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分级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抢救分级标准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指导原则
抢救分级标准主要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所需医疗资源进行划分。
在我国,抢救分为大、中、小三级。
以下是对各级别抢救的简要描述:大抢救:指涉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疾病或意外事故,需要立即进行紧急救治。
大抢救通常包括以下特征:
01.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如呼吸心跳停止、严重出血、严重创伤等;
02.需要多学科联合抢救,如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等;
03.救治过程中可能涉及重大医疗决策,如心肺复苏、血管造影、急诊手术等;
04.救治场所通常为急诊科、手术室或重症监护室。
中抢救:指病情较为稳定,但仍然需要密切关注和及时治疗的疾病或意外事故。
中抢救通常包括以下特征:
01.患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存在潜在风险,如轻度创伤、发热、轻微出血等;
02.需要单一科室进行救治,如内外科、儿科、妇产科等;
03.救治过程中可能涉及一些医疗技术操作,如穿刺、插管、换药等;
04.救治场所通常为普通病房、急诊科或专科门诊。
小抢救:指病情较轻,但仍需要医疗干预的疾病或意外事故。
小抢救通常包括以下特征:
01.患者生命体征正常,但存在轻微症状,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
02.需要单一科室进行诊治,如内科、外科、儿科等;
03.救治过程中通常不涉及复杂医疗技术操作;
04.救治场所通常为普通门诊、急诊科或病房。
需要注意的是,抢救分级标准可能因地区、医院和科室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实际操作中,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病情和自身经验进行判断,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一、分级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急诊医学科及其医务人员。
各级医疗机构需按照本指导原则的规范要求,开展严谨、高效的诊疗活动,以提高急诊救治水平,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无论公立还是民营医疗机构,均需参照本指导原则,严格执行相关医疗法规和诊疗规范。
各级急诊医学科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急诊救治技能,遵循救治原则,确保为广大患者提供及时、规范的急诊医疗服务。
二、分级依据
(一)急诊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
急诊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是评估病情分级的关键因素。
根据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将病人分为四级:濒危病人、危重病人、急症病人和非急症病人。
濒危病人是指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危重病人是指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濒危级别,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急症病人是指病人目前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但需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就诊;非急症病人则指病情较轻,无或很少不适主诉。
(二)急诊病人占用急诊医疗资源多少: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还需要考虑病人占用急诊医疗资源的多少。
根据病人所需
急诊医疗资源的多少,可以进一步细化病情的严重程度。
需要急诊医疗资源越多,病情分级越高。
这一依据有助于合理分配急诊科的医疗资源,确保病人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总之,急诊病人病情分级是基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人占用急诊医疗资源多少两个方面进行的。
这一分级体系有助于提高急诊病人分诊的准确率,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三、分级原则
根据病人病情评估结果进行分级,共分为四级:
注:“需要急诊医疗资源数量”是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补充依据,如临床判断病人为“非急症病人”(D级),但病人病情复杂,需要占用2个或2个以上急诊医疗资源,则病人病情分级定为3级。
即3级病人包括:急症病人和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的“非急症病人”;4级病人指“非急症病人”,且所需急诊医疗资源≤1。
(一)1级:濒危病人
濒危病人是指病情严重,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的情况。
这类病人需要紧急救治,以尽快稳定病情,避免生命危险。
在急诊科,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为病人提供全力抢救。
在临床实践中,以下情况可以考虑为濒危病人:首先是气管插管病人,这类病人往往因为气道受限或呼吸功能衰竭,需要立即进行气管插管以维持呼吸。
其次是无呼吸/无脉搏病人,这类病人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紧急心肺复苏术。
此外,急性意识障碍病人,如脑卒中、重度创伤等,也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的病人,如重度创伤、急性心肌梗死等,也应视为濒危病人。
为确保濒危病人得到及时救治,急诊科应建立完善的急诊抢救机制,对濒危病人实行绿色通道,简化就诊流程,提高救治效率。
同时,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应对各类急诊事件的能力。
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救治方案。
总之,对于濒危病人,急诊科要全力以赴,竭力挽救病人的生命。
(二)2级:危重病人
危重病人是指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的病人。
对于这类病人,急诊科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予病人相应的处置及治疗,以防止病情恶化。
病人来诊时,尽管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病人有可能发展为1级濒危病人,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为此,急诊科需立即为这类病人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确保病人得到妥善救治。
此外,严重影响病人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
也属于2级危重病人。
急诊科应针对病人的疼痛症状进行积极治疗,以提高病人的舒适度。
为确保2级危重病人得到及时救治,急诊科需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类急诊病症的识别和处理方法。
同时,完善急诊就诊流程,对于2级危重病人,应简化手续,提高救治效率。
在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据此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对于2级危重病人,急诊科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全力以赴给予病人及时、有效的救治,以防止病情恶化,降低病人的致残风险。
(三)3级:急症病人
3级急症病人指病情较轻,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但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需要安排病人就诊。
这类病人的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较低,同时没有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的不适。
然而,他们仍需要急诊处理以缓解病人症状。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若出现生命体征异常(附录A),病情分级应考虑上调一级。
这意味着病人病情可能发生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救治策略。
因此,在急诊科,医护人员要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确保病情得到及时关注。
针对3级急症病人的救治,急诊科应合理安排诊疗资源,确保病人在适当的时间内得到救治。
同时,加强医护人员的急诊处理能力,使他们在面对病情变化时能迅速作出反应,确保病人病情不会恶化。
总之,3级急症病人虽然病情相对较轻,但仍需急诊处理。
急诊科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为病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确保病人病情稳定。
同时,提高医护人员对急诊病情的识别和处理能力,降低病情恶化的风险。
(四)4级:非急症病人
4级非急症病人指的是那些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并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1个)的病人。
这类病人通常不需要紧急救治,可以在急诊科等待就诊,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医疗资源。
如果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病情分级应上调1级,定为3级。
这意味着病人的病情可能发生变化,需要更多关注和救治。
在这种情况下,急诊科应根据病人需求调整医疗资源分配,确保病情得到适当关注。
针对4级非急症病人的管理,急诊科应优化就诊流程,简化手续,降低病人等待时间。
同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类急诊病症的识别和处理方法,以便在病情发生变化时能迅速作出反应。
总之,4级非急症病人在急诊科就诊时,应关注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急诊科要努力提高医护人员的急诊处理能力,确保病情稳定,为病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
同时,优化就诊流程,提高病人就诊体验。
四、分级流程
四、分级流程
为了更好地满足急诊病人的救治需求,结合国际分类标准以及我国大中城市综合医院急诊医学科现状,我们提出了“三区四级”分类法。
该分类法根据病情危重程度和病人所需急诊资源的情况,将急诊医学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个区域,将病人的病情分为四个级别。
在“三区四级”分类法中,三个区域分别为:
濒危病人区域:主要收治1级濒危病人,提供急救设备和急救团队,以挽救病人生命为主要目标。
危重病人区域:主要收治2级危重病人,提供必要的医疗设备和医护团队,以防止病情恶化为主要目标。
急症病人和非急症病人区域:主要收治3级和4级病人,提供相应的医疗资源,以缓解病人症状、保障病人舒适度为主要目标。
“四级”则是指病情的四个级别,分别为:
1级:濒危病人,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
2级:危重病人,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
3级:急症病人,病情较轻,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但仍需急诊处理。
4级:非急症病人,病情较轻,无急性发病症状,可安排在急诊科等待就诊。
在实施“三区四级”分类法时,急诊科需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熟练掌握各类急诊病症的识别和处理方法。
同时,完善急诊就诊流程,简化手续,提高救治效率。
通过对病情的动态评估,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总之,“三区四级”分类法旨在为急诊病人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救治服务。
通过合理划分区域和分级,急诊科可以更好地分配医疗资源,满足不同病情病人的需求,提高救治成功率。
(一)分区
从空间布局上将急诊诊治区域分为三大区域:红区、黄区和绿区。
1、红区:抢救监护区,适用于1级和2级病人处置,快速评估和初始化稳定。
2、黄区:密切观察诊疗区,适用于3级病人,原则上按照时间顺序处置病人,当出现病情变化或分诊护士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提前应诊,病情恶化的病人应被立即送入红区。
3、绿区,即4级病人诊疗区。
(二)分级和分区流程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和分级流程(见图一)。
图一急诊病人病情分级和分区图
注:①ABC参见分级标准;②生命体征异常参考指标见附录A;③急诊医疗资源指在获取急诊病人的主诉后,根据主诉及所属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资源配置,评估病人在进入急诊科到安置好病人过程中可能需要的急诊医疗资源(附录B)个数。
附录A
生命体征异常参考指标(急诊病情分级用)
(规范性附录)
<3个月
3个月-3岁3-8岁>8岁3-6月6-12月1-3岁
管充盈时间和紫绀,病情评估时血压值仅为参考指标,有无靶器官损害是关键,血压升高合并靶器官损害,则分级上调一级;成人单纯血压升高(无明显靶器官损害证据)时,若收缩压>180mmHhg,则病情分级上调一级;要重视低血压问题,收缩压低于低限者分级标准均应上调一级。
列入急诊病人病情分级的医疗资源
(规范性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