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类淀粉理化性质的比较_侯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淀粉以颗粒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广泛,可以用作粘着剂、成膜剂、持水剂和增稠剂等[1]。

在淀粉的生产应用中,对淀粉颗粒特性,淀粉糊的溶解度和膨润力、透明度、冻融稳定性、糊化特性和凝胶特性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由于不同种类淀粉的直支比、结构形态和大小、结晶度等的不同,理化性质也存在差异[2],这些性质的差异会影响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本文对几种较常见的淀粉(小麦淀粉、玉米淀粉、土豆淀粉、红薯淀粉和绿豆淀粉)的基本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为生产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
小麦淀粉1(小麦1S ):执行标准:GB/T 8883,一级品;小麦淀粉2(小麦2S ):执行标准:GB/T 8883,一级品;玉米淀粉1(玉米1S ):执行标准:GB/T
8885,一级品;玉米淀粉2(玉米2S ):执行标准:GB/T 8885,一级品;土豆淀粉1(土豆1S ):执行标准:GB/T 8884,一级品;土豆淀粉2(土豆2S ):执行标准:GB/T 8884,一级品;红薯淀粉1(红薯1S ):执行标准:Q/MGGSJ0001;红薯淀粉2(红薯2S ):执行标准:Q/JCF0020S ;绿豆淀粉1(绿豆1S ):执行标准:Q/HFQ0001S-2011;绿豆淀粉2(绿豆2S ):执行标准:Q/JCF0005S 。

1.2仪器与设备
752N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DM2500P 型Leica 偏光显微镜,BT-9300H 型激光粒度分析仪;快速黏
不同种类淀粉理化性质的比较*

蕾,韩小贤,郑学玲,刘
翀,逯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郑州450001)

要:对不同种类淀粉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淀粉的种类不同,其偏光现象和粒径大小也存
在差异;溶解度和膨润力的大小顺序均满足:土豆淀粉>红薯淀粉>绿豆淀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土豆淀粉透明度最好;土豆淀粉和红薯淀粉冻融稳定性较差,玉米淀粉冻融稳定性最好;绿豆淀粉凝沉性最好,土豆淀粉凝沉性最差。

关键词:淀粉;理化性质;溶解度;透明度;冻融稳定性;糊化特性;凝胶特性中图分类号:TS 20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395(2015)02-0032-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01243);河南工业大学研
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基金(2012YJCX14)
收稿日期:2014-11-17
作者简介:侯蕾(1988-),女,在读硕士,专业:谷物化学与品质。

通讯作者:韩小贤(1973-),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谷物化学与品质。

郑学玲(1972-),女,教授,研究方向:谷物化学与品质。

度分析仪,THZ -82水浴恒温振荡器,TA -XT 2i
Texture Analyser ,Beckman 高速冷冻离心机。

1.3实验方法1.3.1
偏光显微镜观察
将甘油和蒸馏水按照1:1配成溶液,用牙签取少量淀粉,用配置的溶液将淀粉分散且铺平于载玻片上,放置在室温下晾干,将偏光显微镜放大50倍进行观察并拍摄淀粉颗粒的偏光十字图像。

1.3.2淀粉粒度分布测定
打开激光粒度分析仪和循环泵,先预热0.5h ,
用蒸馏水将分析仪和循环泵进行冲洗使得仪器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向进样槽倒入适量蒸馏水后抠出背景,用小烧杯溶解2g 左右淀粉,搅拌均匀后放入进样口,开超声波5min 后点击连续测量,取平均值进行结果保存。

(1)淀粉溶解度和膨润力的测定[3-4]
称取干重为1g (精确至0.001g )淀粉,用蒸馏水配成50mL 质量分数为2%的淀粉乳,然后放置到85℃的恒温水浴箱中搅拌30min ,水浴后倒入离心管进行离心(3000r/min ,15min ),将上清液取出后放入105℃烘箱进行烘干称重,此部分为水溶性淀粉质量,离心管中沉淀部分为膨胀淀粉,通过下列公式计算淀粉糊和膨润力。

溶解度(%)=
水溶淀粉质量×100%(1)膨润力=
膨胀淀粉质量
淀粉样品质量×(1-溶解度)
(2)
(2)淀粉糊透明度的测定
根据张燕萍[5]的方法稍加改动:称取1.00g 淀粉,配制成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乳,放置于密封锥形瓶,进行15min 的沸水浴,随后冷却至室温,用分
光光度计测定放置0、12、24、36、48、60、72h后的淀粉糊在650nm波长下的透光率,测定透光率时用玻璃棒搅匀进行测定,蒸馏水为空白样(透光率为100%)。

(3)淀粉糊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配制50mL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乳,然后进行15min的沸水浴(加热过程中需保持淀粉糊体积不变),在室温下冷却,移取相同质量的淀粉糊至50mL塑料离心管,放置到-20℃冷冻24h,取出后室温下解冻,随后在4000r/min条件下离心20min (如果无水析出,反复冻融至有水析出),使用滤纸过滤,称取滤纸上沉淀物的质量,计算析水率[6]。

析水率(%)=淀粉糊质量-沉淀物质量
淀粉糊质量
×100%(3)(4)淀粉糊凝沉性的测定[7]
称取淀粉2.00g,加入98mL的蒸馏水配制成质量分数为2%的淀粉乳,经过15min沸水浴后(沸水浴过程中需保持淀粉糊体积不变),将淀粉糊倒入100mL的具塞量筒内,观察并记录室温下静置24h 的沉淀部分体积,用24h沉降体积来表示淀粉糊的凝沉性。

(5)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根据美国谷物化学家协会利用快速黏度分析仪测定小麦粉,黑麦粉和淀粉的糊化特性的方法(AACC76-21),称取3.50g(按14%湿基校正)淀粉,加入25mL蒸馏水,然后在RVA仪器上测试。

得到的实验参数:峰值黏度、谷值黏度、衰减值、最终黏度、回生值、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

(6)淀粉凝胶特性的测定
将RVA测定完成后,反应杯里的样品放入称量瓶(规格为30×50)中,在室温放置24h,使其成为凝胶,采用质构仪进行测试。

测试探头采用P/10,探头测前下降速度为0.8mm/s,测试速度为0.8mm/s,探头下降距离为20.0mm,测后上升速度为0.8mm/s,两次测定时间间隔为3.0s。

2结果与分析
2.1淀粉颗粒偏光十字的比较
淀粉颗粒是由结晶区和无定形区环状交替形成。

结晶区主要由支链淀粉组成,也含有少量的直链淀粉。

大部分的直链淀粉形成无定形区[8]。

结晶区和无定形区的折射率和密度不同,从而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淀粉颗粒会产生偏光十字。

不同种类淀粉由于颗粒大小、结晶度等存在差别,则偏光十字的明显程度、位置和偏光性状均有所不同。

由图1可以看出,10种淀粉颗粒都存在偏光十字现象,且相同种类淀粉的偏光十字交叉点和偏光形状相同,但不同种类淀粉间存在差异。

首先小麦淀粉偏光十字不太明显,交叉点位于淀粉颗粒的中心,呈十字交叉;玉米淀粉的偏光现象较明显,交叉点位于颗粒中心,大部分呈十字交叉;土豆淀粉的偏光现象最明显,其存在大小两种颗粒,大颗粒的淀粉偏光十字交叉点偏向淀粉颗粒的一端,呈X型交叉,而小颗粒淀粉十字交叉点多位于颗粒中心,呈十字交叉;红薯淀粉的偏光交叉点位于颗粒中心,呈十字交叉;绿豆淀粉的偏光现象较为明显,大颗粒存在假复粒的现象,小颗粒淀粉十字交叉点位于淀粉颗粒中心位置,多呈十字交叉。

A小麦1S偏光十字
B小麦2S偏光十字
C玉米1S偏光十字
D玉米2S偏光十字
2.3淀粉溶解度和膨润力的比较
不同种类原淀粉的溶解度如图2所示,土豆和
红薯淀粉的溶解度均高于其它3个品种,小麦淀粉的溶解度最低,玉米淀粉的溶解度稍高于小麦淀粉。

土豆和红薯淀粉溶解度的种内差距较大,小麦、玉米和绿豆淀粉溶解度的种内差距较小。

从图3可以得出,膨润力大小顺序为:土豆淀粉>红薯淀粉>绿豆淀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其中
表1不同种类原淀粉的粒度分布
体积分数/%
样品D10D50D90平均粒径/μm 小颗粒<10μm 中等颗粒10~30μm 大颗粒>30μm
小麦1S 2.8688.80119.0910.0557.2241.63 1.15小麦2S 2.5858.11517.769.28261.737.790.51玉米1S 3.1949.38119.8310.5953.6844.98 1.34玉米2S 3.1038.90518.429.97156.9242.50.58土豆1S 5.40317.6839.7520.4624.7552.123.15土豆2S 3.49411.6526.5713.6242.1850.477.35红薯1S 2.6338.8220.610.4456.541.07 2.43红薯2S 2.9878.82618.499.92457.342.090.61绿豆1S 3.69910.1420.5611.2848.9949.47 1.54绿豆2S
4.616
15.1
33.92
17.53
30.54
53.53
15.93
2.2淀粉粒度分布的比较
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淀粉进行粒度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土豆淀粉和绿豆淀粉的平均粒径较大,且这两种淀粉的粒径种内差别较大。

其中土豆1S 的D10、D50、D90和平均粒径均大于土豆
2S ,且土豆1S 的大颗粒淀粉体积分数高达23.15%,
远高于土豆2S 。

绿豆2S 的D10、D50、D90、平均粒径、中等颗粒体积分数和大颗粒体积分数均高于绿豆1S ,其中绿豆1S 和绿豆2S 平均粒径分别为
11.28和17.53,大颗粒体积分数分别为1.54%和15.93%。

对于所选品种,小麦淀粉、玉米淀粉和红薯
淀粉的粒度种内差别较小。

图1不同种类淀粉的偏光十字观察
F 土豆2S 偏光十字
G 红薯1S 偏光十字
H 红薯2S 偏光十字
I 绿豆1S 偏光十字
J 绿豆2S 偏光十字
E 土豆1S 偏光十字
表2
不同种类原淀粉的透明度
%


0h 12h 24h 36h 48h 60h 72h 小麦1S 9.618.48.188.067.87
7.87
7.84小麦2S 6.71 6.46 6.17 6.16 6.15 6.13 6.12玉米1S 21.420.920.720.720.520.620.4玉米2S 18.918.418.117.917.617.717.2土豆1S 78.675.273.672.972.472.271.9土豆2S 35.833.733.132.532.031.231.2红薯1S 33.131.831.431.431.230.930.7红薯2S 25.423.623.523.223.122.922.6绿豆1S 25.525.025.124.724.824.123.5绿豆2S
21.5
20.7
20.2
19.6
19.319.1
18.9
注:结果均为两次平行实验的平均值。

红薯1S 和红薯2S 的膨润力差别较小,土豆淀粉、玉米淀粉和绿豆淀粉的种间差别较大,且绿豆1S 膨润力略低于红薯淀粉。

图2不同种类原淀粉的溶解度
图3不同种类原淀粉的膨润力
2.4淀粉透明度的比较
淀粉糊的透明度会影响食品的加工品质
[9]
,透
明度反应的是淀粉与水结合的能力,通常用淀粉糊的透光率来表示透明度的高低。

影响淀粉糊透明度的因素很多,其中淀粉分子的分支特性较为重要[10]。

直链淀粉含量越高,淀粉糊越易发生回生,使得淀粉糊透明度降低。

如表2所示:对于所选十种淀粉,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淀粉透明度都有下降趋势,说明随着时间延长,淀粉分子重新排列相互缔合程度增加,发生回生,使得透明度有下降趋势。

不同种类淀粉所含的直链淀粉含量不同,淀粉颗粒大小也不同,则会具有不同的透明度。

通过比较不同种类淀粉透明度可得出,土豆淀粉的透明度最高,可能是由于土豆淀粉粒径较大,结构较松散所致[11]。

土豆1S 远高于土豆2S ,其种内差别最大,这可能是由于土豆1S 中直链淀粉含量低于土豆2S ,则土豆1S 比土豆2S 难发生回生,使得其透光率高于土豆2S 。

红薯1S 略低于土豆2S ,小麦淀粉的透明度最低,玉米淀粉透明度略高于小麦淀粉。

则可知,土豆淀粉与水结合能力最强[12],最难发生回生,其次为红薯淀粉,而小麦淀粉与水结合能力最弱。

2.5淀粉糊冻融稳定性的比较
冻融稳定性是淀粉糊经过冷冻处理,取出融化
后保持原来胶体结构的性质[13],是淀粉是否有利于制作冷冻食品的重要指标之一。

析水率可表征淀粉的冻融稳定性,析水率越高,冻融稳定性越差,反之越好。

从图4可以得出,土豆淀粉和红薯淀粉的析水率最高,说明其冻融稳定性最差。

玉米淀粉的析水率最低,则可知,玉米淀粉冻融稳定性最好。

则可知土豆和红薯淀粉不适合用做冷冻食品,玉米淀粉较适合做冷冻食品。

图4
不同种类原淀粉的析水率
2.6淀粉糊凝沉性的比较
凝沉性是淀粉分子发生重排的过程,是淀粉糊的重要性质之一。

影响淀粉凝沉的因素有很多,如:淀粉种类、直支比、结晶结构和淀粉组分等[14-15]。

从图5可知:土豆淀粉的沉降体积最高,说明土豆的凝沉性最差[16-17],形成凝胶的能力最弱。

这可能是由于土豆淀粉不容易发生回生所致,此趋势与土豆淀粉透明度最高相一致。

绿豆淀粉沉降体积最小,在放置过程中,绿豆淀粉最早发生沉降,沉降体积最先稳定,是由于绿豆淀粉最易发生回生,导致其易发生沉降。

说明绿豆淀粉的凝胶能力为所选品种中最强。

红薯淀粉的沉降体积略低于土豆淀粉。

各种淀粉种间凝沉性存在差别,土豆1S 沉降体积高于土豆2S ,这可能是由于土豆1S 中直链淀粉含量低于土豆2S ,淀粉分子难重新发生缔合所致,与土豆1S 透明度高
的凝胶特性存在差异,同种类淀粉种间差异也较大。

其中绿豆淀粉的硬度、脆度、胶黏性和咀嚼性都远高于其它种类淀粉,两中绿豆之间凝胶特性差别较大。

绿豆1S 的硬度、脆度、胶黏性和咀嚼性均低于绿豆2S ,绿豆2S 的粘附性和凝聚性最低,分别为-1405.1和0.39。

土豆淀粉和红薯淀粉的硬度、脆度相对较低,其中红薯1S 硬度最低,仅63.1g ,其胶黏性和咀嚼性也最低,分别为38.4和24.6。

3结论
不同种类淀粉的理化性质不同,比较结果如下:(1)通过对淀粉颗粒进行偏光显微镜观察看出,
表3
不同种类原淀粉的糊化特性


峰值黏度
谷值黏度
衰减值
最终黏度
回生值
峰值时间
糊化温度
/cp
/cp /cp /cp /cp /min /℃小麦1S 4752395779554871530 6.7870.25小麦2S 42133111110249161805 6.5264.40玉米1S 48272891193644041513 4.6574.28玉米2S 46242975164943261351 5.1259.10土豆1S 1305820561100257283672 3.2269.83土豆2S 81994169403053431174 4.0563.60红薯1S 61252465366137371273 4.0963.63红薯2S 51182945217343881443 4.5250.40绿豆1S 89124409450364422033 4.3271.90绿豆2S
7079
4138
2942
8582
4444
4.25
71.53
注:结果均为两次平行实验的平均值。

度可用来表征淀粉是否容易糊化,糊化温度越低则表示淀粉越易发生糊化。

从表3可以看出,峰值黏度的大小顺序为:土豆淀粉>绿豆淀粉>红薯淀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何义萍[19]研究土豆淀粉、玉米淀粉和小麦淀粉的糊化特性所得结果与本文一致。

品种内比较可知,土豆1S >土豆2S ,绿豆1S >绿豆
2S ,红薯1S >红薯2S ,玉米1S >玉米2S ,小麦1S >小麦2S ,这是由于支链淀粉含量是影响峰值黏度的一
个重要因素,其与峰值黏度呈正比关系[20],从表1可知直链淀粉含量和总淀粉含量,计算可得种内支链
淀粉含量的大小顺序,与此峰值黏度的种内差异相一致。

从衰减值的比较可以看出,土豆1S 的衰减值最大,其次为绿豆1S ,而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的衰减值较小,其中小麦淀粉衰减值最低,说明土豆1S 的淀粉糊黏度热稳定性最差,而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糊黏度热稳定性较好。

从糊化温度可以看出,对于所选品种,种内差别较大,其中两种绿豆淀粉的糊化温度基本相同,玉米1S 最难糊化,而红薯2S 糊化温度最低,最易发生糊化。

于土豆2S 的结果一致。

红薯1S 的凝沉性比红薯2S 差,原因同土豆淀粉。

图5
不同种类原淀粉的沉降体积
2.7淀粉糊化特性的比较
利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VA )来测定淀粉的糊化特性,可以得出的主要参数如下:峰值黏度、谷值黏度、衰减值、最终黏度、回生值和糊化温度。

其中峰值黏度,衰减值和糊化温度这3个指标对淀粉的应用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作用[18],峰值黏度反映了淀粉的膨胀力,而衰减值表示淀粉糊黏度热稳定性的强弱,其值越大说明淀粉糊黏度热稳定性越差,糊化温
2.8淀粉凝胶特性的比较
淀粉糊凝胶特性通过TPA 来进行测定,测定的参数主要有硬度、脆度、粘附性、弹性、凝聚性、胶黏性和咀嚼性等。

其中硬度表示的是物体变形所需要的力;脆度表示的是破碎产品所需要的力;粘附性指的是食品表面和其他物体附着时,剥离所需要的力;弹性为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时,撤去外力后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凝聚性为形成食品形态所需内部结合力,其反映了凝胶内部粘结的紧密程度和抵抗外界破坏的能力;胶黏性和咀嚼性分别为半固体、固体咀嚼成能够吞咽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从表4可以看出,对于所选样品,不同种类淀粉
表4不同种类原淀粉的凝胶特性
样品硬度脆度粘附性弹性凝聚性胶黏性咀嚼性回弹性/g/g/(g·sec)/g/sec/(g2·sec)/sec 小麦1S228.3211.6-587.60.730.47108.179.20.07小麦2S143.6170.0-1012.10.920.5868.162.10.04玉米1S206.6216.0-420.00.670.4183.856.50.06玉米2S157.5157.4-788.60.840.6082.063.80.04土豆1S151.2148.6-218.60.580.5380.046.10.18土豆2S164.9147.8-776.50.950.5271.268.10.05红薯1S63.162.5-220.00.640.6138.424.60.11红薯2S157.7114.6-538.80.880.6282.264.20.05绿豆1S359.0462.8-598.50.890.42124.2116.30.03绿豆2S564.6575.6-1405.10.860.39217.5187.50.05注:结果均为两次平行实验的平均值。

小麦淀粉偏光十字不明显,呈十字交叉。

玉米淀粉和绿豆淀粉的偏光十字较明显,其中绿豆淀粉的大颗粒存在假复粒的现象。

土豆淀粉的偏光十字最明显,存在大小两种颗粒。

淀粉种间偏光十字现象基本相同,不存在明显差异。

土豆淀粉和绿豆淀粉的平均粒径较大,且这两种淀粉的粒径种内差别较大。

小麦淀粉、玉米淀粉和红薯淀粉的粒度种内差别较小。

(2)不同种类淀粉溶解度、膨润力和透明度的大小顺序均满足:土豆淀粉>红薯淀粉>绿豆淀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且淀粉种内存在一定差异。

十种淀粉的透明度均随淀粉糊放置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前12h透明度下降较快,12h后下降趋势变缓。

通过对淀粉析水率测定得出,土豆淀粉和红薯淀粉冻融稳定性最差,玉米淀粉冻融稳定性最好。

对淀粉沉降体积测定可知,绿豆淀粉最易发生沉降,其凝胶能力最强,土豆淀粉最难发生沉降,沉降体积最大,凝胶能力最弱,淀粉糊最稳定。

(3)利用RVA测定淀粉糊化特性,峰值黏度大小顺序为:土豆淀粉>绿豆淀粉>红薯淀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

土豆1S的淀粉糊黏度热稳定性最差,而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糊黏度热稳定性较好。

从糊化温度可以看出,对于所选品种,种内差别较大,其中两种绿豆淀粉的糊化温度基本相同。

对于所选样品,不同种类淀粉的凝胶特性存在差异,同种类淀粉种间差异也较大。

参考文献:
[1]王璋,许时婴,汤坚.食品化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2006.
[2]鲁战会,程永强.不同植物来源淀粉之间的理化性质的比
较[J].食品科学,2009,30(1):122-127.
[3]孙宇.小麦淀粉粒机械损伤特性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
大学,2012.
[4]高嘉安.淀粉与淀粉制品工艺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2001.
[5]张燕萍.变性淀粉制造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6]龙虎,蔡自建,刘鲁蜀,等.不同添加剂对蕨根淀粉冻融稳
定性影响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96-100.
[7]卞希良,邬应龙,夏凤清.淀粉糊凝沉特性的研究[J].粮油
食品科技,2005,13(6):46-48.
[8]陈培荣,朱苏文,杜先锋,等.高直链玉米淀粉颗粒的形貌
与结构[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25(12):100-106.
[9]常虹,周家华,兰彦平,等.不同淀粉糊物理特性的比较[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31(10):55-58.
[10]徐明生,吴磊燕,吴少福.葛根淀粉物理特性研究[J].江
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4):484-486. [11]赵凯.食品淀粉的结构,功能及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
业出版社,2009.
[12]Lee M H,Baek M H,Cha D S,et al.Freeze-thaw stabiliza-
tion of sweet potato starch gel by polysaccharide gums[J].
Food Hydrocolloids,2002,16:345-352.
[13]Kaur L,Singh J,Singh N.Effect of cross-linking on some
properties of potato starches[J].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2006,86(12):1945-1954.
[14]Sandhu K S,Singh N.Some properties of corn starchesⅡ:
Physicochemical,gelatinization,retrogradation,pasting and gel textural properties[J].Food Chem.2007,101(4):1499-1507.
[15]李鑫,赵燕,廖斌.甘薯淀粉糊透明度及凝沉性初探[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32(32):34-37.
[16]顾娟,洪雁,顾正彪.荞麦淀粉理化性质的研究[J].食品与
发酵工业,2008,34(4):36-38.
[17]张凯,李新华,赵前程,等.不同品种玉米淀粉糊化特性
的比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36(1):107-109. [18]何义萍.燕麦淀粉分离工艺及特性研究[D].郑州:河南工
业大学,2012.
[19]张杰,何义萍,韩小贤,等.燕麦淀粉与常见淀粉的性质
对比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2(11):20-22,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