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宁一中2014-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宁一中2022—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班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命题人:何文娟审题人:师宁全均分期望值: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商朝的王位继承,自其次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
这一继承制度:
A.使政权趋向严密 B.易导致权力纷争C.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D.有利于社会稳定
2.从明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①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②皇权更加巩固
③封建制度渐趋衰落④实权完全把握在皇帝手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北宋的“三司使”的职责是:
A.总管中心行政事务 B.掌管国家监察事务C.负责转动地方赋税 D.掌管中心财政事务
4.中国古代地方势力威逼中心政权的危急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
5.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认真看。
”该诗直接说明白军机大臣:
A. 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依据皇帝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 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 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进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6.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
消灭这一现象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7.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心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8.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
此官职应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9.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心,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
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加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加其调协力。
”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度( )
A.维护了社会公正
B.有利于专制统治
C.促进了文化融合
D.加强了民族团结
10.《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始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这一段史料说明( )
A.汉高祖生疏到了秦亡之根本缘由
B.秦朝推行郡县制违反了历史传统
C.郡国并行制是严峻的历史倒退
D.汉初“封建”并未撼动郡县制的地位
11.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
山区的人多主见实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见极端寡头制;海滨的多主见“中间性的混合制”。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平民与贵族的对立不行调和 B.工商业的要求最为激进C.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 D.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生活
12梭伦改革的解负令、罗马万民法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都爱护了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B.都扩大了统治基础
C.都加强了中心集权 D.都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展
13.伯利克里在《论雅典之所以宏大》的演讲中说:“这是雅典人与众不同的优点,行动时我们士气百倍,行动前却要就各项措施的利弊开放辩论”。
文中的“雅典人”是指:
A.除贵族外全部雅典公民 B.除外邦人以外的全体雅典人
C.可参与公民大会的全部雅典人 D.除第四行等级外的全部雅典公民
14.“罗马三次制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其次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制服或许是最为和平、最为长久的制服”。
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
A.罗马法对罗马长久统治的维系起了乐观作用
B.罗马人不仅能武力打天下,而且更懂得以法律制服世界
C.表明罗马法律体系已经高度成熟
D.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
15.罗马法中有句名言,即“没有告知人就没有法官”,由此进展而成的审判原则是:
A.“一事不再理”原则
B.“不告不审”的原则
C.陪审制原则
D.证人制原则
16.下列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中已初步体现出主权在民、集体统治和任期制等民主特征
②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狭隘的民主制
③《十二铜表法》是为爱护平民的利益而颁布的④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维持长期统治,跟罗马法对社会关系和社会冲突的有效调整有重要关系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以下对雅典公民大会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公民大会为雅典最高权力机关
B.公民大会成员经过选举产生
C.公民大会的最重要程序是就某些议案开放辩论
D.其开会形式促进了演说术的进展
18.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当一个国家开头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时间有早有晚而已……”下列与此推断相符的历史大事有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斗B.英国圈地运动、美国两党制形成
C.英国光荣革命、美国南北战斗D.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19.“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此话语最早可能消灭于下列哪一文献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 D.《德意志帝国宪法》
20.美国学者托马斯·班德认为:“在1776年美国革命乃至巴黎和约签订前的美国历史都是地方史或者单个州的历史,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美国史”。
真正开头转变这个局面的是
A.新航路开拓 B.《人权宣言》发表 C.《邦联条例》 D.1787年宪法
21.“1746年,乔治二世拒绝了时任首相亨利·配兰的提案,导致亨利·配兰率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
乔治二世恼羞成怒,任命巴思伯爵为新的财政大臣,但是巴思伯爵受到了上届阁员的抵制。
”材料体现了英国代议制的特征是( )
A.首相打算内阁的存留
B.国王不得拒绝内阁提案
C.内阁对议会集体负责
D.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
2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看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快速实现。
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专制集权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C.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国国情D.容克阶级在政治上能够自我近代化
23.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时的目的全在禁烟。
……故鸦片战斗的发生,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者所预谋。
战斗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斗。
”下列观点与材料全都的是()
A.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斗 B.战斗的缘由是英国预谋已久
C.禁烟运动是鸦片战斗的诱因 D.社会制度差异是战斗的起因
24.“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
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25.“在戊戌变法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气;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
”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
A.肯定程度上,曾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变革进程 B.减弱了旧的政治体制而备受推崇
C.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供应阅历 D.昭示了近代革新历程的一脉相承
26.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公平”,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行行”,即不行跪拜之礼;“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公使应由对等的“内阁高校士尚书中一员”接待,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夷”人字眼;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京师。
《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商定。
这表明( )
A.中国主权受到严峻损害 B.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C.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公平性 D.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27.“(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
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
”“它”是指( )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28.美国有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我也是义和团》一文中提出:“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也发生了义和团运动 B.西方与中国应彼此不相往来
C.中美两国义和团的立场是全都的 D.义和团抗击外国侵略是正义的
29.乾隆帝和华盛顿是同一时期东西方世界的杰出人物。
1796年两者同时选择了让出权力,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而华盛顿则留下了《告辞辞》,谢绝被再次列为总统候选人,飘然远去。
下列关于两人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政治民主化做出典范
B.让位有着本质的不同
C.对君主专制体制的否定
D.让位都是无奈之举
30.鸦片战斗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内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消灭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
这些变化:
A.说明原有的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B.是殖民主义冲击专制主义禁锢的结果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D.无益于中国近代的进展
二、材料分析题(两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郡县论》材料三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
因此,人民的权力就有了双重保障。
两种政府将相互把握,同时各政府又把握自己。
——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四 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华盛顿在《(告辞演说))中提出:“行使政治权时,必需把权力分开并安排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相互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爱护人以防他人侵害。
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巳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政府结构必需能使各部门之间有适当的把握和平衡,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把握,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
一一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王夫之郡县制的看法。
(2分)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
各指什么,体现了顾炎武怎样的思想主见?(4分)
(2)材料三体现了汉密尔顿的哪些主要思想?(4分)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理解。
(5分)
(3)材料四体现了美国政体怎样的原则?结合材料说明此原则的目的是什么?(5分)
32.从隋朝开头的科举制在中国连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至于明清,防闭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是皆科举鼓舞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
中国:八股取士束缚人才;民族危机消灭;近代工业、近代学堂的进展。
(2分)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为翰林,此其选之精也。
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
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业已达数百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渐渐兴起,这些无疑需要大
量人才。
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学问的老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很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
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大量的懂得相关学问的人才。
明显,科举无法培育和选拔这样的人才。
——《废科举与社会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特点。
(4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学问,归纳科举制的乐观影响。
(6分)
(3)据材料四,分析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看法。
分析梁启超上述谈论的目的。
(5分)
(4)在近代,为何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
(5分)
BADBA CBCCD DBCDB CBDCD DCCDA DCDBC
(1)王夫之:郡县制影响深远,有利于中心集权。
(2分)
“其专在下”指地方权力过大,“其专在上”指君主专制。
(2分)
顾炎武主见: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主见将地方分权和中心集权相结合。
(2分)
(2)主要思想:联邦制、分权制衡。
(2分)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设计应做到适度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适度集权有利于维护中心政府的权威,避开分裂;适
度分权有利于调动地方的乐观性,利于地方进展。
(5分)
(3)原则:三权分立(或分权制衡);目的:通过分权,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或防止消
灭专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保障民众利益。
【答案】(1)不断进展和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正、公正。
(3分)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贵族对仕途的垄断;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学风的改良
(5分)
(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选拔人才缺乏实际治国力量。
(2分)
目的:改革科举制培育有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2分)
(4)西方:用考试选拔人才,体现公正择优;符合西方的公平思想;(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