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特征
作者:李琳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8期
摘要:自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规模加速扩大,使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增长到2011年的26.9%,高等教育总体规模跃居世界首位。
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后大众化”阶段。
本文从大学的三大职能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高校科学定位;完善高校科研制度;发挥高校自身优势,提高高校社会服务水平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特征
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增长到2011年的26.9%,高等教育总体规模跃居世界首位。
中国教育结构从“金字塔”到“梯形”的转变,以往处于“金字塔”顶端的高等教育的人数显著增长①。
但是,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平台期”,我国已经步入了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阶段。
一、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内涵
1973年,马丁·特罗教授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导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通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划分高等教育阶段的方式是马丁·特罗教授以美国和欧洲高等教育大众化作为其理论基础,并没有涉及其他国家,也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后发外生型”的大众化发展模式。
针对这个问题,日本有本章教授提出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论,有本章教授通过考察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演变过程发现普及化阶段的到来不再单纯凭借适龄青年入学率来计算,而是许多成年人毕业后返回高校进行继续教育。
这有别于马丁·特罗教授早期预言的普及化阶段,有本章教授称此阶段为“后大众化阶段”。
自此,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论的提出引起了各国教育家的重视。
其中,我国台湾学者汤志敏教授对后大众化阶段作了全面的定义,潘懋元教授和谢作栩教授联合发表文章提出“过渡阶段”论。
都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阶段的界定与预测。
本文对高等教育后大众阶段定义为: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到一定时期,办学规模经过一段时间的急速扩张并达到一定量之后,高等教育进入发展的平缓期(平台期)。
在若干方面出现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别于马丁·特罗教授所阐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特征,在此阶段需要对发展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反思,采取有效措施调整高等教育发展对策,保证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质量。
自该时期直至普及化阶段的到来,称之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大众化阶段”。
②
二、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特征
(一)“质变先于量变”的大众化发展过程。
我国高等教育从数量上看,近些年,2001年至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15.3%、17%、19%、21%、22%、23%、23.3%、24.2%、26.5%、26.9%,从数字上反映出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速度较为平缓,仅处于大众化初级阶段;但是从“质”的方面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却存在许多问题,如规模扩张所带来的教育观念陈旧、资源供给不足、教育质量下滑、教育体制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及普及阶段才出现的。
(二)政府主控高等教育大众化。
从高校发展政策来看,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针做出了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积极稳步发展”,在《面向21世纪教育很行行动计划》的报告中,明确规定了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0年要达到15%的目标,在“十五”计划中这一目标又被提到了2005年。
实际到2002年,经过4年大规模扩招,提前按3年达到了15%的目标。
政府干预促进了我国大众化阶段的到来。
(三)高职院校发挥重要作用。
从美英日三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来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非传统成人学生教育的任务主要由高职教育承担。
因此,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应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
这一方针满足我国经济转型期对高职技术人才需求,近些年,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有能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这将加速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三、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发展现状
(一)人才培养发生结构性变化,精英教育受到冲击。
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数量上,201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9%,培养目标上,向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培养形式上,形成了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民办高等教育、网络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为补充的高等教育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高校定位错乱,贪大求全和盲目攀比心态及学校升级之风严重,功能趋同,失去特色,高校体系层次不清,教学质量差;高等教育大众化日益走向“麦当劳化”③;精英教育机构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造成教育资源分散,精英教育质量下降;民办、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受到诸多限制。
(二)科研实力增强,呈现市场化和社会化。
高校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
在我国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国家三大奖中全国高等学校共获得198项,占总数的71.5%。
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51项,占总数的54.5%。
④
我国高等教育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存在的问题却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术浮躁现象、抄袭、剽窃等学术腐败现象、学术泡沫现象极为严重;高校科研经费不足,且分配不平衡;研究人员的学术评价机制僵化;高端科研人才严重不足;科研梯队配备不合理,科研人员缺乏合作精神;后备人才不足,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出现困难。
(三)在服务社会方面上,忽视社会利益。
当前,高校社会服务的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广泛、方式更加多样。
开始为全世界服务,以多样化的服务途径开展成人教育与技术教育,高校图书馆、实验室、教室等设施不同程度地向社会开放,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建立科学(工业)园区,建立大学—企业联合研究中心,创建工程研究中心等。
但是高校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高校社会服务方向缺乏准确定位,盲目设立“公司”办“企业”,难以利用自身优势使服务效益最大化;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校的科研与社会脱离;政府对高校的协调与指导不够有力;企业对高校缺乏认知,企业接纳高校科研成果的热情不高。
为完善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发展,高校需完善发展对策,提高自身竞争力:第一,高校需进行科学定位。
高职院校应为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核心机构,应提倡“无界限化与高质量核心”的发展模式,保证多元化教育形式的基础上,保持教育质量;第二,完善高校科研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开辟多形式的资金来源渠道;第三,充分发挥高校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方面的优势,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改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加强与企业、政府合作办学;第四,完善高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三者关系。
注释:
①肖念,阎凤桥.后大众化高等教育之挑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
②杨移贻.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审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③冒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麦当劳化”[J].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2(1).
④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校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情况[OL].http:
//.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12.
[2]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教研究,2000,(1):9-11.
[3]谢安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2007[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徐魁鸿.社区学院——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呼唤与回应[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65-69.
[5]杨移贻.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审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6]姚启和.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大潮丛书高等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7]冒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麦当劳化”[J].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2(1).
[8]杨德广,张瑞田.6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J].现代大学教育,2009.(6):27-32.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