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静脉穿刺方法的效果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静脉穿刺方法的效果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手背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

方法将30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50例采用给指握拳法,对照组150例采用传统握拳法为患者行手背静脉穿刺。

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P<0.01),液体外漏较少(P<0.05)结论给指握拳法能提高手背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液体外漏,病人痛苦减轻。

【关键词】给指握拳静脉穿刺
静脉穿刺是临床中最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也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中能否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给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为提高手背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液体外漏及肿胀现象发生,避免操作失败而再次为患者穿刺带来的疼痛和恐惧感,笔者对比观察了两种静脉穿刺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入选对象为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每天在门诊输液的病人共3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其中男90例,女60例,年龄为16~80岁,平均年龄为50岁。

病例纳入标准为:①意识清醒,文化程度不等,能互相沟通交流正确配合。

②穿刺部位皮肤完好,无疤痕、硬结、炎症,血管弹性好,排除化疗、慢性病病人。

③输液时间为每天1次,最少1天,最多7天。

两组性别、年龄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实验组采用给指握拳法为患者行手背静脉穿刺。

按常规准备用物,患者取随意舒适体位,操作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愉快的心情[1],边操作边与患者说话以分散其注意力,排气时将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管下端[2]。

选择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三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为穿刺点[1],在穿刺点上方小于6 cm处扎止血带,注意避免拍打血管[3],可用拇指轻轻揉搓或反复扎止血带的方法提高血管充盈度。

常规消毒皮肤后采用给指握拳法给患者穿刺,即操作者将左手食指、中指轻轻放入患者掌心侧待穿刺部位下,无名指和小指将患者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并拢并向下按压呈生理弯曲状,根据穿刺点调节手的位置,同时操作者的食指、中指将患者的手掌向上顶,拇指轻压在患者指掌关节上固定,但不拉紧皮肤,将陷入掌骨间隙的静脉顶出,充分暴露待穿刺静脉[4,5],右手持针与皮肤成45至60度角[2],针头斜面略向左[1],从血管上方直接快速穿刺进针,皮肤及血管一次性穿刺到位,见回血或感觉突破血管后迅速改变进针角度,沿血管走向
平行进针约1 cm[6],然后松止血带,松调节器,用一条无菌输液贴固定针柄后轻轻将放入患者掌心的食指、中指抽出,第二条输液贴固定进针部位将针头牢固固定在血管内,带吸收垫的一条固定未进入血管的针梗部,最后一条固定硅胶管。

对照组采用传统握拳法为患者行手背静脉穿刺。

3.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两组穿刺效果比较,实验组首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液体外漏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1、2。

表1 两组首次成功率比较[例(略)]注:两组比较,χ2=7.26,P<0.01表2 两组液体外漏情况比较[例(略)]注:两组比较,χ2=5.75,P<0.05
讨论
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往往会影响她们的周围静脉穿刺技术,比如:①紧张繁忙的护理工作压力和家庭琐事使得护理人员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②遇到对方是领导、亲友、熟人时,由于思想上有顾虑而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操作时易慌乱,怕一针扎不准被对方埋怨,越想越影响周围静脉穿刺技术。

③对婴幼儿、危重患者及静脉暴露不明显的患者缺乏耐心和信心。

因此护理人员应有稳定的心理素质,保持愉快的心情,精神饱满,集中精力,认真细心的选择好静脉,面对患者的不信任,更应沉着冷静,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技术水平,避免不良情绪造成穿刺失败给患者增加痛苦。

一次性输液器由于管腔容积小,将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管下可使管腔容积增大,虹吸作用增强,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就很容易回血,克服了穿刺不回血现象,降低穿刺难度,提高成功率[2]。

所选穿刺点区域的神经分布稀疏,神经与静脉成交叉关系,是减轻穿刺疼痛的最好部位[1]。

对于一些毛细血管脆性大或伴有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来说,拍打可能引起皮下出血[3],且拍打能引起患者疼痛,尤其是在冬天,故应避免拍打血管。

静脉穿刺关键是使血管显露充分,有利于穿刺操作进行及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由于穿刺失败再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尤其对于消瘦、年老患者来说,一方面其手背皮下无脂肪,皮肤松驰,静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弹性降低,脆性增加,静脉不充盈,血管不易固定;另一方面其手背掌骨相对外突,手背静脉陷入掌骨间隙难以显露,深浅难以掌握,给静脉穿刺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更应充分暴露静脉、降低穿刺难度。

用传统的方法穿刺时,患者握拳后还存在以下不利情况:①由于紧张恐惧,患者会用力握拳致穿刺肢体紧张僵硬,使操作者不能随意调节穿刺部位。

②握拳时静脉血管易受周围组织压力的影响,肌肉收缩使肌肉间的静脉受压管腔变瘪,穿刺时针尖易穿透血管壁造成渗漏。

年老消瘦者握拳后掌指关节相对
突出更明显,皮肤紧张,使静脉陷入骨间隙皮下深处,充盈较差,不容易感触到血管;同时握拳后掌指关节高于手背而影响进针角度的调整,影响穿刺操作,容易造成穿刺疼痛。

③握拳时皮肤处于紧张状态,穿刺针头斜面锐利,快速进针时常将皮肤割成小颗粒并进入针孔形成堵塞致回血不畅,使操作者难以判断针头是否进入了血管[4]。

④握拳法穿刺成功后要嘱咐患者松拳,此过程由于皮肤和血管的牵拉或回弹,容易使针尖刺破血管或脱出血管外,致使液体外渗导致穿刺失败,且松拳后容易使手背静脉重新下陷到掌骨间引起穿刺点不适或疼痛[4]。

给指握拳法操作者用食指和中指将患者掌侧蚓状肌和骨间肌向上顶时间接将陷入掌骨间隙的浅静脉顶出,能有效地提高血管的充盈程度,加大血管的暴露[5],而患者的手也一直处于生理弯曲状,从而克服了上述传统的握拳法的不足,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消瘦、年老的患者来说更能体现出其优势。

采用加大进针角度、针尖斜面略向左从血管上方直接快速进针的方法缩短了机械性潜行过程,使针头刺激皮肤时间缩短,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1],减轻了对皮肤和血管的损伤,进针容易、省力、落空感明显、回血快、致痛物质释放减少,疼痛减轻或达到无痛注射,同时又使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之间的距离缩短,降低了拔针后皮下瘀血的发生率[3]。

确保针头在血管内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进入血管的针头长度,以减轻病人的疼痛,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延长血管使用寿命[1]。

固定是整个穿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固定不当可引起针头滑动、滑脱、针尖刺痛,甚至穿破静脉引起皮下出血或将微生物带入组织深层,从而影响到静脉穿刺的成功率[2],因此粘贴胶布的手法、胶布的排列及胶布的长宽对穿刺成功率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云燕,余红艳.减轻周围静脉穿刺疼痛方法及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71-73.
[2]吴胜梅,王金明.影响静脉穿刺的相关因素[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73-74.
[3]王志红,王洪平.输液拔针后按压部位与按压时间的观察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35-36.
[4]李元珠,马晓霞,王玲玲.给指握拳法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9):47.
[5]鲁敏卿.老年消瘦患者手背浅静脉穿刺方法的改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6):60.
[6]邓颖珍.快速静脉穿刺法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