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课堂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王》课堂实录
师:今天学《老王》。
先学字词。
生:愧怍翳
生:镶嵌
生:骷髅攥
师:伛,yú。
师:杨绛有两段话。
(幻灯展示)
生:(读)“生死有命是老话。
人生的穷通寿夭确是有命。
一般人都知道人生有命,命运是不容否定的。
杨绛”
师:人有命运吗?
生:有。
师:老奶奶是清华、北大教授,连她都说人有命运。
师:杨绛又说了一段话。
生:(读)“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
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
凭什么呢?人各有‘命’。
‘命’是全不讲理的。
杨绛”
师:她是不是迷信啊?
生:不是。
师:请在课文中找出一句最重要的话。
生:“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运的人的愧怍。
”
师:不幸的人是谁?
生:老王。
师:(故意说错)“是一个幸“福”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
老师说对了吗?
生:不对。
生:是幸“运”不是幸“福”。
师:哦!那杨绛老奶奶为什么不写幸“福”呢?(幻灯片,一个大大的“运”字。
)
生:“运”。
师:“运”字,是《老王》的核心字!运,强调时机、机遇、运气。
“福”,强调跟物质生活和享受相连的状态,充足、充裕、美好、齐备、顺利等等,就是‘福’。
杨绛在《老王》中强调运,时机、命运。
如果把“幸运”分成十大要素,大体就是“身份的运、婚姻的运、工作的运、住房的运、亲人的运、层次的运、身体的运、寿命的运、族群的运、时代的运”。
具体看老王如何不幸运?先看他的“身份”。
他是干什么的?
生:蹬三轮的。
师:他是个体户,还是属于国营、集体单位的呢?
生:个体户。
师:相对国营、集体来说,那他是不幸运的。
他为什么没有加入国营、集体呢?
生:“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
”
师:脑袋慢,没抓住时机,运气差,这是“时运”!
他身体是否很棒、很健全?
生:不。
老王有一只田螺眼。
生:“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
”
师:他住的房子很华美吗?
生:(读课文)“在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师:败屋。
他有亲人吗?
生:他有个哥哥,死了。
侄儿,没出息。
师:无亲。
他结婚了吗?
生:(读文中的话)“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师:无妻。
师:老王属于社会上层,中层、下层?
生:底层。
师: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
生:体力劳动者。
师:老王是长寿还是短寿?
生:短寿。
师:少数民族也是祖国大家庭的成员,但少数民族,有时容易受到歧视。
一个人,生为多数族群,还是少数民族更好些?
生:多数族群。
师:老王是哪个民族?
生:回族。
生:(读课文)“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
”
师:他活在安定的年代还是动乱的年代?
生:动乱。
生:他赶上了文化大革命。
师:一个人如果生活在一个动乱、动荡的年代,能侥幸活下来,也算运气。
老王从文革活下来了吗?
生:丧命了。
师:综合看,老王是否幸运?
生:不幸运。
(伴随教学,幻灯依次展示出,“个体、运差、眼疾、败屋、无亲、无妻、短寿、少数、丧命”)
师:这十大“幸运”要素,老王没有一项具备,无一项拥有。
老天哪!居然有如此背运的人、悲惨的人!让杨绛惊奇、惊悚、惊叹。
师:他“无保障、无运气、无健康、无华屋、无关系、无温暖、低层次、短寿命、少数族、丧动乱”,(悲情地吟唱)老王呀,好不凄惨哪!
再看杨绛,与老王比,她是一个幸运的人吗?
生:(读幻灯片)“杨绛生于1911年,至今103岁,身体健康。
毕业于东吴大学。
清华大学、北大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作家,戏曲家,翻译家,著作等身,发行到国内外。
丈夫是知名教授钱钟书,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作等身,被称为“文化昆仑”,有一女儿钱媛。
”
师:我们结合刚才杨绛的简介,读课文,用十大幸运要素,来衡量一下。
(学生在老师启发下,总结出,杨绛是教授,有好单位,时运好,身体健康,住楼房,有亲人,有丈夫,还长寿,是汉族,从文革中活过来了。
幻灯打出:“教授、运好、健康、楼房、有亲、有夫、上层、长寿、多数、活过”。
)
师:杨绛幸运。
她的幸运只是与老王比,相对幸运。
杨绛一生,其实也历尽苦难和沧桑。
杨绛有没有不幸呢?
生:有。
她的不幸是生活在了动荡的年代。
师:文革她也经历磨难。
她说自己“幸运”,有自谦的意思,她自己其实也遇到了种种不幸。
然而,与老王比,毕竟是不幸中有万幸!她的的确确比老王幸运。
师:本文主题,就是“两种奇特、不寻常命运的全面对比”。
生:(读)“一个极圆满、完美、和谐、幸福、辉煌。
一个特残缺、悲惨、不足、不幸、凄凉。
一个和和美美、圆圆满满,
一个凄凄惨惨戚戚。
一个事事如意、事事顺遂,
一个事事不如意、事事不顺遂。
”
(幻灯打出大字“运”)
并展示本文主旨——
“对于人各有运的觉悟(觉察和感悟)
对于命运不平的叹惋(感叹和哀惋)
幸运者对不幸的愧怍(惭愧和惭怍)”
师:杨绛对于“人各有运”,有觉察,有感悟;对于“命运不平”,有感叹,有哀惋;“幸运”的人对“不幸”的人,有惭愧,有惭怍。
——杨绛睁大了一双惊奇、惊悚的眼!为“造物主”惊叹,为老王叹惋!
有没有命运?命运平等不平等呢?
生:有命运,命运不平等。
师:全面地、准确地说,本文最核心的那句话,“一个幸运的人对于不幸者的愧怍”,应该如此表达,“一个‘不幸之中相对幸运’的人,对于……
生:(接续)“……对于‘不幸中更不幸’的人,感到愧怍”。
师:弥留之际,老王给杨绛送鸡蛋、香油,一方面,是来看望杨绛,与他最敬仰的杨绛教授作告别,同时老王也奢望从杨绛这里得到最后一丝的人间温情;另一方面,也必须强调,在计划经济年代,老王也靠从农村贩卖鸡蛋、香油、冰块等物资到城里,赚取少许合情合理的利润,(当然还包括蹬车赚钱),养活自己,维持生存。
因此,老王此时送鸡蛋、香油,并非“免费赠与”,老王此时真的有一点“功利”目的。
这种“功利”目的是正当的,合乎情理的,与跟杨绛的情谊并不矛盾。
老王弥留之际来看望杨绛,一方面,是老王知道自己大概不久于人世,于是与杨绛夫妇作最后的诀别——因老王一直敬仰杨绛夫妇,把他们当作知心人或亲人。
另一方面,老王大概也在为自己的后事(埋葬)做准备,比如用鸡蛋、香油来换钱,买白布——老王是回民,死时,裹着白布。
可是,老王弥留之际的“病状”,实在太“恐怖”了,杨绛作为胆小的女子,的确被吓着了,只顾了“胆怯”、“慌张”,没有顾及其它——比如留老王坐下,问病,关怀,安慰,喝茶,啦呱,嘘寒问暖等等。
还要说明一点,杨绛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在内心深处,并没有像老王敬仰杨绛那样,同等地把老王当作知音、知心人、亲人——这也是可理解的,毕竟,两人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相差过于悬殊,难有共同语言、共同话题、共同情感。
杨绛只想与老王“平等交易”“不亏欠”(甚至我们合理推测,也许多给老王一点钱)。
所以,的给老王钱并非“侮辱”。
老王来卖出香油、鸡蛋拿钱,不是义务赠送,丝毫也不“低俗”。
当杨绛听说老王“早埋了”,感到震惊,一震惊于老王“命运”的悲惨、残缺、不平、无常,惭愧于招待弥留之际的老王不周,惭愧于对待老王有精神上的亏欠。
就是“惭怍”。
(由于民粹主义思想影响,杨绛夫妇这一代知识分子,对老王这样的体力劳动者,从整体上是心怀尊重和敬仰的,这种尊重和敬仰是由衷的,但又是抽象的。
他们抽象地认同,老王这样的体力劳动
者,比杨绛和钱钟书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更伟大,杨绛他们受到“卑贱者更聪明,高贵者更愚蠢”思想的熏陶,他们真的觉得知识分子的衣食来自于工农等体力劳动者。
然而,矛盾的是,他们,又很难具体地敬重老王,很难从言行上,落实和表达他们对下层体力劳动者的“尊重”“敬仰”。
这正是杨绛“惭怍”的深层次的思想根由。
韩军注)
师:假如你们是杨绛,假如老王能读懂杨绛的信,杨绛怎样表达自己的愧怍?请以杨绛的名义给老王写一封信。
《遥寄天堂——杨绛的一封愧怍的信》
生:(埋头写信)
师:(选择学生,让其读信。
)
生:“老王同志,你在天堂过得好吗?是不是能吃饱了,是不是不用在像现实生活中那么劳累了呢?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惭愧。
明知道你送鸡蛋香油只是为了顺便和我唠嗑,求我安慰,仅此而已。
而我却慌张地没有留下你,给了你钱,送走了你……”
师:(点评)嘘寒问暖,站在对方角度,很体贴,很细心,真疼人啊。
生:“老王啊,你在天堂过得可好吧?文化大革命十年终于过去,仍记得那日听到你的死讯后,我是何等震惊、惭愧。
你是一个善良的人,你心底实在,我都看在眼里。
那日你来我家送香油鸡蛋,
就见你有些虚弱,你强撑着,我呢?竟然没有安慰弥留之际的你,拿钱送走了你……”
师:(评)好像是《老王》续篇。
你的文字不简单。
注意,给钱并非侮辱老王。
师:(展示“命运”两大字。
)
老王的所有苦难,似乎都是“命运”造成。
可我们为什么不去追问“什么造成了老王的命运”呢?!想想,谁造成了老王这种命运?难道只有杨绛应该表达愧怍吗?谁更应该先于杨绛,表达愧怍呢?
生:(让学生读课文)“北京解放后……”“三轮车都组织起来了……”
师:注意“咬文嚼字”三个词语,“北京”“解放”“组织”。
老王的故事,发生在何时何地?
生:北京,解放后。
师:解放后,为何会有这种事呢?
(老师展示北京人民庆解放的图片)。
师:(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老百姓如此欢欣鼓舞,为什么在北京还有老王这样的人呢?
我们来“咬文嚼字”“解放”:英语,liberate,setfree,“解放”几乎等于“自由”,就是给人幸福,给人保障,给人温暖,有吃,有穿,有住。
老王却无吃无穿无住,由此看,解放后我们的社会是否健全、完美呢?
生:不健全、不完美。
师:所以,才有之后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甚至北京同样不健全,还有灯下黑,才导致老王命运如此不幸。
当时蹬三轮车都是“组织”起来的。
我们“咬文嚼字”“组织”,就是组成了国营或者集体单位,不允许单干。
“组织”里的人,发工资、分房子,有医疗、有养老。
老王作为单干户,则什么都没有。
全靠蹬三轮,一分钱都要去挣。
师:老王说自己脑子笨,没绕过来。
请大家反思,假如你是当时“组织”里,国营或集体三轮车公司的领导,你应如何耐心、细心劝说老王?即使老王脑子再笨,也能让他“绕过来”。
生:(模仿)老王呵,我们单位发工资,分房子,有医疗,有养老。
你是单干户,不加入组织和集体,那可什么都没有,没有工资,没有房子,没有医疗,没有养老。
师:很棒!你说得这么耐心、细致,还加上对比,那么,老王就爽快地跟你走了!
生:脑袋就转过来了。
师:可是当时就没有人给他如此耐心细致地动员、解释,没有人真的把老王放在心上。
谁该负责呢?
生:当时北京市政府。
师:当时的北京市工作做得是否细致、全面、完善?
生:不细致、不全面、不完善。
师:如果老王加入了集体或国营三轮车“组织”,有了工资、住房、医疗、养老,老王的后半生,还会如此悲惨吗?
生:就不会了。
师:谁应该首先感到愧怍?
生:应该是当时市政府。
师:他是个单干户和残疾人。
一个健全、完美的社会,是否应该给他一个最低的生活保障?
生:应该。
师:无论老王工作与否,政府都该给这个单干户、残疾人一份钱。
他如果得了病……
生:政府应该报销药费。
师:能不能让政府养老?
生:应该。
师:健全、完美的社会应该是这样。
这不仅仅是“命运”问题。
我们还应该深思和追问,是什么造就了个人的命运!政府对残疾的单干户,照顾应更全面,给予更多阳光。
师:再对一个词“咬文嚼字”——“取缔”。
生:政府还取缔了老王“拉客”的工作。
师:“取缔”三轮车拉客,咀嚼“取缔”二字,有无商量的余地?政府什么作风?
生:不商量!不讲理!
师:政府考虑过老王这样的人的生活了吗?“取缔”后,就截断了老王生活的全部经济来源。
如果你是市长,你应该怎么做?
生:给工作,给工资,给房子,有养老,有医疗。
师:我们再来“咬文嚼字”——“我不是要钱”这五个字。
老王与杨绛夫妇是朋友,“不是要钱”,一方面表明是一种友情,另一方面是老王“不敢”要钱。
那是一个荒唐的时代,单干户如果从事经营,发生金钱来往和经济交易,就是搞“资本主义”,就犯法。
“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单干户干活收钱,是自由的。
鲁迅的《一件小事》,写的是北洋时期,鲁迅坐三轮车,拉车的可以大胆收钱。
《骆驼祥子》是民国时期,祥子也可以自由收钱。
为什么解放后就不能单干、不能收钱了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的确需要健全、完善。
生:不健全。
师:这就是造成命运不平的根本原因。
以致最后走向了“文化大革命”。
所以我们要改革、要开放。
听说现在改革开放了,北京换了市长了,也听说老王在天堂里安装上电话了。
你们就是北京市年轻的新市长,请给老王打一个电话,表达对老王的愧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