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科研团队管理办法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增强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社会的影响力,决定成立若干科研团队。
第二条科研团队有明确研究方向和技术服务领域,可以承接较高级别科技计划项目,培育和产生标志性科研成果,承担社会技术服务项目,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在某领域形成技术服务特色和优势。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三条团队一般应以省市级或院级技术应用中心为依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近三年承担过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者承担具有较大经济效益的横向科技项目。
第四条团队应该有相对集中、稳定的研究方向,且与学院相关专业发展方向吻合,研究内容应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集成创新。
第五条学院鼓励跨系部、跨专业组建团队。
每个团队设负责人 1 名:负责人应有宽容、开放、公正的胸怀,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以上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5 周岁。
每个团队成员人数5-8 名,40岁以下成员不少于2名。
团队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合理,有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和研究成果,科研合作氛围浓郁、和谐,在学院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六条团队负责人的科研业绩必须满足以下 3 项中的 1 项。
(1)主持过市级以上科研项目 1 项,或主持横向课题经费理工科5万元(含)、文科 3 万元(含)及以上的项目1项;(2)获得市厅级科研成果奖三等奖1 项(不含市自然科学论文奖);(3)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达到1 件,或实用新型专利3件。
第七条团队负责人负责团队项目计划的实施、管理和相关资源的统筹安排,报告建设项目年度完成情况和年度经费预决算,接受学院对项目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和验收等。
团队负责人在建设期内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责时,团队依托单位应提交更换团队负责人的书面报告,报院学术委员会审定。
对工作不称职的团队负责人,院学术委员会将重新聘任其他人选。
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科研团队管理办法科研团队,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形式,承担着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使命。
科研团队的管理办法对于提高科研效率、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科研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团队目标设定、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科研团队管理的相关办法。
一、团队目标设定科研团队的目标设定是团队管理的基础。
团队的目标应当明确、具体、可量化,以便科研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
团队的目标应当与科研人员的个人目标相结合,使科研人员在团队中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在团队目标设定中,还应考虑到科研团队的长期发展。
科研团队的目标不仅包括当前的科研项目,还需要考虑到团队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科研计划。
只有明确团队的长远目标,才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二、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科研团队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科研目标的关键。
团队建设包括团队成员的选择、沟通与合作、知识共享等方面。
首先,团队成员的选择是团队建设的基础。
科研团队应当根据团队的需求和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能力及潜力,合理选择科研人员。
在选择团队成员时,既要注重专业背景和学术能力,又要重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其次,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是团队建设的核心。
科研人员应当保持良好的沟通习惯,加强团队协作意识,形成紧密的工作关系。
团队成员之间要充分交流,共享科研信息,形成集体智慧,共同攻克科研难题。
最后,知识共享是团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研团队应该鼓励团队成员进行知识分享,通过讲座、讨论会、论文撰写等形式,促进知识交流与学术交流。
知识共享不仅有利于提升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也有助于形成团队的学术特色和优势。
三、人才培养科研团队的管理办法中,人才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科研团队应当注重对团队成员的培养,提高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
科研团队可以通过开展系列培训、研讨会、学术会议等活动,提升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团队应该为团队成员提供充分的科研资源和学术支持,鼓励团队成员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
学院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学院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为加强我校各类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科研创新人才,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升我校的学术地位、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学校决定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创新团队建设目标瞄准具有发展前景和可预期产生重要学术成果的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力争通过科学研究创新团队的建设,为我校教研人员提供学术创新平台,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水平,培育在相关研究领域能取得重大学术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队伍。
二、创新团队的申请条件1.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团队中能发挥较强的凝聚作用,一般应为在本校在编在职工作的、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着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年龄不超过55岁。
2.创新团队应是在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XX,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和良好的科研合作基础,一般可以现有的课题研究小组为依托来组建,也可自行组建。
对简单拼凑的“团队”不予支持。
3.创新团队成员应具有较好的前期学术积累,已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具备较好的合作研究基础与经历,在同行中具有一定优势并具有明显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创新团队一般不少于5人,核心人员不少于3人,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提倡学科交叉。
同等条件下,对负责人及多数核心成员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创新团队予以优先支持。
4.创新团队成员近三年有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以上(含2项,其中一项必须在研)或获得厅市级三等以上奖励(包括授权发明专利)2项以上(含2项)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
5.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符合和我省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属于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研究范围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集成、工程化研究、新产品开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前沿研究等,研究课题具有可预期的学术创新价值或应用价值,能产生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公司科研工作管理办法

公司科研工作管理办法本文档旨在制定公司科研工作管理办法,以规范公司科研工作的流程、要求和标准,推动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创新。
前言科研工作是公司创新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为了推动公司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本办法制定。
一、科研团队的组建科研团队是公司科研工作的主体,其组建应满足以下要求:1.由具备相关背景问题解决能力的人员组成,能够互相合作、相互补充,形成协调合作的科研团队;2.团队成员之间应注重交流、分享、协作与相互尊重,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3.科研团队应每日进行交流与汇报,周一应有其他报告交接。
二、科研项目的立项1.科研项目的立项需经过公司相关部门和领导审核批准;2.立项需包括项目名称、技术难点、研究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周期及费用计划等详细内容;3.科研项目经费应专门核定,严格按照项目计划执行,不得转移或挪用。
三、科研成果的开发科研成果的开发应注重以下三点:1.突出创新理念,注重发掘新领域、新问题、新思路;2.抓住市场需求,注重市场营销和应用前景;3.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能力,加强与生产、经营、销售等相关部门的合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能力支撑。
四、科研成果的保密和知识产权1.科研工作应严格遵守公司以及国家有关保密法规;2.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公司所有,不管是在公司内还是获得专利,其知识产权都应由公司享有;3.科研工作应有责任感和自觉性,防止知识产权的流失、泄露和侵权行为的发生。
五、科研项目的验收和评估1.科研项目的验收应按照立项中的研究方案和可行性报告的内容进行;2.验收合格的科研成果应由科研成果归档存储,并对成果的实际应用和反哺情况进行跟踪;3.科研项目的评估应定期进行,注重行业指标比较和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效益评定。
六、科研结果的应用推广科研成功,却不能落地,就好像鱼无水可游。
科研成果的推广应: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与市场部门合作,开展商业化推广;2.利用专业媒体、行业展会等渠道拓展推广;3.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的主营业务。
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科研团队管理办法科研团队是支持和推动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有效地管理科研团队成员,提高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是每个科研机构和团队领导者都必须面对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一些科研团队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帮助领导者更好地管理科研团队。
一、明确团队目标和角色科研团队的成功关键在于明确团队的目标和每个成员的角色,确保每个人都明白自己的任务和责任。
团队目标应该与科研机构的整体目标保持一致,同时也应该具有挑战性和可衡量性。
每个成员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负责的工作内容和目标,避免出现任务重叠或者责任不清的情况。
二、建立清晰的沟通渠道与机制良好的沟通是科研团队管理的关键,建立起清晰、透明且高效的沟通渠道与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包括定期团队会议、项目进展报告、沟通工具的使用等。
团队领导者应鼓励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
三、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科研团队的绩效评估应建立在科研质量、成果产出、团队合作等多个方面。
团队领导者应制定合理的评估指标和方法,根据团队成员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估。
同时,也应该定期与成员进行个别面谈,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四、鼓励创新和知识分享创新是科研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团队领导者应该鼓励成员们提出新点子和研究方向,并给予足够的支持和资源。
此外,知识分享也是提高团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科研团队成员应该鼓励彼此之间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学习和成长。
五、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科研团队依赖于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协作,团队领导者应该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可以通过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开展团队合作项目等方式来提高团队合作效果。
同时,团队领导者也应该注重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及时处理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六、持续学习和发展科研领域不断变化和发展,团队领导者应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关注新的科研动态和技术进展,并将这些知识及时应用到团队管理中。
同时,也应鼓励团队成员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推动整个团队的发展和进步。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XXX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条为提升学校科技创新的水平,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机制的创新,有力聚集创新要素,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根据学校校科发[2010]76号《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加强校级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校级科技创新团队是以首席专家为核心,以科研骨干为主体,以专业人才和专职科研辅助人员相结合,学科专业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稳定从事某一学科、行业领域或产业方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产业技术开发的半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
第三条科技创新团队的任务: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汇聚不同学科的研究人才,系统解决某一学科或某一产业链上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形成学科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创新环境优越、重大项目聚集、成果产出高效、社会影响较大的创新团队。
第四条科技创新团队组建应遵循的原则(一)特色引领、资源优化、重点突出、整体带动。
(二)自主申报、公开遴选、专家评审、择优建设。
第五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有明确符合社会需求的研究和发展目标;(二)有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
(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团队、试验站等省级平台)。
(三)科技创新工作基础扎实,发展潜力较大。
近三年,承担过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或获得过国家授权发明专利、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省级以上新品种审定;(四)有引领学科(技术)发展的首席专家及15人左右的研究团队;(五)研发型创新团队须有以自主技术创办的核心科技型企业支撑。
第六条首席专家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有战略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有明确的创新性学术思想和较高的学术造诣,能够完成已制订的目标计划和任务;(二)品行端正,遵纪守法,作风严谨,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主持过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有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获得过科技成果;(四)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不超过55岁;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年龄不超过50岁。
科研管理办法

科研管理办法科研管理办法对于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项目立项、经费管理、人员管理、成果评价等方面,探讨科研管理办法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策略。
一、项目立项科研项目立项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合理的立项能够避免资源浪费和效益低下的情况发生。
为此,科研管理办法应规定立项要求和程序,如项目背景、目标及意义的明确性,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可行性,团队成员和角色的明确性等。
二、经费管理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是保障科研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
科研管理办法应规定经费使用的范围和限制,并建立完善的经费审批制度。
此外,对于项目经费的使用、报销、结算等方面,科研管理办法也应具体规定和细化。
三、人员管理科研团队的人员管理是科研管理办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研管理办法可以规定科研团队的组建原则、人员配备要求等,以确保团队的专业性和协作性。
同时,科研管理办法还应规定科研人员的权责清晰,激励机制的建立以及人员培训和评价的方式。
四、成果评价科研成果评价是科研管理办法的重要环节之一。
科研管理办法应明确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对于科研成果的发表、专利、奖励等,科研管理办法也应规定相关的要求和流程。
科研成果评价不仅可以评估科研人员的工作水平,还可以对科研工作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
总结:科研管理办法在科学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规范科研项目的立项、经费管理、人员管理和成果评价等方面,科研管理办法能够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因此,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应该重视科研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不断完善和优化管理系统,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研究的创新和进步。
科研管理办法

科研管理办法科研管理办法是指为了保证科学研究的质量和高效的实施,统一进行科研工作的组织、管理、督导和考核的制度。
科研管理办法包括科学研究组织机构的建立、科研领导队伍的建设、科研经费的管理、科研项目的管理、科研成果的评价等内容。
一、组织机构的建立为了有效地实施科研管理办法,必须先建立组织机构。
一般来说,科研组织机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政府部门,负责科研管理工作的监督、协调和统筹;第二层是科研管理机构,负责组织、管理、督导和审核科研工作;第三层是科研执行机构,负责实施科研任务。
此外,为了更好地实施科研管理办法,还需要建立一定数量的科研管理人员,以便对科研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
二、科研领导队伍的建设要有效地实施科研管理办法,就必须建立一支有能力、有经验、有实力的科研领导队伍。
领导队伍的建设应当遵循“平衡性”、“多元性”、“科学性”的原则,既要兼顾领导者的责任感和执行力,又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细节,使其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科研经费的管理科研经费是支撑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资源,因此,科研管理办法中必须明确科研经费的管理原则和规定。
一般来说,科研经费的管理原则应当是“合理使用”、“节约使用”、“透明使用”、“公平使用”等。
具体而言,科研经费的使用要经过科研管理机构的审批和统一管理,并且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使用,以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
四、科研项目的管理科研项目是科研管理办法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科研项目的管理要求明确科研项目的目标、内容、期限和责任,并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的监督和考核。
为此,科研管理办法中应该规定:项目申报要经过完整的审批流程,科研项目的实施要按照规定的时间表、责任人和流程开展,并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考核。
五、科研成果的评价科研成果的评价是科研管理办法中的重要内容。
要有效地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必须明确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的实施方法、评价的时机和评价的考核办法等。
6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6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一、前言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是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顺利开展科研工作、取得科研成果的基础,对于促进科技创新、提高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科研团队的组建、目标设定、人员管理、任务分配、项目管理以及团队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科研团队的组建1. 根据研究方向和科研任务的需要,确定科研团队的规模和结构。
2. 招募高水平研究人员,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生以及其他技术人员。
3. 考虑到协作的需要,每个科研团队应包括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成员,形成优势互补的团队。
三、科研团队目标的设定1. 根据科研方向和科研任务,制定明确的、可量化的科研目标。
2. 在制定科研目标时,要考虑团队成员的实际水平和专业能力,并合理分配任务与责任。
四、科研团队的人员管理1. 科研团队应设立负责人,负责协调团队工作、推进科研项目进展和完成团队目标。
2. 注重人才培养,为团队成员提供合适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3. 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奖励、晋升等方式激励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 定期组织团队例会,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科研任务的分配1. 根据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和个人能力,合理分配科研任务。
2. 考虑科研任务的紧急性和重要性,合理安排科研工作的优先级。
3. 经常性地对科研任务进行跟踪和监督,确保任务能够按时完成。
六、科研项目的管理1. 在科研项目启动前,要明确项目的目标、内容、计划以及项目的组成与分工。
2. 设立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进度的管理和团队成员的协调工作。
3. 建立科研项目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问题。
4. 加强与相关单位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七、科研团队的文化建设1. 注重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
2. 建立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鼓励团队成员自由思考和创新。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广州能源所科研团队考核条例(2012年修订)穗能所〔2012 〕21 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中国科学院“十二五”和“创新2020”的发展要求,同时响应中国科学院重大产出导向的研究所评价体系的要求,推动本所“135”规划的实施,提高研究所核心竞争力,所务会决定,改革研究所内的科技评价机制,调整评价导向,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科学管理和改进科研团队考核。
结合本所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中科研团队指实验室、技术中心、创新团队及其所属的课题组。
第三条实验室、技术中心、创新团队的考核包括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两部分结合为其年度考核的综合成绩。
课题组的考核采用定性考核。
第四条科研团队考核工作在研究所考核委员会领导下进行。
考核委员会由所领导组成,负责对各科研团队考核的审定工作,决定考核结果和奖惩事项。
考核结果作为团队负责人考核的一部分,同时也作为资源分配的参考依据。
第五条科技处负责做好考核的日常基础性工作,据此在年度考核时提出科研团队的考核初评意见。
第六条设立研究所考核小组,由所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考核、复核工作。
第二章实验室、技术中心、创新团队的定量考核第七条考核内容:实验室、技术中心、创新团队的考核内容为附表1“实验室、技术中心、创新团队年度考核表”中设定的考核科目。
第八条考核程序:由各实验室、技术中心、创新团队在年度总结的基础上填报考核表,由科技处对各团队的考核表进行汇总、审核、计算、排名、公示,报请考核小组复核;考核小组对科技处提交的考核结果进行复核、评议、排定名次;考核小组将复核结果报所务会研究审定,确定最终结果。
第九条计算公式(分值不封顶):Q=C×DY=B/A×50%+BS/AT×50%A:全所平均贡献量B:团队平均贡献量C: 各项考核科目的单位分值D:各项考核科目的实际完成数Q:实际贡献量R:科研岗位系数(见附表2)S:团队科研岗位系数总和T:全所科研团队的科研岗位系数总和Y:团队年度定量考核得分第三章实验室、技术中心、创新团队的定性考核第十条考核内容:实验室、技术中心、创新团队承担的重大/重点工作任务的年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科研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办法,以帮助科研团队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明确团队目标和规划科研创新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一个团队要想顺利开展科研工作,首先需要明确团队的目标和规划。
团队成员应该共同讨论和确定团队的研究方向、愿景和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和时间表。
明确的目标和规划有助于团队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合作效果。
二、鼓励团队合作和知识分享科研创新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知识分享。
一个成功的科研创新团队应该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团队领导者可以组织定期的团队会议,让成员分享自己的研究进展和心得体会,解决遇到的问题,并互相交流意见和建议。
此外,团队成员还可以通过团队内部的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进行知识分享和讨论,提升团队整体的创新能力。
三、激励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科研创新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团队成员。
团队领导者应该激励成员发挥创新能力,提供一个积极的创新环境。
鼓励团队成员提出新的想法和观点,认真对待每一个不同的声音。
同时,团队领导者还可以为团队成员提供适当的奖励和机会,激励他们进一步贡献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建立有效的团队管理制度科研创新团队需要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来引导团队的工作。
团队领导者可以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和任务分工,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和权限。
此外,团队领导者还可以建立一套绩效考核体系,对团队成员的工作进行评估和奖惩,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确保团队工作的高效进行。
五、鼓励学习和培训科研创新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的知识。
一个成功的科研团队应该鼓励成员进行持续的学习和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团队领导者可以安排团队成员参加相关的学术研讨会、研究交流活动,或者提供专业培训机会,帮助团队成员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升学院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教学型学院奠定基础,学院决定整合校院二级资源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根据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组建的科研创新团队,是以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保障,充分发挥学院学科优势和特色,加强学科交叉,凝练科研方向,汇聚优秀人才,逐步建设、形成以知名专家学者为核心,以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充满活力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创新研究群体。
第三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或横向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立项方面取得新突破。
2、争取在国家级、省部级等重大科研成果奖励上获得新突破。
3、在动物新品种(配套系)、新兽药(二类以上)获得新突破。
4、争取在高影响因子论文的产出上取得新突破。
5、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创新人才群体,推动其进入省部级层次以及国家级的优秀人才或团队支持计划行列。
6、打造学术梯队,凝炼学科特色方向,为学科建设提供支撑.第四条学院设立科研创新团队专项资金,连续资助3-4个科研创新团队(A 类)和3个特色科研团队(B类),每个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周期为三年。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五条申报学院科研创新团队的条件A类:(1)属于省重点学科或博士学位授予点、重点实验室,具有相对完备的研究条件支撑。
(2)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稳定的研究方向。
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区域性畜牧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及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
(3)团队带头人:本院在职正高职称,年龄不超过55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治学严谨;负责人原则上不再成为其它科研团队成员。
带头人近三年主持过单项到账经费在80万元以上的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或主持的课题到账科研经费年均30万元以上;同时,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已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二等奖以上1项(单位和个人排名前三),或授权发明专利5项或发表sci收录论文5篇以上(含通讯作者)。
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以及江苏省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精神,在我院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变革,能为区域经济发展解决科技问题的科研群体,进一步提升我院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研团队建设鼓励大胆探索,鼓励学科交叉,鼓励校企合作,鼓励国际合作,鼓励模式创新。
第三条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学院相关技术学科领域,重点应开展高新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相关教学改革研究.第二章组建团队的条件第四条学院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要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根据学院科研工作的实际,科研团队可分A、B 两种类型.第五条 A 类科研团队为实体科研团队,团队依托学院重点建设的工作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及研究所等机构建立,如与教学团队为同一实体,则有双重的建设目标。
具体条件如下: 1。
团队以学科领军教师或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教师和专兼职技术人员相结合,已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研究队伍,团队规模以10 人左右为宜;2.有明确的、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在区域和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3。
团队成员近三年有市级以上的鉴定(验收、奖励)成果或专利,有一批高水平的论文;或有与企业合作的产业化项目2,3项,项目经费达10 万元以上(含10 万);4。
团队成员组成中至少有1 名以上教授或获得部省级相关人才计划资助人员,有3 名以上副教授和具有硕士学位的讲师,45岁以下人员不少于50%,团队部分人员应来自企业和其它相关学科;第六条 B 类科研团队为虚拟科研团队,团队依托一个或一个以上相关联的重大科研项目建立,具体条件如下:1.重大科研项目是指承担的省级以上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其项目有明确的自主知识产权目标和标志性创新成果计划,有可行的研究方案和技术实现路线。
或是与企业合作的产业化项目,单项项目经费达20 万元以上(含20 万);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增强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社会的影响力,决定成立若干科研团队。
第二条科研团队有明确研究方向和技术服务领域,可以承接较高级别科技计划项目,培育和产生标志性科研成果,承担社会技术服务项目,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在某领域形成技术服务特色和优势。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团队一般应以省市级或院级技术应用中心为依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近三年承担过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者承担具有较大经济效益的横向科技项目。
第四条团队应该有相对集中、稳定的研究方向,且与学院相关专业发展方向吻合,研究内容应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集成创新。
第五条学院鼓励跨系部、跨专业组建团队。
每个团队设负责人1名:负责人应有宽容、开放、公正的胸怀,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以上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
每个团队成员人数5-8名,40岁以下成员不少于2名。
团队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合理,有较
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和研究成果,科研合作氛围浓郁、和谐,在学院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六条团队负责人的科研业绩必须满足以下3项中的1项。
(1)主持过市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横向课题经费理工科5万元(含)、文科3万元(含)及以上的项目1项;
(2)获得市厅级科研成果奖三等奖1项(不含市自然科学论文奖);
(3)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达到1件,或实用新型专利3件。
第七条团队负责人负责团队项目计划的实施、管理和相关资源的统筹安排,报告建设项目年度完成情况和年度经费预决算,接受学院对项目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和验收等。
团队负责人在建设期内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责时,团队依托单位应提交更换团队负责人的书面报告,报院学术委员会审定。
对工作不称职的团队负责人,院学术委员会将重新聘任其他人选。
第三章团队评定
第八条符合基本条件的团队,填写《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团队申报书》(附件1)。
第九条科研处负责受理团队申报事项,组织专家组评审。
科研处根据专家组评审意见,确定团队建设及资助方案后报
学院审批通过。
第十条对确定的资助团队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
公示期满无异议,学院与团队签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团队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附件2,以下简称《任务书》)。
第四章资助经费及使用
第十一条对团队滚动支持3年。
团队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学院专项资金,每年资助金额理工类团队8万元,人文社科类团队为5万元。
第十二条资助经费主要用于购置科研设备及其相关费用、团队发展建设费用等。
使用方案由团队讨论制定,经学院审批后方可执行。
团队按照不超过资助经费的10%比例支出业务招待费,不超过资助经费的40%支出劳务费(包括专家咨询费等)、差旅费、办公费、车辆维持费(指在项目研制过程中使用车辆所发生的费用,包括停车费、汽油费、过路过桥费等,但因私用车的各项费用不得报销)。
其它不少于50%的资助经费的用于实验设备购置、样机试制费、外加工费、人员培训等项目。
第十三条团队经费报销一般由团队负责人和科研处负责人签字,并按管理权限审批:5000元以下的由项目负责人和科研处负责人签字,5000元以上的由项目负责人和科研处负责人签字,分管领导签字,20000元以上的必须院长签字。
第十四条团队完成的纵、横向项目,按照《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纵向项目管理办法》、《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横向项目管理办法》给予配套经费或奖励等。
第五章管理和考核
第十五条团队建设采用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方式。
团队资助建设期为三年。
每年进行一次阶段检查考核,三年后进行总绩效考核。
每年的阶段检查考核以《任务书》中的分年度建设任务为依据,由团队填写《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团队任务和目标完成进展报告》(附件3),于每年12月25日前报送科研处,科研处组织人员进行检查考核。
第十六条第一阶段检查考核不合格的,学院将责令整改。
若第二阶段检查考核不合格,学院将取消对该团队的资助。
第十七条项目建设期满后,团队填写《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团队任务和目标完成总结报告》(附件4),学院组织专家组对项目建设成效进行评估、审计和验收。
验收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类。
验收结果优秀的团队,即圆满完成《任务书》中的目标和任务,并形成明显的研究特色和优势;验收结果为合格的团队,即基本完成《任务书》中的目标和任务;
验收结果为不合格的团队,即未能完成《任务书》的目标和任务。
对验收结果优秀的团队,学院将加大建设力度,继
续滚动资助建设;对验收结果为合格的团队,学院允许其参加新一轮院级科研团队的遴选;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团队,学院将停止该团队参加新一轮院科研团队的遴选。
第十八条建设期内,科研团队同时完成以下四项基本要求:
1. 各团队要在其重点研究的领域形成一定特色和优势,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2.建设期内,理工科类团队:每年完成纵、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总额达50万元;文科类团队:每年完成纵、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总额达20万元。
3.建设期内,团队成员以第一作者在本学科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篇以上。
4. 建设期内,科研团队获得以下成果之一:
(1)科研团队成员获批主持市厅级科研项目1项(文科类团队包括市科技局软课题),且纵、横向科研到帐经费得到上述要求的80%。
(2)团队成员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三等奖1项或国家发明专利3项,且纵、横向科研到帐经费得到上述要求的80%。
第十九条本管理办法中涉及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奖、学术论文、国家发明专利等均指第一署名单位为我院、第一署名人为团队成员,并且与团队研究方向基本一致的内容。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条本管理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十一条本管理办法由科研处负责解释。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