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一、名词解释
1.三皇同盟
答:三皇同盟是指德、俄、奥三大国的关系。

三皇同盟分两个阶段:①1873年三皇同盟(第一次三皇同盟),该同盟的基石是俄奥保持合作关系。

三国除了在维持欧洲政治现状这一点上存有共识外,在其他方面的想法和打算基本上是同床异梦。

俾斯麦鼓励法国的目的为俄奥反对;俄国企图利用同盟保证其西部边界的安全,有利于同英国在中亚的争夺;奥匈打算借助德国加强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

由于三国目的各异,作为保守主义政治结构的三皇同盟只是当时欧洲大国关系互相牵制的一种反映而已,因而,这一同盟十分脆弱。

②1881年三皇同盟(第二次三皇同盟),三国从三皇同盟中获得了各种好处。

尽管三皇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国利益的重合与协调,但是,历史纠纷、现实利益和地缘安全等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在一两次同盟中化为乌有,三皇同盟在其存在的短短六七年的岁月里一直伴随着深刻的分歧和猜疑。

2.《地中海协定》
答:《地中海协定》是指对《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和《第二次地中海协定》的统称。

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

在德国的推动下,1887年2月英意签订针对法国的《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奥匈、西班牙先后加入。

《第一次地中海协定》英意约定两国维持地中海、亚得里亚海和黑海
的现状;英国支持意大利的北非政策,意大利支持英国在埃及的政策;但英国可以在意大利和法国冲突时不给予意大利援助。

1887年12月,英奥签订针对俄国的《第二次地中海协定》,意大利随后参加。

该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三国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和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势力在土耳其的扩展。

该协定具有明显针对俄国的性质。

3.《再保险条约》
答:《再保险条约》是指1887年6月18日,德俄签订的条约。

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

1887年三皇同盟条约期满,德国为博取沙皇好感,提议用德俄双边协定或条约代替三皇同盟条约。

德俄条约是德国以牺牲别人利益来迎合俄国,换取俄国在德法冲突中保持中立。

如果俄国真要占领黑海海峡或君士坦丁堡,必将遭到英、奥两国反对,因而该条约有德国开给俄国空头支票之嫌。

由于1879年德奥同盟保证了奥匈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该条约又保证了俄国的中立,德国获取了双保险,所以,这个条约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再保险条约》。

4.巴格达铁路问题
答:巴格达铁路问题是指在19世纪德国扩张政策下,对是否在土耳其境内修筑一条连接欧洲、穿越小亚细亚半岛、经巴格达抵达波斯湾的铁路引发的德国与英法俄的冲突问题。

由于它沟通柏林、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三地,故又名“三B铁路”。

巴格达铁路一旦建成,便可给德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广阔的经济扩张场所,同时,对控制土耳其以及削弱英国和俄国的殖民利益也大有裨益。

德国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租让权,不可避免地与
在近东有着巨大利益的英法俄三国发生冲突。

围绕巴格达铁路问题的明争暗斗一直持续到1914年。

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巴格达铁路问题便不了了之。

二、复习题
1.普法战争后欧洲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1)普法战争的爆发
1870年7月19日,为反对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德意志的出现,维持欧洲均势存在,法国向普鲁士宣战。

法国战败,德法于1871年5月10日签订《法兰克福和约》。

这是一个掠夺性条约,以法国割地和军事占领为主要内容,因而普法战争在德法之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法德之间的敌对情绪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2)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
1871年5月签订的《法兰克福和约》不仅结束了普法战争,而且在曾经充当欧洲政治“缓冲地带”的四分五裂、邦国林立的中欧崛起了强大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欧洲的政治地图、列强的力量对比和各国的国际地位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①在欧洲方面
统一后的德国在人力资源、工业潜力、军事能力等方面占有相对的优势,欧洲各国怀着不同程度的忧虑关注着德国巨大潜力的转化和对外政策的取向,它们处心积虑地在外交上谋求自身的安全保障。

尽管冲突和战争远未到来,各国却时常在体味着德国威胁的气息。

普法战争使法国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在欧洲的霸权优势,法德之间的攻守之势发生变化,加上割地赔款的奴役性条约给法国所造成的巨大耻辱,使德法两国积怨至深,关系
难以调和。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法矛盾都是欧洲政治焦点之一。

②在德国方面
俾斯麦在欧洲大陆奉行维持欧洲现状的外交政策,主张建立“大国联盟体系”,打算同除法国外的欧洲所有大国结盟,彻底孤立法国,以保证德意志帝国的和平与稳定。

2.试述大陆联盟体系得以维持的机制。

答:通过《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俾斯麦基本上完成了对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

俾斯麦的大陆联盟体系最终形成。

直至1894年法俄同盟后解体。

为了巩固德国统一的成果,防止德国陷入被两面夹击的境地,俾斯麦处心积虑营造起“大陆联盟体系”,建立起欧洲新秩序。

在1878年柏林会议后的5年时间内,俾斯麦通过德奥同盟、三皇同盟、三国同盟以及德奥罗同盟、奥塞同盟,建立起一个以德国为核心,包括奥、俄、罗、塞等国在内的密如蛛网、复杂异常的联盟体系。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初步形成。

俾斯麦的主要目的是孤立法国。

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俾斯麦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

3.试述德国19世纪末90年代外交政策的转变。

答:(1)19世纪末90年代德国外交背景
由于俾斯麦的超人才华、盖世功名以及大权独揽的作风,加之政见不和,引起了德皇威廉二世的嫉妒和憎恨。

经过较量,俾斯麦被迫于1890年3月下野。

威廉二世独揽德意志帝国大权后,德国的外交策略开始发生渐进式的转变。

威廉二世在1897年以前的外交战略基
本上沿袭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但在具体的外交策略上偏重于反俄联英和逐渐开始走向殖民扩张的道路。

加之随着德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扩张的欲望逐渐强烈,以威廉二世为代表的德国容克资产阶级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欧洲强国和维持一个欧陆霸权。

(2)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为了满足德国容克集团的殖民扩张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欲望,1897年威廉二世改组了政府,抛弃了俾斯麦相对温和的“大陆政策”,逐渐推行野心勃勃的全球争霸的“世界政策”。

(3)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的影响
欧洲局势渐变,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导致了欧洲军备竞赛的加剧和相互敌对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并最终导致了多极均势的解体。

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三、思考题
1.结合史实总结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特点。

答: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特点主要包括:
(1)从建立过程来看:通过与除法国以外的各欧洲大国建立一系列的同盟关系。

(2)从核心思想来看:反法,维持欧洲现状。

(3)从具体外交战略来看:在均势原则的指导下。

(4)包含着极大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凭借的是俾斯麦个人高超的外交手段,本质上是脆弱的,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基本矛盾没有解决,只是一种拖延问题的权宜之计。

2.试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大陆联盟体系。

答:(1)维也纳体系与大陆联盟体系的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
维也纳体系是在欧洲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陆联盟体系是在德国统一之后建立起来的。

②依靠力量不同
维也纳体系依靠的是四国同盟是神圣同盟,这两个同盟是对维也纳体系有力的军事补充;大陆联盟体系是依靠主要的是德国。

③建立过程不同
维也纳体系是在维也纳会议上签订的《最后议定书》,在欧洲大国间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和军事平衡;大陆联盟体系是德国与法国以外的欧洲国家建立一系列同盟关系,一个以德国为中心密如织网的体系。

④建立思想不同
维也纳体系用正统主义、遏制、补偿三原则重新规划了欧洲的格局和恢复了欧洲的均势格局;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思想是鼓励法国,避免俄法夹击,具体外交战略可以概括为在均势原则下的联奥拉俄亲英反法。

(2)维也纳体系与大陆联盟体系的相同点
①目的:都是维持欧陆均势,保证欧洲和平。

②内部不稳定性:这两个体系内部都充满了不稳定性和复杂性。

(维也纳体系是建立在欧洲封建大国镇压进步力量和阻碍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的,必然会招致更大的灭亡;大陆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