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作文教学的整体性 系统性和开放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作文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开放性
写作是一门学问,作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

作为初中一位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经历了作文教学从困惑、学习探索到借鉴、实践、基本定型的发展演变过程,没有成功的经验可谈,但确实有相当多的感触要说。

这里本人就根据这些年来作文教学的探索实践,结合自己沉淀定型下来的作文教学模式,谈谈作文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开放性。

整体性、系统性和开放性既是作文教学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又是作文训练的可行性方法。

为便于阐释,以下就从这三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作文教学的整体性
“作文”,就是写文章。

这里所说的作文教学,就是辅导、指导学生练习写作。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既有与语文学科的相容性,不可分割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语文,作为中国人的母语学科,包罗万象,涵盖内容广泛丰富。

从外在形式组成单元上说包括字、词、句、篇,从运用形式、能力种类上包括听、说、读、写等等。

内容上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美学、伦理等社会科学和物理、化学、生物、生理等自然科学。

作文的形式和内容同样多种多样,包罗万象,涉及到各个领域。

直观上看,写作文、做文章是谋局布篇,是言语表达,而其实是在广泛素材的积累基础上,利用语言手段,思维能力构筑一个语言系统,一个文字体系,以表情达意,以传输信息等。

正因为作文形式多样,内容涵盖广泛,它几乎是语文综合知识内容的集大成者,所以,人们在意识上习惯地把它独立起来。

如:反映到学校的课程表上有语文课,另外有作文课。

就作文的相对独立性而言,把作文作为特别的课程,老师做集中、系统的指导,让学生做有针对性、有系统性的训练,这本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然而,一些学校,一些教师,干脆把作文完全独立出来,甚至一个班级的语文课,作文课就不是一个教师担任的,有的虽然是一个教师担任,但练习写作时抛开语文课本不提,作文选题随意性很强,自觉不自觉地把作文独立出来。

这种把作文完全独立,或者说是孤立“语文”而使其独立、存在独立发展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我认为,作文教学与语文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作文是语文诸多知识的综合反映,集中体现。

作文教学应该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之上进行,作文能力与语文综合能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只有在语文综合能力的影响下,作文能力才能得到促进和提高,作文能力提高了,也就自然推进了语文综合能力的良性发展,这是一个整体,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作文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把作文直接或变相孤立出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不仅违背客观规律,而且不可能使其得到健康发展和稳步提高。

具体说来,破坏作文整体性的做法主要有以上谈到的两种。

一种是“作文课”与“语文课”不是一个教师担任的,把作文当写作完全独立;一种是作文课与语文课虽然是一个老师担任,但他(她) 思想意识上把“作文”与“语文”相互独立。

作文时只说作文,或随意出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联系完事,所出题目有主观随意性,没有计划,茫无目的,或者说是为写作文而布置作文,为完成任务而布置任务,其做法五十课本、文章的存在和作用。

可想而知,这种做法弊端、危害不小。

学生在这种模式下接受的指导和训练是孤零零的,之鳞片爪,是一次又一次的简单重复和基数的相加。

学生所学的课本上的典范文章变成了字、句等语文知识的载体,也就是说学课文是为了积累词语、语法等语文知识。

而对于文章本身的章法、结构、情感、价值观等等因素对学生写作的指导,借鉴意义大幅度减弱、降
低。

这种分离作文于课文之外的教学模式,违背了整体性、一体化原则,因为其违背科学规律,所以,往往产生不良效应:
一是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得到的只是零零碎碎的知识点,并且是缺乏变通性的较死板的知识,时间一长,学生形成的条件反射是学课文就是记一些知识点。

诸如:字的读音,词的意义,句子的含义及作用,文章的结构形式,中心主旨,写作特点等。

而这些东西都是为应试基础知识和阅读分析而学的。

学生根本就明确不了学习课文的目的,端正不了学习的态度,这样的学习只能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二是因为教师忽视了课文与作文的内在联系性,所以出作文题目盲目、随意性强,仅仅把眼光定在考试的作文类型上,淡化了一体化观念。

学生在写作前失去了物质基础,他们也只能为做文而做文了。

因此也就无视了课文对作文的指导意义和典范作用,自然也就陷入苦思冥想之中,而苦思冥想又多是无明确的倾向和路子,最终也就等于走入了一片辽阔无际的沼泽地。

这样,学生要想提高写作水平,他谈何容易?
那么,如何坚持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整体性原则呢?其实方法有很多种类,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拘一格。

这里介绍几种方法可与广大同仁商榷:
一是“一单元一文”法,语文教材的安排体现了作文与语文教学的整体意图。

正确理解语文教材的每一个单元之后有一篇写作练习的安排用意,重视对该篇作文的训练,就要把该单元的课文与该篇习作紧密结合起来。

从范文的选材、立意、语言表达,文体特征等等方面入手,去考虑习作的要求和各项指标。

要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已掌握的文法和写作知识,能做到从简单模仿到举一反三,再到推陈出新。

二是“一课一文”法。

根据实际情况,依据范文的特点,可要求学生在学完一篇文章后,做一次习作训练。

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把握作者写作意图,所抒发的情感,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有针对性的练笔,在习作中去体验范文的各种写作方法,并逐步学会去再现写作方法。

三是“一文一点”法。

所谓“一文一点”,就是在限定习作的这篇作文中,要求学生明确呈现刚刚学过的某篇文章的某一表现手法。

例如文章的倒叙写法,或者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等等。

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点”的范围是广泛的。

可以是一种记叙方法,也可以是一种表达方法,还可以是一种修辞手法等等。

总之,要在学生习作中达到运用、体验、再现所学过的范文中的某一特别的知识点。

学生所写的尽管是一篇文章,文章中着意训练的也可能只是学过知识的其中一小点,但这种训练是有目的的,是与课文教学一脉相承、互溶互通的,只有这样一点一点的积累,只有这样突出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内在联系性,才能更好的突出作文与语文的整体性,才能使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能,才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四是“片段练习”法。

作文训练是灵活多样的,训练不仅可以以整篇文章为单位,一片一片地进行综合性较强的练习,也可以以一个片段,一个片段的针对性更强的局部练习。

联系的单位是一段话,一句话等。

因为一段话,几句话,甚至一句话练习用时短,操作简单,所以便于随时进行,多次进行,多个点进行。

应该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片断练习的时候,教师依然要提出指导性意见,要突出训练要点,而这个要点就要包括正在学习的文章中的某一个方面的知识点。

也就是说,为了突出作文与课文的内在整体性,老师要求学生就课文中的某一写法,某一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片断练习。

二作文教学的系统性
作文教学的整体性强调的是把作文训练与语文教材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本上范文
的的标杆作用,以达到学以致用,相互促进,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那么作文教学的系统性值得又是什么呢?它包括那些内涵呢?下面就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这些问题。

作文训练谈起来简单,而其实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对老师来说要发现其中规律,要讲究科学指导;对学生来说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学会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俗话说过:“一口吃不了个胖子”,学习写作,更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有的学生上了十多年学,提起作文仍然谈虎变色,做起文章来依然束手无策;一些老师尽管教了大半辈子学生作文,但让他本人去做、去写,或者说出其中的所以然来,恐怕也不甚了了,难着边际。

有句话叫不得其门而不入,上面说的一些老师,部分学生之所以经常与作文接触又不能很好地掌握技巧,就是因为不得其门吧。

着了所说的就是作文写作的规律问题。

事物本身的特征、结构种类,内部因果关系等等都属“规律”的范畴。

写作训练的规律性不一而足。

这就要求我们去不断探索、发现、运用于实践。

一句写作的内在规律性,去进行作文教学,有计划、有步骤、按照一定的程序去训练写作,就是作文教学的系统性的体现。

如何坚持作文教学的系统性呢?
这就要彻底打破一些随意性强的作文训练模式,不能盲目地去为完成训练任务临时想题,临时训练。

一学期写八篇,胡乱凑数,应付作业的做法显然是极其错误的。

因此,我们要特别强调作文训练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要有一个全过程,像建房造物一样一步一步的施工,有先有后地进行,不能违背规律,要着眼长远,把握好每一次的宝贵的训练机会。

当然,教材上,大纲上有这个过程,安排出一个程序,但大纲与教材上的这个作文训练脉络是粗线条的,很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突出作文训练的一个“序列”,一个“阶梯”,一个“系统性”!何况作文训练的序列也不是单一的,教师坚决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一种安排。

第一,从作文表面构成的元素看,包括“字”、“词”、“句”、“段”。

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作文构成规律安排作文教学的训练步骤,去规范一个作文教学与训练系统。

“字”、“词”是构成一篇文章的最基本元素,是砌成高楼大厦的砖石。

学生字词的积累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写作水平的高低。

鉴于此,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进行字词的积累,去夯实写作的基础。

阅读中生字词的处理,运用“字、词”组词造句。

进行词语接龙游戏等等,都是从基本功做起的写作训练的基础和准备,是作文序列训练的第一步。

当然,认识字词,掌握字词的训练方法是很多的,有许多是在学生阅读教学、写作文之前单独进行的。

这种字词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突出不够。

其实,这既破坏了作文教学的整体性,又违背了作文教学的系统性。

因为一些词语的色彩与意义只有在文章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才有特别的意义,也就是说单独去识记某个字词几乎就是去了他的部分意义。

学这些字词,最好还是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品味,去理解,然后学以致用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掌握了。

而这个“学以致用”就要求学生围绕这这些字词去造句、去说话、去表情达意,这个由字词引发的说话训练,文段训练是作文训练的必不可少的基础阶段。

句、断的训练更为广泛。

从书面造句到口头表达,从同类句子集锦到文段练笔,不一而足的训练方法可从感情色彩、从修辞方法、从内容主旨、从表达方式、从缩写对象等等方面进行专题训练,有侧重点的训练,有序列的训练,有系统性的训练,有针对性的训练。

第二,从“听、说、读、写”的角度突出作文教学的系统性。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那么,作文同样具备了“听、说、读、写”,具备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要教会学生写作,就要从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起。

只有通过系列、科学的训练,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来,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那么从这个角度系统性地训练写作,就要由简到繁,从易到难地安排训练任务,以达到
让学生循序渐进的目的。

“听、说”训练。

听老师讲课,听别人说话,听名家文章朗诵,与同学们进行问题讨论,共同交流思想看法,看电视节目等等都是以“听、说”为主的作文训练形式。

只是通常情况下,是生活中自然而然发生的。

其实,掌握些生活中自然而然发生的活动,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往很能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受益匪浅,就会循序渐进。

当然,我们这里所要阐述的作文教学的系统性,除了以上通常情况下的生活训练外,我们教师还要有序列的课堂训练。

相对于生活中的“听听说说”的自然训练,课堂训练更强调真多性、集中性、序列性和系统性。

因为课堂是一种设计,对重点、难点可以突出强调,可以模拟生活场景,可以不舍也别环境等等。

对于“听说”能力培养老师不容忽视,要作为作文训练的重点环节进行系统性地强化训练。

如:开辩论会、开讨论会、模拟法庭活动等等都是有效地且学生喜闻乐见的以“听说”为主的训练形式。

这些活动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来源于生活,但比生活更典型、场景表达更集中。

这种活动开展得好的话,学生的“听说”能力就容易培养。

学生的听能抓住要害,把握要点,说能突出重点,能巧于表达,这样,何愁作文写不好呢?
“读、写”的练习要在“听、说”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或者交叉进行,“读、说、听、写”的练习到一定程度时相互推动,相互促进,交叉进行,综合训练。

安排读写训练时要有科学依据,要服从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的阅读是写好文章的源头活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偷,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丰富的阅读积累,写起文章来就如有神助,游刃有余,就会文思奔涌,洋洋洒洒。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看报的人能写出精彩实用的文章来。

因此,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教好学生写作的基础。

阅读训练更要精心安排、科学指导。

书已成海,且良兼有,学生不加选择,逢书就读,不仅收效大打折扣,而且很有可能使学生受到毒害。

因此,老师有权利有义务有责任给学生以正确指导,科学安排,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阅读计划。

这个阅读计划的安排就是作文教学系统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阅读分古今中外,分文言文现代文,分诗歌散文,分小说戏剧,分历史文学,分先是与虚构,分浪漫与先是等等。

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阅读状况,价值意义等角度加以筛选推荐。

或者在课堂上统一组织,一些阅读活动或在下面布置一些阅读任务,形式多样,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另外,阅读与写读后感,写作品介绍,写心得体会,写日记,写文章分析等等练笔活动紧密结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第三,根据教材内在逻辑安排作文训练序列,以体现作文教学的系统性。

写教材选配的文章从内容来看,大都尽量接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一种熟悉、亲切的感受中去体验别人的生活,去感受生活。

其实写作亦应如此,要学生写自己生活中的事,要有感而发,要有真情实感。

根据教材文章的特点,设计、安排作文训练序列,既很好地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系统性。

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参与生活创新”的初衷作文训练教程。

“参与生活”强调的实际就是到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积累自己生活的经验,人生的阅历。

积累了素材就能有感而发,写出的文章就会有真实感,才能打动人。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文中来源于生活,又是生活的典型化和缩影,高于生活。

然后,在真实的基础上,再去发展,再去创新。

创新就是更高的一种境界,因此,“参与生活创新”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习到应用;从继承到创新的作文训练过程,有突出的阶梯性、层次性、综合性和系统性。

按照这种设计,初中三年中,可安排三大阶段,58个系列训练点。

七年级上学期为“基础训练”,可安排10个训练科目,从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悟、表达、再现生活的基本能力入手,通过训练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积累、思维审题、立意、选材、组织材料、斟词酌句等等的写作方法。

同时,也要达到使学生形成“作文即生活,为生活作文”的思想理念的目的。

作文训练篇目范围框定在写学生个人生活为主一些熟悉的生活实际为辅。

七年级下学期到九年级为“发展训练阶段”历时四个学期,两年时间,每学期也要安排60个训练课目。

七年级下学期这一时段以训练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提炼新鲜题材的能力为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围绕中心选材,具体描绘,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心理及其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任务描写方法。

使学生学会不仅把人物写“像”,而且要把任务写“活”,写逼真的写作技巧,学会加工文章语言,给文章语言润色。

作文训练题目侧重于写学生的家庭生活。

八年级上学期训练重点应放在学生思维条理性和为作文布局谋篇的写作能力提高上。

对作文结构的安排,训练学生的求新、求巧的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表达,详略得当、点面结合,过度照应等的能力。

指导学生开展联想与想象,拓展作文思路,训练学生句、段、篇的修改能力。

作文训练题目范围以校园生活为主。

八年级下学期侧重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作文求新、求深的立意能力。

指导学生以小见大、托物言志,衬托与对比等写作技巧和手法,继续训练学生运用说明方法、说明方式来说明事物,初步培养学生练习生活来发表个人见解、主张的写作能力,指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的主旨和感情倾向。

作文命题范围应侧重于个人情感生活,作文题材可以扩充到说明文和议论文。

九年级上学期则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在作文表述语言方面求活、求新、求简、求精;侧重训练说明、议论等的表达能力。

作文训练篇目可侧重于社会生活、大自然方面。

到了九年级下学期,安排的10个训练点,着眼于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学生运用新视角观察社会、人生的能力上。

这是三个阶段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提高阶段”。

因此,通过该阶段的训练,力求发展、提高、创新,要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要实现有继承到发展再到创新的跨越。

命题范围的要求既有现实生活,又要有未来生活。

总之,这个作文教学的设计,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延续性强,作文训练活动,应有步骤,有梯次地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开展。

还要善于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要在训练中借鉴,在借鉴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

三作文教学的开放性
在熟练掌握作文教学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及方法的基础上,若能考虑到、体现出作文教学的开放性,就会使作文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施教者的教学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开放性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方法。

开放性是相对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手段而言。

它包括写作内容的范围相对宽泛,体裁的多样、素材的丰富;包括文法的综合运用、作文技巧的融合;包括训练过程、训练方法等等不一而足。

开放性的关键是“活”字,教师教法的灵活,学生选材、利益、谋局布篇、写法的灵活,多是作文教学开放性的直接或间接地体现。

这里重点阐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一)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的传统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选材——构思——写作——推敲——评价”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作文教学的开放性。

传统的作文教学就是以教师为中心。

从教师布置作文题目,到教师进行写作指导,到
推荐范文、例文,到教师批改再到课堂讲评,这个全过程中,教师是主角,思、说、读、写时时处处是一个人在表演、在忙碌,而学生是一个非常被动的执行者,按老师布置的去写,按老师指导的去做,按老师批改的结果去接受去思想。

这种模式训练出的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循规蹈矩。

没有独立意识,没有主动参与的激情,这种作文教学的功效只能是扼杀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造就的是应试教育的“人才”,这样的“人才”,缺乏独立性、创造性,他们无法适应社会,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

而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作文教学,突出的是学生个体,强调的是学生参与,注重的是学生素质的提高。

我们来看一下,在“取材——构思——写作——推敲——评价”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学生要成为真正的主题,并且要有独立性、创造性。

尤其是“评价”这个环节,着意地该学生搭建起一个议论、自查、自评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独立思想、自查自悟的基础上提高思维、辨析、评议的能力。

技能增强学生的参与写作兴趣性,有确实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既体现出做文件学的开放性、灵活性,又切合了新大纲,新课改的精神实质。

(二)把课文教学从课内引向课外,是作文教学开放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在进行的一次题为《老师,请听我说》的作文教学活动时,有一部分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写出了“我们在作文时,那必究犯难,总觉得无话可说,写了也是无病呻吟。

”因此,“建议老师让我们看些课外书,让我们真正地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让我们出去看看、玩玩……”
这些平实的语言,道出了学生的心声,也使我倍受启发:学生每日5:30起床到晚上9:30熄灯,整天被拘于学校之内,被限制在教室与课堂之中,没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目,没有闲暇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没有机会去与大自然接触,去开阔视野,他们毫无生活经验,毫无素材积累,没有独立思考的实践,没有感悟需要表达,没有感情可以抒发,作文怎么能写得内容丰富、生动感人?又何谈栩栩如生、以情动人?
的确,“写什么”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始终是困扰官大教室的问题,也是学生写作道路上最大、最关键的障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没有阅读基础,没有生活经历,根本不可能创作出有形式又有内容的高质量的作文来。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在学校里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有三个:一是课堂教学引导;二是课外科普、传记、文学读物的启迪;三是课外科技、文体、社会活动的培育。

这是人才成长的途径,那么,本人认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过程同样要有这三个途径。

课堂教学是方法等的引导过程,而学生素材的积累,对生活的体验主要来自于课外阅读,主要来自于课外、科技、文体、社会活动。

这后两条途径都属于课外活动的范畴。

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

”教育家的话至少因给我们两点启示:意识要让学生们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只是去印证性地观察大自然,以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要学生去接触社会,把作文教学印象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活动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空间,拓展只是升读、广度,培养丰富的生活感情,充沛的生活激情。

实践证明,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正确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去认识生活,接触社会,领略大好河山的壮观美好,了解社会建设的步伐,是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培养学生各种兴趣爱好的最佳方法,也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

课外活动是作文教学开放性的最好体现,是作文教学由传统走向开放的有力措施。

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