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胃病科护理常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脾胃病科护理常规
(-)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达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
1.介绍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师、责任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当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3次。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 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次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十)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一)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
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并积极配合治疗。
(十二)遵医嘱准确给药。
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三)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胃脘痛护理常规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
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与饮食的关系。
(二)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韩正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二)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三)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
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四)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五)临症护理
1.食滞胃痛者,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或半流饮食。
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者,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部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六)并发症护理
1.上消化道出血
(1)应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并将下肢略抬高,以保证脑部供血。
呕吐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血液或呕吐物,保持呼吸道畅通。
(2)呕血者应禁食。
少量出血无呕吐者,可进温凉、清淡、流质饮食。
(3)情志护理,保持患者心境平和。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黑便时,遵医嘱应立即留取标本送检,鉴别是否胃出血。
(5)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迅速准确地输血、输液、用药等。
2.胃穿孔
(1)若患者出现剧烈胃痛、寒颤、高热或全腹硬满,疼痛拒按时,可能是胃穿孔,不要滥用止痛剂而贻误病情。
(2)及时通知医生,配合各项治疗,如出现脱证按脱证护理常规。
(3)及时做好转科准备。
3.癌变
(1)观察疼痛性质、体重、饮食变化。
注意疼痛的评估,遵医嘱给予相应的止痛药。
(2)对能进食者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3)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4)定期测量体重,定期监测血清蛋白和血红蛋白。
(5)做好使用化疗药的护理。
三、辨证施护
(一)寒邪客胃证
1.慎风寒,多加衣被,防止外感。
2.疼痛发作时,在局部用热水袋温熨,以散寒通脉。
3.饮食以清淡、温热易消化为原则,宜用姜、葱、芥末等性温热的食物作调料,忌食生冷、油腻、刺激之品。
4.中药宜温服。
5.温热疗法,如拔火罐、药熨、熏蒸、艾灸中脘、足三里等穴位,以温中散寒止痛。
(二)饮食停滞证
1.控制饮食,痛剧时暂禁饮食,待病情缓解后,再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食物以宽中和胃消食之品为宜,如萝卜、山楂、柑橘等。
禁忌肥甘厚味及辛辣食物,忌酒。
2.胃脘胀满疼痛欲吐者,可用盐汤探吐以涌吐宿食,缓解胃痛。
3.忧思伤脾,脾气愈虚,加重病情,故应避免忧思焦虑的情绪,保持精神愉悦。
4.保持大便通畅,用番泻叶泡水代茶饮。
5.针刺止痛,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强刺激不留针,每日2次。
(三)肝气犯胃证
1.调摄精神,疏导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多听轻音乐等。
2.病室应凉爽通风。
痛剧时卧床休息,痛减时适当参加活动,如做广播操、气功等。
3.中药宜温服,疼痛持续不解,可服沉香粉1克,延胡粉1克,以理气止痛。
4.饮食清淡、易消化。
多食行气解郁之品,如萝卜、柑橘等。
悲伤郁怒时暂时不进食。
忌食南瓜、山芋、土豆等壅阻气机的食物。
5.针刺内关、合谷、中脘、足三里止痛或耳穴压豆肝、脾、胃、大肠、交感等穴。
(四)肝胃郁热证
1.避免各种情志刺激,使患者心胸开阔,心情舒畅,配合治疗。
2.饮食多予疏肝解热之品,如菊花晶、绿豆汤、荷叶粥。
疼痛发作时,宜少食多餐。
注意食后不可即怒,怒后不可即食,进食前后保持平静愉快的情绪。
忌辛辣烟酒,烤熏甜腻之品。
3.病室通风,舒适凉爽。
4.注意口腔卫生,胃酸过多者,用淡盐水漱口。
5.痛甚可针刺中脘、合谷、内关穴止痛或用元胡粉3g, 黄连粉1g温水送服。
6.禁用温热疗法止痛。
(五)瘀血停胃证
1.严密观察出血征兆,观察出血量、血色及胃痛的性质,如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细弱等,应及时通知医生抢救治疗。
遵医嘱急用独参汤或参附汤频服,益气敛阴,回固脱。
2.病室安静舒适,避免噪声。
卧床休养,勿过劳。
3.疏导情志,安慰患者,疏导情志,树立信心,配合治疗。
4.饮食给予行气活血之品,如山楂、果茶等。
忌食煎炸、粗糙、硬固之品,戒烟酒。
5.痛如针刺者,遵医嘱临时服三七粉1.5g,延胡粉1.5g,有出血者加服白芨粉1.5g,温开水或藕汁调服。
6.针刺中脘、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止痛。
(六)胃阴亏虚证
1.病室湿润凉爽,空气新鲜,适当休息,减少活动。
2.饮食清淡,宜多食益胃生津之品,如西瓜、梨等。
忌辛香温燥及浓茶、咖啡等。
3.补充津液,多饮水或果汁,石斛、麦冬煎汤代茶饮。
4.胃酸缺乏,可饭后吃山楂、话梅、乌梅汤等酸甘助阴。
5.大便干结者,可服用蜂蜜、白木耳以养胃润肠通便。
(七)脾胃虚寒证
1.室温略高而温暖,避风寒,多着衣被。
多休息,少劳累,劳逸适度。
2.中药宜热服,服药后宜进热粥、热饮,以助药力。
疼痛时饮生姜红糖汤,以温胃止痛。
3.饮食宜温热、营养丰富、易消化、少量多餐。
多食温中健脾之品,如牛奶、鸡蛋、土豆等。
忌生冷、寒凉、肥腻、甜粘之品。
4.饭前胃痛,可稍进食物,以缓中止痛。
形体消瘦者,餐后应卧床休息片刻,不宜疲劳和活动过多。
5.痛时胃脘部热敷;药熨或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等穴;服肉桂粉1g,元胡粉2g,以温中止痛。
四、健康指导
(一)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二)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三)如出现疼痛、泛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四)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泄泻护理常规
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
以大便增多、便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大肠、小肠,涉及脾胃。
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传染性。
(二)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三)心理社会评估。
(四)辩证寒湿困脾证、肠道湿热证、食滞胃肠证、肝气郁滞证、脾气亏虚证、肾阳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急性泄泻者,应卧床休息。
3.具有传染性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4.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泄泻后清洁肛门。
5.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检。
6.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等情况。
(2)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等变化。
(3)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肌无力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二)用药护理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
(三)饮食护理
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忌食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肠道湿热者,饮食宜清淡爽口,忌食生热助湿之品。
3.食滞胃肠者,暂禁食,待好转后再给予软食。
4.脾气亏虚者,以清淡饮食为宜,可食健脾食物。
(四)情志护理
1.慢性泄泻患者常焦虑、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焦虑,保
持心情愉快。
2.肝气郁滞者,忌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五)临症护理
1.寒湿困脾、腹痛者,可作腹部热敷。
2.肠道湿热、肛门灼热疼痛者,遵医嘱中药熏蒸。
3.食滞胃肠、腹痛者,遵医嘱给予针刺。
(六)并发症护理
1.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素乱
(1)病情观察,观察泄泻的性质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并配合做好化验室检查。
(2)腹泻严重者暂禁食,并观察有无脱水征,遵医嘱补液,给子止泻剂等。
(3)进食困难者遵医嘱静脉补充高营养,如氨基酸、脂肪乳、白蛋白等。
(4)能进食者,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冷饮。
(5)高热患者,腹泻次数较多而进食少者遵医嘱补充热量、水分及电解质,监测体温、血压、脉搏及血清电解质等指标的变化。
2.肠穿孔
(1)病情观察。
如脐周、下腹或全腹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2)遵医嘱让患者暂禁饮食,给予胃肠减压。
(3)需手术者及时做好转科准备。
3.脱肛
(1)便后宜用软纸擦肛门,并用温水清洗干净,以防肛周皮肤黏膜破溃、麋烂。
(2)指导患者排便时间宜短,尽量不要用力排使。
(3)饮食宜清淡,禁食辛辣刺激之品。
三、辨证施护
(一)感受外邪
1.寒湿困脾证
(1)病室宜温暖,多着衣被,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通
风时避免直吹患者,防止复感风寒。
(2)注意腹部保暖,腹部热敷或艾灸脐部可缓解泄泻。
(3)汤药宜热服,服后覆被静卧并微微汗出,表证明显著可用苏叶、藿香、生姜煎水饮,以驱散风寒。
(4)饮食宜温热、清淡,可给炒米粉,炒面粉以燥湿止泻。
(5)针刺疗法,取穴中脘、天枢、阴陵泉,艾灸或隔姜灸。
2.肠道湿热证
(1)病室凉爽干燥,通风良好,发热者应卧床静养。
(2)饮食宜清淡爽口,多予水果汁或以瓜果煎汤饮,以清热利湿。
忌食辛辣、厚腻、烟酒等助热生湿之品。
(3)便次或泄泻量较多时,注意预防津伤阴脱之变,必要时应静脉输液。
(4)夏日盛暑发生泄泻,可用荷叶、藿香、滑石等煎水服,以清暑化湿。
(5)泄泻过频之体弱或年老患者,床褥要清洁、平整,保持臀部皮肤干燥,防止发生压疮,肛周每天用清水冲洗并擦干,再涂擦黄连膏或金霉素药膏。
(6)因泄泻伤津而致口腔溃疡,应做好口腔护理,防止感染,可用藿香煎茶或银花甘草煎水漱口。
(7)针刺止泻,取穴天枢、中院、上巨虚、阴陵泉,以泻法为主,忌艾灸、姜灸。
(二)食滞胃肠证
1.泄泻甚者可禁食数小时至一日,待腹中宿食泻净,再进细软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或可给酸梅汤、萝卜汤、麦芽汤,以消食导滞。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床褥清洁、整齐,被污染的衣物应及时更换清洗。
3.泻下不畅者,为使积食尽快排出,可用大黄、枳实、神曲煎水内服,以通腑荡积。
4.腹痛时针刺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有健脾化滞作用。
(三)肝气郁滞证
1.加强情志护理,避免劳倦忧虑和抑郁恼怒,保持心情舒畅,怡情放怀,使脾胃健运功能逐渐得以恢复。
2.病室宜清爽通风,症状较轻或缓解期间多参加室外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3.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常食金橘饼、陈皮,以疏肝理气。
忌辛辣、煎炸、肥甘厚味及烟酒等助湿困脾生热之品。
4.针刺疗法,取穴中脘、期门、足三里、阳陵泉等穴,有疏肝和脾作用。
(四)脾气亏虚证
1.病室温度略高,阳光充足,慎避风寒,腹部应保暖,可做热熨、药熨或腹部按摩。
2.动静结合,劳逸适度,适当锻炼,以通调脏腑,增强体质。
3.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选食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品,如豆制品、鸡蛋等。
平时常食黄芪粥或以山药、大枣等做羹食用,以健脾益气。
忌食生冷、辛辣、肥甘、油炸等伤脾碍胃之品。
(4)针灸章门、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以健脾止泻。
(五)肾阳亏虚证
1.病室温暖向阳,多加衣被,黎明前应入厕,应穿好御寒的衣服,以免着凉。
2.腹痛者用肉桂、小茴香等量研粉,盐炒后用布包敷脐部,有温肾止泻功效。
3.饮食以清淡、温热、细软、易消化之品为宜。
4.针灸章门、天枢、足三里等穴。
四、健康指导
(一)注意饮食清洁、有节。
(二)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三)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用药。
噎膈护理常规
因痰气交阻,或痰瘀阻滞,胃失和降所致。
以饮食哽咽难下,胸骨后和剑突下疼痛,食物滞留感和异物感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食道和胃。
食管癌、贲门癌及贲门息肉、食道神经官能症及食道炎症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进食情况,有无呕吐,哽噎等。
(二)饮食结构和习惯。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辨证痰气交阻症、津亏热结症、痰瘀内结证、气虚阳微
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患者吞咽时胸膈部剧痛,并伴有呕吐者,应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颜色及量报告医师。
(2)心悸、呕血、便血、面色苍白者,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二)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少量多次温服。
2.丸剂、片剂应碾碎后用温水送服。
(三)饮食护理
1.饮食稀软,并富含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的半流质或流质。
忌食油腻、辛辣、硬固和粗纤维的食物。
2.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以保持营养的摄入。
(四)情志护理介绍病情,安慰患者,使之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五)临证护理
1.吞咽困难:给予适宜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当出现哽咽感时,不要强行吞咽,哽噎严重时应进温流食或半流食。
忌辛辣腥刺激性食物;对进食自理缺陷的患者,帮助或协助其进食。
2.胸背部疼痛:避免进食过热、粗糙或酸性食物,以减少局部刺激;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减轻疼痛;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教会患者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如自我放松术、催眠术、听音乐等。
(六)并发症护理
1.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
(1)根据具体情况积极予以倒置胃管引流、胃肠减压、空肠造瘘等,妥善固定引流管。
(2)给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和药物调理胃肠道功能,改善恶心、呕吐症状促进患者胸胃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2.反流性食管炎
(1)食管癌术后患者饮食应取半卧位或坐位,可选用流食、半流食,宜少量多餐,吞咽动作要慢,更要忌烟酒、辛辣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
(2)避免餐后即平卧,卧时床头抬高20〜30cm,裤带不宜束得过紧,避免引起腹压过高。
三、辨证施护
(一)痰气交阻症
1.舒通心理,调理情志,保持患者乐观情绪,避免刺激及忧伤过度。
2.饮食应细软,忌高热、辛辣及肥甘厚味。
3.生活护理力求病房安静舒适,酌情参加散步、打太极拳等活动。
(二)津亏热结症
1.给半流质或流质饮食。
以滋养为施护要点。
可用牛乳、梨汁、藕汁、生姜汁等少量多次服用。
2.衣被不可太暖,以免过多出汗耗费津液。
3.大便秘结时用润肠剂或用少量大黄,或用芦根、石斛、生地煎水代茶。
(三)痰瘀内结证
1.给流质饮食,梗阻严重给予静脉补液或胃造瘘,供给
足够的能量及其他营养物质。
2.必要时针刺与药物配合治疗,或针刺天突、中脘、足三里等穴。
(四)气虚阳微证
1.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以促进睡眠。
2.做好皮肤及口腔护理,记录出入量及病情变化等。
四、健康指导
(一)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
(二)保证充分睡眠,劳逸结合,逐渐增加活动量。
(三)少量多餐,由稀到干,逐渐增加食量,并注意进食后的反应。
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与碳酸饮料,避免进食过快、过量。
(四)争取亲属在心理、经济上的积极支持和配合,解除患者
的后顾之忧。
(五)积极治疗,定期门诊复查。
腹痛护理常规
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而导致气机郁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的病症。
急慢性胰腺炎出现以腹痛为主症者,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疼痛的性质、部位、时间、伴发症状、诱发因素。
(二)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辩证寒邪内阻证、湿热壅滞证、中虚脏寒证、饮食停滞证、气滞血瘀证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腹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伴发症状、诱发因素。
(2)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量和性质。
(3)腹痛疼痛剧烈,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处、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二)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观察用药后效果及反应。
2.在尚未明确诊断前,不要盲目使用止痛剂。
(三)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暴饮暴食。
戒烟酒,禁忌辛辣、肥腻之品。
2.腹痛发作时应禁饮食。
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
乐观情绪。
(五)临症护理
1.寒邪内阻与中虚脏寒证实,可用针刺止痛或艾灸。
2.湿热壅滞、饮食停滞、气滞血瘀者针刺用泻法,忌用温热疗法。
(六)并发症护理
1.对剧烈疼痛或疼痛不止者,应特别加强观察;伴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肢冷脉微者,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2.若患者出现剧烈腹痛、寒颤、高热或全腹硬满、疼痛拒按时,可能是急腹症,不要滥用止痛剂而贻误病情,并注意发生阳脱之证。
三、辨证施护
(一)寒邪内阻证
1.病室应温暖,腹痛发作时应卧床休息,缓解期适当活动。
2.注意腹部保暖,可热敷腹部。
3.腹痛发作时暂禁饮食,缓解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温热清淡饮食。
忌生冷瓜果。
4.汤药宜热服。
5.针刺止痛,取穴中脘、足三里等。
艾灸神阙、关元等穴。
(二)湿热壅滞证
1.病室温度略低,清爽通风,空气新鲜。
2.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急腹症、脱证等危急征象。
3.腹痛发作时暂禁饮食,缓解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温热清淡饮食。
4.汤药宜温服。
5.针刺:取穴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以泻法为主,忌用温热疗法。
(三)中虚脏寒证
1.病室应温暖,腹部保暖,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注意增加营养,进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之品,宜少食多餐。
3.保持心情舒畅。
4.汤药宜温热服。
5.针刺:取穴中脘,气海,足三里等穴,以补法和灸法为主。
(四)饮食停滞证
1.病室安静整洁,通风良好,卧床休养。
2.加强饮食调护,腹痛发作时暂禁饮食,缓解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
宜少食多餐,勿暴饮暴食。
3.汤药宜温服。
4.针刺:取穴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以泻法为主,忌用温热疗法。
(五)气滞血瘀证
1.病室安静整洁,通风良好,卧床休养。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产气食物。
3.调摄情志,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
4.汤药宜温服。
5.针刺: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以泻法为主。
四、健康指导
(一)讲究饮食卫生,不吃生冷,腐败食物,节制饮食,勿暴饮暴食,忌食辛辣、肥腻、酒浆之品。
(二)充分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三)饭后勿急跑,或作其他剧烈活动。
(四)指导患者积极治疗胆道疾病,注意防治胆道蛔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