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C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关于《蜀道难》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四种不同说法。
B . 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感情真挚,犹如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C . 《劝学》中指出,君子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他善于学习良师益友的嘉言懿行。
D . 杜甫是诗歌优良传统的杰出继承者和发扬者,也是唐代诗歌现实派的始作俑者。
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元芳,你怎么看”一时成了热词,并被《人民日报》作为论述“互动中筑牢信任的基石”政治理念,其中不仅关系到营造一种互动的氛围,而且涉及到如何有效互动的机制和程序。
B . 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都是促进林书豪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是优良环境与个人努力相协调的结果。
C . 《小崔说立波秀》节目播出之后屡遭非议,原因是话题无厘头、笑料尴尬以及两大名嘴配合生涩造成的。
D . “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用一句中国传统白话,形象地点出了当前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既是忧患,更是承诺。
3. (2分)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 许多同学围着在这次考试中表现出色的周洋同学,让他介绍经验,周洋说:“你们先到一边等等,等我喝杯水再赐教。
”
B . 近日,学校为了让学生们以更好的心态迎接高考,减轻心理压力,在同学们必经的大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上书“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C . 只见大厅的角门一开,走出一位老人,手拄拐杖,答道:“老朽写得不好,让北京的兄弟见笑了。
权当文字游戏吧!”
D . 学校公告栏有某学生写的失物启事:“我在餐厅吃饭时不小心遗失了《高中数学题典》,如有拾到者,请迅速还我。
”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
4. (6分)(2016·西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
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
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
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
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
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
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
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
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
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
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
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
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
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
”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
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
”“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
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
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
诗人注重“隐”。
《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
”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
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
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美体验是“忘言”的。
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
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
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
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
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
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
皎然说:“至苦而无迹。
”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
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诗人难写,读者易读。
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老子》说:“大巧若拙。
”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所谓“拙”,是巧后之拙。
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
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
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选自《人民日报》)
(1)
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
所以诗人在艺术表现上是无能的。
B . 从“无”到“有”是诗美体验产生的过程,而诗歌创作的过程则是从“有”到“无”。
C . 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这样才使诗歌富有暗示性。
D . 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不说出”来代替“说不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
”“无”才是真“有”,诗中没有言说的,往往是诗人想要表达的。
B . 诗人难写,读者易读。
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绚烂之极的平淡。
C . 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十分艰难,但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 . 《老子》说:“大巧若拙。
”但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必得一番艰苦锤炼的功夫。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贞一斋诗说》认为文理能通、修饰能工是初学诗和未成家的诗人之诗,而最高妙的诗不止于通与工。
这
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 . 诗人从“有”到“无”,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无”外去寻找“有”的诗意之美。
C . 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经过苦心锤炼,却没有留下人工的痕迹,这是“大巧若拙”的典范。
D . 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是一种“拙”,是一种极高的技巧。
5. (13分) (2017高二上·昆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距离
安晓斯
接到儿子从那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张婶就没睡好过。
儿媳生了个大胖孙子,这在农家可是大事。
说啥也得去看看我们那大胖孙子。
张叔和张婶没事就唠叨这话题。
儿子张晖真争气。
大学毕业后,顺利在城市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听说那个城市很大,距离张叔和张婶有五百多公里。
工作了一年多时间,儿子就报喜来了。
说在那个城市找了个对象,叫楚雪,家里就她一个女儿,条件很不错。
张叔就说,那我和你妈去看看,替你把把关。
张晖就说爸妈你们别来了,这么远的路,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
张叔和张婶就一直等啊等,到底没等来。
终于等来消息了。
是儿子准备结婚的消息。
张叔和张婶就告诉儿子准备去一趟。
儿子说,爸妈你们别来了,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好了。
还有,把咱家的旧房子拆了再盖一次,人家是城里的姑娘,回去也得有个干干净净的地方不是?
从此,张叔和张婶比以往起得更早,睡得更晚。
张叔还一咬牙,卖了猪粜了粮食,就拆了旧房盖了新房,还更换了所有的家具。
儿子电话来了,说结婚就不回去了,楚雪家把啥东西都准备好了,房子、车子也都买好了,不用咱家花钱。
张叔不听,那咋行,咱必须得拿点钱。
两天后儿子打来电话,楚雪家把在地下停车场买车位的事让给咱了,爸妈你们就寄五万元钱好了。
后来,张叔和张婶才知道,他们花五万元购买的车位,实际上就是用白漆画的一个长方形框。
儿子终于打来电话,说结婚日子定下了。
楚雪家里人说,路太远,爸妈你们就别过来了。
结过婚,我抽时间带楚雪回去一趟。
张叔和张婶就在家里等。
每天,老两口除了干农活儿,回到家就开始收拾房间,扫啊擦啊,虽然累点,可是心里很高兴。
儿子终于又来电话了。
火车票儿子都给买好了。
张叔和张婶就按儿子说的,怎么到车站去取票,怎么坐车,怎么出站,在哪等,都一一记下了。
坐在火车上,张叔和张婶兴奋得没法说,张婶就提醒张叔,别忘了那俩红包,听着火车上来回吆喝的卖饭声,他们只是喝一口从家里带来的凉开水。
下了车,儿子已经在出站口等了。
到了一家宾馆。
张叔说,咱不住这里,我和你妈就在你那住一夜,看看孩子就走。
儿子的双眼就湿湿的。
饭后,张叔和张婶就和儿子一起去看孙子。
进了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衣着讲究、戴着金边眼镜的女人。
亲家,都来了。
很亲热的声音。
楚雪,快来,你爸妈来了。
还是那个女人的声音。
张叔和张婶就知道一定是亲家母了。
换了拖鞋,儿子就拉着张叔和张婶在一个紫光灯下照了一会。
有了孩子,我们从外面回来都要照一会儿,杀菌效果很好的。
还是那个女人亲热的声音。
坐下来喝茶的时候,张叔就拿出那两个红包来。
张婶就说,楚雪啊,这是给你的,10001元,在咱农村老家叫万里挑一。
这是给孩子的,8800元,咱老家叫宝贝蛋蛋。
别嫌少,是爸妈的一点心意。
闲聊了一会,张叔和张婶就提出想看看孩子。
亲家母就说,好不容易哄睡了,脚步轻点儿,咱去看看。
轻轻地推开卧室的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罩着粉红色蚊帐的婴儿车。
距离一米远时,张婶想上前抱抱孙子,亲家母就拉住张婶说,咱今天就不抱了呵,就看看。
哄孩子睡着不容易。
张叔和张婶就隔着那个粉红色的小蚊帐,在朦朦胧胧中看见了孙子红扑扑的小脸蛋儿。
第二天一大早,哭了一夜的张叔和张婶就来到了火车站。
离开宾馆时,张叔没有告诉儿子。
他把儿子交的押金留在了服务台,自己结算了房费。
张叔对张婶说,看出来咱儿子有多难了吧。
张婶流着泪点点头。
哎,老头子,我眼神儿不好,你到底看清楚咱孙子没有?张叔没说话,大把的泪涌了出来。
(选自《小说选刊》2013年第11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儿子说在城里找了个对象,是独生女,家里条件不错,这些话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为写“距离”埋下伏笔。
B . 张叔和张婶每天唠叨要去看孙子,这既表明了对孙子的牵挂,对晚辈的疼爱,也暗批了他们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
C . 小张结婚前后,几次拒绝父母的探望,声称要回家看看,并要求翻盖新房,实际这都是小张的借口,他并不真想回去。
D . 张叔和张婶的亲家——衣着讲究、戴着金边眼镜的女人,虽看得起张叔张婶,但小市民的庸俗心态比较重。
E . 小说结尾,张叔和张婶的眼泪令人心碎,小说安排这样的结尾,既感动了读者又巧妙地暗扣了题目,发人深省。
(2)张叔和张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题目叫“距离”,请结合全文,谈谈本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距离?
6. (9分) (2020高三上·中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
重庆市巴南区区委书记李建春代表说:“我国要实现2020年规划提出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目标,平均每年必须实现1000多万人的户籍城镇化。
”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带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消费需求,使巨大的需求潜力转变为经济增长动力。
“城镇化既要‘面子’好看,更要‘里子’实在。
”河南省信阳市市委书记乔新江代表说,“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进城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让更多人‘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
要让他们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让他们在城里过得更加体面、活得更有尊严。
”
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王鹤龄委员说,要提升城镇化质量,还要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大城市和中小城镇的公共服务之间的差距。
“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人选择在中小城镇生活,解决人口在大城市扎堆的问题。
”
乔新江说:“城镇化要培育配套产业,要统筹城市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
“城镇化的头等大事就是解决就业,”王鹤龄说,“有了产业,才能吸纳就业、容纳人口,有了产业体系的发展,才能推动城市设施不断完善。
”
李建春说:“从国家层面看,城镇化战略很清晰,就是‘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市,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
”
(摘编自齐志明、李坚、许晴《城镇化不能重“面子”轻“里子”》)
材料二:
自1950年以来,世界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已从7.51亿增加到2018年的42亿,城镇化率从30%提高至55%。
(资料来源于互联网)
材料三:
2016年5月,我国整体上并不存在“逆城镇化”的现象,但需要采取措施逐步消除不正常现象。
一是对城镇化要有清醒的认识和信心。
我国城镇化进程远未结束,仍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与发达国家甚至与同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城镇化率依然较低,而且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中还包括了2.5亿多农业转移人口,已完成的城镇化进程也还不完整,城镇化仍然是我国广阔发展空间和不竭发展动力的重要组成,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镇化。
二是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在中小城市优先配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人口吸引力,使得“让落的地方也想落”。
(摘编自相伟、谷宇辰《中国出现“逆城镇化”?》)
材料四:
美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做法:
一是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着力打造大“都市圈”和“城市带”。
美国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整体统筹区域资源利
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集聚度高、开放式、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形成了国际性大都市、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方小城市和中心镇等不同层次、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二是整合各种要素,培育提升龙头城镇的聚集效能。
在小城镇的建设中,美国注重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资源,培育龙头城镇和城镇群,提升聚集效能,以点带面、渐次连片,在城镇群向都市圈和城市带的发展中消除城乡差别,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三是建立农业政策支持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
秉持以农民为本的理念,尊重农民利益,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用工业剩余反哺农业,妥善处理农民的困难和问题,不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完成城镇化,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摘编自李军国《美国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城镇化不能单纯追求速度和表面工程,要注重发展的质量,要统筹城市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让人们在城里过得更加体面、活得更有尊严。
B . 在材料二中,1950年到2018年间,世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镇化率从30%提高至55%,在2000年到2010年间城乡发展达到均衡。
C . 我国2016年5月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城镇化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不竭的发展动力,因此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镇化。
D . 美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对农业制定支持和保护政策,以工业反哺农业,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这种做法对我国的城镇化有借鉴作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转向城市成为市民,带动了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消费需求,这种巨大的需求潜力将会转变为经济增长动力。
B . 和美国一样,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也把小城镇的建设作为国家的战略考量,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C . 城镇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2016年,我国城镇化处于快速推进阶段,比起同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城镇
化率依然较低,需要加快发展步伐。
D . 美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几种做法是根据美国国情而采取的,我们借鉴这些做法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要因地因时制宜,切不可生搬硬套。
(3)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如何进行中小城镇建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32分)
7. (32分) (2019高一上·浦东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①自余为僇人① ,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②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②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③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注释】①僇人:通“戮人”,受过刑辱的人。
②垤: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
③培塿:小土堆。
(1)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B .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C .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D .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2)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B .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C .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D .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3)对第②段画线句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 . 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边际了。
B . 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
C . 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边际了。
D . 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尽头了。
(4)对第②段画线句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 . 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边际了。
B . 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
C . 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边际了。
D . 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尽头了。
(5)对第①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恒惴栗”概括了作者被贬后心情,同下文游西山时的欣喜形成对比。
B . “施施”“慢慢”表现作者游览时寂寞愁闷、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
C .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郁闷已得到完全排解。
D .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从反面扣题,小结游山感受,自然引出下文。
(6)对第①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恒惴栗”概括了作者被贬后心情,同下文游西山时的欣喜形成对比。
B . “施施”“慢慢”表现作者游览时寂寞愁闷、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
C .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郁闷已得到完全排解。
D .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从反面扣题,小结游山感受,自然引出下文。
(7)第②段表现“西山之怪特”,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对此加以分析。
(8)第②段表现“西山之怪特”,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对此加以分析。
(9)纵观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10)纵观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18分)
8. (18分)(2019·杨浦模拟)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归洛道中
(宋)陈与义①
洛阳城边风起沙,征老岁岁负年华。
归途忽践杨柳影,春事已到芜菁花。
道路无穷几倾毂② ,牛羊既饱各知家。
人生扰扰成底事,马上哦诗日又斜。
【注释】①陈与义(1090-1138),著名爱国诗人。
此诗是作者在客居汴梁10年后返回洛阳途中所作。
②毂(gǔ):车轮子穿轴的孔,用来喻车。
(1)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A . 3个
B . 4个
C . 5个
D . 6个
(2)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A . 3个
B . 4个
C . 5个
D . 6个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 本诗描写诗人从汴梁归洛阳途中的所见和所思。
B . 领联中的“忽”、“已”表明诗人归途中的焦虑。
C . 尾联抒发了诗人对年华已逝而壮志难酬的苦闷。
D . 本诗语言工巧与朴拙结合,显得非常耐人寻味。
(4)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 本诗描写诗人从汴梁归洛阳途中的所见和所思。
B . 领联中的“忽”、“已”表明诗人归途中的焦虑。
C . 尾联抒发了诗人对年华已逝而壮志难酬的苦闷。
D . 本诗语言工巧与朴拙结合,显得非常耐人寻味。
(5)联系全诗,赏析颈联的妙处。
(6)联系全诗,赏析颈联的妙处。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8分)
9. (8分) (2017高二上·淮北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
《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