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方法和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方法和技巧+阅读理解题和答案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方法和技巧
一、文体分析
小学阅读理解常见文体:记叙文、说明文
(一)记叙文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常见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描写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
(8)场景描写(9)环境描写(10)细节描写
(二)说明文
1. 说明文的分类: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的说明文。
2. 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3. 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作比较:把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4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5打比方:将什么比作什么,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6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7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8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9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洁、更直观。
○10作引用:引用事例、数据(作用同上)引用名言、格言、谚语是使说
明更有说服力。
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如果引用说明在文章的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二、阅读方法
1.精读:逐字逐句阅读。
2.泛读:大量阅读文章,增加阅读量,建立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3.略读:对文章内容进行粗读,答题掌握文章大意。
4.浏览:对文章结构进行把握,了解文章基本结构,把握文体,弄清文章对象或人物。
5.跳读:在浏览的基础上分重点阅读,把握文章重点段落。
2
三、阅读与答题技巧
(一)阅读技巧
1. 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2. 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 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4. 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言之有理。
(二)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不同的解答方法
1、上下联系。
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
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等。
2、换位思考。
就是让我们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
此方法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联系生活。
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
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立足中心。
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
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三)固定题目的答题方法
1.修辞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在语境中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 + 对象 + 特性的注意和
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证据
6.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7.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8.引用:引用名言会使主旨开掘得更深刻,使主题得以升华;
2.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3.段落或句子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
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为文章定下感情基调;议论文则可能是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讲诉故事引出中心论点等等。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引人思考,发人深省。
(2)内容上的作用(写作手法、对内容的作用、表达的感情等)
4.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准确理解文段上下文的有关内容并结合该词本身的意思来进行思考(2)抓住关键词→分析表现方法→结合上下文(或主旨)→挖掘含义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常见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描写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9)环境描写(10)细节描写
(二)说明文
1. 说明文的分类: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的说明文。
2. 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3. 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作比较:把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4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5打比方:将什么比作什么,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6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7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8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9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洁、更直观。
○10作引用:引用事例、数据(作用同上)引用名言、格言、谚语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如果引用说明在文章的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二、阅读方法
1.精读:逐字逐句阅读。
2.泛读:大量阅读文章,增加阅读量,建立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3.略读:对文章内容进行粗读,答题掌握文章大意。
4.浏览:对文章结构进行把握,了解文章基本结构,把握文体,弄清文章对象或人物。
5.跳读:在浏览的基础上分重点阅读,把握文章重点段落。
三、阅读与答题技巧
(一)阅读技巧
1. 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2. 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 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4. 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言之有理。
(二)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不同的解答方法
1、上下联系。
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
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等。
2、换位思考。
就是让我们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
此方法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联系生活。
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
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立足中心。
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
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三)固定题目的答题方法 1.修辞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在语境中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 + 对象 + 特性的注意和
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证据
6.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7.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8.引用:引用名言会使主旨开掘得更深刻,使主题得以升华;
2.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段落或句子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为文章定下感情基调;议论文则可能是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讲诉故事引出中心论点等等。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引人思考,发人深省。
(2)内容上的作用(写作手法、对内容的作用、表达的感情等)
4.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准确理解文段上下文的有关内容并结合该词本身的意思来进行思考(2)抓住关键词→分析表现方法→结合上下文(或主旨)→挖掘含义
2.
痴心石
①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着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地看。
树太大了,不好整棵地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
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地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
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
”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②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提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③以后的很多年,我检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面。
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
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
④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瓣,可是他们能包涵。
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⑤有一次,我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
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
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为难。
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不去。
”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⑥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
妈妈迎了上来,责问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
”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
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⑦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
⑧
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⑨
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
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1.本文第①②段写了“我”少年时拖树根回家的事,有人认为这件事与标题“痴心石”无关,应该删去,你认为呢?
2.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题目?
3.“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文中“我”的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怪癖”,对此,你肯定很有感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不应删去,理由:①通过对拖树根后父母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达了父母对“我”的包容和理解;引出“我”后来的种种怪癖,表现了父母对“我”的包涵。
②为下文父母在海边为“我”寻找“痴心石”打下伏笔。
2.“石头”是文中传递情感、表达爱意的物品。
用“痴心”修饰石头,表达了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切中文章主旨。
3.作者描写“我”的心理活动(或:通过“我”的联想与想象)细腻地表达了“我”对父母“痴心之爱”的醒悟、感动和自责。
4.提示:肯定或否定这种做法均可以,但必须写出充足的理由。
3.
梁思成的故事
李辉
①一个旅游观光者,其实永远是健忘的。
每到一处景观,他会惊奇、会兴奋,但一转眼,这些惊奇和兴奋,又会被新的景观引起的惊奇和兴奋取代。
他们眼中的古塔也好,古刹也好,充其量不过是形状有差异、年代有远近的建筑。
②对梁思成这样的人却不然。
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当他攀登本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
③“‘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
”一位英国学者说。
④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
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专业常识,走进了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
这样,他对建筑历史的描述,已不能仅仅视为单一的学问。
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⑤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梁思成在二次大战期间为日本名城奈良免遭轰炸所做出的努力。
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的确是难以想象的举动。
他和全民族都遭受日本侵略带来的痛苦,而他的妻子林徽因的弟弟,作为一名中国军队的飞机驾驶员,就牺牲于对日空战之中。
国耻家恨,都完全可以
让他对美军轰炸日本本土感到高兴。
⑥然而,梁思成想得更远、更深。
他是一个冷静的历史主义者。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在仇恨很容易支配人们一切行为的时刻,唯独他,依旧把热爱倾注在人类古建筑上,他知道,地球上的所有文化遗产,都属于人类。
⑦在美军炮火开始猛烈轰炸日本本土时,梁思成却立马赶到美军设在重庆的指挥部,向美军上校布朗森递交上一份日本文化名城奈良的古建筑图纸,并要求保护奈良城。
为什么呢?正如梁思成所说:“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想到国人的苦难,我是恨不得炸日本人,然而,一种职业与历史责任感,让我冷静下来,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
像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
(有删改)
1.第②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梁思成眼中“古建筑”的含义与一般游览者眼中的“古建筑”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3.第⑤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梁思成?
4.“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你认为这个“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5.阅读全文,你认为梁思成是一个怎祥的人?
1.承上启下
2.一般游览者眼中的古建筑只不过是形状有差异、年代有远近的建筑;而梁思成的眼中,古建筑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3.对梁思成来说,国耻家恨,从感情上支持轰炸奈良城,但是奈良城存在许多古建筑,而古建筑不仅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是不可再生的。
理性战胜了个人情感,梁思成本着一种职业与历史责任,强烈要求美军不要轰炸奈良城。
4.建筑物中所包容的人类精神,所凝结的建造者的精神和生命。
5.梁思成是一个热爱建筑事业,正直无私,有崇高的历史责任感的人。
4.
在拐角处等我
安宁
①那是我最敏感脆弱的年少时光,16岁,读高一。
②在同学的眼里,我是个成绩优异又大大咧咧的女孩,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但照样意气风发。
我也不像骄傲的张小凡,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谁都爱
理不理。
男生们都说,“看张小凡的下巴,都快抬到天上去了!学习好点,长得漂亮点,有什么了不起呢!不过是个农村来的,哪比得上人家安安。
”
③没有人知道,其实我不愿意这样一次次地被人家拿来与张小凡作比较,尤其不愿意听到“农村”这两个字眼。
我的父母,若是农民也就罢了,但他们却是从农村来到这个城市的最底层,最卑微的居民。
母亲在一家医院做洗衣工,双手长年累月都是破裂红紫的;而父亲,则蹬着一辆三轮车,大街小巷地跑着拉散客。
偶尔,我站在教室的阳台上,会看到父亲迎着风,吃力地蹬着三轮车从校门口驶过。
④但我知道,父亲是不会违背约定,在校门口停留的。
父亲一直都为我这个女儿而感到骄做,所以每个周六下午,不管有多少挣钱的活计,他都不会去做,只为拉我这唯一的客人。
我借着校门口车太挤看不清他,还有我作为学生干部要给老师汇报工作为由,让父亲在离校门口约有一百米的拐角处等我。
⑤张小凡与我一样,会等到所有学生都走了,才离开教室。
她是个非常用功的女孩,所以周六放学后,也要留在学校看书。
而我,就在她均匀的呼吸里,一边“哗哗”翻着课本,一边祈祷她快些离开。
这样,就不会在拐角处,被她瞥见我隐藏在从容里边的尘灰。
⑥可是,张小凡却总是在把所有事情都做完后,才安静地离开。
照例是轻扬着下巴,眼神冷静淡定。
每每听着她的脚步声在寂静的楼道里渐行渐远,我的心,才会倏地沉下来,继而迅速地收拾好书包,冲出门去。
⑦每次父亲老远看到我,都会开心地按铃。
我迎着这清脆的铃声走过去,总会觉得愧疚,然后便恨张小凡。
若不是她,父亲也不会饥肠辘辘地等我那么久。
⑧又一个周六,我在张小凡走后,向学校外的百米拐角处飞奔。
无意中一歪头,在拐角的另一侧,竟看见张小凡正坐在一个人工改装的电动三轮车里,冲着车上一个农民工一样朴实的男人,说笑着什么。
男人在发动车的时候,看上去似乎很费力,最后是张小凡下车来帮忙后,车才突突地被发动起来。
⑨车走出去很远了,我才试探性地问父亲:“刚才那个男人,你认识吗?”父亲沉默了片刻,才轻声回道:“只是说过几句话,他的左腿在工地上落下残疾,只好开电动三轮车出来拉活,他的女儿几次让他去校门口等,他都不肯,该是怕女儿的同学看见了,难为情吧。
”
⑩在父亲淡淡的讲述里,我突然有些难过。
我终于明白了张小凡沉默又倔强的眼神,明白了她周六的晚归,只是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
明白我和她之间,相差的不只是成绩。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含义。
皲.裂():
饥肠辘.辘():
2.第⑤段的加点词语说明了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3.文章第②段属于记叙顺序中的哪一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说说其好处。
4.请结合原文,分析文中“我”的父亲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