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习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实习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依据教育实习的特点,以动态知识观为理论基础,分析教育实习的现状,存在着实习方式不够科学,时间短及学生教学技能欠缺,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实习基地缺乏、利用情况不理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加强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采取连续的、阶段化、渐进式的教育实习方式,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提高实习基地利用率,构建实习效果的科学评价体系和强化教育实习管理等措施。
关键词:教育实习;问题;改进措施
一、教育实习的概念及特征
教育实习作为师范院校的重要课程、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师资培养的质量和师范院校的办学水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实习如果与中小学隔阂,与实际生活隔阂,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造[1]。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教育实习的定义为: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高年级的学生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
《辞海》对教育实习的解释是:各级师范学校的教育环节之一。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在中等学校、初等学校和幼儿园参加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在毕业阶段进行,能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是各级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3]。
综上所述,教育实习有如下特征:1)组织性: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2)目的性: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培养教师教育技能;3)指导性:实习生需要教师的指导,以规范自身的教育和教学行为;4)实践性:亲历教师职业行为,掌握教育对象的特点:5)学习性:传承优秀教育理念,习得教师职业行为;6)评价性:检验自身的教师教育素养,涵盖专业知识素养、教育素养、心理素养、身体素养等;7)发展性:锤炼专业思想,发展教师素养。
二、动态知识观视野中的教育实习
知识不仅构成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而且对知识的观念、态度支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支配着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实践活动的过程、方式和形式。教育实习作为一种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知识观影响着教育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模式。
传统的静态知识观认为,理论决定了实践,理论的习得是实践成功的前提,正确的知识流程首先是从学术界产生,然后再进入应用领域的[4]。在这种知识
观的主导下,教育实习是建立在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的,教育实习是安排在理论课的学习之后进行的一个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是单向度的联系,先理论后实践。师范生的实习就成了先输入理论,然后在实践中输出行为,其过程不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培养,学习主体也是被动参与的。动态知识观则认为,理论和实践都是短暂而未决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是互动的动态发展关系,知识不再仅仅是理性、真理和学生掌握的对象,更是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手段,反映到教育实习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是动态发展的[5]。
教育实习为未来教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教育实习中,应用和验证教育理论知识的实践活动,为理论的不断完善提供实践上的依据;而更加合理完善的教育理论可进一步指导实践。由此,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形成了循环的动态发展关系。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就是学生通过直接探究教育知识进而领悟教育知识的实践活动,实践智慧的培养是教育实习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任何领域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是回答“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这可以通过书本或教师的传授获得;一个是回答“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它必须通过教学实践和个人的操作与体验才能获得和发展。师范生的陈述性知识主要在大学里由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程序性知识则主要由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而获得。
这些理论和研究都告诉我们,必须用动态知识观构建教师教育和教育实习模式,帮助师范生和教师在实践中应用和修正所学理论,不断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认识和反思,使学生在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动态循环过程中得到历练,教师素养得到提升。
三、教育实习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实习方式不够科学,实习时间短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仍以毕业前的一次性实习为主,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时间为6~8周。第一周:实习动员,说课,备课,试讲;第二周至第七周: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第八周:实习总结。实习时間显得较短,学生很难深入、细致地进行锻炼,学生的学习仅限于听课、备课、上课等环节,而其他实践工作(如深入了解学生、班级管理等)开展较少。此种教育实习模式是按照传统的静态知识观来安排实习活动的,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动态知识观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
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的教育实习时间相比,差距也较大。国外很多大学的实习时间都在15周以上(表1),占总学时的12%左右。
在对我校生命科学系2004级学生教育实习效果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此种实习模式的弊端。例如:对于“你认为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最好是多少周”的问题,120份问卷中选择8周的占28%,选择12周的占43%。对于“你认为教育类课程安排的内容是否得当,为什么”的问题,回答主要集中在实践偏少,希望多些实践机会和理论课程缺乏实际可行性两个方面。对于回答“你认为‘生物学教学论’应多安排哪些内容教学”的问题,回答主要集中在课堂实践、说课、试讲、教学技能以及编写教案、微格教学等方面。对于“你认为‘生物学教学论’这门课程安排的个人实践时间是多还是少”的问题,大多数学生的选择是“偏少或太少”。这些都说明目前的教育类课程的实践机会较少,满足不了教师职前训练的需求。
2.学生教学基本技能欠缺
在近三年的教育实习调研中发现师范生教学技能欠缺。主要表现为板书不规范、不美观,普通话不标准、方言重,英语口语不流利、发音不标准等问题。虽然很多学生的“三字一话”等基本技能通过了学校的合格考试,但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实践中稍显欠缺。
3.师范教育对基础教育改革了解不够,适应意识不强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较以前都有较大的改变,然而高师院校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课程设置未能进行及时的调整与变化,教学内容与教育实际脱节,实习生在组织教学方面能力不强,不能尽快适应教师角色。
很多的实习学校反映,实习生的基本能力较强,但学生所学与中小学实际教学内容有一定距离,有点脱节,学生在教学的实习中显得有点吃力。建议高师院校在师资培养上应紧密联系中小学实际,多了解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特点,让学生知道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尽早适应中小学教学实际。
实习生自己也深有感触:现代的课堂对他们的要求很高,学校所学课程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课程内容与中小学的教学实际不是很吻合,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单一化;课堂教学如何把握教学方法、技巧等方面,学校的教学很少涉及到。比如学校开设的“儿童心理学”课程在教学实际中能用的就很少。
4.教育实习基地缺乏,基地的利用情况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