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
解析)
1.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虫豸.zhì 蜷.quán缩霓裳.(shāng)镌刻融汇贯通
B. 濒.bīn临机械.jiè 迁谪.zhé 震撼大放獗词
C. 悯.mǐn默唠.lāo叨空.kōnɡ头支票骐骥繁芜丛杂
D. 汗涔.涔cén 缄.jiān默白雪皑皑
..ái 镣铐磊拓嵯峨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及字形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
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
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
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A项,霓裳(shāng)——cháng,融汇贯通——融会贯通;B项,机械jiè——xiè,大放獗词——大放厥词;C项,唠lāo叨——láo。
故选D。
2.选择一组合适的词语填入下列横线处
(1)因为我们的许多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今天参加游行集会就是明证。
他们的自由和我们的自由是的。
(2)然而在向老人告别的灵堂里,并没有低沉的哀乐,回响在那里的却是一曲的《在那遥远的地方》。
(3)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人类遗传基因的种种奥秘。
A. 休戚相关喜闻乐见无所不为
B. 息息相关脍炙人口无所畏惧
C. 休戚相关脍炙人口无所不为
D. 息息相关喜闻乐见无所畏惧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休戚相关:是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形容彼此利害一致。
一般用于人与人或人与集体之间,而不用于事物之间。
息息相关:是指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
结合“他们的自由和我们的自由”分析,选用“息息相关”。
脍炙人口:是指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都称赞。
喜闻乐见:是指喜欢听乐意看。
修饰“《在那遥远的地方》”,选用“脍炙人口”。
无所不为:是指什么坏事都做。
无所畏惧:是指没有什么畏惧害怕的。
结合“勇气”分析,选用“无所畏惧”。
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3.下列诗句与“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B.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C.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D.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例句,“雕栏玉砌应在”——“物是”,“只是朱颜改”——“人非”,不难看出,“雕栏玉砌”和“朱颜”在词中是各有所代的,借代。
A项,“明月不谙离别苦”是比拟。
B项,“丝竹”指音乐,借代。
C项,是比喻。
D项,是夸张。
故选B。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那么陈力就列.列:队列
B. 惟.草木之零落兮惟:只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C. 匪我愆.期愆:过朕皇.考曰伯庸皇:大、美
D. 去来江口守空船来:语气助词槛.菊愁烟兰泣露槛:门槛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
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项,“列”,职务;B项,“惟”,思;D项,“槛”,栏杆。
故选C。
5.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就话强调了说理教育法的重要性。
B. 《老人与海》中“他合上两只手,摸一摸掌心。
两只手没有死,只要把两只手一张一合,他还觉得活活地痛哩。
他把脊背靠在船艄上,才知道自己没有死。
”用动作刻画了老人内心的沉着和稳重。
C.《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主要是记言,有着简练晓畅、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许多句子内涵丰富,用意深远,像“发愤忘食”“见义勇为” “五十步笑百步”“道不同不相为谋”等,至今被人们频繁引用。
D. 小说《老人与海》中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大马林鱼的强壮有力、鲨鱼的成群结队和老人的年老体弱、孤军奋战形成对比,更鲜明地突出老人性格的坚强。
(2)《论语》中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是如何回答子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这一问题的?(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老人与海》中有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请分别指出“老人”“大马林鱼”和“狮子”的象征意义。
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马林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狮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 D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3). (3) 敏而好学, (4). 不耻下问 (5). (4) 老人是人类顽强意志力的象征(或者硬汉精神的象征); (6). 大马林鱼是美好理想和追求的象征; (7). 狮子是勇敢、自信、正义(男性)力量的象征。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及名著阅读。
(1)A项,“说理教育法的重要性”错,应该是榜样教育法。
B项,“刻画了老人内心的沉着和稳重”错误,刻画老人内心的恐惧。
C项,“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故选D。
(2)(3)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罔”“殆”“耻”。
(4)解答此类题目,考生一方面需要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要求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及主要情节的把握。
考查学生对《老人与海》中人、物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的时候,要结合他们的特点及表现进行分析。
“老人”,人类顽强意志力的化身。
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真正的硬汉,他能勇敢地接受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敢于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屈不挠、顽强抗争。
“大马林鱼”,美好理想的象征。
在小说中,大马林鱼是光荣的象征。
从现实出发,一个年老体衰的渔夫能捕获到如此硕大无比的大马林鱼,本身就是一件令人荣光的事情。
但老渔夫对鱼确是无比的喜爱和崇尚,不但没有丝毫的敌意,反而将对手当成朋友和兄弟看待。
在小说的寓意和老人的心中,大马林鱼一直象征着一种理想的事物,一种美好的目标和追求。
预示着在人类漫长的旅途中,会经历种种的磨难和痛苦,但只要人们怀有坚定的信念,依靠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追求,最终一定会战胜艰难困苦,创造生活的奇迹。
“狮子”是力量的象征,对其反复强调烘托了桑提亚哥对力量的向往和对黑暗与厄运临危不惧的精神。
狮子是权力、强盛、力量的象征,更是男性的象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
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
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
影乃益瘦。
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
...归。
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
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
”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
..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
”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
是芋视乃妇也。
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是芋视乃.友也。
更闻某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
是芋视乃学也。
是犹可言也。
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
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
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
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选自《古代散文联璧百篇》)【注释】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
此指偶然相会。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是芋视乃.友也无乃.尔是过与
B. 以.污贿不饬罢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 时、位之.移人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 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弃甲曳兵而.走
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童子试”是指明清两代取得进士资格的入学考试,凡应考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又称“童子”。
B. 本文通过记叙芋老人和相国之间有关食芋一事的交往,告诫世人不要因时、位变化而忘记过去,改变本性。
C. 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是殿试,由皇帝亲对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D. 塾本是西周设立于地方的初级学校。
书塾就是私塾,一般只有一名教师,称为塾师,采用个别教学的方法,教材、学习年限不定,私塾在清代比较盛行。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2)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
(3)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答案】6. C 7. A
8. (1)为什么从前祝渡老人家的芋头又香又甜呢!
(2)老人话没有说完,相国立刻震惊并向他道歉说:“老人家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 (3)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是让老百姓养活家小葬送死者没有遗憾。
【解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代词,他的;副词,恐怕。
B项,介词,因为;介词,把。
C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故选C。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取得进士资格的入学考试”错误。
童子试是为了取得秀才(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
故选A。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何”,为什么;“向者”,从前、以前;“之”,助词,的;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连词,表并列。
(2)“毕”,结束;“遽”,立刻、马上;“谢”,道歉;“知道”,明白道理;“老人知道者”(判断句)。
(3)“胜”,完、尽;“是”,这;“使”,让;“养生丧死”,养活家小葬送死者;“憾”,遗憾;“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判断句)。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
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芋老人是慈水祝渡人。
儿子做佣工外出了,独自和老太太住在渡口。
一天,有个书生在(他家)屋檐下避雨,衣服衣袖都湿了(显得)很单薄,身影于是就看上去更消瘦。
老人请他进屋坐,(才)知道他是从县城参加童子考试后回家。
老人略微有点文化,和他聊了很久,让老太太煮芋头给他吃。
吃完了一钵,再来一钵又吃完了,(他的)肚子因此饱了。
笑道:“日后不会忘记老人家的芋头的。
”雨停了,告别离去。
十多年后,(那)书生由于考取一甲进士而做了相国,偶然让厨师做芋头来吃,(尝了尝)停下筷子叹气说道:“为什么从前祝渡老人家的芋头又香又甜呢!”让人寻访那对老夫妇,(并)用车接他们来家。
地方的文、武官员听说了(这件事),认为老人和丞相有旧交,(便)邀请相见,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老人的)儿子便不再做佣工了。
来到京城,丞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我吃的那顿芋头,今天仍要麻烦你家老太太为我再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老太太煮了芋头给他吃,丞相尝了尝,又停下筷子说:“为什么原来的芋头又香又甜呢!”老人走上前说:“都是同样的芋头,从前芋头又香又甜,不是烹饪方法有差别,是时间、地位改变了人啊。
丞相大人当年从县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
如今你的厨房里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赏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食物,哪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我还是很高兴相国您的改变仅仅止于芋头而已呢!我很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村南有一对贫穷相守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辛勤劳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之后,便宠幸妾小,抛弃他的(原配)夫人,以至于妻子郁闷死去。
这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
城东有甲乙两同学,共用一个砚台、一盏灯、一扇窗户、一张床,连早晨起来穿的衣服和鞋子都不分彼此。
后来乙先中了举人,进入官场做了官,听说甲(生活)落魄,讥笑他并不管他,交往因此断绝。
这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
还听说某某家的孩子,读书的时候,立志说他日(如果)得志,(必定)廉洁正直如古代某某,忠孝如古代某某,等到做了官后,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
这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
这还可以说得过去。
我老人家邻居有家私塾,听他的老师给弟子们讲前代的事,有将相,有卿相,有卿尹,有刺史,有太守,县令,他们有人腰佩紫绶金印,有人上下轿由仆从掀帘撩幔,(可)一旦国中动乱,外敌趁机入侵,他们就赶忙屈膝叩首迎接,惟恐落在谁的后面,竟然把祖宗的宗庙、国家社稷、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没有不等同于(这)芋头的啊。
既然这样,那么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难道就只有这一筷子之间吗?”
老人话还没说完,相国立刻震惊并向他道歉说:“老人家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给了
丰厚的礼物送他回家。
于是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
我感叹道:老人能在无意中遇到相国,一见如故,进而和他结缘,真是奇特的事情啊!不知相国如何能无愧于老人的话呢?不过,从他能够不忘怀那顿芋头看来,应该是好过那些连老人都把他看成像芋头一样的人吧!只是对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么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而感到奇怪。
难道他果真是懂得道理的人吗?或许是传闻失实呢?唉!天下有官员学者无法说得出来的见解,然而山野村夫能够说得出来,常常就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9. 《京口月夕书怀》一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0. 有人说“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一联与杜甫《登高》一诗中某一联诗意相似,请写出此联,并简要分析两联在情感上的异同。
【答案】9. 虚实结合用山风、秋夜、江气写天气之凉,这是实写,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凉,这是虚写;借景抒情借秋夜寒冷苍茫之景抒发苍凉迷茫之情。
10.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相同点:两联都表达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年老而不得归家的悲凉之情。
不同点:杜诗还流露出多病和离乡万里登台的悲怆之情,林诗多了万事不如意的郁闷这层意思,并把感情写的含而不露。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用秋夜、山风、江气写天气之凉,这是实写;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凉,这是虚写。
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旅居他乡愁苦悲凉(或苦闷、凄凉等)的心情。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结合题干提示,先写出杜甫《登高》一诗中诗意相似的句子,然后分别分析情感,比较异同。
两首诗都表现了孤独悲凉之情。
但林诗多了万事不如意的郁闷,感情含而不露;杜诗则流露了自己多病之症、独登台的凄苦。
学生需对比“异乡”“作客”,“常”与“多”等来分析。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
(2)__________________,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
(3)____________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
(《琵琶行》)
(4)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
(《蜀道难》)
(5)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______________。
(《离骚》)
(6)淇水汤汤,___________。
(《氓》)
【答案】 (1). (1)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 (2)欲寄彩笺兼尺素 (3). (3)钿头云篦击节碎 (4). (4)砯崖转石万壑雷 (5). (5)夕揽洲之宿莽 (6). (6)渐车帷裳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发”“笺”“篦”“壑”“洲”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陶罐和水晶瓶
维克多·雨果
①在遭受了一连串摧毁了她的致命打击之后,她发现自己心中只有一样东西依旧屹立不动,那便是她对那个卫队长的爱情。
②爱斯梅拉达想,连他也会弄错,也会相信那种不可能的事。
不过到底不能太责怪他,一切错处都在她。
总之,假若她能再看见弗比斯一次,哪怕一分钟,她只要一句话或一个眼色,就能使他醒悟,使他回心转意,她认为那是一定的。
于是她等待着,她希望着。
③何况那座隐藏她保护她救助她的教堂,它本身就是最好的止痛药。
它庄严的线条,它每个毛孔里渗透出来的纯洁安静的思想,使她病弱的灵魂得到安慰,使她的回忆、她的想象、她的痛苦平息下来了。
④每天,朝阳也发现她更为安静平和,呼吸得更好,更加有血色。
她又恢复了从前的性情,甚至连同她的欢乐,她对那小羊的爱怜,她那好看的扁嘴的动作,她爱唱歌的习惯,她贞洁的羞怯。
⑤偶然不想弗比斯的时候,埃及姑娘就有几次想起了伽西莫多。
她尽可能不在他送食物篮或水罐来的时候表现出太厌恶的样子,可是只要有一点点这类表情他都看得出来,于是悲哀地走开去。
⑥有一次他出现在他从来没有跨进去过的小屋门口,爱斯梅拉达正在唱一支古老的西班牙歌谣。
看见那丑恶的脸孔突然在她唱到一半时出现,她便做了个不乐意的表情停住不唱了。
不幸的敲钟人跪在门槛上,用哀求的姿势合着两只难看的大手痛苦地说道:“啊,我求你继续唱下去,不要赶走我吧!”
⑦一天清晨,爱斯梅拉达从圆形圣约翰教堂的尖顶上方俯视广场。
忽然埃及姑娘哆嗦了一下,一颗泪珠和一道欢乐的光芒同时在她的眼中闪亮,她跪在屋顶边沿,痛苦地向广场伸出手臂喊道:“弗比斯!来吧!来吧!一句话,只要说一句话,凭上帝的名义!”
⑧伽西莫多俯身朝广场一看,发现她这样深情而狂乱所祈求的对象原来是一个全身闪耀着兵器和装饰品的漂亮骑士,勒着马从广场的那一头驰过,装模作样地向一个在自家阳台上朝他微笑的夫人行礼。
可是那军官并没有听到不幸的姑娘喊他,他离得太远了。
⑨然而可怜的聋子却听见啦。
他深深叹息了一声,连胸膛都鼓了起来。
他转过身去,心中胀满了他吞下的眼泪。
忽然他拽了拽她的衣袖,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对她说:“你愿意我替你去找他吗?”她高兴得叫了起来:“啊,去吧!跑去吧!把他给我带来!我会喜欢你的!”她抱住了他的膝盖,他不禁悲哀地摇摇头。
“我会把他给你带来的。
”他用微弱的声音说。
随后他就掉过头忍住眼泪,连忙大踏步下楼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