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临床解剖学辅导:足骨的结构与解剖学简述(doc 9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临床解剖学辅导:足骨的结构与解剖学简述包括跗骨⑺、跖骨⑸和趾骨⒁三部分。

⑴跗骨tarsus属于短骨,位于足骨的近侧部,相当于手的腕骨,共7块。

可分为三列,即近侧列相叠的距骨和跟骨,中间列的舟骨,远侧列的第1~3楔骨和骰骨。

①距骨距骨talus位于跟骨的上方,可分为头、颈、体三部。

前部为距骨头,前面有关节面与舟骨相接。

头后稍细部分为距骨颈。

颈后较大的部分为距骨体,体上面及两侧面的上份均为关节面,称为距骨滑车,前宽后窄,与胫骨下关节面及内、外踝关节面构成踝关节。

体和头的下面,有前、中、后3个关节面,分别与跟骨上考,试大收集整理面的相应的关节面相关节。

②跟骨跟骨calcaneus位于距骨的下方,前端为一鞍状关节面,与骰骨相关节,后部膨大,叫做跟结节。

上面的前分有前、中、后三个关节面,与距骨下面相应的关节面构成关节。

内侧面的前上部有一突起,支撑上方的距骨,名载距突。

③舟骨舟骨navicular bone呈舟状,位于距骨头与三块楔骨之间。

舟骨的后面凹陷接距骨头,前面隆凸与三块楔骨相关节。

内侧面的隆起为舟骨粗隆。

④骰骨骰骨cuboid bone呈立方形,位于跟骨与第4、5跖骨底之间,内侧面接第3楔骨及舟骨。

⑤楔骨楔骨cuneiform bones共3块其序数自拇趾侧数起,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1、2、3楔骨,向前分别与第1、2、3跖骨底相关节。

⑵跖骨metatarsus为小型小骨,位于足骨的中间部,共5块,其形状大致与掌骨相当,但比掌骨长而粗壮。

其序数自拇趾侧数起。

每一跖骨都分为底、体和小头三部,第1、2、3跖骨底分别与第1、2、3楔骨相关节,第4、5跖骨底与骰骨相关节。

小头与第1节(近节)趾骨底相关节。

第5跖骨底向后外伸出的骨突,叫做第5跖骨粗隆。

⑶趾骨phalanges of the foot共14块,形状和排列与指骨相似,但都较短小。

2010年临床解剖学辅导:臂丛解剖结构
臂丛的分支很多,其主要分支如下:
(一)肌皮神经
肌皮神经自外侧束发出,支配着臂前群肌和前臂外侧的皮肤。

(二)正中神经
正中神经由内侧束和外侧束各发出一根合成,支配前臂前群肌的大部分,手鱼际肌及手掌面桡侧三个半指的皮肤。

(三)尺神经
尺神经由内侧束发出、支配前臂前群肌的靠尺侧的小部分肌肉、手小鱼际肌和手肌中间群的大部分以及手掌面尺侧一个半指和手背面尺侧二个半指的皮肤。

(四)桡神经
桡神经发自后束,支配臂及前臂后群肌、臂及前臂背侧面皮肤和手背面桡侧二个半指的皮肤。

(五)腋神经
腋神经由后束发出,支配三角肌、小圆肌及三角肌区和臂外侧面的皮肤。

2010年临床解剖学辅导:耻骨联合的结构与解剖学简述
耻骨联合pubic symphysis由两侧的耻骨联合面藉纤维软骨连接而成。

上、下面及前面都有韧带加强,上方的叫耻骨上韧带,下方的叫耻骨弓状韧带。

纤维软骨中间有一纵裂隙,叫做耻骨联合腔,但无滑膜复盖,所以有人将耻骨联合算做半关节。

女性的耻骨联合有一定的可动性,在妊娠考试,大收集整理或分娩过程中,耻骨联合可出现轻度的分离,使骨盆发生暂时性的扩大。

2010年临床解剖学辅导:骶丛的解剖结构
骶丛由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与第5腰神经前支合成的腰骶干以及骶、尾神经的前支编织而成,位于骶骨
和梨状肌前面,分支分布于会阴部、臀部、股后部、小腿和足的肌肉与皮肤。

其主要分布有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骨盆腔后,经臀大肌深面至股后部,在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沿途发出肌支支配股后群肌。

胫神经为坐骨神经的延续,在腘窝下行至小腿后部,分支支配小腿后群肌、足底肌以及小腿后面、足底和足背外侧的皮肤。

腓总神经沿窝外侧壁绕过腓骨颈下行至小腿前区,支配小腿前群肌、外侧群肌以及小腿外侧面、足背和趾背的皮肤。

2010年临床解剖学辅导:骶髂关节的结构与解剖学简述
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由骶骨与髂骨的耳状面相对而构成,属微动关节。

关节面凸凹不平,互相嵌合十分紧密,关节囊坚韧,并有坚强的韧带加固。

主要的韧带是骶髂骨间韧带,位于关节面的后上方,连结于相对的骶骨粗隆和髂骨粗隆之间。

在关节的前后还分别在骶髂前韧带和骶髂后韧带加强。

骶髂关节的考试,大收集整理这些结构特征,增强了该关节的稳固性,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关节的活动,从而有利于重力通过该关节向下肢传递,以及自高处着地或跳跃时起缓冲冲击力及震荡的作用。

2010年临床解剖学辅导:颈丛的解剖结构
颈丛由第1-4颈神经前支组成。

它发出皮支和肌支。

皮支分布到颈前部皮肤;肌支分布于颈部部分肌肉(颈部深肌)、舌骨下肌群和肩胛提肌;其中最主要的是膈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它由第3-5颈神经前支发出,下列穿经胸腔至膈肌,主要支配膈肌的运动以及心包、部分胸膜和腹膜的感觉。

2010年临床解剖学辅导:肋骨解剖结构
肋骨12对,左右对称,后端与胸椎相关节,前端仅第1-7肋借软骨与胸骨相连接,称为真肋;第8-12肋称为假肋,其中第8-10肋借肋软骨与上一肋的软骨相连,形成肋弓,第11、12肋前端游离,又称浮肋。

肋骨的一般形态:后端稍膨大,叫肋头,有关节面与胸椎体的肋凹形成关节,从肋头向后外变细,叫肋颈,再向外变扁成肋体,颈与体结合处的后面突起叫做肋结节,有关节面与胸椎横突肋凹相关节。

肋体向外转为向前的转弯处叫肋角,肋体下缘内面有容神经血管经过的肋沟。

肋体前端粗糙,接肋软骨,肋软骨为透明软骨,与胸骨侧缘相关节。

第1肋骨短小而弯曲,头和颈稍低于体,肋体扁,可分为上、下两面和内、外两缘。

上面内缘处有前斜角肌附着形成的前斜角肌结节,结节的前、后方各有浅沟,是锁骨下静脉和锁骨下动脉的压迹。

下面无肋沟,前端借肋软骨直接与胸骨相结合。

第2肋比第1肋稍长,更近拟一般肋骨。

第11、12肋无肋结节,体直而短,末端钝圆。

2010年临床解剖学辅导:脑颅各骨的结构与解剖学简述
脑颅共有骨6种8块,包括额骨frontal bone 1块,顶骨parietalbone 2块,枕骨occipital bone 1块,颞骨temporal bone 2块,蝶骨sphenoid bone 1块,筛骨ethmoidbone 1块。

1.额骨
额骨位于前额处,可分为三部分:额鳞是构成前额基础的部分,两侧中央隆起成额结节;眶部是在眶和颅腔考试,大收集整理之间水平伸出的部分;鼻部位于左右眶部之间,呈马蹄铁形,与筛骨和鼻骨连接,额骨内有空腔叫额窦,开口于鼻腔。

2.顶骨
顶骨位于颅顶中部两侧,为方形扁骨,中央隆起处叫顶结节。

3.枕骨
枕骨位于顶骨之后,并延伸至颅底。

在枕骨的下面中央有一个大孔,叫枕骨大孔,脑和脊髓在此处相续。

以枕骨大孔为中心,枕骨可分为四个部分;后为鳞部,前为基底部,两侧为侧部。

枕骨与顶骨、颞骨、及蝶骨相接。

枕骨的内面:由枕骨大孔向前上为斜坡,枕骨大孔的前外侧有舌下神经管,管的两端开口,分别叫舌下神经管内口和外口。

在枕骨大孔后方有枕内嵴向后上延伸至枕内隆凸,其上方有矢状沟,两侧有横沟。

在枕骨前外侧缘有颈静脉切迹,它和颞骨上的颈静脉窝共同围成颈静脉孔。

枕骨外面:在枕骨大孔两侧有椭圆形隆起的关节面,叫枕骨髁,与环椎的上关节窝组成环枕关节。

大孔前方有隆起的咽结节,大孔后方有枕外嵴延伸至枕外隆凸,隆凸向两侧有上项线,其下方有与之平行的下项线。

4.颞骨
颞骨位于颅骨两侧,并延至颅底,可分为颞鳞、鼓部和岩部3部分,周围与顶骨、枕骨及蝶骨相接。

颞鳞呈
鳞片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沟,外面光滑。

前部下方有颧突,颧突水平伸向前,与颧骨的颞突相接形成颧弓。

颧突后端下方有椭圆形的浅窝叫下颌窝,窝的前缘隆起,叫关节结节。

鼓部是围绕外耳道前面、下面部分后面的骨板。

岩部又名颞骨锥体,锥体有三个面,
尖端朝向前内侧,岩部的前上面位于颅中窝,中部有一弓状隆起,其外侧为鼓室盖,均与耳的结构有关,靠近锥体尖处,有稍凹的指状压痕叫三叉神经压迹。

岩部的后上面位于颅后窝,近中央部分有内耳门,内接内耳道。

后上面和前上面相接处为岩部上缘。

岩部的下面对向颅底外面,外形粗糙,近中央部有颈动脉管外口,颈动脉管在岩部内侧半通过,在锥体尖处形成颈动脉管内口;外口的后方为颈静脉窝,它与后方枕骨上的颈静脉切迹围成颈静脉孔。

窝的外侧有细而长的茎突,其根部外侧可见茎乳孔,位于茎突和乳突之间。

乳突近似圆锥状,尖朝下,乳突内含蜂房状的空腔叫乳突小房,靠上方的较大,叫鼓(乳突)窦,与中耳相通。

5.蝶骨
蝶骨形如蝴蝶,位于前方的额骨、筛骨和后方的颞骨、枕骨之间,横向伸展于颅底部。

蝶骨分为体、小翼、大翼和翼突四个部分。

体部位居中央,上面构成颅中窝的中央部,呈马鞍状,叫蝶鞍,其中央凹陷,叫垂体窝;体部内有空腔,叫蝶窦,向前开口于鼻腔。

小翼从体部前上方向左右平伸,小翼后缘是颅考,试大收集整理前窝和颅中窝的分界线。

小翼根部有视神经管通过,两视神经管内口之间有视交叉沟连系。

大翼后缘是颅前窝和颅中窝的分界线。

小翼根部有视神经管通过,两视神经管内口之间有视交叉沟连系。

大翼由体部平伸向两侧,继而上翘,可分三个面:脑面位于颅中窝,眶面朝向眶,颞面向外向下。

在大翼近根部处由前向后可见圆孔,卵圆孔和棘孔,从棘孔入颅的脑膜中动脉在骨面上留有动脉沟。

体部两侧有由后向前行走的浅沟,叫颈动脉沟,颈内动脉经颈动脉管入颅后行于此沟内。

在小翼和大翼之间有狭长的眶上裂使颅腔与眶腔相通。

翼突位于蝶骨下面,由大翼根部向下伸出,由内侧板和外侧板构成,两板的后部之间有楔形深窝叫翼突窝,翼突根部有前后方向贯穿的翼管。

6.筛骨
筛骨位于两眶之间,上接额骨鼻部并突入于鼻腔内。

全骨分为筛板、垂直板和筛骨迷路三部,约成“巾”字形。

筛板为水平方向隔分颅腔前部与鼻腔的薄骨板,板的正中有向上突起的鸡冠,其两侧有多数筛孔。

垂直板呈矢状位,由筛板下面正中向下伸出,参加组成鼻中隔,筛骨迷路位于筛板两侧的下方由多数空泡状筛泡组成,叫筛窦,窦口通鼻腔。

迷路外侧面为薄骨片,参加组成眶的内侧壁,叫眶板,迷路的内侧面有两片向内下方卷曲的薄骨片,分别叫做上、中鼻甲。

2010年临床解剖学辅导:上颌骨的结构与解剖学简述
上颌骨maxillary bone左右各一块,位于面部中央,分为体部和4个突。

体部有四个面,上面即眶面,对眶腔,内含眶下管,管向后连于眶下沟,向前通眶下孔;后面对向颞下窝,又叫颞下面,其下部隆起,叫上颌结节;内侧面又叫鼻面,可见上颌骨内的考,试大收集整理含气空洞即上颌窦;前面对向面部,有眶下孔。

由前面内侧向上伸出额突,上接额骨,内侧接鼻骨,外侧接泪骨;向下伸出牙槽突,有容纳齿根的牙槽;向外侧有颧突,接颧骨;向内侧伸出水平腭突,两侧上颌骨的腭突相连接组成硬腭前部,其后缘接腭骨的水平板。

2010年临床解剖学辅导:腰丛的解剖结构
腰丛由第12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组成。

位于腰椎两侧,腰大肌的深面,其主要分支有:
(一)股神经
股神经经腹股沟韧带深面下行至股部、支配股前群肌和肌前部、小腿内侧部和足内侧缘的皮肤。

(二)闭孔神经
闭孔神经经小骨盆穿闭膜管至股内侧部,支配股内收肌群及股内侧面的皮肤。

2010年临床解剖学辅导:足骨的结构与解剖学简述
包括跗骨⑺、跖骨⑸和趾骨⒁三部分。

⑴跗骨tarsus属于短骨,位于足骨的近侧部,相当于手的腕骨,共7块。

可分为三列,即近侧列相叠的距骨和跟骨,中间列的舟骨,远侧列的第1~3楔骨和骰骨。

①距骨距骨talus位于跟骨的上方,可分为头、颈、体三部。

前部为距骨头,前面有关节面与舟骨相接。

头后稍细部分为距骨颈。

颈后较大的部分为距骨体,体上面及两侧面的上份均为关节面,称为距骨滑车,前宽后窄,与胫骨下关节面及内、外踝关节面构成踝关节。

体和头的下面,有前、中、后3个关节面,分别与跟骨上考,试大收集整理面的相应的关节面相关节。

②跟骨跟骨calcaneus位于距骨的下方,前端为一鞍状关节面,与骰骨相关节,后部膨大,叫做跟结节。

上面的前分有前、中、后三个关节面,与距骨下面相应的关节面构成关节。

内侧面的前上部有一突起,支撑上方的距骨,名载距突。

③舟骨舟骨navicular bone呈舟状,位于距骨头与三块楔骨之间。

舟骨的后面凹陷接距骨头,前面隆凸与
三块楔骨相关节。

内侧面的隆起为舟骨粗隆。

④骰骨骰骨cuboid bone呈立方形,位于跟骨与第4、5跖骨底之间,内侧面接第3楔骨及舟骨。

⑤楔骨楔骨cuneiform bones共3块其序数自拇趾侧数起,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1、2、3楔骨,向前分别与第1、2、3跖骨底相关节。

⑵跖骨metatarsus为小型小骨,位于足骨的中间部,共5块,其形状大致与掌骨相当,但比掌骨长而粗壮。

其序数自拇趾侧数起。

每一跖骨都分为底、体和小头三部,第1、2、3跖骨底分别与第1、2、3楔骨相关节,第4、5跖骨底与骰骨相关节。

小头与第1节(近节)趾骨底相关节。

第5跖骨底向后外伸出的骨突,叫做第5跖骨粗隆。

⑶趾骨phalanges of the foot共14块,形状和排列与指骨相似,但都较短小。

2010年临床解剖学辅导:耻骨联合的结构与解剖学简述
耻骨联合pubic symphysis由两侧的耻骨联合面藉纤维软骨连接而成。

上、下面及前面都有韧带加强,上方的叫耻骨上韧带,下方的叫耻骨弓状韧带。

纤维软骨中间有一纵裂隙,叫做耻骨联合腔,但无滑膜复盖,所以有人将耻骨联合算做半关节。

女性的耻骨联合有一定的可动性,在妊娠考试,大收集整理或分娩过程中,耻骨联合可出现轻度的分离,使骨盆发生暂时性的扩大。

2010年临床解剖学辅导:骶髂关节的结构与解剖学简述
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由骶骨与髂骨的耳状面相对而构成,属微动关节。

关节面凸凹不平,互相嵌合十分紧密,关节囊坚韧,并有坚强的韧带加固。

主要的韧带是骶髂骨间韧带,位于关节面的后上方,连结于相对的骶骨粗隆和髂骨粗隆之间。

在关节的前后还分别在骶髂前韧带和骶髂后韧带加强。

骶髂关节的考试,大收集整理这些结构特征,增强了该关节的稳固性,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关节的活动,从而有利于重力通过该关节向下肢传递,以及自高处着地或跳跃时起缓冲冲击力及震荡的作用。

2010年临床解剖学辅导:脑颅各骨的结构与解剖学简述
脑颅共有骨6种8块,包括额骨frontal bone 1块,顶骨parietalbone 2块,枕骨occipital bone 1块,颞骨temporal bone 2块,蝶骨sphenoid bone 1块,筛骨ethmoidbone 1块。

1.额骨
额骨位于前额处,可分为三部分:额鳞是构成前额基础的部分,两侧中央隆起成额结节;眶部是在眶和颅腔考试,大收集整理之间水平伸出的部分;鼻部位于左右眶部之间,呈马蹄铁形,与筛骨和鼻骨连接,额骨内有空腔叫额窦,开口于鼻腔。

2.顶骨
顶骨位于颅顶中部两侧,为方形扁骨,中央隆起处叫顶结节。

3.枕骨
枕骨位于顶骨之后,并延伸至颅底。

在枕骨的下面中央有一个大孔,叫枕骨大孔,脑和脊髓在此处相续。

以枕骨大孔为中心,枕骨可分为四个部分;后为鳞部,前为基底部,两侧为侧部。

枕骨与顶骨、颞骨、及蝶骨相接。

枕骨的内面:由枕骨大孔向前上为斜坡,枕骨大孔的前外侧有舌下神经管,管的两端开口,分别叫舌下神经管内口和外口。

在枕骨大孔后方有枕内嵴向后上延伸至枕内隆凸,其上方有矢状沟,两侧有横沟。

在枕骨前外侧缘有颈静脉切迹,它和颞骨上的颈静脉窝共同围成颈静脉孔。

枕骨外面:在枕骨大孔两侧有椭圆形隆起的关节面,叫枕骨髁,与环椎的上关节窝组成环枕关节。

大孔前方有隆起的咽结节,大孔后方有枕外嵴延伸至枕外隆凸,隆凸向两侧有上项线,其下方有与之平行的下项线。

4.颞骨
颞骨位于颅骨两侧,并延至颅底,可分为颞鳞、鼓部和岩部3部分,周围与顶骨、枕骨及蝶骨相接。

颞鳞呈鳞片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沟,外面光滑。

前部下方有颧突,颧突水平伸向前,与颧骨的颞突相接形成颧弓。

颧突后端下方有椭圆形的浅窝叫下颌窝,窝的前缘隆起,叫关节结节。

鼓部是围绕外耳道前面、下面部分后面的骨板。

岩部又名颞骨锥体,锥体有三个面,
尖端朝向前内侧,岩部的前上面位于颅中窝,中部有一弓状隆起,其外侧为鼓室盖,均与耳的结构有关,靠近锥体尖处,有稍凹的指状压痕叫三叉神经压迹。

岩部的后上面位于颅后窝,近中央部分有内耳门,内接内耳道。

后上面和前上面相接处为岩部上缘。

岩部的下面对向颅底外面,外形粗糙,近中央部有颈动脉管外口,颈动脉管在岩部内侧半通过,在锥体尖处形成颈动脉管内口;外口的后方为颈静脉窝,它与后方枕骨上的颈静脉切迹围成颈静脉孔。

窝的外侧有细而长的茎突,其根部外侧可见茎乳孔,位于茎突和乳突之间。

乳突近似圆锥状,尖朝下,乳突内含蜂房状的空腔叫乳突小房,靠上方的较大,叫鼓(乳突)窦,与中耳相通。

5.蝶骨
蝶骨形如蝴蝶,位于前方的额骨、筛骨和后方的颞骨、枕骨之间,横向伸展于颅底部。

蝶骨分为体、小翼、大翼和翼突四个部分。

体部位居中央,上面构成颅中窝的中央部,呈马鞍状,叫蝶鞍,其中央凹陷,叫垂体窝;体部内有空腔,叫蝶窦,向前开口于鼻腔。

小翼从体部前上方向左右平伸,小翼后缘是颅考,试大收集整理前窝和颅中窝的分界线。

小翼根部有视神经管通过,两视神经管内口之间有视交叉沟连系。

大翼后缘是颅前窝和颅中窝的分界线。

小翼根部有视神经管通过,两视神经管内口之间有视交叉沟连系。

大翼由体部平伸向两侧,继而上翘,可分三个面:脑面位于颅中窝,眶面朝向眶,颞面向外向下。

在大翼近根部处由前向后可见圆孔,卵圆孔和棘孔,从棘孔入颅的脑膜中动脉在骨面上留有动脉沟。

体部两侧有由后向前行走的浅沟,叫颈动脉沟,颈内动脉经颈动脉管入颅后行于此沟内。

在小翼和大翼之间有狭长的眶上裂使颅腔与眶腔相通。

翼突位于蝶骨下面,由大翼根部向下伸出,由内侧板和外侧板构成,两板的后部之间有楔形深窝叫翼突窝,翼突根部有前后方向贯穿的翼管。

6.筛骨
筛骨位于两眶之间,上接额骨鼻部并突入于鼻腔内。

全骨分为筛板、垂直板和筛骨迷路三部,约成“巾”字形。

筛板为水平方向隔分颅腔前部与鼻腔的薄骨板,板的正中有向上突起的鸡冠,其两侧有多数筛孔。

垂直板呈矢状位,由筛板下面正中向下伸出,参加组成鼻中隔,筛骨迷路位于筛板两侧的下方由多数空泡状筛泡组成,叫筛窦,窦口通鼻腔。

迷路外侧面为薄骨片,参加组成眶的内侧壁,叫眶板,迷路的内侧面有两片向内下方卷曲的薄骨片,分别叫做上、中鼻甲。

2010年临床解剖学辅导:上颌骨的结构与解剖学简述
上颌骨maxillary bone左右各一块,位于面部中央,分为体部和4个突。

体部有四个面,上面即眶面,对眶腔,内含眶下管,管向后连于眶下沟,向前通眶下孔;后面对向颞下窝,又叫颞下面,其下部隆起,叫上颌结节;内侧面又叫鼻面,可见上颌骨内的考,试大收集整理含气空洞即上颌窦;前面对向面部,有眶下孔。

由前面内侧向上伸出额突,上接额骨,内侧接鼻骨,外侧接泪骨;向下伸出牙槽突,有容纳齿根的牙槽;向外侧有颧突,接颧骨;向内侧伸出水平腭突,两侧上颌骨的腭突相连接组成硬腭前部,其后缘接腭骨的水平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