁移。

“闯关东”、“走西口”
②新中国成立后:支援内地和边疆
改革开放前: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改革开放后:自由迁移为主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经济:就业——主要因素
2)政治:战争、难民
3)社会文化:宗教、种族
4)生态环境:水灾、旱灾
5)其他因素:心理和生理,例如:婚姻、家庭等
三、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1、环境承载力的含义及影响的主要因素
1)含义: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主要因素: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文化水平
○补土地资源和淡水资源——重要因素
2、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及影响的主要因素
1)含义: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方案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
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2)主要因素: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势(正相关)
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先正后负)
③科技水平(正相关)
④地域的开放程度(正相关)
○补中国——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16亿)
中国——淡水资源——环境承载力(8亿)
四、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1、城市内部的主要
功能区
2、不同功能区的空
间组合形成城市的
空间结构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北京故宫
2)经济原因:地价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交通通达度
商业>住宅>工业
3)社会原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
(针对居住区)
4)行政原因:对新建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影响
较大。

五、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功能区分化越明显
2、城市功能区分化越明显,城市服务功能越强
3、城市服务功能越强,服务范围越广
○补人口>100万特大城市
100~50万大城市
20~50万中等城市
<20万小城市
六、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的含义
1)含义: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过程:人口集中的过程,地域转换的过程,经济结构的变化
3)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
渐转移
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补衡量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特点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空气污染、水污染、原有生态环境改变、地面沉降等。

七、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1、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
“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

2、地域文化影响城市建筑的布局、结构、风格1)布局:美国——中高周低
欧洲——中低周高
2)结构:中国——内向性,封闭性
西方——外向性,开放性
3)风格:中国——红墙、黄瓦、飞檐、斗拱、
楼台亭阁
西方——喷泉、雕塑
3、地域文化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服饰和习俗
八、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自然区位条件
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数量和素质)——人文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区位条件)
2、传统旱作农业、现代混合农业的特点及主要区位条件
九、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原材料、市场需求、运输条件、劳动力的素质和成本、工业基础、科技、环境条件、其他因素(动力、政策、个人喜好)
2、工业地域的形成与类型
1)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2)类型:
基本工业地域专业性工业地域
综合型工业地域
出口加工区(港口机场附近)
工业园区(新兴工业——苏州新型工业地域工业园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研究、
开发和生产高技术产品——中
关村)
3、某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与发展特点
例如:京津唐工业区、沪宁杭工业区、鲁尔工业区十、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破坏草场;农业技术的应用(灌溉土地盐碱化化肥生态系统)2、工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产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消耗大量资源、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
工业生产中的“废物”排放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十一、举例说明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1、地域联系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讯、商业贸易
○补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得出结论:
1)短距离运输、公路运输费用较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