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优秀范文三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优秀范文三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篇1 人们普遍认为知识是智慧的源泉,具有改变命运的伟力。

掌握了知识,似乎就掌握了人生。

然而,事实上并未如此。

早在1929年,教育家怀特海先生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就深刻地阐明,知识应是生命腾飞的基础,但不合宜的知识学习对儿童是相当有害的。

哪些不合宜的知识学习,对儿童有害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学习的知识是僵化的
所谓僵化的知识,是指非原理性的知识。

这种知识不具有普世性、不能帮助儿童理解生活、解决问题。

学习过多的僵化知识,会使儿童背上沉重的知识包袱,使其思想呆滞。

然而,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如今儿童学习的很多知识其实都是僵化的知识。

例如,儿童学习音乐学科时,被要求记忆大量的有关音乐家的信息;学习美术时,被要求记忆各类门派的作画风格以及代表性人物;学习语文学科时,被要求掌握大量的并无实用意义的文学常识……这些僵化的知识,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对于儿童学科素养的形成几无益处。

怀特海认为,童年是智力发展的浪漫期。

在这一时期,儿童懵懂地面对若隐若现的内容,不知所措却又兴奋异常。

此时
的知识学习,应努力追求让儿童的心灵中编织出一幅和谐的、缤纷的图案。

若在此时让儿童记忆过多僵化的知识,那将会扑灭儿童学习的欲望,折断儿童想象的翅膀,挫伤儿童学习的热情。

“少即是多”,在智力发展的浪漫阶段,让儿童学习少量的原理性知识,便为儿童提供了更多自主思考和自由想象的空间,利于儿童独立构建五彩缤纷的心灵世界,也有利于儿童保持对学习的浪漫情感,为后期的精确学习、综合学习奠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过程是灌输式的
怀特海认为:“人的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着的。

”知识,是客观性的存在,其本身并无意义,只有在被挖掘、被运用时,才焕发出令人瞩目的光辉。

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应是伴随着发现、猜想、推理、验证的探究过程,而不是被迫地强制性的灌输过程。

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指出:“学生对灌输的知识存储得越多,就越不能培养其作为世界改造者对世界进行干预而产生的批判意识。

”批判意识,是批判得以发生的关键性前提。

丧失了批判意识的人,将沦为没有自主思想的“奴隶”,也就失去了改造世界的可能机遇。

然而,灌输式学习不仅让儿童沦为没有批评意识的“知识奴隶”,也让儿童的自主学习力变得衰弱乃至几近丧失。

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教育始于生命的诞生。

孩子一出生,就是大自然的学生。

这就充分说明人天生具有学习力。

灌输式学习,会无情地剥夺了儿童自主学习的机遇,也会逐渐削弱了儿童天生的学习力。

正如怀特海所言,在较小的年纪反复灌输精确的知识,就会扼杀学生的首创精神和求知兴趣。

灌输式学习的实质,是对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漠视,是对儿童生命成长的一种戕害。

(三)所学的知识不被运用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关于知识的运用是这样论述的:“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的运用,在于我们对它的能动的掌握——也就是说,在于智慧”。

这就告诉我们,儿童只有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才能变成生命的力量。

然而,在当下的中小学校园里,知识不被运用或“伪运用”的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受应试的影响,儿童大多只是在思维世界中运用知识,在考卷中呈现运用知识的过程和结果。

事实上,在纸上运用知识,与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是完全不同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儿童能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却解决不了任何实际的问题。

例如,有的儿童在数学考试
中能正确解答关于分数的题目,却不会在生活中运用分数的概念和原理去解决关于“分配”的问题。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醒人们要记住:“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知识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不能被运用的知识,是毫无活力的知识,是不能与儿童的生命产生深刻共鸣的,也是无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彩的。

因此,要让知识具有改造个体生活、改变人生命运、乃至改造世界的伟力,作为教育者,我们理应让儿童的知识学习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结,避免让知识的学习变成对儿童的毒害。

我们要让儿童学习有活力的、非僵化的知识,并让儿童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挖掘知识的惊喜和运用知识的兴奋。

只有这样,儿童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才能成长为有力量的人。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篇2 《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写的一本关于智力教育的书,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自我发展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

学校教育只是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一个人能否成长成才,能否在社会上立足,关键是
取决于自身的努力程度,当一个人爱学习的时候,无论时间多么紧张,总会挤出时间去学习,甚至会舍弃做其他事情的时间来进行自我提升,当然,学习一两天很容易,但是坚持很难,要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内心强大的对学习的热爱是坚持不下来的。

别看学校教育仅具有引导性,但其任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

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学校中教师是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最久的,因此教师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若一名教师教授大量的科目,却只是蜻蜓点水地教授一点皮毛,只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

如果一名教师只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就能够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教师要注意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采用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要采取多种不同的思维训练方式,一种思维训练方式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儿童,教师不应该奢望一次出色的演讲就可以一劳永逸地激励岀一个令人赞赏的班级,所有的事情都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而来的。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觉得他们是在真正地进行学习,而不只是在表演智力的小步舞蹈。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篇3 成为一名老师,已经有接近两年的时间,既然选择教育的这条路,就要成为一名合格的
负责任的好老师,怎样才能算是一名好老师呢?优秀的教学成绩?评上中高级教师职称?我认为一名好老师,不能从教师的角度评判,而是要从能否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从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来评价。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做了深刻的阐述。

拿到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封面上的几行字。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智力的教育,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

这条主线贯穿了整册书。

在第一章教育的目的中讲到“呆滞的思想是指那些仅仅被大脑所接收,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不具有普适性的知识。

”也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

这样一堆不能运用的知识,你觉得他能够储存在大脑里多久呢?一周,一个月,一年还是两年?很多同学出了考场就已经把这些知识忘掉了。

那同学们在他们人生当中最宝贵的时间里花如此多的时间来学这些很快就忘掉的知识有什么用呢?
本书当中还提到“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他们生动活泼起来”如何防止思想上的僵化呢?
第一、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

教授大量的科目却只是蜻蜓点水的教授,一点皮毛只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的被动
接受。

所以学校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接受能力来合理的安排科目。

做到少而精,所学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第二、要教就一定要教的透彻。

新学的每一点知识都要讲的清楚明白。

教同学们学习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让同学们彻底的掌握,能够真正的运用到以后的生活工作中。

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对老师尤其是初中高中的老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方面老师必须要十分清楚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范围,不让学生记住一些不相关的,次要的知识。

因为这牵扯到了速度和效率的问题。

学生的中学阶段和高中阶段,都是有固定时间长度的。

初中三年后面对中考,高中三年后面对高考,这是暂时没法改变的事。

另一方面,老师又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启发同学们的创造性,不能让同学们的思想僵化,所以说教育的艺术绝非易事,克服教育的困难,特别是初级教育中的困难,值得最有天分的天才来为之努力。

第三、每所学校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设置适合自己的课程。

这一点在咱们国家暂时不太现实。

因为全国绝大部分的同学是要面对中考和高考的。

要想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就不得不面对考试所规定的科目。

第四、根据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来安排教学。

孩子年龄阶段不同,智力发展也不同,只有根据智力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来安排最适合孩子的教学才会产生最大的功效。

第五、有创造性的人。

要想教导出思想不僵化有创造性的学生,就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老师,以及创造性思维的管理层和校长。

最后,我想再说一遍“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也许这条路不是那么平坦,但是值得每一个教育人为了这个目标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