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免疫调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免疫调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发布时间:2021-08-31T02:39:21.208Z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第13期作者:裴云花
[导读] 在生命观念的引领下,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裴云花
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江苏省常州市,213101
摘要:在生命观念的引领下,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机体的稳态与平衡离不开免疫调节的观点。
通过情境设置、问题引领,教师让学生在归纳与总结概括中,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其关键性功能——防卫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即特异性免疫过程。
同时,通过对“假疫苗”、“艾滋病”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参与社会事务并作出理性解释的能力。
关键词: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免疫稳态
1.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包含“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激素调节”、“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免疫调节”四节内容。
通过前三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基本形成了当机体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能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稳态的大概念。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化以上大概念,即当病原体入侵,机体产生衰老或癌变细胞时,被打破的稳态则需要免疫调节来维持,进而强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观点。
2.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基础,稳态的形成离不开免疫系统的功能;(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阐明特异性免疫主要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来实现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3)关注艾滋病及其预防、疫苗的使用,形成积极利用生物学知识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的责任意识;(社会责任、科学思维)
3.教学重难点
3.1教学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4.教学过程
4.1情境导入,形成稳态与平衡、稳态与调节的生命观念
多媒体播放“泡泡男孩”的录像:“泡泡男孩”患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简称SCID)”,对细菌病毒没有任何抵抗力,从出生那天起就生活在高科技无菌泡泡中。
“泡泡男孩”最后死于移植的骨髓中病毒的感染。
通过思考,学生感悟出免疫系统在对付外界病原体侵染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体会出机体的稳态离不开免疫调节。
此时教师顺势给出免疫的概念,并简要介绍抗原的概念。
4.2科学思维——推测免疫系统的功能
通过“泡泡男孩”的例子,学生总结出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防卫功能。
既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那免疫系统的结构如何?又是如何发挥它的主要功能——防卫功能的?
4.3科学思维——归纳概括机体免疫过程
创设图片情境,展示几种细菌的图片和人体模式图,设问:细菌要进入人体,疯狂繁殖,一般要经过哪些防线?
4.3.1非特异性免疫
学生回忆初中所学非特异性免疫内容,教师播放吞噬细胞、溶菌酶的动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
设问:这两道防线是否具有特异性?
4.3.2特异性免疫
4.3.2.1创设多种情境,归纳概括体液免疫过程
教师展示一张血浆中细菌的图片,设问:如果细菌突破了前两道防线,但仍然存在于体液中,我们的免疫系统会如何对付它?此时再创设图片情境:体液免疫过程图。
设问:体液中的病原体被谁消灭了?在消灭前经过了什么处理?学生小组讨论,很快得出结论:仍然被吞噬细胞吞噬,但先和“Y型”物质——即抗体结合。
教师顺势设问:抗体是如何产生的?并播放体液免疫过程视频。
学生小组合作,结合书本上图2-15体液免疫示意图,总结出产生抗体的途径如下:
过渡设疑:记忆细胞的作用是什么?它可能对什么保持有记忆?此时教师顺势展示小资料:“长生生物与假疫苗事件”,并提问,社会反对呼声很高,你认为疫苗到底该不该打?
接着教师对疫苗与免疫接种过程进行简要说明,引出二次免疫的概念。
学生结合二次免疫的优点,认为应该要打疫苗。
最后将完善好的产生抗体的途径总结归纳如下:
4.3.2.2层层设疑,归纳概括细胞免疫过程
过渡设疑:依靠体液免疫,能彻底消病毒、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吗?并配以肺部细胞充满结核杆菌的图片。
通过感官结合,学生推测出体液免疫仅仅能对付体液中的病原体,而不能消灭倾入细胞的病原体。
此时教师再展示书上细胞免疫过程图,问:细胞免疫主要靠谁作战?
效应T细胞是如何产生的?一般我们认为T细胞是受到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的抗原呈递作用后被激活的,被激活后T细胞会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Tc,即书上所指的效应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Th等。
Th在体液免疫中起到抗原呈递的作用,并能产生多种淋巴因子,对体液免疫中B细胞的激活,以及细胞免疫中T细胞的增殖分化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这些内容在课堂上不再深入展开教学。
顺势,教师提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靶细胞裂解、释放出病原体后,体液中有没有抗体在守株待兔?这个抗体是如何产生的?学生在真正理解特异性免疫过程后,自然能感悟出此抗体是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在病原体还没入侵细胞前就已经产生。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体液免疫的基础上,补充细胞免疫的内容,完善特异性免疫过程图。
4.4科学思维——由免疫过程感悟概括免疫系统的组成
纵观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过程,让学生尝试从分子、细胞、器官水平总结免疫系统的组成。
通过回忆与总结,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免疫系统的三大组成成分。
4.5学以致用,积极参与社会热点议题的讨论
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哪种免疫细胞又处于核心地位?如果一个人的T细胞被大量破坏,这个人的免疫能力会受到什么影响?由此引出“艾滋病”的病因及如何预防艾滋病这一社会热点问题。
这一话题很适于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艾滋病人是肮脏的吗?我们应该排斥他们吗?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提升,精神也得到了升华。
此时,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器官移植给许多患者带来福音,但免疫排斥反应和器官短缺(如视网膜、骨髓等)至今还是无法攻克的两大难题。
对此,你有何想法?以这个问题结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学生一方面根据所学知识,会提出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想法,另一方面也可再次感悟出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爱与奉献。
5.教学反思
2017年颁布的《生物学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在这一背景下,本节课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次勇敢尝试——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两大生命观念成为教学主线
教师先让学生形成了机体的稳态与平衡离不开调节的生命观念,让这种观念引导他们去思考:病原体入侵时,具体的调节、免疫过程是怎样的?然后再由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免疫功能的发挥与哪些结构相适应?免疫系统结构是怎样的?
2.科学思维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特异性免疫过程
特异性免疫过程是本节的重难点所在。
教师通过不断创设图片情境与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质疑、总结中,归纳出了不同的病原体入侵时,机体分别通过何种免疫方式将其消灭。
3.情境教学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泡泡男孩”、“长生生物与假疫苗”、“艾滋病”、“器官移植”等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了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参与社会热点议题讨论的平台。
在对这些现象进行理性解释的过程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加强,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参考文献:
[1]金久.“免疫调节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11,46(3):24~26;
[2]杨秀梅.“‘免疫调节’(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0,35(12):34~35;
[3]邵丽媛.“‘免疫调节’(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2,37(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