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
面向2035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于目标导向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
社会郑功成|面向2035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向2035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于目标导向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文/郑功成引言:从历史进程増进对社会保障的再认识社会保障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国 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保障,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更 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支柱和国家现代化的标配,对国计民生 的影响重大且深远。
面向2035年,社会保障将承担着更加 重大的责任与使命。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保障改革的核 心使命必定要从渐进探索的“破旧”全面转换到快速理性 的“立新”上来,从因循旧的数量增长标准转换到遵循新 的质量提升标准来评估发展进展。
为此.社会保障研究也 不能再延续以往那种价值理性丧失、工具理性泛滥的狭隘 取向,更不能以利己主义的个人得失算计将社会保障融入 国家现代化进程和共同富裕大格局之中,而是需要寻求中 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高质量建制、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社会保障思想的源头在商周文化巨变时期,社会 保障实践活动更是早在殷商时代即已出现,政府主导的救 灾济贫等保障措施历代柔性传承,形成了国家负责与家国 一体、秉承等级差序与中庸之道、与社会安定和政权兴亡 密切关联、维护家庭保障的特殊地位、依靠传统文化柔性 传承的本土特征。
然而,历史上的社会保障几乎只有工具 性价值。
凡救灾济贫措施得力,即能避免因灾生乱;救灾 济贫措施不济,则易出现饥荒致乱。
历次大的农民起义均 以大灾荒为背景、以抢米抢粮为前奏、以社会大动荡甚至 朝代更迭为结果,深刻地揭示了历史上社会保障的重要 性,汉唐盛世、秦隋短命与元明灭亡等背后部隐含着这 一历史公理。
在国际上,西方早期盛行的是宗教慈善。
1601年英国 颁行《济贫法》后,政府开始介入并提供有限救济,为成 就“日不落帝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德国于1883—1889年 首创社会保险制度,这被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开端。
它用强制共享、增进劳工福利的方式,改进了资本主义社 会的血腥治理模式,极大地缓和了尖锐对抗的劳资矛盾,为德国迅速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社会保障的理论和政策是紧密结合的。理论是指导我们理 解社会保障现象的基础,而政策则是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这两者相辅相成, 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保障的运会保障是社会稳定和公平的重要基石, 它保障了公民的基本生活权利,防止了贫困的进一步扩大。通过社会保障,我们 可以有效地缓解社会中的贫富差距,提高社会的整体福祉。
最后一章,本书总结了前文所述的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的主要内容,并对未 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这一部分不仅强调了社会保障体系在民生福祉中的重要 地位,还指出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本书还展望了未来社 会保障理论及政策的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以上对《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一书目录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该 书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这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社会保障理论及政策 的基本知识,还能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希望广大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入思考、积极探讨,为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贡 献自己的力量。
精彩摘录
《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是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的著 作,涵盖了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理论基础、政策实践以及改革创新 等多个方面。以下是本书的一些精彩摘录: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 会稳定系统。”
这句话概括了社会保障的基本性质和目的,强调了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为 了保障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稳定社会而建立的制度。
“社会保障政策制定应遵循公平、效率、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原则。”
这句话概括了社会保障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公平性、效率性、可行 性和可持续性在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 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保障学心得体会
社会保障学心得体会【篇一:关于社会保障专业未来学习与发展的体会】关于社会保障专业未来学习与发展的体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作为一种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保障制度开始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弥补市场缺陷的政府行为正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我国,对社会保障学的研究与学习还尚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学科体系尚不成熟,当然,也可以说,社会保障专业还是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党和国家对保障国民的重视,社会上必然需要更多的社会保障方面的人才。
当初选择专业的时候,我正是抱以这样的想法和对社保专业未来走向的信心,选择填报此项专业,也正是这样,才刨除了像其他被调剂过来的同学的某种排斥心理,也能够更好更快地投身于社保专业的学习中。
对于社保专业,我个人初步的体验是社保专业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专业,它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在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等各类组织中从事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而高职院校重在培养一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需要的懂政策、业务熟、综合素质高的服务性应用型人才。
社保专业的主要课程涉及人口学、社会学、财政学、保险学、统计学(含概率论)、计量经济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区管理、会计学原理、现代金融学、医疗保险、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概论、劳工关系、养老保险、人身保险、薪酬管理、人力资本理论、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课程。
学习科目之多,范围之广,这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极高的。
所以,对于社保专业未来的学习,还是任重而道远的。
首先,必须明确自己所背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社会保障学作为新中国的“朝阳”学科肩负着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责任,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则在帮助劳动者、解决养老、医疗、失业、贫困等问题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次,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且付诸于实践。
社会保障权宪法地位的理论思考
2013年6月海峡法学Jun.2013第2期(总第56期)Cross-strait Legal Science No.2(Sum No.56)社会保障权宪法地位的理论思考宋艳慧摘要:社会保障权是公民普遍享有的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或遇到其他社会风险引致生存危机时要求国家予以帮助的权利,以及享有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旨在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的权利。
其是自然权利现代演绎的重要呈现,不仅属个人权利,也是一种带有请求权性质的社会权利,属于主观公权利体系的重要内容。
社会保障权与生存权、劳动权、平等权、自由权和社会权密切相关,在基本权利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关键词:社会保障权;基本权利;主观公权利;社会权;请求权中图分类号:D922.1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557(2013)02-0058-08社会保障权是近现代人类文明的成果之一,是公民在特定情况下享有的获得物质帮助或者其他服务的权利。
社会保障权作为在近现代法治背景下发展出来的权利束,其性质如何进行确认,其与宪法中的其他传统基本权利之间的关系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研究社会保障权的逻辑起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尝试性回答,厘清社会保障权的宪法地位,为社会保障权的具体权项研究打好基础。
一、社会保障权社会保障权是产生于社会保障领域的基本权利。
社会保障权作为一项国际人权,在《世界人权宣言》第25条中予以规定:“每个人都有权享受能够保证个人及其家庭身心健康的生活标准,其中包括食物、衣物住房、医疗、必要的社会服务,以及在失业、生病、残疾、丧偶、老年或其他个人无法控制的影响生计的情况下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
”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著名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用多个条文对社会保障权问题进行了规定。
其第9条规定:“本盟约缔约国确认人人享有社【收稿日期】2013-03-28【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社会保障权的基本权利属性及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2ZY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住房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和科学把握
障性供给相补充 。上述原理反映到住房供给体 系中 必然 是商 品住房供给 占主体 ,对城镇居 民中中等以上收入 的家 庭 ,应通过购买商 品房或租赁商 品房 自主解决住房 问题 ,
而只对低收入和 中低 收入 家庭供应廉租 房、经济适 用房 、
因为这部分人是住房社会保障的主要对象 , 当应保尽保 。 应
补助 。而 目前 的现实情况是 .政府对中低收入 户购买经济
适 用房的暗补 享受最 多 ,以一套 6 0平方米的经适 房与同 类型 的商品房 比较差价约低 3% , 0 如以每平方米 1 万元计 , 则政府 实际补贴 1 万元 。比一般低收入 户租 用廉租 房享 8
公租房等保 障性住房。 由于住房社会保障性供给是局部的 . 是针对少部分人 实施的 .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配置住 房资
源 的缺陷和不足而存在的 ,因而是一种补充。商 品房供应
产权房变成个人全产权 房 ; 公共租赁房也不一定要退租 ,
可 以提高租金 ,也可 以卖给承租 者 .变成共有产权房或全
一
种住房政策措施的总和 。这个定义是科学 的,因为它的
内涵包括实施住房社会保障的主体是政府 ,指明受保障的 对象是低收入和 中低收入 家庭 其性质属于对弱势群体的
扶持和救助性 , 障对象 的范围和程度都要受到严格限制。 保
二、住房资源配置机制合理化
从理论上分析 ,住房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非市场化 的
不到 3% 的 比重 .只能随经济发展 、财政收入增加逐步 0
扩大 。 近期可定 为 2 % , 0 先解决低收入户和住房最 困难户 , 中低收入户有一定的住房条件 ,可 以一步一步扩展 。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索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大学教学中,开设关于社会保障的概论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保障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从而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做好准备。
本文将探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以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相关教学工作。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社会保障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多个方面。
在设计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时,需要根据学生对社会保障的基本认识和需求,合理选择课程内容。
可以介绍社会保障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保障对社会稳定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
可以介绍社会保障的各种形式和类型,如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深入了解不同形式的社会保障对于不同群体的保障作用。
可以介绍社会保障的实施和管理,包括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可以考虑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手段,通过真实案例来引导学生了解各个方面的社会保障内容,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方法的选择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社会保障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案例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案例教学方法:1.问题导向的案例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社会保障的相关问题,选择一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从而加深他们对社会保障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互动式的案例教学。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思考和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保障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3.跨学科的案例教学。
社会保障概论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经济学、社会学、法律学等。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跨学科的案例,引导学生跨学科地分析和讨论,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学科交叉能力。
现代国家与人民关系的“灵魂之问”——评贾康等《财政学通论》
现代国家与人民关系的“灵魂之问”———评贾康等《财政学通论》冯俏彬人们经常提到哲学上的三个灵魂之问,“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在现代国家与人民的关系上,也有两个灵魂之问,“国家为人民做了什么?人民为国家做了什么?”。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这也是现代财政学科的经典之问。
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财政学家贾康老师领衔撰写的《财政学通论》正是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
《财政学通论》的基本定位是财政学科的入门读物,主要面向从事财政学教学与研究的师生。
在当今林林总总的财政学教材、专著中,敢于以“通论”命名的,以我的愚见,目前还仅此一本。
这本著作一方面是贾康老师集毕生学力而穷透财政学知识大厦的集大成之作,另一方面也是他作为公认的财政学大家,面对近年来财政学科的纷繁巨变和众说纷纭,以编写一本教材的方式来做出财政学科的经典之问,从中体现出重大的历史担当。
作为一名教授,我自己有过在高校长期教授财政学的经验,“需要一本好教材”,是我当时的强烈感受。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财政学教材应当既有现代的财政理论,又能解释和引领当代中国财政实践。
但通常财政学教材的结构都是“西方财政学理论+中国财政实践”的套路,两者之间不协调、不匹配、不能相互解释的情况非常普遍,常常令老师挠头、令学生无所适从。
贾康老师以数十年从事财政研究的深厚功力,以往较多专注于财政改革和政策前沿,这次一改作风,转而面向学生和普通读者写一本“大道至简”、“普遍知识”的财政学教材,令人十分期待。
我以为,一本好的教材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通论》在这方面都有很好的体现。
第一,要能提出本学科的核心命题。
核心命题是本学科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本学科之所以成为本学科的基本问题。
比如,天体物理学的核心命题是:“其他人在哪儿?”,公共预算的核心命题是“如何确定给A 项目而不是B项目X美元?”,概括得十分清晰、十分简洁、十分优美。
那么,财政学的核心命题是什么呢?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搞财政的人,一时还真说不出来。
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凯恩斯学派社会保障思想(2)
为了加速经济增长,凯恩斯提出赤字财政,以 扩大政府支出,以建立人为的补充需求。增加 福利开支就是扩大政府支出的主要手段。
国家把经济干预和调节范围不仅扩大到再生产 的许多领域,而且扩大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就是国家对国民收入进行 再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
经济福利所以会因收入分配均等化而增大,其依据是 边际效用递减学说。他认为,一个人收入愈多,货币 收入的边际效用愈小;收入愈少,货币收入的边际效 用就愈大。因此,如果将货币收入从富人那里“转移” 一些给穷人,就可以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而使社会 满足总量增加。
这一论点为资产阶级的“福利国家”理论提供了部 分依据。
对庇古观点的一点评论
经济福利构成了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社 会保障理论研究的内容则还包括着满足社会成 员有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内容。
庇古关于“最大社会福利”的原则为以后所有 福利经济学家所沿袭。但由于他的某些观点和 理论如收入均等化理论,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 展的需要,被其后经济学家进行修改、补充和 发展,形成了新福利经济学。
庇古:国民收入极大化与均等化
庇古把国民收入量的增加和均等化的收入分配看作是 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并采用两个标准作为检验社 会福利的标志:一是国民收入的大小,二是国民收入 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
国民收入极大化和收入均等化这两个福利经济学的重 要命题在西方经济学说中具有开创性,即首次将社会 福利问题与国家干预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作为一个 重要的专门领域加以研究。
新福利经济学
帕累托最优 补偿理论 社会福利函数理论
帕累托最优理论与新福利经济学(1)
与旧福利经济学的区别:
新福利经济学认为,最大福利的内容是经济效率, 而不是收入的均等分配。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再探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再探作者:杨嘉仪马坤陈莺莺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年第10期[摘要] 文章基于对我国当前现实问题的观察,就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我国的提出,对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在全面了解这一命题的基础上,对我国推进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的原则提出了从社会农民权利的认可做起,普遍发展、有所侧重,从改善最少受惠者做起的三点建议。
[关键词]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探究建议原则课题:西北大学交叉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0YZC08问题的提出对于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问题,早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就已经拉开了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讨论的序幕,此后,党和国家多次在正式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也是对此问题的重申。
而社会保障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制度,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过程中,显得更加重要。
而我国经济发展成果日益显现的今天,对于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客观要求更是日益强烈,因此在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基尼系数不断增加已经超过国际明显警戒线的背景下,对于基本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学历角度进行探讨,加深认识并提出符合实际的建议,显得尤为必要。
推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时代背景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演进,其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已经逐渐从稳定器角色过渡到推进器的作用。
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推进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我们看到,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社会救济保底,社会福利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那么如何使社会保障这张安全网全面、公平地覆盖到每一位公民,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提供公共服务保障方面,经济能力已经不能作为我们不重视公共服务的提供或非均等化提供的理由。
课程设计
2011年春学期
课程内容
• • • • • • 社会保障制度导论 社会保障的功能与原则 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 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 社会保障的主要模式 社会保障的管理
• • • • 伤保险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军人保障
• • • •
参考书目: [1]郑秉文;和春雷,社会保障分析导论, 法律出版社,2001. [2]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 实践与思辨,商务印书馆,2003. [3]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5.
• 如何学习这门课? • 你希望老师在哪些方面给你提供帮助? • 你希望通过这门课能够培养你哪些能力?
• 成绩评定 • 平时成绩 • 期末作业成绩 • 期末考试成绩
社会保障概论PPT
LHR
2、原则 (1)公平原则 (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3)责任分担原则 (4)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5)其他原则
五、社会保障的意义
社会保障概论
LHR
社会保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进 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 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 正常发展。 不断增进着国民福利。 能够为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 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社会产业结构。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行政规章和地方规章。 6.法律解释。 7.条约与协定。
社会保障概论
LHR
社会保障法的内容:
国家与国民之间的关系 社会保障实施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社会保障实施机构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社会保障机构与企业、社会团体单位之间的关系 企业、社会团体及官方机构与劳动者个人之间的社会保障 关系 社会保障运行过程中的管理体制 社会保障运行过程中的监督机制 其他社会保障关系,如社会保障子系统之间、项目之间的 关系
了解社会保障的发展线索与发展规律 理解并把握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诸种因素 客观地看待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与改 革取向 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进程
一、概述
社会保障概论
LHR
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
社会保障
经济因素
道德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因素
二、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
社会保障概论
LHR
社会保障法的本质与特征
1.安全性。 2.强制性。 3.普遍性。 4.平等性。 5.鼓励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探究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探究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剖析下,提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
保障对象、基金来源、责任主体、价值取向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保障思想的基本内容。
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为基础,我国当前需要明确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主体作用,建立普惠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标签: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保障1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保障思想的产生背景1.1 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社会保障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思想正是产生于产业革命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之下。
产业革命发源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纺织业,然后又扩展到采掘、冶金、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及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
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产业革命。
在产业革命带来巨大社会财富的同时,劳工问题和其他新的社会问题也不断涌现。
在机器生产环境里,劳动强度增加,工伤事故不断,失业威胁增多,疾病治疗和老年生计等问题使雇佣劳动者忧心忡忡。
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带来了新的社会压力和社会需求。
于是统治阶级采取了一些保障措施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维持社会稳定。
1.2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剖析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时意识到,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本积累的结果是使失业率和贫困率增加。
资产阶级所采取的救济贫民、抚恤伤残的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
“只要资本的力量还薄弱,它本身就还要在以往或随着资本的出现而正在消逝的生产方式中寻求拐杖……当资本开始感到并且意识到自身成为发展的限制时,它就在这样一些武器中寻找避难所。
而一旦资本感到自己已强大起来,它就抛开这种拐杖,按它自己的规律运动”。
社会保障3理论思考
五、贝佛里奇报告
• 1942年的贝佛里奇报告的意义: • 一是该报告把各种改革者的不同愿望融进 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框架之中,是当代福 利思想的集大成者; • 二是该报告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 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福利国家思想开始由 理论转变成现实。
• 该报告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4条 基本原则: • 普遍性原则 • 满足最低需求原则 • 充分就业原则 • 费用共担原则
• 他指出,“只有以货币计量的那部分社会 福利,才可能称之为经济福利。” •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福利的是:第 一,国民收入的大小;第二,国民收入在 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
U
Q
• 后来,庇古沿此思想又将福利经济学归纳 为两个命题:“即第一,对于一个人的实 际收入的任何增加,会使满足增大;第二, 转移富人的货币收入于穷人会使满足增 大”。
四、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 背景:大萧条
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
有效需求
就业量
P
SS’
P’
A
DD’
Q’
Q
• • • •
为什么会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3.灵活偏好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 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 在中所占比例。 •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原因: • A.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 • B.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会影响消费。
• 该报告确立了战后英国社会保障计划的基 本结构: • “国家所组织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的目 的是在保证以劳动为条件获得维持生存的 基本收入,即保证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不致 低于国家最低生活标准。”
• • • •
社会保障应采取三种方式: 满足基本需要的社会保险 对特殊情况的国民补助 作为补充基本补助的自愿保险
社会保障学
美国的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主张:
完全否认凯恩斯的社会需求理论,反对政 府干预经济、高税率和普遍的社会保障政策, 认为这些政策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进而减 少社会分配中国民收入转为资本的数量。他们 主张实行减税和压缩政府开支的政策,以保证 正常的私人投资不受影响等等。
三、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
一是现代工业化国家的主要职责是为全体社会成 员谋福利; 二是在不改变私有制生产方式的条件下,可以通 过分配方式的改变和调整来消除分配不公的问题;
三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渐进式改良,达 到社会主义的比较公平的分配效果。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中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 代表性的理论是德国的“讲坛社会主义”和英国的“费 边社会主义”。代表人为:施穆勒和瓦格纳,韦伯夫妇。 第二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代表性的理论主要包括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凯恩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社会需求理论和贝弗里奇的社会福利政策等等。
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是英国新剑桥学派的社会保障理 论。其代表人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琼.罗宾逊、卡尔多等。
施穆勒和瓦格纳主张:
由国家借助于立法形式,通过自上而 下的社会改良来缓和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 它们提倡的社会改良也包括国家为公民提 供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思想。这些思想为 德国政府推行社会保险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试分析欧文失败的原因。
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之争
在讨论中国的城乡差别和农民的社会保障问 题时,学术界曾出现这样一种观点:农民“有土 地就有保障”“土地即保障”,进而认为为农村 居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没有条件,也没有必 要。 又有专家认为,国家并未对农民有过社会保 障的承诺,从而也不应该像对城镇居民那样为农 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道格拉斯文化理论视域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道格拉斯文化理论视域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作者:卫松等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11期内容摘要:道格拉斯用格栅和群体来解释文化理论,在此基础上把世界上的文化分为四种类型,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特质。
不同的文化类型对应了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
本文分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历史及其当下的文化基础,根据未来中国文化类型的变迁,设计未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图景。
关键词:文化理论社会保障阶层主义文化道格拉斯文化理论从人类学对文化的定义看: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早在1871就对文化做出了定义,其定义体现了文化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在其定义的基础上把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而美国学者克莱德·克鲁克洪认为文化包括内隐的和外显的各种行为模式,其核心是传统价值观念。
后来的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文化功能学派的汤因比,马克思主义学派等都对文化作了相应的定义。
最终,我们可以理解文化为: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的总和。
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格栅/群体”(grid /group)图式。
其实质就是用格栅和群体来解释文化理论。
格栅(grid)被解释为控制人们行为方式的外在的所有规则和权威。
群体(group)则是人们在自身和外部世界之间筑起的界限。
根据二者的强弱组成了四种文化类型,见表1。
第一种是强格弱群的命运主义文化。
此种类型的文化表现为外部力量对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而个人与群体难以融入,融入的形式往往是通过带有个人义务性的制度。
这些个体对市场经济往往表现为强烈的不满,这些孤立的个体往往通过私人的关系网络来支撑自己和家庭的持续。
第二种是强格强群的阶层主义文化。
此种类型表现为较强的群体意识,个人往往服从于群体的利益,个体就算是自身处于不平等的现状也乐于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收入分配绝对平 等曲线 调整后的收入分配 曲线 调整前的收入 分配曲线
C
B
O 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
100%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9
判断贫富差距程度的指标:
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
曲线(45度的直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 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以A除以 A+B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比值就是“基尼 系数”。
G=A/B+A
A为洛伦茨曲线与45度线所围成的面积;B
为洛伦茨曲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
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0
我国的基尼系数警戒线应掌握在下列数据:
安全
0.3
基本安全
0.4
有风险
0.45
有重大风险
0.5
危机
0.6
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第三,只有相对公平的实现,才能实现居民
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秩序,避免社会动乱, 以使市场竞争得以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 从而间接地促进效率。
社会保障制度的X效率
1.行政管理成本
2.工作积极性
3.储蓄与投资
4.社会信号
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3
(三)公平与效率兼顾
第二节
市场与政府
一、市场失灵与社会保障
政府介入社会保障主要是由于市场机制失灵 决定的。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良好的经济运行必须实 现市场“看不见的手”与政府“看得见的手” 的有机结合。这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 与市场关系的一个本质特征。
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5
市场机制会出现如下失灵:
11
☞相对社会公平对效率的促进作用主要
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只有相对公平的实现,才能维护社
会劳动力的再生产,为效率提供必备的人 力资源。
第二,只有相对公平的实现,才能较好地
协调社会的物质利益关系,激发劳动者的 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经济 效率。
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2
3.效率与公平兼顾论
(二)公平与效率:矛盾的统一体
1.“市场公平”是效率的前提1)效率为社会公平提供物质基础。
• (2)只有高效率,才能实现高水平的
社会公平。
•
(3)社会公平是进一步提高效率的保 证。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8
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
西方经济学中,测定收入不均等的工具主 要是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8
三、政府失灵和社会保障
1.政府强制人们统一购买保险,带有明显的 强制性,不能反映消费者的偏好,带来效 率损失。 2.社会保障是介于公共品和私人品之间的一 种物品,带有一定程度的均衡贫富的性质。 3.社会保障运行机制的低效率
4.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独立从事社会保障事 业,没有其他机构参与竞争。
1.收入分配缺陷 2.通货膨胀风险 3.信息不完备性——针对人们的短视行为而 言 4.商业保险的市场失灵
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6
二、政府介入社会保障——政府在社会 保障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一)政府承担社会风险的能力大于市场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政府有权征税实现对社会风险的保险,并 将其用于收入再分配,解决逆向选择的问题。
这种观点反对通过政府干预来纠正市 场经济自发调节所形成的收入分配不 公平,并且认为,公平只能通过自由 竞争的市场机制来实现,而不能依靠 法律、行政和税收手段干预初次分配 和再分配来实现。
这种观点认为,真正公平是机会公平, 结果是否公平并不重要。
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6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
(二)效率
1.概念: 2.效率的具体形式 资源配置效率 效率 X效率
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使用与有效配置。
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3
资源配置效率指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 X效率又称非资源配置效率,即在既定 的市场条件下,经济单位内部因为成员 努力或管理水平提高,使现有资源能够 生产更多的产量或实现更高的效用。 经济学界常以“帕累托最优状态”来表 示最优经济效率。
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
五、权利与义务
六、社会保障发展规律及其效益分析
(一)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规律 (二)整体协调的发展规律 (三)社会保障效益的规律 社会保障的效益是双重目标,即以社会 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
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1
1.社会保障制度的项目设置、覆盖范围和给
付水平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坚持义务与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将公民享
受社会保障的权力与缴纳费用的义务联系起 来,强化个人责任,以促进劳动者的积极性。
3.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和运营方面引入竞
争机制,以减少基金管理成本,提高基金运 用效率。
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4
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4
二、理论思考与实践选择
(一)公平效率之争 效率优先论、公平优先论、公平效率兼 顾论
1.效率优先论
认为:效率与自由不可分割,而自由 是市场机制正常运行从而实现配置效率 的前提。因此,通过收入或利益分配增 进公平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5
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9
四、社会保障领域中的政府和市场的 选择 政府主要作用的四个方面:
(一)利用强制力为社会保障提供一个完备 的法律框架 (二)各项社会保障政策选择和制度设计, 如筹集模式、支付水准、保障项目和范围以 及管理体制的选择。 (三)产权的界定 (四)政府还必须在某些方面直接介入,用 政府强制力来保证社会保障的正常运行。
第七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
本章要点:
1.理解公平与效率的目标选择 2.了解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3.了解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4.了解社会保障的发展规律
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
第一节
(一)公平
公平与效率
一、对公平和效率的界定
公平从经济学的角度评价,它包 括机会均等和收入均等两个层次。那么 为了实现均等,就产生两种意义上的公 平,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
2.公平优先论
公平优先论认为,收入分配不公平会导 致权利和机会的不平等。 主张平等优先的经济学家大多主张国家 干预生活,以矫正市场自发调节所产生 的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他们认为, 如果不加以干预,市场的自发作用不仅 造成收入分配越来越不平等,而且资源 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率的配置。
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7
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7
2.政府能够通过代际转移,使几代人共同承 担风险。 3.政府可以使社会保障支出指数化,减轻通 货膨胀对个人的威胁。
(二)政府介入社会保障可以减少社会保 障基金的筹集和支付的成本和费用。 (三)政府具有市场效率以外的调控作用。
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