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趋势及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1期
(总第372期)
No.1,2011
General ,No.
372
EDUCATIONAL RESEARCH
——————————
①“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 )”的含义在于:单纯发展经济是不好的,而更加全面、均衡的发展,才能使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
这一概念同“包容性发展(Inclusive development )”一起,为近期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总署、欧盟、亚洲开发银行所倡导(《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9月28日)。
胡锦涛主席2010年9月16日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代表中国政府首次确认“包容性增长”的概念。
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趋势及特点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
编者按:2010年3月29日,“国际教育政策研判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到会并发表了指导性意见。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从事教育政策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和国际问题研究的20多位专家出席了研判会。
与会专家评介了2008年以来部分国家教育政策变化情况,对全球范围教育政策走向做出判断。
本刊特刊发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对此次会议与会专家发言和对各国教育政策跟踪研究所进行的综合与分析,呈现2008—2009年各国教育政策的趋势及特点,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借鉴。
一、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提高国家竞争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推进,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将以信息的发展、传播和分享为基础,国际竞争焦点也逐渐转移到知识竞争上来,而知识经济的所有要素都依靠现代教育。
一国能否建立起持续有效的教育体系,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竞争和兴衰,凸显教育在国家战略能力构成中的基础性作用。
正是在此背景下,许多国家都制定面向未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战略规划,以求赢得未来竞争的核心优势。
奥巴马政府执政伊始,就强化联邦政府对教育的责任,努力将教育改革与发展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新政府在《2009—2010年度财政报告》中指出:“美国需要投资经济的未来,要使美国学生和产业工人获得高水平的教育和培训,让美国年轻一代在全球化环境下具有竞争力”。
美国政
府近年来大幅度增加了教育投入,增加基础研究
经费,增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accessibility ),减轻学生与家庭的经济负担(affordability ),学校为学生学业负责(accountability)。
欧洲政策研究中心报告认为,在全球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欧盟需积极应对来自国际上的竞争压力,尤其是来自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竞争。
欧洲理事会春季峰会(2010年3月25—26日)审议了《欧盟2020战略》,确定了三个关键增长目标,即智能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①,还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量化指标:就业率、研发投入、节能减排、教育和消除贫困。
主要思路是:以教育促创新,以创新促增长,以增长促就业,以就业促和谐,同时教育在促增长、促就业、促和谐的过程中也要直接发挥作用。
欧洲领导人认为,如果欧洲想发展成为世界上最繁荣和最具活力的经济体,就必须鼓励竞争,在国家和欧洲两个层面建立起高水平的教育体系。
2008年4月,莫斯科经济现代化与全球化第
九届国际学术会议发布了俄罗斯科学教育部、百科知识管理局等撰写的报告《展望未来——未来教育的主要特征》。
报告确定了在竞争基础上建设40~50所联邦级研究型大学,用权威性的内行的方法变革所有的教育大纲和教学方法,加强学前教育和普通教育等主要战略,以提高国家的竞争能力。
2008年9月,西班牙科学与创新部大臣卡尔·梅迪亚宣布,实施旨在促进西班牙大学制度现代化的2015年大学战略计划,通过教育和科研、国际化、实施创新等措施,推动西班牙大学跻身欧洲前100名大学之列,使西班牙大学校区在国际前沿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8年,日本颁布了《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提出今后十年日本教育的远景目标,强调“教育立国”,并提出了今后五年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政策举措。
[1]在公布世界最新前200名大学排名之际,英国高等教育部长大卫·兰密为《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周刊》撰文透露:政府不久将出台一个指导未来10~15年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框架性规划,其中保持高等教育体系的全球竞争力、保持对国际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吸引力,将是这一文件的重要内容。
二、金融危机重创经济,振兴国力依靠教育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对教育的直接影响表现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经费不同程度受到了削减。
一是政府教育拨款减少。
英国儿童、学校和家庭部大臣埃德·鲍尔斯在2009年底宣布,将大幅削减中小学教育经费,内容包括减少学校校长数量、削减教师工资以及加强对学校预算余额的控制。
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校内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将面临下岗或自然减员。
中小学领导层共享预计每年可以为英国教育系统节省五亿英镑的资金,节省出来的经费可以投入到一线教学中。
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E)于2010年2月1日公布了经费削减方案。
[2]英国首席大臣曼德尔森证
实2010—2011学年政府向大学提供资金支持将减少为72.9亿英镑,比2009年的78.1亿英镑资助水平减少5.2亿英镑,并指出未来还将进一步削减2.7亿英镑。
[3]
二是信贷紧缩和利率变化导致高校存款受损和投资损失。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原有2.32亿美元债务,随着债务利息的增加,每年将为此增加100万美元利息支出。
[4]
三是大学捐赠基金明显减少。
2008年,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纽约大学、达特茅斯学院的捐赠收入分别下降了22%、27%、19.6%和18%。
[5]四是金融机构破产或运行困难使高校存款受损或被冻结。
冰岛银行危机影响到英国多所高校。
受金融危机影响,房地产和企业估值降低,在这些领域进行投资的高校基金受损。
经费的削减直接造成了教师工资难以支付、基础设施和建设停滞、教育项目和科研项目压缩,停止招聘新雇员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教育质量构成了潜在威胁。
五是对入学机会产生明显影响。
2009年,很多成年人在经济危机中失业,都想通过接受教育扩展知识能力实现再就业,申请进入大学读书的成年人大幅增长,挤占了适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
根据大学入学考试局统计,截至2010年1月,申请秋季全日制入学比上年同期增长10.6万人,其中25岁以上申请者同比增长63%。
由于大学面临教学经费的实际削减,对有免试入学传统的英国学生入学机会有较大影响。
对此,英国国家学生联盟主席韦斯·斯睿廷认为,削减国拨教育经费无疑是一种自伤行为,对学校和学生的投资是经济复苏的关键。
2008年10月,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首脑“教育峰会”达成了一致:加强对教育与研究的投入,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要从目前的8.9%提高到2015年的10%。
2009年2月13日,德国政府又出台了二战后最大的刺激经济方案。
该计划为期两年总规模500亿欧元,其中涉及教育和科研的经费约为172亿欧元,约占总规模的35%。
[6] 2008年11月,欧盟通过《欧盟经济复苏计划》,提出成员国应保持各自国家对教育、研究与开发的既定目标,并努力通过提供财政刺激、资助和补助金的方式增加对教育、创新、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尤其要鼓励私有部门对教育、研究与开发的
投入,以尽量减少目前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并为经济复苏做好准备。
[7]
2008年12月,韩国教育科技部推出了为期五年的《教育福利促进计划》,设定了六大目标和54项具体的政策措施,确定了高达17.2万亿韩元(折合近127亿美元,包括2008年已拨付的2.9万亿韩元)的国家财政预算,集中用于今后五年扩大教育福利的举措。
[8]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经济刺激计划《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在该法案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资金中,安排一千多亿美元用于支持教育,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一项联邦教育拨款。
[9]在《教育振兴基本计划》中,日本政府提出要改变日本公共教育费支出占GDP比例在OECD成员国中(平均5%)偏低的状况,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探索对幼儿教育实行免费。
日本2009年加大了对大学教育和尖端科技研究的支持力度,投入705亿日元支持大学教育,并投入2000多亿日元重点支持与诺贝尔奖项关联的基础研究和尖端领域研究。
在新上台的民主党政府的大力推进下,2010年3月,日本众议院通过了《高中教育免费化法案》,日本政府已增拨预算从2010年新学期开始实施高中免费政策。
[10]
新加坡2009财政年度的教育预算亦增加了5.5%,达到87亿新元。
预计到2013年时,包括对信息技术投入在内的教育支出将增加25%,达110亿新元,所有这些投入都将用于从战略层面增强教育系统的基础。
[11]
三、强化政府主体地位,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一直是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关注重点,“公平”是近十多年来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
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1996—2010年相关文本研究表明:教育公平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教育公平的重点是机会公平和性别公平,强调不同性别的人均有受教育的权利,应该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2000年以后,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相伴生。
从关注机会公平到开始关注结果公平。
教育质量包含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公平和教育
的适切性,教育质量的提高要靠教育公平的推动实现。
2007年,OECD提出教育公平有两个维度:一是公正,即个人与社会背景不应该成为教育潜能发展的障碍;二是全纳,即要确保全民教育的最低基本标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009年,OECD 提出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社会责任相关。
政府对教育公平负有责任,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学校对促进社会公平负有责任,应为缩小社会差距做贡献。
高等教育的公平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公平,二是高等教育自身政策的公平。
教育既可以成为帮助一个人摆脱社会不利地位的手段,也可能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公平状况,阻碍社会流动和代际收入流动。
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认为,提升入学机会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首要问题,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已经成为全球化趋势,但各方面依然存在巨大差距。
[12]UNESCO《全民教育监测:全球报告2009》中详细阐述了性别均等(数量均等,如男女生数量、入学比例等)和性别平等(质量平等、就学机会、学习过程、资源、学术资格、就业等)的关系,认为在教育领域二者是相互依赖的,均等是平等的前提;教育领域中的性别平等对于达成其他领域发展目标具有重要基础和长远意义。
同时指出:“消除性别不平等: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13]
政府在各级教育层次促进教育公平的做法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2009年5月,欧盟教育部长理事会审议了《关于更新欧洲教育与培训合作战略框架的政策文件》,一致通过并公布面向2020年的四大战略目标,促进公平和社会凝聚力是其中之一。
[14]在“博洛尼亚进程”十年之际,欧洲46国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于2009年4月在比利时鲁汶举行峰会,对过去十年成果进行了评估,着重讨论并通过了未来十年该进程的优先领域。
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公平名列优先之首。
国家级政府和省州级政府担负着促进教育公平的重任。
教育的责任往往是由法律来保证的。
各国教育法依其法制传统和法律体系各有特色,但共同特点是以规定权力分配与权利保护为核心内容。
权力分配主要涉及各级教育行政机构或是管理机构的设置、组成、权限、议事规则和程序等,权利保护则是确认和保障学生(父母)、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合法权益。
一般来说,基础教育,特别
是义务教育,是国家权力介入的重点;高等教育因以大学自治为基础,教育法多集中在对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保护方面。
促进和保护公平也就成为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
如美国2008年最新修订的《高等教育机会法》中,对大学生进行资助以保障其就学机会就是主要内容之一。
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对所有适龄人口提供机会相等、质量相当的义务教育,尤其重视通过增加对学生资助力度等措施,保证贫困家庭学生就学机会。
美国在《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规定的教育投资中,将170亿美元专款用于弥补当前“佩尔助学金”的缺口,此项拨款使700万中低收入家庭子女受益。
[15]
英国政府在《新机遇:迎接未来的公平机会》的文件中明确提出,要为所有人铺平从教育向工作过渡的道路:为义务教育毕业生提供保证,特别要使没有高等教育家庭背景的青年能够得到更多援助和鼓励。
[16]
韩国的《教育福利促进计划》提出,要增加中学生教育费用补贴,扩大中学免费教育范围,免除贫困中学生的学校管理附加费,免除所有中学生的学校管理附加费,为家庭困难的高中生提供学费补贴,免除贫困高中生的学费,通过多项措施保证学生入学。
[17]
新加坡为2009年的“财政支持计划”增加730万新元,总预算增加68%,达到每年1800万新元,采取多项措施保证学生入学。
如向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费提供一套校服,将准备上大学的低收入家庭学生资助额度提高50%,提高“教育储蓄账户”的额度,为所有贫困大学生、理工学院学生和工艺教育学院学生实施新的“短期学习支持计划”,将学费贷款和学习贷款的偿还期推迟一年并免除未还款利息等。
[18]
另外,各国还采取一些其他措施来促进教育公平。
英国政府鼓励更多骨干教师到具有挑战性的薄弱学校工作,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并为此配备了专项经费,如从2009年9月起,符合条件的学校在招聘新教师时可以得到一系列支持,包括在同一个参与计划的学校服务三年即可获得一万英镑的“黄金手铐”等奖励。
[19]
韩国政府对150所农村和渔村的公立高中进行重点资助,重点支持农村K-2学校(学前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建设,帮助解决偏远地区通讯困难,确保教育网络安全等以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20]
四、加强问责追求绩效,多重举措确保质量
除了“公平”,“质量”是对UNESCO和OECD 有关教育文献文本分析时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另一个关键词。
欧盟把教育与培训合作的四大战略目标之一定位于提高教育和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在基础教育领域,2003年、2006年和2009年三次国际学生学业测评项目(PISA),对各国小学生英语、数学和科学课成绩进行了比较分析,使得各国政府重新关注本国基础教育质量,一些有分权制传统的国家也采取实施国家统一教学大纲等方法,力图提高本国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质量。
美国制订了一项主要针对中小学实施的金额为43.5亿美元的“追求一流基金(Race to Top Fund)”计划,旨在鼓励各州政府和学校进行四个方面的改革:一是采取国际标准和评价体系为学生在大学和职场成功做准备;二是招聘、培养、挽留和奖励好教师和好校长;三是建立评价学生和教师表现的评价数据库和标准;四是使最差学校的状况得到好转。
这项计划对高等教育改革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21]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任之后,亦敦促各州重新修订教育政策法规,计划给各州拨付上亿美元的财政资助,鼓励各州设立更多的特许学校,并将学生学习成绩纳入到对教师的专业绩效评估中。
在高等教育领域,尽管很多国家都有比较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但随着高教规模扩大、传授方式多样化和私立院校的增加,人们对高教质量、特别是公共经费如何使用更为关注,对高校治理和问责制更为关切。
教育质量和问责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尤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财政拨款限制和市场压力加剧了人们对高等教育问责的关注。
如在美国,学生和家长都表示抵制学费上涨,并呼吁对质量进行更多问责,希望院校要具有成本效益。
政府在加大对重点大学的建设和科研投入,继续保持和提升大学研究能力的同时,也要求大学管理者要通过减少能耗和精简行政职能等
举措,有效控制办学成本,以减缓学费上涨幅度,并主张在高校实施“绩效工资”。
美国2010年教育财政预算案中取消了对12个成效甚微的教育项目的资助,同时加强了对提高学习成绩有显著作用的项目。
美国绝大多数州都在进行绩效工资改革,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欧盟经济复苏计划》亦要求各成员国保持经费投入以提高教育质量,同时提出通过引进教育质量监测机制等措施提高办学效益。
[22]新加坡教育部呼吁所有机构和部门谨慎使用教育经费,要求学校尽力降低成本和剔除不必要的开支。
英国政府在2009年采取了设计学校报告卡、评审学校拨款体系等多项措施,来提高学校的透明度和完善责任制,以期进一步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
[23]欧盟2000年《博洛尼亚宣言》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加强在质量监督领域的欧洲合作,以便制定出可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落实“博洛尼亚进程”的伦敦会议主题是实施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证标准和准则,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参考性国家准则。
“博洛尼亚进程”强调学校内部的质量评估,统一的标准与程序(外部评估与质量监管机构),以学科或专业作为评估基础,以产出而不是投入做标准,基于欧洲标准做质量分类,不受各国自己标准影响。
十年实践后,欧洲高教体系已经更具兼容性和互比性,使得学生流动更为容易。
由于采用了“三段式”学制(一般方案是从高中毕业起攻读三年、五年、八年即可分获本科、硕士、博士学位),以及欧洲质量保障标准与准则,同时创建了欧洲质量保障机构注册机制,建立了与欧洲高等教育区理念相呼应的国家资格框架,实行了文凭附加说明以及欧洲学分转换及累积体制,大大增强了高等教育的透明度和认可度。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质量概念也有进一步拓展,除了前面提到的绩效外,多元化教育质量观也逐渐引起关注,重新关注那些不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将学校教育目标从培养科学家转为培养劳动者(含科学家)、培养公民,应该是教育质量观的一个重大的转变。
通过多元化,有助于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由于对教育质量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质量和教师教育的质量更是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无论政府还是专业团体、培养机构都十分重视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并且建立了各国不同
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国际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的标准化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国家政府都开始对教师教育质量进行中央政府控制,明显呈现出教师教育质量控制的国家化趋势。
在树立新的质量观的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在保证招生考试标准化、科学化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多元化和多样性。
如美国大学尤其是著名大学申请竞争日趋激烈,其中不乏少数成绩满分的优等生,为了从中挑选优秀生,美国大学在招生时采取了多元录取标准,将申请人的学术表现和非学术表现、学习成绩与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因素结合起来,综合考查申请者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学术表现就是学习成绩,体现学生的学术研究潜力,主要通过标准化考试进行测评考察;非学术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个人特长、能力、经历、校内外社会实践以及对未来研究领域的学术热情等;其他相关因素包括推荐信、个人作文和申请者族裔背景等。
五、积极鼓励科技创新,提升国家整体实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尤其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识到,科技创新是经济重新复苏的根本出路,纷纷出台措施,全面鼓励创新。
2008年3月,欧盟委员会通过的建议案宣布2009年为“欧洲创造与革新年”,目的是在全欧范围内大力开展创造与创新活动,帮助欧盟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
“欧洲创造与革新年”将集中力量在欧洲营造有利于创造和革新的环境氛围,并大力推动全欧创新。
重点活动将涉及教育领域的诸多学科,如基础科学、信息、技术等,提高创新技能,以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将知识和创意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除了教育领域,创新年活动还涉及企业、传媒、科研、社会、区域发展等政策领域。
[24]欧盟还公布了一份《创新标志》,主要考察指标为各国的人力资源、宽带接入、风险资本处置、政府支持等。
依据《创新标志》设置的指标,欧洲地区的创新领军国家为:德国、瑞典、芬兰、丹麦、英国和瑞士。
欧洲议会在2009年初投票通过了关于成立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European Institute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EIT)的议案。
该研究院将依托若干知识与创新共同体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Communities,简称KICs)运作。
这些共同体将由大学、科研机构和工商界利益攸关者组成,共同参与欧洲创新活动。
EIT的成立将有助于在欧盟范围内促进工商界、科研和高等教育的伙伴关系与密切合作,并促进欧洲就业和经济增长。
[25]
欧洲大学协会在题为《欧洲大学——充满信心面对未来》的2009年政策宣言中强调开设具有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引进新的教学方法,继续课程改革和更新,强化大学的教学宗旨,为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提供灵活的学习路径,为社会输送技能合格、能够在急剧变化的就业市场中谋职求生的大学毕业生。
[26]
经济危机和低生产力水平使西班牙政府认识到:大学、科学和创新是西班牙生产模式变革的基础,绝不能错失当下的机遇。
政府将目光集中在科技创新政策上。
科技和创新部提出了两项核心应对措施:加强西班牙科技体系、设计现代化与改革的必要项目。
现代化与改革的必要项目最直观的反映就是西班牙的《2015大学战略》和新的《科技法》。
《2015大学战略》的展开与博洛尼亚进程基本平行,目标是建设面向未来的、具有高竞争力的开放型大学。
新的《科技法》将对西班牙的科研机构进行改革,使之成为高效、开放、具有竞争优势的科研机构,吸引全球最好的科研人员,减少公私合作障碍。
企业也将在新的《科技法》中找到有利的工具,系统化地展开研发工作。
新的《科技法》将做出明确规定,使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关系更稳定、更灵活。
近年来,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德国的经济界和政坛一直在讨论德国经济地位或经济竞争力问题。
特别是面临经济危机以及中国的崛起等因素(中国2009年取代德国成为最大出口国),德国政府更加注重德国经济和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认为德国是靠科学技术创新和科技产品出口立国的工业国家,因此,科技创新是德国生存的根本所在。
2009年德国新政府组成后,提出面对危机的出路就是增强德国创新能力。
2009年12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召集各州政府首脑召开会议,提出优先发展科研和教育,决定加大对科研和教育的投资,提出了所谓“10%目标”,即到2015年把科研投入提高到占GDP的3%,教育投入提高到7%,共达10%。
这意味着总经费要追加投入130亿欧元。
联邦政府提出自己承担40%(而目前联邦对科研和教育的投入仅占总投入的10%)。
联邦政府提出将向教育和科研各增加投入12亿欧元。
2006年,俄联邦教育发展国家委员会发布了对于俄罗斯教育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的报告——《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提高俄罗斯竞争力的基础》。
[27] 2009年7月,瑞典公布了其在教育、文化及青年领域的五大工作重点:鼓励支持儿童和青年接触文化、媒体和新技术,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28] 2011年,美国教育预算议案中包括五亿美元的“创新投资”,更多的钱投入转变差校、特许学校、学校安全以及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培养、培训和奖励项目。
[29]
六、应对全球人才竞争,加强教育的国际化
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背景下,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人才流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流动对于个人发展至关重要,有助于培育人们对多样性的尊重、文化间和谐共处的能力以及鼓励语言多样性,从而促进高校间合作与竞争。
高校学生、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流动对于提高课程质量和促进科研亦有重要作用,并能促进高等教育在学术上和文化上的国际化。
但学者在世界范围流动,学历认证、质量评估就成为最令人关心的问题。
因此,欧盟2000年启动“博洛尼亚进程”,设立六条核心原则,即增强学历文凭资格的相互认可度和可比性;实施以学士和硕士两条主渠道为基础的体系;建立一个包括欧洲学分累计转移(ECTS)的认证体系;开发有利于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欧洲内)流动的制度;提高欧洲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合作水平;强调高等教育在课程开发和校际合作方面的欧洲特色。
其主要目标就是推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而促进教育国际化进程。
[30]
2009年,“博洛尼亚进程”完成了十年计划。
同年12月,欧盟委托部分研究机构在布鲁塞尔召开研讨会,对“博洛尼亚进程”第一个十年进行第三方独立评估。
[31]2010年3月,欧洲地区47国高等教育部长在布达佩斯召开会议,对“博洛尼亚进程”十年进行总结评估,充分肯定了取得的成效。
会议通过了《关于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布达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