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总结训练
【知识梳理】
一、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到60年代末
(一)(1)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
(2)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内容:(三大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①“另起炉灶”含义: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意义:它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意义:它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③“一边倒”含义: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原因:国内:a当时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台湾、西藏等地都不是人民政府控制;b国民党留在大陆的残余势力如特务、土匪等仍伺机作乱;c全国经济十分混乱,工农业生产严重滞后。
国外:a美苏冷战的形势下新生政权遭到西方国家的反对,只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与中国建交;b国际上霸权主义横行,美苏两国插手别国事务;c亚非拉地区的许多国家仍未获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意义:它不仅表明了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也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二)(1)时间:60年代“两只拳头打人”
(2)原因:这一时期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
从苏共20大起,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执行反华政策。
为捍卫国家利益,世界和平,中国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
)
(3)实践活动及成就
1、建国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1949.10.02苏联)
(4)作用: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作用: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
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
作用: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
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形成“万隆精神”(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5)最早于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参加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关系问题谈判的印度政府代表团时提出来的,“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切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又是各国人民自由平等交往的必要条件。
互不侵犯和互不干涉内政是实现各国之间和平共处的根本保证。
平等互利是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然发展。
在新世纪,我国将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交往、平等相待、互利合作,推动人类进步事业不断前进。
(二)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1)时间: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
(2)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3)特点:“一条线、一大片”,既重视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又注重发展与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4)实践成果:①中美关系的改善中美关系正常化
背景:侵越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相互削弱并处于劣势,迫使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美霸权政策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过程:(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
(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②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原因:新中国建立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原因;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正常化,得到了美国的支持;第三世界的支持;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进一步促进我国外交工作新局面的出现。
③中日邦交正常化
背景: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消息,如同一股旋风,迅速刮向全球,引起各个国家和各方人士的震惊。
震动力度最大的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
新中国成立以后,日本政府一直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
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急速转弯,日本政府顿感措手不及。
在日本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下,日本政府明确表示: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日本现在应该采取负责的行动,独立作出决定。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过程: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
经过四次会谈,两国正式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日本抢在美国之前于1972年秋天,宣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结束了近百年来存在于两国之间的不正常状态,为两国关系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意义:1978年中日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成为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
④建交热潮
原因: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新成就,揭开了中国外交新的一页,使中国开始促进了外交事业的发展。
从1970年到1972年的三年时间里,先后有10多个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意大利、加拿大、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西方社会封锁新中国长达20多年的铁门终于被打开了意义:一方面表明美国孤立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彻底失败;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具体表现。
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止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工开拓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原因:①90年代苏联解体,两极世界结束。
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②我国认为战争的危险虽然存在,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特点:实行“无敌国外交”、“不结盟”,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实践成果:・1993年,江泽民十一月出席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在2001年里,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北京成功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
・2001年10月,中国上海成功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1年朱镕基总理出席第五次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期间,与东盟就今后10年内建立中国—东
盟自由贸易区达成共识,这对双方关系的长远发展及地区繁荣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2003年6月7日,6国元首又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举行了第二次峰会,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宪章》。
・2009年,奥运圣火在神州土地上点燃;・2010年,世博会即将揭开序幕。
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