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二单元 教读课《拿来主义》人教版知识精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教读课《拿来主义》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二册第二单元教读课《拿来主义》
二. 学习目标:
1. 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 明确鲁迅所针对的那个时代特点和鲁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3. 学会立论驳论相结合说理、抒情;学会根据语境辨识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 本文十个自然段可以概括为两部分,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是批判“送去主义”,第二部分则是正面论述“拿来主义”。

作者采用“破”字当头的迂回笔法,先破“送去主义”,再立“拿来主义”,这就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上点明国民党反动派与腐朽的清政府一脉相承,提示了“送去主义”的本质。

批判“送去主义”即是对“拿来主义”的肯定,前者的危害提示越彻底,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文章的立论更鲜明有力。

2. 作者对“送去主义”的批判及其手法:
鲁迅批判文化领域里的“送去主义”列举了三件事。

作者行文中说国民党反动政府大干出卖祖国山河、资源和主权的勾当,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后,又葬送了大片国土。

这三件事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且善用反语:是“一点进步”等,表达了强烈的憎恶之情。

3. “送来”与“拿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对二者加以区别?
“送来”是帝国主义从经济、军事到文化对我国进行贪得无厌的侵略和掠夺,以实现亡我野心。

“拿来”则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根据中国人民的需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目的是为了丰富和滋养本身。

二者虽一字之差,却本质迥异,将二者区别,既可明辨是非,又可使立论更加鲜明突出。

4. 写作技巧上,本文最大特点是用形象来阐明深刻的道理,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运用形象概括,进行归纳推理。

文中以“闭关”说明抱残守缺,用“送去”说明取悦洋人,用“拿来”说明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这样就形象地阐明了“闭关”误国,“送去”卖国,“拿来”利国的道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逻辑力量。

(2)选取具体类型,取代抽象论述。

如:“孱头”——愚弱无能,“昏蛋”——头脑发热,“废物”——失去自立能力。

三言两语,为三种人画像,使抽象的论述形象化,节省文字,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3)就近取喻,说明复杂道理。

以大宅子来借喻整个文化遗产,用鱼翅、鸦片、烟枪、姨太太等喻体来比外来文化中好的、好坏相杂的、坏的三类文化,平实易懂,深入浅出地阐明对外来文化的科学态度。

(4)讽刺辛辣,妙趣横生。

本文的讽刺手法,一是运用反语,如“……显出一点进步了”,“……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诙谐中见讥讽,表达对国民党“送去主义”的憎恶。

二是通过幽默的语言,达到讽刺的目的。

如国民党为装潢门面,派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寥寥几笔勾勒出国民党取悦洋人的叭叭狗嘴脸。

(二)难点:
1. 作者运用讽刺的手法层次分明地论述“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

作者并未直接指出“送去主义”严重后果,而是先用“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和“丰富”、“大度”的反语加以讽刺,接着以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

但尼采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不是太阳”也就不是“光热无穷”,“丰富”落了空,“大度”成了自我讽刺。

作者再以开掘煤矿为例,深刻论述“送去主义”将使国家山穷水尽,资源枯竭,贻害子孙,从而把国民党反动派卖国嘴脸暴露无遗。

2.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深刻含义。

意为应独立思考,进行深刻而辩证的分析,要具有鉴别精华与糟粕的能力,要独立自主,有为我所用的胆略和魄力,批判地继承,以建设无产阶级新文化。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90分钟)
《拿来主义》
一. 选择题。

1. 下列注音、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自诩(xǔ):自夸。

②吝啬(shè):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过分爱惜。

③脑髓(shuī):文中指大脑与骨髓。

④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⑤国粹(cuì):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文中是反语。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④⑤
D. ③④⑤
2. 下列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 自诩磕头恐怖辨别
B. 寇冕原故潺头阿刺伯
C. 欧打羡慕勃然掘起
D. 蹩进废物国萃崛起
3. 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中的“是”与下面哪一句的“是”含义相同()
A.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B.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C. 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D. 是活儿,他都肯干。

4. 选出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 送去:指国民党政府所奉行的媚外卖国政策和出卖领土主权等罪恶行径。

B. 抛给:指帝国主义有目的地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阴谋罪行。

C. 抛来:指外国侵略者有企图地把东西抛到中国来,也是一种侵略行为。

D. 拿来:对外国文化遗产采取占有、挑选的态度,即科学分析的态度,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 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A. 这是一个单句。

“我们”是主语;“要”是谓语;后面的均是宾语。

B.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简洁、明了、准确地阐明了“拿来主义”的内涵。

C. “运用脑髓”指思考,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先拿定主义。

D. “放出眼光”指分辨好坏、认真选择;“自己来拿”是说自己有目的地动手。

6. 选出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在提出“拿来主义”这一观点之前,文章由“闭关主义”谈到“送去主义”,是一种由远及近的写作技巧。

B.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一句中,“枪炮”运用了借代,指战争;“大门”是比喻,指国家主权。

C. “又碰到了一串钉子”指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D.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

“古董”是实指,说明国民党政府媚外的可怜:没有好东西拿出来,只好把没有任何价值的古董送出去。

E. “不知后事如何”是套用中国传统小说的术语,讽刺国民党政府将文化遗产不当一回事的行径。

F. “大师”和“发扬国光”都用了引号,说明在这里都用作反语。

“大师”是所谓的大师;“发扬国光”实际是自欺欺人。

二.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②那么,怎么办呢?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④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混蛋。

⑤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地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⑥“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1. 对本段结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①| ②③④⑤| ⑥
B. ①②| ③④| ⑤⑥
C. ①②| ③④⑤| ⑥
D. ①②③| ④⑤| ⑥
2. 将本段描写的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依照“××主义”的写法,分别对应地写出来。

(1)孱头()(2)混蛋()(3)废物()
3. 对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对“送去主义”的批评。

B. 推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C. 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D. 用形象的比喻说明“拿来主义”的实质。

4. 选出这段文字的主要论证方法()
A. 举例论证
B. 比喻论证
C. 对比论证
D. 类比论证
三.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有人说,鲁迅正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

这或许是事实,但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

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

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

对今日的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当然,鲁迅和周作人是亲兄弟,鲁迅也并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

但即使从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这不仅是从是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

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

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

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

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代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

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人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

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

用林语堂的话说就是,西方文明除去抽水马桶先进,其他别无所长。

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

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和鲁迅相比呢?
但正因如此,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

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亲者甚众呢?而鲁迅却不是能躺着读的。

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

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

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

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

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

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因为虽然60年过去了,但由于种种政治历史主题的变奏,我们的国民性改造任务还远没有完成,毒化民族的灵魂的阿Q精神却仍在蔓延滋生。

物质贫乏时的阿Q尚是可怜的,物质丰富时期的阿Q却变得有些可憎。

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

但不能以此而排拒甚至贬低鲁迅。

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

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

鲁迅,不应也不会离我们远去。

1.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说:“有人说,鲁迅正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


(1)“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答:(不超过12个字)
(2)“周作人正向我们走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答:(不超过12个字)
2. 第三自然段中说到“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这个“痼疾”是指什么?(不超过25个字)
答:
3. 作者认为“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的理由是什么?请分条陈述。

答:
4. 本文就中国文化对民族的意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下列分析符合作者意思的两项是(3分)
A. 周作人与鲁迅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因为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没有鲁迅高。

B. 本文说的是鲁迅与周作人,论的却是文化的批判与陶铸灵魂的功能。

C. 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读地摊上的畅销作品,既是人生的一件乐事,又利于自省自察。

D. 在鲁迅重铸的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同时,周作人却玩物丧志,终于堕落为民族罪人。

四. 阅读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文学风格和文人的条件
这牵涉到风格问题,“风格就是人”,每个作者都有他的特性,都有他的特殊风格。

所以严密地说,风格不是可模仿或普遍化的,每个作者如果在文学上能有特殊的成就,他必须成就一种他所独有的风格。

但是话虽如此说,他在成就独有风格过程中,不能不受外来的影响。

他所用的语言是大家所公用的,他所随的精神遗产来源很久远,他与他的环境的接触影响到他的生活,就能影响到他的文章。

他的风格的形成有他的独异点,也有他与许多人的共同点。

如果把这共同点叫做类型,我们可以说,一时代的文学有它的类型的风格,一民族的文学也有它的类型的风格。

这类型的风格对于个别作家的风格是一基础。

文学需要“学”,原因就在此。

像其他人类活动一样,文艺离不开模仿,不模仿而能创造,那是无中生有,不可想像。

许多作家的厄运在不学而求创造,也有许多作家的厄运在安于模仿而不求创造。

安于模仿,类型的风格于是成为呆板的形式,而模仿者只是拿这呆板的形式来装腔作势,装腔作势与真正的文艺毫无缘分。

从历史看,一个类型的风格到了相当时期以后,容易变成呆板的形式供人装腔作势,想要它重新具有生命,必须有很大的新的力量来振撼它,滋润它。

这新的力量可以从过去另一时代来,如唐朝,作家撇开六朝回到两汉,19世纪欧洲浪漫派撇开假古典时代回到中世纪;也可从另一民族来,如六朝时代接受佛典,英国莎士比亚时代接受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从整个的中国文学看,中国文学的类型的风格到了唐宋以后不断地在走下坡路,我们早已到了“文敝”
的阶段,个别作家如果株守故辙,虽有大力也无能为力。

西方文化的东流,是中国文学复苏的一个好机会。

一个文人必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除了这一点以外,如果还另有什么资禀使文人成为文人的话,依我看,那就只有两种敏感。

一种是对人生世相的教感。

事事物物的哀乐可以变成自己的哀乐,事事物物的奥妙可以变成自己的奥妙。

其次是对语言文字的教感。

语言文字是流通到光滑污滥的货币,每个字在每一个有敏感的人便觉得这是一重罪过,发生嫌憎。

只有这种人才能真正创造文学,欣赏文学。

在这两种敏感之中,对于文人,最重要的是第二种。

古今有许多哲人和神秘主义的宗教家不愿用文字泄露他们的敏感,像柏拉图所说的,他自己宁愿在诗里过生活,不愿意写诗。

世间也有许多匹夫匹妇在幸运的时会中偶然发现生死是一种沉痛的事,或是墙角一片阴影是一幅美妙的景象,可是他们无法用语言文字把心中的感触说出来,或是说的不是那么一回事。

文人的本领不只在见得到,尤其在说得出。

说得出,必须说得“恰到好处”,这需要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1. 文学为什么需要“学”?
答:因为□□□□□□□□□□□□□□□□□□□□□□□□□□□□□□□□□□□□□□□□□□□□□(不超过45字)
2. 在对待模仿与创造的关系上,文中指出了哪两种错误倾向?
答:一种是□□□□□□□□□□
二种是□□□□□□□□□□(以上均不超过10字)
3. 文中将语言文字喻为“流通到光滑污滥的货币”意在说明什么?
答:说明□□□□□□□□□□□□□□□□□□□□□□□□□□□□□□□□(不超过32字)
4. 第2自然段用柏拉图和匹夫匹妇两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答:□□□□□□□□□□□□□□□□□□□□□□□□(不超过24字)
5. 下面的说法是从第1自然段中归纳出来的,与作者观点不相符的三项是()
A. 作家在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过程中,总离不开模仿,但更不能没有创造。

B. 模仿与真正的文艺毫无缘分,因为模仿必然导致文艺成为呆板的形式。

C. 某一时代、某一民族的风尚必然会对每个作家的独特风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D. 复古常常是一种使已经变得呆板的文艺风气重新获得生命力的创造活动。

E. 中国文学的类型风格到唐宋以后不断走下坡路的原因就在于个别作家株守故辙,虽有大力也无能为力。

F. 中国文学历来崇尚传统,拒绝“拿来”,致使走下坡路的颓势无法遏止。

【试题答案】
《拿来主义》
一.
1. C(②啬sè;③髓suǐ,脑髓,在文中指运用头脑,独立思考)
2. B(B项错字有“冠”、“缘”、“孱”三个。

C. “殴”)
3. A(是,“这”的意思)
4. C
5. A
6. D、F
二.
1. D
2.(1)逃避主义(2)虚无主义(3)投降主义
3. C
4. B
三.
1. 文化的批判功能正在消失(或:鲁迅的战斗精神已过时。


文化仅贡消遣与把玩
2. 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种劣根性
3. ①国民性改造的任务远未完成,阿Q精神仍在,蔓延滋生
②应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

4. BD
四.
1. 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有它的类型的风格,这类型的风格对于个别作家的风格是一个基础(或:……这类型的风格是个别作家风格的一个基础)(注意原文“原因就在此”一句)
2. ①不模仿而求创造
②安于模仿而不求创造(文中说“不模仿而能创造,那是无中生有”,“安于模仿……只是拿呆板的形式来装腔作势”)
3. 每个字在每一个位置有它的特殊价值,丝毫增损不得,丝毫搬动不行。

(下文紧接着就有说明)
4. 对于文人,最重要的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或: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是作家特有的本领。

)(“他们无法用语言文字把心中的感触说出来……”;上文有“其次对语言文字的敏感”,这句话一直管到文末)
5. B、E、F(B项错在“必然导致”,原文说“只有安于模仿而不求创造”才会使风格成为呆板的形式;E 项之错在于“走下坡路的原因”绝非“个别作家株守故辙”;F项错,“六朝时代接受佛典”证明并非拒绝“拿来”,“到唐宋以后……”并非“历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