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文化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文化的分析
文化分析是将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分析和考虑的。

要分析一个整体的文化,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1)其主流价值观和标准是什么,需要确定;(2)文化是如何在社会行为中得到体现的,需要观察;(3)价值观和观念是如何塑造物质文化,同时又为物质文化所决定的,需要研究。

人类学家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和分析原始文化,而分析现代文化是社会学家的主要任务。

他们虽然从不同传统出发,根据不同的学术著作研究文化,但他们在兴趣点和研究方法上都十分相近。

社会学家在文化分析中引用了大量的人类学概念和有用的技术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或考察文化分析中的三种最重要的研究视角:功能主义的、冲突论的和文化生态学的探讨方法。

一、文化分析的视角
(一)功能主义的视角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在考察信仰体系、礼仪、制度或文化的其他方面的特征时,首先要回答一个基本问题:“为什么文化的这个方面能够存在?”从功能主义视角来看,“为什么某个文化特征能够存在?”是由于这个特定的文化特征履行了某种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承担了什么功能呢?”这是功能主义者进一步感兴趣的问题。

功能主义是文化分析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它曾是英国人类学家的主要研究方法,其开创者之一是马林诺斯基。

是他最先提出了这个当时具有改革意味的词汇。

他所接班的那一代社会人类学者在英国来
说一般认为是以E·泰勒(E·B·Tylor)开始的。

在他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里,泰勒为英国人类学第一次写下了“文化”的一个定义。

马林诺斯基基本上接受了这个经典定义,不过在列举的文化内容中多了物质的那一部分,如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等。

他认为,所谓“文化”,是人对自然的加工。

文化是人们为了满足人的需要(生理与心理的)而发生的,文化对人是有用的,满足生活需要是文化所起的作用,所以
说文化是有功能的,功能等于用处。

文化是个体系,它是由若干互相关
联的部分组成和配合活动的。

【1】因此,根据马氏最早的需要论,功
能(function)一词是指对人有用处的意思。

另一个被公认的功能派创始
人之一是布朗(Radcliffe-Brown),他用函数论来解释功能。

函数是一
个数学名词,在数学里如果说甲是乙的function,就是说甲的变化跟着
乙的变化而变。

我们可以理解为甲乙处在一个体系里,甲乙互相牵连,
甲变乙亦变,文化中的各部分就是这样的关系。

布朗强调功能是互变的关系。

比如说物质文化的改变,相应的带来制度、思想观点以及价值观等精神层次的变化。

这样就摆脱了文化和生物或心理的挂钩,也就脱离了对人有用的限定。

一个杰出的功能主义方法的例子是布朗的研究——关于印度洋边的安达曼岛居民孩子出生时一些社会习俗的解释。

布朗需要解释以下文化事实:当一个安达曼岛的妇女希望有一个孩子时,婴儿还在胎中时姓名就已经取好了。

从那时起到孩子出生时为止,大家都不许直呼孩子父母的名字。

相反,在称呼他们的时候,必须指明他们和孩子的关系。

同时,在孩子未出生期间,父母将忌食一些原来是正常饮食的食物。

岛民们坚信这些习俗具有
某种魔力,能保证孩子的安全出生。

但布朗认为,这些习俗同时还履行了岛民们自己可能并未意识到的重要社会功能。

请大家思考一下,是什么社会功能?
在布朗看来:(1)通过强调和孩子的关系来称呼父母的习俗可以强化他们成为父母的意识,提高他们完成其父母角色的可能性;(2)忌食某些食物是为了表明他们为其新的父母角色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的态度。

这样,看上去毫无实际作用的文化行为实际上满足了重要的社会需求。

功能主义是一种分析文化的视角或者说重要的方法,希望大家能够掌握。

现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而我们国家又是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风俗民情各异,大家有机会接触到异国文化或不同的地域文化时,可以运用功能主义视角进行分析,某种社会习俗对当地人有何意义,起到了哪些作用。

(二)冲突论的视角
这一视角的基本假设是:一个社会存在着或者说也许存在着许多相互冲突的文化要素,不同的文化要素代表着不同利益群体或社会阶级的利益。

通过这一视角,社会学家试图发现,哪个集团支持哪种观念和价值观,其原因是什么。

冲突论视角的核心概念是意识形态。

比较典型的例子:冷战时期的两大阵营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就表明了意识形态上的冲突。

社会主义强调中央集中统一管理国家和社会,注重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体。

资本主义强调个体利益和自由,还有市场竞争。

这种不同的
文化信念渗透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生态学的视角
文化分析的第三种视角是生态学的观点,它是研究有机体及其
环境间关系的。

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特性是由周围环境和资源的
限制所决定,并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请大家思考,文化形成有哪些关键的环境条件在起作用?
气候、地理位置、动植物资源等都有助于文化的形成。

生活在牧区、
林场、山区、海岛、平原的人们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生存方式。

南海的居民不会去捕捉海豹和北极熊,自然条件要求他们学会在咸
水湖和公海捕鱼。

为保证渔民安全而举行的各种巫术和宗教仪式也
容易得到发展。

而以农业为主的人们要祈祷的是风调雨顺,有个好
收成。

从历史上看,我国所处地理位置是西南高山阻隔,北有长城,东南临海,在航海技术不发达情况下,很难与外界进行物质与信息的交换,这种半封闭位置使传统的中国社会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在理解生态学对文化的探讨时,应注意的是,它仅对解释某些文化特征是有用的,但它不能解释一切问题。

大家都知道中美洲的几个国家,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它们基本上处于一样的生态环境中,但哥斯达黎加是民主政府,而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两国则在大部分历史中处于独裁体制之下。

所以,很难纯粹用环境的差异来解释文化的一个方面--政府的差异。

二、文化的差异和统一
由于每种独立的文化都要适应一种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因此,世界上的文化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性表现,也可以理解为文化的特殊性。

同时所有文化都具有共性,这就是文化的统一,也可以理解为文化的普遍性。

(一)文化的差异文化生态学家的分析向我们揭示了自然条件对文化形成的影响。

虽然自然条件非常重要,但与社会条件相比,后者的影响更为重要,特别是在复杂的社会中。

这里的社会条件或者说社会因素包括:技术水平,人口构成,社会发展规模,法治环境、社会组织的发达程度、政府的管理力度以及与别的文化相联系的程度。

它们决定了这个社会的管理方式,人们如何组织起来改造自然为我所用,以及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如何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二)文化的统一
在强调文化差异的同时,人类学的比较研究已证明几乎所有的文化都具有相同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意义的基础,通常我们称之为文化普遍性。

美国社会学家C·威斯拉曾在《人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文化普遍性的九个方面:第一,语言;第二,物质特质,如饮食习惯、住所、运输工具、衣着、器皿、工具、武器等;第三,艺术;第四,科学,如自然科学的知识和社会科学的知识。

第五,习俗,如各种各样的礼节、礼仪等;第六,婚姻家庭与其社会制度等,教育制度、继承制度等;第七,财产的占有方式与交易方式;第八,政府,如整体、司法、法律程序等;第九,战争。

威斯拉的上述归纳并不完全和周密,但却使我们认识到,各民族的文化确实具有很多共同的基本方面。

还有这样一个例子,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在对日本民族的研究中,表现出来的对文化普遍性的运用。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本尼迪克特是怎样研究日本以及她的研究成果。

《菊与刀》这本书就是本尼迪克特接受美国政府委托,把对日本的研究报
告进行整理,于1946年出版的。

本尼迪克特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个
相当大的困难,就是无法使用田野调查方法,因为美日两国正在交战,
所以必须放弃实地调查的念头。

本尼迪克特以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
为调查对象,即运用与被研究的人民直接接触的方法收集资料,再大量
参阅书刊,日本文学和电影,凭借间接资料写成了研究报告。

本尼迪克特总结道:任何原始部落或任何最先进的文明民族中,人
类的行为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学来的,而这种日常生活又是相通的。

日本
有许多社会习俗与生活习惯,甚至与太平洋岛屿上的原始部落极为相
似,这是文化普遍性的表现。

人类学家懂得这些风俗习惯在简单的文化
中是如何起作用的,然后通过文化比较,获得理解日本生活方式的启示。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文化的普遍性呢?
这是由于人种在生理上的需求都是类似的,如都有吃、穿、住、性等方面的需求;而且每个社会都面临着一些同样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面临着同样的物质局限性。

如都要处理生老病死问题。

人口的更替,新的社会成员必须受到教育,学习他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规范,这需要教育制度;任何一个社会只要想生存,就必须要劳动,要生产,并进行分配、流通和消费,这需要经济制度。

每个社会都有因性别不同而形成的
社会分工,每个社会都必须抚育儿童,这需要婚姻和家庭制度。

社会要保持其目的
性,就不可能脱离像教育、经济、婚姻家庭制度等需求。

所有这些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导致了一些文化普遍性的存在。

三、种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性
(一)种族中心主义
有一种人,倾向于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它们所观察到的文化,常把那些与他们自己所持有的价值观相矛盾的习惯和信仰视为落后的和野蛮的,对那些与他们所持价值观相一致的习惯大加赞扬,反映出对待文化上的偏见。

这样一种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文化,并很自然地认为自己的文化是对的,而其他文化是错的这样一种倾向,称为种族中心主义。

如果研究文化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有种族中心主义的倾向,将极大地影响他们科学研究的客观性。

现在,他们都自觉地试图避免种族中心主义。

那具体做研究的时
候怎么办呢?
(二)文化相对性
在文化分析中要坚持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必须根据文化的自身标准来评判它。

这一原则就是文化相对性。

那么,研究者能做到在分析其他文化时保持完全的中立吗?由于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自己文化的一套价值观,当对文化进行研究时,研究者一方面要对其他文化做出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又无法否认对自己文化感情上的赞同。

大家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吗?费孝通认为“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标准,各自有一套自己认为是美的东西。

”因此应当“美人之美”,这种境界是超脱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之后才能得到的境界。

在他看来,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既“能研究自己的社会,也可以研究别人的社会”。

对于人类学者的价值标准问题,他主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
请大家思考:种族中心主义有没有好处呢?
种族中心主义可以在社会中履行正功能。

如社会成员相信他们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规范是正确的和好的,他们就有可能更严格地遵守它们,从而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但另一方面,极端的种族中心主义会妨碍有利于社会成长和发展的文化交流,从而导致社会孤立。

种族中心主义还有可能被滥用于政治目的。

当今世界,各国间相互依赖日趋加深,各民族间的和谐共存与交流将依赖于各自理解其他文化的能力,这种情况会使种族中心主义越来越失去市场。

反过来,那种认为其他文化强于本土文化的他国中心主义观念也是要不得的,它有时被认为是一种“倒过来的种族中心主义”。

四、亚文化(subculture)
并非每个社会都是以一种全体成员共享和接受的单一文化为特征的。

所谓一个社会的文化通常仅仅是存在于构成该文化的不同要素之间的一个共同名称。

(一)亚文化的定义: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但同时又不被其他群体所遵循。

请大家想想一个社会中都会有哪些典型的亚文化呢?
民族或种族亚文化:基于种族或民族的差异而形成的。

移民亚文化:基于原来的国籍而形成的,这些亚文化大多数已部分适应了当地主流文化的要求,但时常保留自己原有国度的规范、价值和语言模式。

阶层亚文化:不同阶级或阶层的社会成员,其生活方式是不同的。

地域亚文化:源于地区的差异,如岭南文化、中原文化、西域文化等。

每一个复杂社会都包含着许多亚文化,社会成员常常是在一个以上的亚文化中发挥作用,反过来说,他们在一生中也会经历许多种亚文化。

许多青年群体亚文化都与一些特定的流行音乐、舞蹈、服装风格、休闲活动密切相关。

西方曾有学者对战后青年亚文化与旧货市场或者寻找二手服装及饰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旧货市场和旧货店在整个国家扮演了相同的角色,买卖亚文化服装风格的意义,超出了单纯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3】“披头式乐队所灌制的“派伯上尉”这一唱片的封面是旧式服装进入流行音乐和服装界的真正标志。

披头饰所穿的颜色古怪的军服在流行音乐和嬉皮士心态之间达成了某种平衡。

约翰·列侬的“奶奶式的眼镜”以及唱片封面上其他的“鲜花力量”的象征,对于单调暗淡的男性服装饰一种挑战,同时,也是把官方制服改头换面变成平民百姓反对权威和享乐主义至上的服装风格的一种手段。

【4】这类亚文化大部分在代际之间发生变化,但几乎所有亚文化都体现出了青年对父母、教师和其他权威角色的反叛。

反文化:是特殊亚文化,指那种直接对主流文化的中心因素如价值观、信仰、观念、风俗习惯等构成挑战的亚文化。

它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往往产生于青年群体中。

例如,产生于60年代后期的嬉皮士反文化就强烈反对已确立的生活方式,并直接对抗关于工作、爱国主义和物质财财富的主流文化。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嬉皮士反文化,它对社会有何启示作用呢?
嬉皮士反文化的发展可以用三个关键的背景因素来解释:
(1)50年代生育高峰所造成的60年代青少年所共有的认同感;
(2)当时的社会繁荣使许多青年人不关心如何谋生;
(3)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对新奇事物的追逐。

嬉皮士反文化对当时美国青年产生很大影响。

数以百万计的青年人虽然不愿意脱离世俗社会,但又为嬉皮士的自由所吸引,从而接受了这种反文化生活方式的部分内容。

学者弗莱德·戴维斯(Fred Davis)认为嬉皮士运动是对后工业社会的三个正在产生的问题的一种回应,这些问题是:①强迫消费。

我们的经济是持续扩张型的,它要求人们每年消费越来越多的商品。

嬉皮士有目的地养成了一种在较少供给基础上的能力。

②被动观察。

现代美国人似乎更倾向于观看专业人士进行体育比赛、唱歌或表演,而不是积极投身于各类活动中。

嬉皮士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③极端的将来取向。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把一生的大部分用于为将来做准备,而不是享受现在。

【5】嬉皮士的一些行为能够使人们有所启发。

五、文化变迁
完整的文化分析包括文化变迁的内容,这里简要加以说明。

自然与社会环境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文化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

请大家思考:文化变迁根源是什么?
文化变迁主要有两种方式来推动:一是在文化内部发生的;一是对外来文化影响的回应。

就前者而言,常见的内部根源是革新,也就是在社会内部出现新的文化特征,包括新的观念、规范或新的人工制品的发展。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原有的文化特征去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

例如:用于军事和保卫方面的对讲机也可以应用于民用;退役后的航空母舰被用于观赏和展览。

就后者而言,文化变迁可能是文化传播的结果。

通过文化传播,一种文化的特征和模式被扩散到另一个群体或社会中去。

请大家思考: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有哪些文化传播途径?
古代社会:贸易、旅行、战争等原因,各种文化必然会发生联系。

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通讯、交通便捷,使得大部分文化的相互关系变得更为密切。

平等、友好交往是文化交流中倡导的价值观,有时出于军事、政治和经济上利益而占领、统治和剥削其他群体,这种情况的文化交流往往是对弱小社会的信仰及习惯的一种践踏。

六、文化的本质
要了解文化的本质,我们首先看文化的基本特征,也就是它的一般属性,再从一般属性中找出它的本质属性,就是它的本质。

(一)文化的基本特征
1、创造性
文化,不论物质形态还是精神形态,都不是天然形成的。

自然界本无文化,有了人的“参与”和“耕耘”后就有了文化。

所以创造性是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反映出文化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基于人类共同生活的需要,人类在与自然环境的抗争中,探索如何生存,怎样利用生产工具,解决衣食住行、怎样分配食物等问题。

◇语言的产生正是源于人们的生活需要及其对经验世界的认识。

住在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面对终年冰雪,雪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所以,他们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词汇去表达不同状态的雪;骆驼对阿拉伯人很重要,阿拉伯语中有关骆驼的词汇有6000余种。

总之,人们根据现实提供的条件,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创造了不同的文化。

2、传递性
文化的传递性意味着文化是一份社会遗产,可通过学习而获得并传递开来。

文化一经产生就被他人模仿、效法和利用。

任何一个文化都是长期积累而成的,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文化的传递有纵向传递和横向传递,前者指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继承,每一代人都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一份文化遗产,这种积累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通过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进行的;后者指不同社会和民族间的横向交流。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的发
展。

3、共享性
文化的共享性是指,凡文化都是一个群体或社会里的全体成员共同承认、共同享有和共同遵守的,如语言、风俗习惯、行为模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

总之,创造性、传递性和共享性是文化的三个基本特征,创造性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没有产生也就谈不上传递和共享。

传递性和共享性是由创造性派生出来的,从创造性中我们来探求文化的本质。

(二)文化的本质
文化是为了满足人类共同生活需要,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实践活动衍生或创造出来的。

简单地说,文化是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在人们的观念形态及其创造物上面的反映。

这就是文化的本质。

【6】前面我们提到过文化与社会的区别和联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请大家思考:
文化对社会具有哪些功能,或者说文化在社会上发挥着哪些重要作用?
【7】
文化的功能:①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②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③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