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与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生物与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肽键:肽键是一分子氨基酸的α-羧基和一分子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酰胺
键,即-CO-NH-。

氨基酸借肽键联结成多肽链。

2、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多肽中从N-端到C-端的氨基酸序列,包括二硫键的位置。

3、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结构。

4、结构域:是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特异结构和独立功能的区域,特别指蛋白质中这样的区域。

5、氨基酸等电点: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所带净电荷为零,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6、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即有序的空
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特点:蛋白质的变性不涉及一级结构的改变,蛋白质变性后,其溶解度降低容易沉淀、黏度增加,生物活性丧失,易被蛋白酶水解。

7、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包括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的多肽链按照一定方式折叠盘绕成特有的空间结构,也称为蛋白质的构象或高级结构。

8、蛋白质的复性:指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有些蛋白质仍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

9、变构效应:一个蛋白质与其配体(或其他蛋白质)结合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它适用于功能的需要,这一类变化称为别构效应或变构效应。

10、化学修饰:酶蛋白肽链上某些残基在酶的催化下发生可逆的共价修饰,从而引起酶活性
的改变,这种调节称为酶的化学修饰。

11、蛋白质模体:指的是由2个或3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
特殊的空间结构。

12、肽单元:是指肽单元肽键中的4个原子及相邻的2个α-C原子重复形成的长链结构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
配对,G一定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碱基互补
13、DNA的一级结构:是指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14、复性:在一定理化因素作用下,核酸双螺旋等空间结构中碱基之间的氢键断裂,变成单
链的现象称为变性,而分开的两条单链还可以重新形成双螺旋DNA,称为复性。

15、核酸杂交:互补的核苷酸序列(DNA与DNA、DNA与RNA、RNA与RNA等)通过碱基配对形
成非共价键,从而形成稳定的同源或异源双链分子的过程,称为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又称核酸杂交。

16、非编码RNA:是指不编码蛋白质的RNA。

17、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小分子RNA
18、DNA的解链温度(Tm):是引物的一个重要参数,它是当50%双链DNA分子双链结构被打
开时的温度,一种DNA分子的Tm值大小与其所含碱基中的G+C比例相关,G+C比例越高,Tm值越高。

1密码子:是指信使RNA分子(即mRNA)中每相邻的三个核苷酸编成一组,在蛋白质合成时,代表某一种氨基酸的规律。

19、N-连接糖蛋白:寡糖中的N-乙酰葡萄糖胺与多肽链中的天冬酰胺残基的酰胺氮连接,形成N-连接糖蛋白。

20、O-连接糖蛋白:寡糖中的N-乙酰半乳糖胺与多肽链中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的羟基相连形成O-连接糖蛋白。

21、GPI-连接糖蛋白(糖磷脂酰肌醇胺-连接蛋白):寡糖经由一个磷酸乙醇胺分子连接到多肽的羧基端氨基酸,寡糖链再经一分子氨基葡萄糖连接到磷脂酰肌醇分子上形成GPI结构。

GPI结构为:磷酸乙醇胺-甘露糖-甘露糖-甘露糖-葡糖胺-磷脂酰肌醇。

22、糖基化位点:糖蛋白分子中能连接N-连接寡糖链的特定氨基酸组成的序列,称为糖基化位点,N-连接寡糖链的糖基化位点为Asn-X-Ser/Thr。

23、酶:酶是生物体内一类具有催化活性和特殊空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包括蛋白质和核酸。

24、全酶: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结合之后所形成的复合物,称为全酶。

25、酶活性部位:酶分子中能直接与底物分子结合,并催化底物化学反应的部位,称为酶的活性
部位或活性中心。

它包括结合部位与催化部位。

26、酶原:没有活性的酶的前体,被称为酶原
27、必须基团: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中,一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集团。

28、酶原的激活:无活性的酶原转化成有活性的酶称酶原的激活。

29、维生素:是生物体所需要的微量营养成分,而一般又无法由生物体自己生产,需要通过饮
食等手段获得的一系列化合物。

30、底物水平磷酸化: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
可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31、氧化磷酸化,生物化学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内膜或原核生物的细胞质中,是物
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通过呼吸链供给ADP与无机磷酸合成ATP的偶联反应。

32、糖酵解:是指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在细胞质中被分解成为丙酮酸的过程
33、糖异生:生物体将多种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34、氨基酸代谢库,指的是经消化吸收的氨基酸(外源性)与体内组织蛋白水解产生的氨基酸(内
源性)混与一起,分布于体内各处,称为氨基酸代谢库(metabolic pool)。

35、转氨基作用:指的是一种α-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一种α-酮酸上的过程
36、转氨基作用和氧化脱氨基作用配合进行的叫做联合脱氨基作用。

37、丙氨酸-葡萄糖循环是指丙氨酸和葡萄糖反复地在肌肉和肝之间进行氨的转运的循环过程。

38、嘌呤核苷酸循环指骨骼肌中存在的一种氨基酸脱氨基作用方式,即转氨耦联AMP循环脱氨
作用。

39、鸟氨酸循环:指氨与二氧化碳通过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生成尿素的过程。

40、一碳单位:是指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中产生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包括甲基、亚甲
基、次甲基、羟甲基、甲酰基及亚氨甲基等。

一碳单位是合成核苷酸的重要材料。

在体内主要以四氢叶酸为载体。

41、蛋白质的腐败作用:是细菌的代谢过程,以无氧分解为主。

腐败作用的大多数产物对人体
有害,如氨基酸脱羧反应产生胺类、脱氨基反应产生氨,以及其他物质
42、外肽酶:也叫肽链端解酶,或端解酶,是蛋白水解酶一类,可催化多肽链末端肽键水解,
游离末端氨基酸。

43、甲硫氨酸循环:S-腺苷蛋氨酸在甲基转移酶催化下,将甲基转移给某化合物生成甲基化合
物后,水解除去腺苷生成同型半胱氨酸,后者在甲基硫氨酸合成作用下,从N5-甲基四氢叶酸获得甲基再合成甲硫氨酸,形成一个循环,称为甲硫氨酸循环。

44、核生物结构基因:由若干个外显子和内含子序列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去除内含
子序列再连接后,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整蛋白质,这些基因称为断裂基因。

45、假基因:与正常基因相似,但丧失正常功能的DNA序列
46、DNA的转座:亦称移位(transposition);是由可移动因子(transposition element)介导的
遗传物质重排现象
47、转座因子或转座子:是一类在很多后生动物中(包括线虫、昆虫和人)发现的可移动的遗传
因子。

一段基因可以从原位上单独复制或断裂下来,环化后插入另一位点,并对其后的基因起调控作用,此过程称转座。

这段序列称跳跃基因或转座子,可分插入序列(Is因子),转座
48、微卫星基因:指以少数几个核苷酸为单位多次串联重复的DNA。

49、基因家族(gene family),是来源于同一个祖先,由一个基因通过基因重复而产生两个或更
多的拷贝而构成的一组基因
50、半保留复制:一种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复制模型,其中亲代双链分离后,每条单链均
作为新链合成的模板。

51、复制子:是DNA复制时从一个DNA复制起点开始,最终由这个起点起始的复制叉完成的片
段。

DNA 中发生复制的独立单位称为复制子。

52、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有时也称作生长点(growing point),是DNA复制时在DNA链
上通过解旋、解链和SSB蛋白的结合等过程形成的Y字型结构。

53、引物,是指在核苷酸聚合作用起始时,刺激合成的一种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的大分子,与
反应物以共价键形式连接,这样的分子称为引物。

54、复制时,亲代DNA双链解链为模版,顺解链方向连续复制下去的链为领头链
55、DNA聚合酶催化DNA链的合成只能沿着5'→3'方向进行,因此,解开双链以后,在
3'→5,方向的模板上可以反向平行的方式顺利地按5'→3'方向合成新的DNA链。

这条链是连续合成的(以3'→5'方向链为模板,称为前导链;而另一条链是不连续合成的(以
5'→3'方向链为后随链、滞后链
56、冈崎片段:是相对较短的DNA核苷酸序列(真核生物中大约有150到200个碱基对长),它
们的合成是不连续的,并随后通过DNA连接酶连接在一起,形成DNA复制过程中的滞后链。

57、端粒(Telomere)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它与端粒
结合蛋白一起构成了特殊的"帽子"结构
58、编码链:双链DNA中,不能进行转录的那一条DNA链,该链的核苷酸序列与转录生成的
RNA的序列一致(在RNA中是以U取代了DNA中的T),又称有义链、正链。

59、模板链:DNA双链中的一条链,用于转录的一条母链,叫做模板链,又称负链。

60、不对称转录:不同基因的模板链和模板链,在DNA分子上并不是固定在某一股链,这种现
象称为不对称转录。

61、核心酶:大肠杆菌的RNA聚合酶全酶由6个亚基组成(即两个α亚基、β亚基、β′亚
基、ω亚基和σ因子),无σ因子的酶叫核心酶。

62、多顺反子:转录生成一段mRNA往往编码几种功能相关的蛋白质,称为多顺反子。

63、单顺反子:真核生物一个mRNA只编码一种蛋白质,称为单顺反子。

64、蛋白质生物合成:指DNA结构基因中储存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生成mRNA,再指导合成多
肽链合成的过程。

65、同义密码子:代表同一种氨基酸的不同密码子。

66、氨基酸活化:氨基酰-tRNA的合成就是一个tRNA分子氨酰基化的过程。

67、干扰素:是真核生物细胞感染病毒后产生的一类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蛋白。

68、蛋白质导向(靶向):在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必须转运到特定的亚细胞位置或运输到胞外
才能发挥其相应活性,保证一切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又称为蛋白质的分选和定位。

69、印迹技术:是指将待测核酸分子结合到一定固相支持物上的方法。

70、southern印迹,将电泳分离的DNA片段转移到一定的固相支持物上的过程
71、分子杂交:不同的DNA 片段之间,DNA 片段与RNA 片段之间,如果彼此间的核苷酸排列顺
序互补也可以复性,形成新的双螺旋结构。

这种按照互补碱基配对而使不完全互补的两条多核苷酸相互结合的过程称为分子杂交。

72、CR技术:是模拟体内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在体外扩增DNA分子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
主要用于扩增位于两段已知序列之间的DNA区段。

在待扩增的DNA片段两侧和与其两侧互补的两个寡核苷酸引物,经变性、退火和延伸若干个循环后,DNA扩增2ⁿ倍。

73、生物芯片技术:是通过缩微技术,根据分子间特异性地相互作用的原理,将生命科学领域
中不连续的分析过程集成于硅芯片或玻璃芯片表面的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以实现对细胞、蛋白质、基因及其它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检测。

74、DNA测序技术:即测定DNA序列的技术。

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DNA的序列分析是进一步研
究和改造目的基因的基础。

目前用于测序的技术主要有Sanger等(1977)发明的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和 Maxam和 Gilbert(1977)发明的化学降解法。

简答题
1.含羟基氨基酸: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含羧基:谷氨酸、天冬氨酸;含芳香环:苯丙
氨酸;亚氨基酸:脯氨酸;芳香族:色氨酸;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

2.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含有双键,在280nm附近有最大吸收峰。

3.试述RNA的种类及其生物学作用?
mRNA(信使RNA):蛋白质翻译的模版,rRNA(核糖体RNA):核糖体的组成成分,tRNA(转RNA):转运氨基酸到核糖体合成蛋白质,RNA类的酶:起催化作用
4.比较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mRNA分子结构特点?
(1)原核生物mRNA常以多顺反子的形式存在.真核生物mRNA一般以单顺反子的形式存在.
(2)原核生物mRNA的转录与翻译一般是偶联的,真核生物转录的mRNA前体则需经转录后加工,加工为成熟的mRNA与蛋白质结合生成信息体后才开始工作.
(3)原核生物mRNA半寿期很短,一般为几分钟.真核生物mRNA的半寿期较长,有的可达数日.
(4)原核与真核生物mRNA的结构特点也不同.真核生物mRNA由5′端帽子结构、5′端不翻译区、翻译区、3′端不翻译区和3′端聚腺苷酸尾巴组成,原核生物mRNA无5′端帽子结构和3′端聚腺苷酸尾巴。

5.何为酶原?有什么生理意义?
酶原指无活性的酶的前身,使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酶的作用称为酶原激活,其生理意义在于避免细胞产生的蛋白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并使酶在特定的部位和环境中发挥作用,保证体内代谢的正常进行。

6.可逆性抑制剂中,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结合酶的活性中心,使K m增大,V max不
变;非竞争抑制剂可与游离的酶和酶-底物复合物结合,使V max下降,但K m不变;反竞争性抑制剂仅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使K m和V max都下降。

7.酶蛋白主要决定反应的特异性和催化机制,辅酶和辅基决定反应的性质和类型。

8.试叙述钙、磷的主要生理功能。

钙:(1) 成骨作用(2)凝血:钙磷共同参与凝血过程。

Ca2+的其他生理功能
(1) 调节细胞功能的信使;(2) 调节酶的活性(3) 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磷的其他生理功能
(1) 调控生物大分子的活性2) 参与机体能量代谢的核心反应:ATP=ADP+Pi=AMP+Pi
(3) 生命重要物质的组分:磷是构成核酸、磷脂、磷蛋白等遗传物质,生物膜结构,重
要蛋白质(各种酶类等)等基本组分的必需元素。

9.试述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及其特点和生理意义。

TCA的生物学意义:
TCA是糖、蛋白质和、和脂肪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
此循环的中间产物(如草酰乙酸、α-酮戊二酸)是合成糖、氨基酸、脂肪等的原料。

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蛋白质,甚至核酸代谢,联络与转化的枢纽。

特点:毎分子葡萄糖经有氧氧化生成H2O和CO2时,可净产生32分子ATP或30分子ATP。

每一轮三羧酸循环经过4次脱氢,得到2分子的CO2(全部来自草酰乙酸)和4分子还原当量。

发生部位:线粒体基质
三羧酸循环的调控:
(1)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活性影响乙酰CoA的生成
(2)三羧酸循环中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的调节
10.试述NADH氧化呼吸链和FADH2氧化呼吸链的氧化过程及ATP的生成部位。

真核细胞呼吸链位于线粒体内膜上。

NDAH氧化呼吸链传递电子的顺序模式:NDAH→复合体I→CoQ→复合体Ⅲ→Cyt c→复合体Ⅳ→O2 2.5分子ATP
FADH2呼吸链传递电子的顺序模式:琥珀酸→复合体Ⅱ→CoQ→复合体Ⅲ→Cyt c→复合体Ⅳ→O2 1.5分子ATP
复合体Ⅰ:NDAH-泛醌还原酶(4H+)复合体Ⅱ:琥珀酸-泛醌还原酶(0)复合体Ⅲ: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4H+)复合体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2H+)
11.简要说明化学渗透学说和ATP生成的分子机制。

化学渗透学说:当氧化进行时,呼吸链起质子泵作用,质子被泵出线粒体内膜之外侧(膜间隙),造成了膜内外两侧间跨膜的电化学势差,后者被膜上ATP合成酶所利用,使ADP与Pi合成ATP(光合电子传递链的电子传递会伴随膜内外两侧产生质子动力),并由质子动力推动ATP的合成)。

每4个质子顺着电化学梯度,从膜间隙进入线粒体基质中所放出的能量可合成一个ATP分子。

一个NADH+H+分子经过电子传递链后,可积累10个质子,因而共可生成2.5个ATP分子;而一个 FADH2分子经过电子传递链后,只积累6个质子,因而只可以生成1.5个ATP分子。

ATP生成的分子机制
(1)底物水平磷酸化(2)氧化磷酸化
12.胞液中NADH如何进入线粒体?线粒体产生的ATP如何进入胞液?
α-磷酸甘油穿梭:当胞液中NADH浓度升高时,胞液中的磷酸二羟丙酮首先被NADH还原成α磷酸甘油(3-磷酸甘油),反应由甘油磷酸脱氢酶(辅酶为NAD+)催化,生成的α磷酸甘油可再经位于线粒体内膜近外侧部的甘油磷酸脱氢酶催化氧化生成磷酸二羟丙酮。

线粒体与胞液中的甘油磷酸脱氢酶为同工酶,两者不同在于线粒体内的酶是以FAD为辅基的脱氢酶,而不是NAD+,FAD所接受的质子、电子可直接经泛醌、复合体Ⅲ、Ⅳ传递到氧,这样线粒体外的还原当量就被转运到线粒体氧化了,但通过这种穿梭机制果只能生成1.5分子ATP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在胞浆中苹果酸脱氢酶与草酰乙酸以及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作用生成苹果酸以及NAD+。

在此过程中两个氢原子产生自NADH并伴随着一个H+也结合到草酰乙酸上形成苹果酸。

一旦苹果酸形成,第一个反向转运体(苹果酸-α-酮戊二酸)将苹果酸从胞浆引入线粒体基质与此同时并将α-酮戊二酸从线粒体基质中导出到胞浆中。

当苹果酸到达线粒体基质后,它被线粒体苹果酸脱氢酶转换成草酰乙酸,与此同时NAD+被其中的两个电子还原成NADH且氢离子被释放出来。

草酰乙酸接下来被线粒体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转换为天冬氨酸(因为草酰乙酸不能透过内
膜进入胞浆)。

因为天冬氨酸是一种氨基酸,为生成它,氨基需要被加到草酰乙酸上。

与此同时后者也被同一个酶转变成了α-酮戊二酸。

第二个反向转运体(谷氨酸-天冬氨酸)将谷氨酸从胞浆引入线粒体基质与此同时将天冬氨酸从线粒体基质中导出到胞浆中。

一旦进入胞浆,天冬氨酸被胞浆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转变成草酰乙酸。

:胞浆中的NADH被氧化成NAD+并且线粒体基质中的NAD+被还原成NADH。

胞浆中的NAD+接下来可以被另一轮糖酵解还原,而线粒体基质中的NADH可以被用于向电子传递链传递电子以使ATP合成。

生成2.5个ATP。

ATP需要相应转位酶(ATP-ADP转位酶)将ATP运出线粒体,也就是通过载体与ADP互换。

13.非线粒体氧化体系与线粒体体系的区别。

线粒体氧化体系伴有氧化磷酸化与ATP的生成;
非线粒体生物氧化体系的生物氧化反应过程与ATP的生成无关,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非营养性物质的代谢转化;
14.简述体内氨基酸的来源和主要代谢去路。

来源:(1)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入血;(2)组织蛋白质分解;(3)体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

去路:(1)分解代谢(主要是脱氨基作用,其次为脱羧基作用);(2)合成蛋白质;(3)转变成其他含氮化合物。

如嘌呤、嘧啶等。

15.何为一碳单位?它的生理意义?哪些氨基酸在代谢过程可产生一碳单位?
一碳单位是指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中产生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包括甲基、亚甲基、次甲基、羟甲基、甲酰基及亚氨甲基等。

一碳单位具有一下两个特点:1.不能在生物体内以游离形式存在;2.必须以四氢叶酸为载体。

能生成一碳单位的氨基酸有:丝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甘氨酸。

另外蛋氨酸(甲硫氨酸)可通过S-腺苷甲硫氨酸(SAM)提供"活性甲基"(一碳单位),因此蛋氨酸也可生成一碳单位。

一碳单位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嘌呤和嘧啶的合成原料,是氨基酸和核苷酸联系的纽带。

16.试说明氨基酸与糖、脂代谢的相互联系。

17.从头合成途径中嘌呤核苷酸、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原料是什么?首先合成出的嘌呤核苷
酸是什么?如何转变成其他嘌呤核苷酸?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有何生理意义?
肝是体内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主要器官,其次是小肠粘膜和胸腺。

嘌呤核苷酸合成部位在胞液,合成的原料包括磷酸核糖、天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及CO2等。

主要反应步骤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然后IMP再转变成腺嘌呤核苷酸(AMP)与鸟嘌呤核苷酸(GMP)。

:N1由天冬氨酸提供,C2由N10-甲酰FH4提供、C8由N5,N10-甲炔FH4提供,N3、N9由谷氨酰胺提供,C4、C5、N7由甘氨酸提供,C6由CO2提供。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特点是:嘌呤核苷酸是在磷酸核糖
分子基础上逐步合成的,不是首先单独合成嘌呤碱然后再与磷酸核糖结合的。

反应过程中的关键酶包括PRPP酰胺转移酶、PRPP合成酶。

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的生理意义:节省从头合成时能量和一些氨基酸的消耗;体内某些组织器官,例如脑、骨髓等由于缺乏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酶体系,而只能进行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与嘌呤核苷酸不同,嘧啶环的元素来源于谷氨酰胺、二氧化碳和天冬氨酸,其特点是首先将这些原料合成嘧啶环,然后与PRPP反应生成。

嘧啶环的合成:谷氨酰胺、二氧化碳在胞液中由ATP供能,氨基甲酰合成酶Ⅱ催化下,生成氨基甲酰磷酸。

后者又在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催化下,将氨基甲酰基转移到天冬氨酸的氨基上生成氨甲酰天冬氨酸。

氨甲酰天冬氨酸脱水环化,生成二氢乳清酸,再脱氢即成乳清酸(嘧啶衍生物)。

苷酸是所有其他嘧啶核苷酸的前体。

由尿嘧啶核苷酸转变成胞嘧啶核苷酸是在核苷三磷酸水平上进行的。

UMP经相应的激酶催化而生成UDP 和UTP,由谷氨酰胺提供氨基,使UTP转变为CTP
嘧啶核苷酸的补救途径,可通过磷酸核糖转移酶催化,使各种嘧啶碱接受PRPP供给的磷酸核糖基直接生成嘧啶核苷酸;也可在核苷磷酸化酶催化下,嘧啶碱先与核糖-1-磷酸反应生成嘧啶核苷,再在嘧啶核苷激酶催化下,被磷酸化生成核苷酸。

18.糖的有氧氧化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糖酵解途径,葡萄糖转变成2分子丙酮酸,在胞液中进行;第二阶段为乙酰辅酶A的生成,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由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经氧化脱羧基转化成乙酰CoA;第三阶段为三羧酸循环,包括电子的跨膜传递生成的ATP和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的ATP,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19. 试述糖酵解途径。

20.
21.磷酸戊糖途径
肝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磷酸戊糖途径指机体某些组织(如肝、脂肪组织等)以6-磷酸葡萄糖为起始物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代谢生成磷酸戊糖为中间代谢物的过程,又称为磷酸已糖旁路。

(在细胞质进行)
生理意义
产生大量的NADPH
在红细胞中保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

该途径的中间产物为许多物质的合成提供原料
23. 简述糖异生途径及其相关知识。

肝、肾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糖异生的主要前体是乳酸、丙酮酸、氨基酸及甘油等
糖异生的限速酶主要有以下4个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果糖二磷酸酶和葡萄糖磷酸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