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太阳》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太阳)教学设计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拟、观测、探究、阅读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了解太阳、地球的大小比例及距离;太阳是一颗恒星,形成“行星〞“卫星〞“恒星〞的天体概念。

太阳高度角在不同时间段的有规律变化。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表达象与事物的观察、比拟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拟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法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拟、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影响。

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开展的关键因素。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的中年段要求
13.4 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局部,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太阳是一颗恒星,形成“行星〞“卫星〞“恒星〞的天体概念。

太阳高度角在不同时间段的有规律变化。

(教材分析)
(太阳)是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第三课,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恒星,了解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学会测量太阳高度角,了解太阳高度角在不同时间段有规律的变化着。

通过测量太阳高度角,学生能够体会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搜集事实与证据的重要性,为下节课有关太阳其他方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根底。

(学情分析)
太阳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只是对太阳的知识了解的不是很全面,对于太阳发光发热,学生已经累积了丰富的感性生活经验,但仅仅是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也没有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探究过太阳。

但是,通过平常的学习情况看,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非常高,再加上学生通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具备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

所以,学生学习的目标达成应该不成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认识太阳大小和温度,了解太阳是一颗会自己发光、发热的恒星。

2.能够探究太阳高度角和时间的关系。

科学探究: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测,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2. 通过实验,搜集证据,验证太阳高度角和时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
1.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

2.在实验中能够与他人合作。

3.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开展,在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科技的开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
了解太阳是一颗恒星。

能够探究太阳高度角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测量太阳高度角。

(教学打算)
教师材料:PPT课件
学生材料:量角器、棉线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太阳
1.谜语导入:
早晨跳出东海面,黄昏休息下西山。

夏天我们躲着它,冬天人人都喜欢。

〔谜底:太阳〕
2.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了解关于太阳的哪些信息呢?
生自由答复,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前概念。

〔对于典型的前概念可以适当板书记录〕
3.看来大家都了解一些关于太阳的信息,下面请各组阅读资料,谈谈自
己对太阳新的体会。

小组阅读资料。

4.小组汇报:太阳外表温度约为5700℃,内部温度可达1600万℃,那可不就是一个大火球嘛。

像太阳这种自己发光发热的星球,科学家称为“恒星〞。

师:太阳到底有多大呢?在太阳系中,各个星球大小差异挺大的,我们可以给各个星球按大小排个顺序,
5.学生尝试用星球图片排序。

〔想一想地球排在什么位置〕
师在排序活动中适当提示:第—幅图地球还能显示出它的大,第二幅图已经被比下去了,第三幅图上大家找一下地球在哪呢?〔通过三张不同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在不同比例下的太阳与地球〕。

6.过渡:太阳体积相当于130万个地球那么大。

太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看似再熟悉不过的太阳对于我们来说又是那么陌生,在人们的印象中它始终是那么平静,那么明亮,但假设能靠近更多,我们会发觉一个不一样的太阳。

最近在欧洲有一架太阳望远镜拍摄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楚的照片,我们共同来观赏一下。

〔视频〕
7.看完后,让学生谈谈体会〔注意结合学生之前的前概念,教师应适当修正迷思概念。

8.小结:是啊!看了视频,让我们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太阳的灼热感,流光溢彩的动感让我们看到金子一般的太阳外表。

除此之外,晴朗的夜晚,我们还可以在天空中看到繁星点缀下有一条淡云薄雾般的白色光带,那就是银河。

银河从侧面看是中间厚边缘薄的圆盘状,正面看是旋涡形,太阳就处在离银河2.3万光年的旋臂上。

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一般恒星,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一千多亿颗。

〔结合星图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导入,既可以点出太阳的特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太阳给我们带来光和热的概念。

看图片了解到太阳与银河系的关
系,看视频直接感受太阳的外表,了解恒星的概念。

通过交流环节,引导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汇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二、体会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之远
1.提问: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但我们了解实际上太阳离地球很远很远,那是有多远呢?
生:1.5亿千米。

生:750000000圈。

〔学生有惊讶之声〕
师:我们如果绕着操场跑这么多圈肯定是累的不行不行的,得换一个速度比拟快的,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最快的速度是谁的?
生:光速30万千米每秒。

师: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设乘坐一种光速飞行器飞向太阳的话,需要多长时间?
生:1.5亿千米除以30万千米每秒等于500秒。

师:那就是说此刻照在身上的太阳光是现在发出来的吗?什么时候发出来的
生:不是此刻发出的,此刻照在我们身上的光是太阳500秒〔约等于8.3分钟〕前发出来的。

3.总结:那我们可以再来试想一下,排解掉其他因素,假设我们可以乘坐速度为1 000千米/ 时的飞机,要连续飞行17 年;假设乘坐速度为40 000 千米/ 时的火箭,要连续飞行5 个月。

师:假设我们从地球上开车出发去太阳呢?需要多久能够到达呢?——165年!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激发学生思考,并设计类似的题型锻炼学生关于大数的计算。

同时学生对太阳系以及与宇宙的大小有一个具体的概念,用了作比拟、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
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后在描述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

三、测量太阳高度角
1.提问:你们了解早晨6点,中午12点,黄昏6点的时候,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呢?
生自由答〔关注方向和高度〕
2.刚刚大家都用了自己言语描述了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变化,那么如何才能更精确的描述呢?科学家用了“太阳高度角〞来描述,太阳高度角就是阳光照耀到地面上,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就是太阳高度角。

用太阳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阳的高度。

3.师提问:太阳高度角怎样测量?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小组或同桌之间进行商量后答复。

生1:数学课上测量角会使用到量角器,太阳高度角的使用是不是也可以用量角器测量?
师:数学课上的角是有两条射线和一个交点组成的,那太阳高度角的两条边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只要找到太阳高度角的两条边和交点就能进行测量。

生2:太阳高度角的定义是阳光照耀到地面上,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那就是说地面可以看作其中的一条边。

生3:另一条边是阳光,但是阳光是看得到摸不着的,怎样去测量呢?
师: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非常好,怎样解决呢?我们可以观察一下,阳光照耀到的地方与照耀不到的地方有什么区别?
生4:阳光照耀到的地方是一片光明,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留下一片阴影。

师:光明与阴影的分界是不是很明显的?
生5:光明与阴影有很明显的交界线,我们可以把这个交界处当成角的交点,阳光照耀到物体上在地面上都会留有影子,可以把从物体顶上射下来的那
一束阳光当成角的一边,对应的影子当成另一条边,我们就可以用量角器测量角度了。

师:从头顶上照耀下来的阳光也是看得见摸不着的,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让大家更方便地确定那一束光呢?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哦。

生6:我们可以用一条线来替代阳光,其他物体投射的影子好找,但是物体的顶不好测。

可以选择人与影子,在人影前端与头顶之间拉直一根线。

生7:这个实验我们必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

至少需要3个人。

师:那这3个人在实验中都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
生8:第—位同学A站立不动,作为模特,为了确定太阳高度角的两条边;第二位同学B与A同学分别扯着棉线的两端,并且保持量角器的稳定;第三位同学C辅助B同学测量夹角的大小并读数,我们还需要一位记录员D,所以这个实验我们每个小组需要4位同学。

4.师:经过大家的商量,我们可以用棉线和影子可以确定太阳高度角的两条边,在测量时需有哪些要注意的事项呢?
〔1〕实验时为了平安,实验者要背对太阳,以免眼睛被刺伤。

〔2〕棉线从头顶拉到地面肯定要到人影前端,并且拉直。

〔3〕量角器使用时要平放在地面上,眼睛与读数保持同一平面。

〔4〕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相互配合。

5.用量角器测量太阳高度角。

〔1〕一名同学背对太阳站定。

〔2〕在人影前端与头顶之间拉直一根线,测出线与地平面的夹角角度,做好记录。

〔3〕一天中选择至少3个时间段进行测量,观察太阳高度角一天的变化。

6.小结:太阳高度角在一天中是有规律的变化的。

设计意图由数学上角的概念来举一反三理解太阳高度角,经过学生的商量
与老师的引导找出太阳高度角的两条边与交点,进而学会测量太阳高度角,学生比拟简单接受。

测量太阳高度角之前强调平安与考前须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好习惯。

四、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有了太阳,地球上才有了昼夜变化与四季的变换,有了太阳,我们才有了光与热。

那太阳还会在哪些方面影响到我们呢?我们下节课将会学习,利用太阳高度的原理而创造的——(太阳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