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四川省宜宾市高考化学三诊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四川省宜宾市高考化学三诊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42.0分)
1.下表中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2.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雾霾天气”、“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的形成都与氮氧化物有关
B. “辽宁舰”上用于舰载机降落拦阻索的特种钢缆,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C. 白酒中混有少量塑化剂,少量饮用对人体无害,可通过过滤方法除去
D. 能够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并有防腐、保鲜作用的食品添加剂,须限量使用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花生油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B. 只有不同种类的氨基酸之间才能形成多肽
C. 向鸡蛋清的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钠溶液产生沉淀,加水后沉淀可溶解
D.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硫酸溶液,加热后滴入几滴氢氧化铜悬浊液,再加热至沸腾,未出现红色
物质,说明淀粉未水解
4.侯氏制碱法制备碳酸氢钠的原理为NH3+H2O+CO2+NaCl=NH4Cl+NaHCO3↓,某化学小组
用如图装置在实验室中模拟该制备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装置A中仪器X的名称为蒸馏烧瓶
B. 装置B中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倒吸
C. 装置C中橡胶管的作用是平衡压强,使溶液顺利滴下
D. 实验开始后,应先打开K1一段时间,然后再打开K2
5.下列离子方程式与所述事实相符且书写正确的是()
A. 用铁作电极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2Cl−+2H2O2OH−+H2↑+Cl2↑
B. 碱性镉镍可充电电池的正极反应:NiO(OH)−e−+H2O=Ni(OH)2+OH−
C. 肥皂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C17H35COO−+H2O⇌C17H35COOH+OH−
D. 已知苯甲酸的酸性比碳酸强,向溶液中通入过量CO2:+2CO2+
2H2O−→+2HCO3−
6.A、B、C是三种短周期主族元素。

甲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A、B、C
原子序数之和为26,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C>B
B. 原子半径大小:C>B>A
C. 与甲含相同元素的另一化合物只含非极性键
D. 工业上常用电解熔融乙物质来制取A的单质
7.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A. 图所示的反应,若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变小
B. 图所示的是Al3+与OH−反应时含铝微粒浓度变化曲线,图中a点溶液中
大量存在Al3+
C. 表示等pH的盐酸与醋酸中分别加水稀释的pH变化,其中曲线b对应的是盐

D. 表示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稀盐酸,生成CO2与所甲盐酸物质的量的关系
二、流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
8.精炼铜工业中阳极泥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从铜阳极泥(主要含有铜、银、金、少量的
镍)中分离提取多种金属元素的工艺流程如图1
已知:
ⅰ分金液中含金离子主要成分为[AuCl4]−;分金渣的主要成分为AgCl;
ⅰ分银液中含银离子主要成分为[Ag(SO3)2]3−,且存在[Ag(SO3)2]3−⇌Ag++2SO32−
ⅰ“分铜”时各元素的浸出率如表所示。

Cu Au Ag Ni
浸出率/%85.70 4.593.5
(1)由表中数据可知,Ni的金属性比Cu______。

分铜渣中银元素的存在形式为______(用化学用
语表示)。

“分铜”时,如果反应温度过高,会有明显的放出气体现象,原因是______。

(2)“分金”时,单质金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3)Na2SO3溶液中含硫微粒物质的量分数与pH的关系如图2示。

“沉银”时,需加入硫酸调节溶液的pH=4,分析能够析出AgCl的原因为______。

调节溶液的pH不能过低,理由为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4)已知K sp[Ag2SO4]=1.4×10−5,沉银时为了保证不析出Ag2SO4,应如何控制溶液中SO42−浓
度(假定溶液中Ag+浓度为0.1mol/L)。

______。

(5)工业上,用镍为阳极,电解0.1mol/L NiCl2溶液与一定量NH4Cl组成的混合溶液,可得高纯
度的球形超细镍粉。

当其他条件一定时,NH4Cl的浓度对阴极电流效率及镍的成粉率的影响如图3示:为获得高纯度的球形超细镍粉,NH4Cl溶液的浓度最好控制为______g/L,当NH4Cl溶液的浓度大于15g/L时,阴极有无色无味气体生成,导致阴极电流效率降低,该气体为______。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
9. 资料表明,在加热条件下,CO与胆矾(CuSO4⋅5H2O)反应生成Cu、CO2、SO2和H2O(g),在实
验室利用如图装置检验上述反应的气态产物。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盛放浓硫酸的仪器名称是______ ;烧瓶内反应生成CO和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

(H2SO4为催化剂)
(2)B、C盛放的试剂分别为______ 、______ 。

(3)实验过程中,若B装置后面的导管有堵塞,装置B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

(4)写出装置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

(5)图中方框内仪器装置为E和F(可重复使用)。

现提供酸性KMnO4溶液,其他固、液试剂自选(
连接和固定仪器所用的玻璃管、胶管、铁夹、铁架台及加热装置等均略去)。

按照物质检验先后顺序,将选用的试剂及其作用填入表:
选用的仪器加入的试剂作用
F______ ______
E______ ______
E______ ______
E______ 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0分)
10.依据题中所给信息完成指定问题:
(1)地康法制氯气可按下列催化过程进行:
CuCl2(s)=CuCl(s)+1
2
Cl2(g)△H1=+83kJ⋅mol−1
CuCl(s)+1
2
O2(g)=CuO(s)+
1
2
Cl2(g)△H2=−20kJ⋅mol−1
CuO(s)+2HCl(g)=CuCl2(s)+H2O(g)△H3=−121kJ⋅mol−1
则反应4HCl(g)+O2(g)=2Cl2(g)+2H2O(g)的△H=______kJ⋅mol−1。

(2)用50mL0.50mol⋅L−1盐酸和50mL0.55mol⋅L−1NaOH溶液反应测定中和热,实验中测得起始平均
温度为20.4℃,反应后最高温度为23.4℃,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为4.2J⋅g−1⋅℃−1,盐酸和NaOH 溶液的密度都近似认为是1g⋅cm−3,则中和热△H=______。

(3)SiH4是一种无色气体,遇到空气能发生爆炸性自燃,生成SiO2和液态H2O。

已知室温下16gSiH4自
燃放出热量750kJ。

SiH4自燃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1. 生活、实验室中接触的很多物质含有第二周期的元素,比如:石墨、Na 2O 、配合物
Na 2[Fe(CN)5(NO)]等.
(1)①Na 2[Fe(CN)5(NO)]中中心离子的未成对电子数为______个.(写具体数字)
②Na 2[Fe(CN)5(NO)]中原子序数之和为15的两种元素中第一电离能较大的是______(写元素名称),
二者能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3的一种常见微粒,推测这种微粒的空间构型为______.
(2)石墨的结构如图1所示.若已知每个共价键的键长为142pm ,可以计算出每个正六边形的面积约
为5.24×10−20m 2,则将12g 石墨单质中的每一层都剥离出来彼此紧密连接,其总面积约为______m 2(N A =6.02×1023).(保留3位有效数字,用科学计数法表达)
(3)Na 2O 的晶胞结构如图2所示,已知该晶胞的密度为ρ g ⋅cm −3,阿伏伽罗常数为N A ,则晶胞边长
a =______cm .
12. 化合物A 是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由A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C 和
的合成路
线如下图(部分反应条件略去):
已知:①R −CN
→H+/H 2O R −COOH ②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是______。

(2)C分子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D的结构简式是______。

(3)B→C和G→H的反应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

(4)A→E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5)F→G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6)B的同分异构体中,与B具有相同的官能团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共有______种(不含立体异构);
其中某种同分异构体M与H2加成的产物(C5H10O2)的核磁共振氢谱有4组峰,且峰面积比为6:2:1:1,则M的结构简式是______。

【答案与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浓硫酸可使蔗糖脱水,且C与浓硫酸反应生成气体,与浓硫酸的脱水性、强氧化性有关,故A错误;
B.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先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则开始无气泡产生,故B错误;
C.氨气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由操作和现象可知,原溶液中含有NH4+,故C正确;
D.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加氯化铵饱和溶液,发生聚沉,沉淀为Fe(OH)3,故D错误;
故选:C。

A.浓硫酸可使蔗糖脱水,且C与浓硫酸反应生成气体;
B.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先生成碳酸氢根离子;
C.氨气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D.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加氯化铵饱和溶液,发生聚沉。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反应与现象、离子检验、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2.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有关,与氮氧化物无关,错误;B、钢缆属于合金,是传统型材料,错误;C、塑化剂有毒,且与酒精互溶,不能过滤除去,错误;D、食品添加剂能够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并有防腐、保鲜作用,但不能随意使用,应限量使用,正确,答案选D。

考点:考查化学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生命中的有机物油脂、氨基酸、蛋白质、淀粉等的性质与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A.花生油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A错误;
B.同种类的氨基酸之间也能形成多肽,故B错误;
C.向鸡蛋清的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钠溶液发生盐析,产生沉淀,加水后沉淀可溶解,故C正确;
D.用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还原性糖必须保证碱性环境,而淀粉加硫酸溶液水解,酸性环境加氢氧化铜悬浊液不会有红色沉淀,但是不能说明淀粉没有水解,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D
解析:解:A.装置A中仪器X带有支管,仪器的名称为蒸馏烧瓶,故A正确;
B.装置B中球形干燥管球形部位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起到防止倒吸的作用,故B正确;
C.装置C中橡胶管的作用是平衡仪器内外压强,使漏斗中溶液顺利滴下,故C正确;
D.氨气极易溶于水,二氧化碳溶解性不大,实验开始后,应先打开K2一段时间,然后再打开K1,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故D错误;
故选:D。

装置A是利用稀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装置C是利用浓氨水滴入碱石灰放出氨气,橡胶管的作用是平衡压强,使溶液顺利滴下,先打开K2,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再打开K1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反应NH3+H2O+CO2+NaCl=NH4Cl+NaHCO3↓,
A.仪器X为蒸馏烧瓶;
B.装置B中球形干燥管的作用,利用球形具有较大的面积可以防止倒吸;
C.装置C中橡胶管的作用是平衡压强,便于液体流下;
D.氨气极易溶于水,二氧化碳溶解性不大,实验过程中先通入氨气再通入二氧化碳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

本题考查了侯氏制碱法的原理、装置和仪器的使用、气体通入顺序等知识点,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5.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判断,题目难度中等,明确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为解答关键,A为易错点,注意电极为铁,阳极放电的是铁,不是氯离子.
A.铁为电极,阳极铁放电,不会生成氯气,正确的电极反应为:Fe+2H2O Fe(OH)2↓+H2↑,故A错误;
B.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正确的电极反应式为:NiO(OH)+H2O+e−=Ni(OH)2+OH−,故B错误;
C.由于C17H35COO−在溶液中水解,溶液呈碱性,则肥皂水能够使酚酞变红,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C17H35COO−+H2O⇌C17H35COOH+OH−,故C正确;
D.已知苯甲酸的酸性比碳酸强,向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反应生成,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O2+H2O→+HCO3−,故D错误;
故选:C。

6.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无机物推断,题目难度中等,根据转化关系及题干信息推断元素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常见元素化合物性质及元素周期律内容,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A、B、C是三种短周期主族元素。

甲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则甲为CO2;B的单质和C的单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B、C元素为碳元素和氧元素;A、B、C原子序数之和为26,则A的原子序数=26−8−6=12,则A为Mg元素;根据转化关系可知,A的单质(Mg)与C的单质生成化合物乙,A的单质(Mg)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B的单质和乙,则B为C元素,乙为MgO,C为O元素。

综上,A为Mg元素,B为C元素,C为O元素,甲为CO2,乙为MgO。

A.非金属性:O>C,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则水的稳定性强于甲烷,即稳定性:C>B,故A正确;
B.一般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一周期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则原子半径大小:A>B>C,故B错误;
C.甲为CO2,与甲含相同元素的另一化合物为CO,CO只含极性键,不存在非极性键,故C错误;
D.MgO熔点较高,电解时得到的Mg的成本较高,常用电解熔融氯化镁的方法获得金属Mg,故D 错误;
故选A。

7.答案:A
解析:解:A、升温平衡逆向移动,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减小,所以平衡常数变小,故A 正确;
B、a点所示pH接近12,碱性环境中氢氧化铝会生成四羟基合铝酸根离子而不是铝离子,故B错误;
C、等pH的盐酸与醋酸中分别加水稀释相同倍数时,盐酸pH变化大,其中曲线b对应的是醋酸,故C错误;
D、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稀盐酸,开始生成碳酸氢钠,当碳酸钠完全变成碳酸氢钠后,再加盐酸才产生气体,故D错误;
故选:A。

A、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反应放热,升温平衡逆向移动;
B、a点所示pH接近12,碱性环境中氢氧化铝会生成四羟基合铝酸根离子;
C、等pH的盐酸与醋酸中分别加水稀释相同倍数时,盐酸pH变化大;
D、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稀盐酸,开始生成碳酸氢钠,没有气体生成.
本题考查了据图分析温度对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强酸与弱酸的pH与加水稀释的关系、铝离子的存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入盐酸时反应情况,题目难度较大.
8.答案:(1)强;Ag、AgCl;H2O2分解放出氧气
(2)2Au+ClO3−+7Cl−+6H+=2[AuCl4]−+3H2O
(3)H2SO4电离出的H+降低了SO32−的浓度,促使[Ag(SO3)2]3−⇌Ag++2SO32−平衡正向移动,电离出Ag+,Ag+与分银液中的Cl−反应生成AgCl;SO32−+2H+=SO2↑+H2O
(4)溶液中SO42−浓度应低于1.4×10−3mol/L;
(5)10;H2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工艺流程,为高考常见题型,涉及对工艺流程的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条件的控制选择与理解、pH的计算、物质性质的应用等知识点,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题目难度中等。

铜阳极泥加入硫酸、过氧化氢和氯化钠分铜,“分铜”时,单质铜发生反应是铜在酸性溶液中被过氧化氢氧化生成硫酸铜和水,“分铜”时加入足量的NaCl的主要作用为使溶解出的Ag+形成AgCl 进入分铜渣,加入盐酸和氯酸钠分金,分金液的主要成分为[AuCl4]−,“分金”时,单质金发生反应是金和加入的氯酸钠和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AuCl4]−,分金渣加入亚硫酸钠过滤得到分银液中主要成分为[Ag(SO3)2]3−,且存在[Ag(SO3)2]3−⇌Ag++2SO32−加入硫酸沉银,促使
[Ag(SO3)2]3−⇌Ag++2SO32−平衡正向移动,电离出Ag+,Ag+与分银液中的Cl−反应生成AgCl,以此解答该题。

(1)①浸出率数据得到,Ni金属性强于Cu,“分铜”时,单质铜发生反应是铜在酸性溶液中被过氧化氢氧化生成硫酸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H2O2+H2SO4=CuSO4+2H2O,“分铜”时加入足量的NaCl的主要作用为:使溶解出的Ag+形成AgCl进入分铜渣,避免银元素的损失,分铜渣中银元素的存在形式为Ag、AgCl,“分铜”时,如果反应温度过高,会有明显的放出气体现象是加入的过氧化氢分解生成了氧气,
故答案为:强;Ag、AgCl;H2O2分解放出氧气;
(2)分金液的主要成分为[AuCl 4]−,“分金”时,单质金发生反应是金和加入的氯酸钠和盐酸发生氧
化还原反应生成[AuCl 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u +ClO 3−+7Cl −+6H +=2[AuCl 4]−
+3H 2O , 故答案为:2Au +ClO 3−+7Cl −+6H +=2[AuCl 4]−+3H 2O ;
(3)分银液中主要成分为[Ag(SO 3)2]3−,且存在[Ag(SO 3)2]3−⇌Ag ++2SO 32−,H 2SO 4电离出的H +降
低了SO 32−的浓度,平衡正向进行,能够析出AgCl 的原因为:H 2SO 4电离出的H +降低了SO 32−的浓度,促使[Ag(SO 3)2]3−⇌Ag ++2SO 32−平衡正向移动,
电离出Ag +,Ag +与分银液中的Cl −反应生成AgCl ,调节溶液的pH 不能过低理由为:避免产生污染气体SO 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SO 32−+2H +=SO 2↑
+H 2O ,
故答案为:H 2SO 4电离出的H +降低了SO 32−的浓度,促使[Ag(SO 3)2]3−⇌Ag ++2SO 32−平衡正向移动,
电离出Ag +,Ag +与分银液中的Cl −反应生成AgCl ;SO 32−+2H +=SO 2↑+H 2O ;
(4)已知K sp [Ag 2SO 4]=1.4×10−5,沉银时为了保证不析出Ag 2SO 4,应控制溶液中SO 42−浓度(假定溶
液中Ag +浓度为0.1mol/L)依据溶度积常数计算,K sp [Ag 2SO 4]=c 2(Ag +)c(SO 42−)=1.4×10−5
,Q c <K sp 时不析出硫酸银沉淀,则当c(SO 42−)<1.4×10
−5
0.1
2
mol/L =1.4×10−3mol/L 不析出硫酸银沉淀,则溶液中SO 42−浓度应低于1.4×10−3mol/L ,
故答案为:溶液中SO 42−浓度应低于1.4×10−3mol/L ;
(5)根据图3可知,NH 4Cl 的浓度为10g ⋅L −1时,镍的成粉率最高,所以NH 4Cl 的浓度最好控制为10g ⋅L −1,当NH 4Cl 浓度大于15g ⋅L −1时,阴极有气体生成,阴极发生还原反应,阴极生成的气体为氢气,
溶液中铵根离子水解溶液呈酸性,阴极电极反应式为:2H ++2e −=H 2↑或2NH 4
+
+2H 2O +2e −=2NH 3⋅H 2O +H 2↑,产生气体为氢气, 故答案为:10;H 2。

9.答案:分液漏斗 H 2C 2O 4⋅2H 2
O − 浓H 2SO 4 

CO ↑+CO 2↑+3H 2O NaOH 溶液 浓H 2SO 4 装置B 中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 2CO +CuSO 4⋅5H 2O
− △
Cu +2CO 2+SO 2+5H 2O 无水硫酸铜固体 检验产物中的
H 2O 品红溶液 检验产物中的SO 2 过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除去产物中的SO 2 澄清石灰水 检验产物中的CO 2
解析:解:(1)图中A 中盛放浓硫酸的仪器名称为分液漏斗;烧瓶内为草酸晶体受热分解反应生成CO 、水和C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 2C 2O 4⋅2H 2O
− 浓H 2SO 4 

CO ↑+CO 2↑+3H 2O ,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H 2C 2O 4⋅2H 2
O

 浓H 2SO 4 

CO ↑+CO 2↑+3H 2O ;
(2)B装置用于除去CO2,盛放的试剂为足量NaOH溶液;C装置用于干燥CO,用的是液态干燥剂,所以盛放的试剂为浓H2SO4,
故答案为:NaOH溶液;浓H2SO4;
(3)实验过程中,若B装置后面的导管有堵塞,则B装置中气压变大,装置B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装置B中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
故答案为:装置B中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
(4)装置D中CO与硫酸铜晶体共热反应生成铜、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CuSO4⋅5H2O− △
Cu+2CO2+SO2+5H2O,
故答案为:2CO+CuSO4⋅5H2O− △
Cu+2CO2+SO2+5H2O;
(5)利用装置为E和F检验上述反应的气态产物CO2、SO2和H2O(g),则必须先检验H2O(g),选择的试剂为无水硫酸铜固体,利用F装置;再检验SO2,选择的试剂为品红溶液,利用E装置;然后利用E装置中装有足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以除尽SO2;再利用E装置装有澄清石灰水检验CO2,
故答案为:。

利用加热草酸晶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将所得气体通过足量NaOH溶液除去二氧化碳,进一步干燥后与硫酸铜晶体反应,将所得气体通过无水硫酸铜、品红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澄清石灰水等对产物进行检验;
(1)图中A中盛放浓硫酸的仪器名称为分液漏斗;烧瓶内为草酸晶体受热分解反应生成CO、水和CO2;
(2)B装置用于除去CO2,盛放强碱溶液;C装置用于干燥CO;
(3)实验过程中,若B装置后面的导管有堵塞,则B装置中气压变大;
(4)装置D中CO与硫酸铜晶体共热反应生成铜、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
(5)利用装置为E和F检验上述反应的气态产物CO2、SO2和H2O(g),则必须先检验H2O(g),再检验SO2,然后除尽SO2;再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

本题考查了物质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为高考常见题型,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为解答关键,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以及检验方法,试题侧重考查学生对信息获取与迁移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10.答案:−116−50.16kJ/mol SiH4(g)+2O2(g)=SiO2(g)+2H2O(l)△H=−1500kJ/mol
解析:解:(1)①CuCl2(s)=CuCl(s)+1
2
Cl2(g)△H1=+83kJ⋅mol−1,
②CuCl(s)+1
2O2(g)=CuO(s)+1
2
Cl2(g)△H2=−20kJ⋅mol−1,
③CuO(s)+2HCl(g)=CuCl2(s)+H2O(g)△H3=−121kJ⋅mol−1,根据盖斯定律(①+②+
③)×2可得:
4HCl(g)+O2(g)⇌2Cl2(g)+2H2O(g)△H=[(83kJ⋅mol−1)+(−20kJ⋅mol−1)+(−121kJ⋅
mol−1)]×2=−116kJ⋅mol−1,
故答案为:−116;
(2)50mL0.55mol⋅L−1 NaOH与50mL0.5mol⋅L−1HCl进行中和反应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为0.05L×
0.50mol=0.025mol,
溶液的质量为:100ml×1g/cm3=100g,温度变化的值△T=23.4℃−20.4℃=3.0℃,则生成0.025mol水放出的热量为Q=m⋅c⋅△T=100g×4.18J/(g⋅℃)×3.0℃=1254J=1.254kJ,所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H=− 1.254kJ
0.025mol
=−50.16kJ/mol,
故答案为:−50.16kJ/mol;
(3)n(SiH4)=16g
32g/mol =0.5mol,则1molSiH4燃烧放出的热量为:750kJ
0.5mol
=1500kJ,该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SiH4+2O2=SiO2+2H2O,则热化学方程式为:SiH4(g)+2O2(g)=SiO2(g)+2H2O(l)△H=−1500kJ/mol,
故答案为:SiH4(g)+2O2(g)=SiO2(g)+2H2O(l)△H=−1500kJ/mol。

(1)①CuCl2(s)=CuCl(s)+1
2
Cl2(g)△H1=+83kJ⋅mol−1,
②CuCl(s)+1
2O2(g)=CuO(s)+1
2
Cl2(g)△H2=−20kJ⋅mol−1,
③CuO(s)+2HCl(g)=CuCl2(s)+H2O(g)△H3=−121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①+②+③)×2可得:4HCl(g)+O2(g)⇌2Cl2(g)+2H2O(g),据此求△H;
(2)先根据Q=m⋅c⋅△T计算反应放出的热量,然后根据△H=−Q
n
kJ/mol计算出中和热;
(3)根据n =m
M 计算出16gSiH 4的物质的量,然后计算出1mol 甲硅烷燃烧放出的热量,结合化学方程式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注意物质的聚集状态和反应热的单位等问题。

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中和热的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明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即可解答,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11.答案:5;氮;平面三角形;1.58×104;3248
ρN A
解析:解:(1)①Na 2[Fe(CN)5(NO)]中中心离子为Fe 3+,价电子构型为3d 5,5个电子分散在5个d 轨道上,能量较低,因此含有的未成对电子数为5.故答案为:5;
②Na 2[Fe(CN)5(NO)]中原子序数之和为15的两种元素分别为N 和O ,
其中第一电离能较大的为N ;二者形成常见的原子个数比为1:3的微粒,为NO 3−,根据VSEPR 理论,NO 3−中成键原子数为BP =3,孤对电子数为LP =
5−2×3+1
2
=0,则价电子对数为VP =BP +LP =3+0=3,根据杂化轨道理论,
为sp 2杂化,离子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故答案为:氮;平面三角形;
(2)12g 石墨单质为1mol ,1mol 石墨单质含有N A 个C 原子,石墨单质中,一个C 原子为三个六元环共用,一个六元环含有的C 原子数应为6×13=2,因此1mol 石墨单质中,含有的六元环数为N
A 2,已知一个六元环的面积为S 0=5.24×10−20m 2,则12g 石墨单质,若把每一层都取下,平铺在一起,整个面积实际上只需计算所有六元环的面积之和,应为S =N A 2
S 0=
6.02×1023×5.24×10−20
2
=1.58×
104m 2.
故答案为:1.58×104;
(3)由Na 2O 的晶胞,晶胞中,顶点粒子占18,面心粒子占12,棱上粒子占1
4,内部粒子为整个晶胞所有,黑色的粒子数为8×18+6×1
2=4,白色粒子数为8,显然,白色粒子为Na +,黑色粒子为O 2−,取1mol 晶胞,则含有N A 个晶胞,1mol 晶胞有12mol 粒子,一个晶胞的质量为m =8mol ×23g/mol +4mol ×16g/mol =248g ,一个晶胞的体积为V 0=a 3,则晶胞的密度为ρ=m
N
A ⋅V 0
=248g
N
A ⋅a 3cm 3
=
248N A a
3g/cm 3
,则晶胞的边长为a =3
248ρN A

故答案为:3248
ρN A

(1)①Na 2[Fe(CN)5(NO)]中中心离子为Fe 3+,价电子构型为3d 5,5个电子分散在5个d 轨道上,能量较低;
②Na2[Fe(CN)5(NO)]中原子序数之和为15的两种元素分别为N和O,其中第一电离能较大的为N;二者形成常见的原子个数比为1:3的微粒,为NO3−;
(2)12g石墨单质为1mol,1mol石墨单质含有N A个C原子,石墨单质中,一个C原子为三个六元环
共用,一个六元环含有的C原子数应为6×1
3
=2;
(3)根据晶胞密度的计算公式ρ=zM r
N A⋅V
计算可得,其中z为一个晶胞的粒子数,M r为一个粒子的相对质量,V为一个晶胞的体积.
本题考查过渡金属核外电子的排布,第一电离能,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判断粒子构型,晶胞的计算,题目较综合,难度中等.
12.答案:丙烯酯基加聚反应取代反应CH
2=CHCH3+Cl2→
光照
CH2=
CHCH2Cl+HCl CH2=CHCH2OH+→△
8 、
解析:解:(1)A为CH3CH=CH2,A的化学名称是丙烯,
故答案为:丙烯;
(2)C为,C分子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是酯基;D的结构简式是,故答案为:酯基;;
(3)B→C和G→H的反应类型分别是加聚反应、取代反应,
故答案为:加聚反应;取代反应;
(4)A为丙烯,A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E,A→E的化学方程式是CH
2=CHCH3+Cl2→
光照
CH2=
CHCH2Cl+HCl,
故答案为:CH
2=CHCH3+Cl2→
光照
CH2=CHCH2Cl+HCl;
(5)F和X发生加成反应生成G,F→G的化学方程式是CH2=CHCH2OH+→△

故答案为:CH2=CHCH2OH+→△;
(6)B的同分异构体中,与B具有相同的官能团,说明含有酯基和碳碳双键,且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含有醛基,应该是甲酸某酯,
如果碳链结构为CH2=CHCH2CH3,酯基放置有4种;
如果碳链结构CH3CH=CHCH3,酯基放置有2种,
如果碳链结构为CH2=C(CH3)2,酯基放置有2种,则符合条件的有8种;
其中某种同分异构体M与H2加成的产物(C5H10O2)的核磁共振氢谱有4组峰,且峰面积比为6:2:1:1,则M的结构简式是、,
故答案为:8;、。

A和甲醇、CO发生反应生成B,根据A分子式及B结构简式知,A为CH3CH=CH2,C为高分子化合物,则B发生加聚反应生成C,C为,C发生水解反应然后酸化得到D为;A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E,E发生水解反应生成F,根据F分子式知,E为CH2=CHCH2Cl,F为CH2=CHCH2OH;G发生取代反应生成H,H发生信息①的反应生成I,根据I结构简式知,H为,G为,根据FG结构简式及X分子式知,X为,结合题目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有机物推断,侧重考查分析推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把握反应前后碳链结构变化、官能团变化是解本题关键,注意结合题给信息分析判断,难点是同分异构体种类判断,题目难度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