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公共科目(论述题)模拟试卷2(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公共科目(论述题)模拟试卷2(题
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部题型 6. 论述题
论述题
1.论述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某省2008年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公共科目考试试题)
正确答案: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农村精神文明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方面农村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经济利益、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了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化,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事业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相对落后或短缺,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农民教育任务艰巨。
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引发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这是哲学的基本原理。
没有文化的经济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同时,没有体现先进生产力的文化也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经济越发展。
就越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第二,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
当前,要把宣传和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使荣辱观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社会所有成员都明白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第三,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解析: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人们的期盼,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题中应有之义。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农村文化建设,这些都是持续性热点,在复习时要注意这些热点的时事背景。
只有这样才能在答题时做到全面、完整。
2.为什么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该如何树立和落实以
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正确答案:(1)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不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人们在发展观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我们党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高度概括。
它明确告诉人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片面地把经济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把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忽视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忽视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忽视了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人既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
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人的素质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存价值的提高。
不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既没有意义,又无从谈起。
(2)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
具体来说,有这样几层含义:第一,充分肯定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既要强调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又要强调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第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第三,在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时,既要坚持并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坚持并运用人的尺度,真正着眼于依靠人、为了人。
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始终关注人的价值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在人,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和素质高低,决定着社会全面进步的速度和水平。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民干事业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能,使人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试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某省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公共科目试卷)
正确答案: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一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存在或发生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
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同时具有的两种重要的特性。
同一性是指:第一,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它们的
对立表现在:同一性也就是通常所见得到的团结、统一、联合的状态。
这种对立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因而是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它贯穿于矛盾的始终,对立双方的相互依赖是包含斗争的依赖。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第一,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不是二者的完全等同。
斗争性制约着同一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第二,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它要求人们在考察一切矛盾的事物和现象时,既要研究矛盾双方是怎样同一又怎样斗争的,又要学会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例如,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方面是对立的,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反对资本主义。
但二者又有同一的一面,它们相互依赖,互为存在前提,相互吸取。
正因为如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学习、吸取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经营方法,不要盲目排外:又要明确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要注意克服和消除资本主义中那些腐朽的、反动的东西,反对“全盘西化”。
要反对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一种是把同一看作是不包含任何差别和对立的绝对的无条件的等同,例如只看到安定团结,而看不到安定团结的形势下存在的不稳定的因素;只讲联合统一,而不懂得联合统一中包含对立和斗争,这些都是错误的。
另一种是把斗争绝对化,不懂得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的道理,这也是错误的。
解析:同一性和斗争性作为矛盾的两种特性,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就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它们既存在同一性也存在斗争性,所以,要积极吸收资本主义先进、有益的东西,坚决抵制腐朽、反动的东西。
4.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以及这一原理对于正确决策的重要意义。
(某省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公共科目试卷)
正确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论,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际运用和生动体现,二者是一致的。
这种一致性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认识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
第二,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第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的过程。
第四,贯彻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其目的都是保证无产阶级政党决策的科学性,保证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上述原理是我们正确决策的根本指导思想。
一切决策都必须以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做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在决策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群众路线,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反复比较、鉴别和论证。
同时要遵守民主程序,充分发扬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
决策形成后,还要回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得到修正、补充和发展。
解析:本题重点要明确什么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再突出群众路线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致性,也就是找到群众路线在认识论中的哲学基础。
5.怎样理解“三个代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广东省某地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公共科目试卷)
正确答案:(1)“三个代表”的主要内容: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整体。
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既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物质条件,又是实现人民利益的物质基础,离不开思想道德建设和人们崇高精神的培育。
建设先进文化,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无论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还是发展先进文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发展、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三个代表”的落脚点。
(3)“三个代表”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
学习、理解“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应该从三者的内在联系上准确把握,自觉地将三者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解析:本题考查“三个代表”的关系问题。
“三个代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整体,三者缺一不可。
6.如何看待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
(某省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公共科目试卷)
正确答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分为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其中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敌我矛盾则是次要的,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基本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
广大人民同反对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构成敌我矛盾,成为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矛盾的主要体现。
两种矛盾性质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不同性质的矛盾必须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对敌我矛盾一般采取专政的方法,对人民内部矛盾采取民主的方法,即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法。
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即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是解决我国社会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扩大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概论中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相关知识。
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属于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7.试论述我国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
(某地区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公共科目试卷)
正确答案: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社会分工已突破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出现了国际商品交换的发展,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
战后,在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下,国际经济联系从流通领域日益扩展到直接生产领域,世界各国的生产更加紧密联系,互相依存。
任何一个国家要想获得发展,孤立起来和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大趋势。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加快经济发展,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
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它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是世界通用的。
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使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密切联系起来。
历史经验证明,闭关自守只能延缓我国经济的发展。
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赶上时代。
赶上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这是一个双向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要依照我国国情和国际经济活动的一般准则。
规范对外经济活动,正确处理对外经济关系。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运用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提高竞争能力,更好地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
扩大对外开放,必须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掌握主动权,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必须以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为依据,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必须与国家的对外政策结合起来,不断扩大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真诚合作,从而使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的方向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中对外开放的内容。
可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来阐述。
8.简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的表现。
(某省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公共科目试卷)
正确答案: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3)科学发展观是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来的。
(4)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总之,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
解析:本题考查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表现。
9.阐述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
构建和谐社会。
正确答案:(1)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重视满足人民的消费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提高生活质量。
(2)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有重要作用。
(3)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结合起来,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总之,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竞争,以便使资源得到最优的分配和最有效的利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10.论述如何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正确答案: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要围绕构建巾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1)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
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巾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初次分配和冉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冉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4)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
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
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
(5)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两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