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漆艺文化的多元生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艺术需要一个良好、宽容、多元的活体生态发展环境。

今天,日本漆艺文化的兼容并蓄,使其产生了如此可观的面貌。

究其原因,我在此仅强调二点:其一、日本文化的混合嫁接能力,好似以本土尚好的清泉,配以外来的优种葡萄,再以他方的精良技艺制造佳酿。

其二、日本人极为珍惜、保护每一种文化艺术的系统,使其保有原风貌的生态,让其发挥到最好,使其延续下去。

通过“日展”,“日本传统工艺展”,“日本生活工艺设计展”和“漆的现在性”特别展(材料与技术系列I)走马观花式的匆匆掠过,仅只点到为止,
认真研究日本的漆艺文化发展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以资借鉴,找出中国漆艺文化发展的未来之路,是本文的目的。

以此抛砖引玉,是否是有用之石,是否可以攻玉,还望各位专家、学者们的批评指正
论日本漆艺文化的多元生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漆艺实验室——周剑石
引言:
中国的漆艺文化如何走到今天,又将如何走向未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是我们的邻国,两国间,历史上有很多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包括漆艺在内。

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从当时中国先进的文化艺术和政治经济制度中学习到了自己的所需。

空海和尚从大唐带回大批经文、宝物成为了“正仓院”的重要文化财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学子远赴世界各先进国家,学习科学技术,并探索、研究我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几乎对所有国家的传统文化产业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但是在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的矛盾,却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控制。

在整个20世纪至今,特别是二战后,日本的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工业文明折衷的接上了轨,并以双轨制的并行方式运行发展,不偏不倚、相得益彰,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漆艺文化在日本也同样有其自己的多元生态,它应该是我们漆艺界深入研究的课题。

1927年,将工艺作为第四类形态的纯美术作品与日本画、油画和雕塑并列陈设展出。

既工艺作为“观赏的工艺”,可以抛开实用,任意造型的纯艺术,在国家政府主办的“日展”中被认可,确立。

1950年,日本文化财产保护法诞生,既:对在历史上、艺术上具有极高价值的工艺美术技术,由国家制定政策进行保护扶植。

1954年,人间国宝制度建立,表彰工艺匠人以及通过媒体各种各样的介绍、评论和讲解活动,促成了由日本宫内厅支持的“日本传统工艺展”。

1959年,在生活工艺设计潮流的涌动下,融合北欧斯堪的纳维亚艺术设计理念,有了工艺应该原本属于日常生活的声音,“日本生活工艺设计协会”创立,并组织了由通商产业省支持的“日本生活工艺设计展”。

1988年,在以上展览活动的基础上,随着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活跃发展,特别是作为日本当代艺术的代表“物派”的影响。

一批由东京艺大漆艺科毕业生为主的12人,在东京ISOGAYA画廊,举办了“漆的现在性”特别展(材料与技术系列I)。

从以上的年表看,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日本的漆艺文化生态多元的氛围可见一斑。

呈现了一种可以由各自相对独立见解、主张的群体组合,不相诋毁,互不干涉。

既有非常古老传统的根系脉络,也有极为新异当代的新芽血液。

今天,日本漆艺界,形成了诸如:自由抒发个人情感审美表现的所谓——“日展创作派”。

传承古典审美意境技艺的所谓——“传统工艺派”。

融入民众当代时尚生活的所谓——“生活工艺派”。

追求材料技术当代性表达的所谓——“漆艺的现在派”等多种风格、门派同时并存,共生、共荣的局面。

一、日本漆艺文化多元生态中的——“日展创作派”
“创作性”,一语道破日展工艺的特征。

“就现在的工艺而言,基本上是以明治以后,工艺=用+美的概念来定义的。

而实际上存在着以‘用’为前提,追求传统的技术、纹样、造型的传统工艺和完全把‘用’抛开,追求平面造型、立体造型的纯工艺之间的种种倾向。

日展工艺主要介于两者其间,在即保有器物性的同时,创作现代的形态、纹样和色彩。

被称其为创作工艺。

但是,不仅只此,在日展工艺中,有浓厚传统感觉和完全不顾及‘用’的平面、立体作品。

但就全貌而言,作者在追求各自自由创作之时,工艺味儿,换言之把握材料的特性,在制作中随着这一方向延伸发展着自己的表现”。

从日展主旨,可以看出其鲜明的立场。

日展创作派所追求的是在器形上,材料使用上,工艺技术的开拓上给予作者较大的自由空间去突破。

随着平面尺度的加大,立体空间的扩充,无拘无束的自由造形,凸显了日展作品的张力。

材料上为了某种表现,可以泼洒稀释剂,可以粘贴彩色金属箔片。

工艺上为了抒发情感,漆面的凹刻可以更深,漆层堆凸可以更高等等……
日展创作派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作品:
高桥節郎、东京艺术大学毕业。

1997年荣获日本文化勋章。

他的作品充分体现日展的“创作性”精神。

无论平面、浮雕和立体作品,都充满着他对生命、家乡和美丽星空的热情、向往和追求。

“运用漆的代表色彩——黑与闪光的金色对比,配以戗金的节奏,使他的作品漂逸着一种清雅的气息。

”①《梦——美满幸福的星座》
(图8),
84岁高龄的他,对童年如梦般美丽星空的追忆,使他的作品充满着浪漫的情怀。

高桥主要在平面形态作品中,展开了他对“漆工艺味”的理解,对绘画表现的阐释。

戗划过的漆面满贴了金箔和各种各样的彩色箔,使画面凭添了不少的层次。

家乡的月亮、山峦是现实的存在,人物的埴轮造型又是远古的遐想,飞鸟、天马、舞人和树木看上去又像是童话般的天真。

这是一件戗金、戗彩的绝佳之作。

铃木雅也,这位出身京都的漆艺家。

他每年奉献给观众们的作品是那样的出凡脱俗,与众不同。

初看上去,大多数人会茫然,而不知是属于什么材料、哪类作品。

造型就十分的另类,很多日展的作者恪守着“工艺味”。

在虽然夸大了的造型上,尚且保有实用器皿功能性的样式,将自己的创作性依附在之上。

如折笠光助的作
品《夕阳红》(图9)
就是一例。

虽然,黑孔可以幻化为隐去的落日,器表上的斑斑金色之光在朱砂红的映衬下,暖烘烘的晚霞之景观,迎面而来。

但是,那个黑洞是能够插花的真实
空间。

相反,我们来看铃木的《函、春之祭奠》(图10)
完全打破、超越了以往的器皿造型的束缚。

当然,如若你要在该作品上插花的话,也是可以做到的。

因为,在器表之上有几处开孔。

在其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机械代替人工的现代感和自然赋予我们的传统华彩。

作品的胎体材料是用有机玻璃完成的,其表面经毛化处理后髹漆而成。

这件作品在新材料的革新方面难能可贵,此作品的另一可贵之处,在于它传承了活跃于江户时代的“琳派”风格,全新的成型材料,流畅的线条,金粉、彩漆和光艳的螺钿所产生的强烈装饰效果,给日展的“创作性”增添了与琳派美术相联系的系谱。

三田村有纯,作为漆艺家八代传人自芳的长孙,九代漆艺家传人秀芳的长子。

单传的他自然继承了漆艺的家业。

他连续15年日展入选,现为审查员。

赴欧一年的艺术考察之后,近年来的作品,走出了单一的天体系列,而增加了欧陆建筑景观中童话世界的情趣。

《月光》
(图11)《流星划破长空的瞬间》
(图12)。

两件作品都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呼唤之声,同时,又有人类那种纯真、浪漫的童心表达。

三田村该系列作品与其说是雕塑般立体的造型,不如说更像是空间中的装置作品。

被劈开的木材表面自然的裂纹可以是苍穹中月球的表面,地球上的田野。

划过夜空的流星,星球间撞击的痕迹,色彩、肌理的大胆表现,日展的“工艺味”体现十足而又散发出了更加当代的工艺表现。

另有几位代表人物如:《砂之道》
(图13)
的作者:並木恒延(评审员)用蛋壳表现了海边的潮汐。

《朋友》
(图14)
的作者:西塚龙(无审查)用塑料薄膜、树叶、金银、螺钿等材料,用彰髹、镶嵌、莳绘等技法,童话般的造型,表现了动物间生存状态。

《韵》
(图15)
的作者:东野定治(入选)以透叠的蒙太奇式的构图,将翠鸟的时空飞翔表现的巧妙不凡。

镶嵌与照相制版的结合使用,表现了新人新作的新面貌。

日展作者人数最多,全国分布也最广,历史也最长。

从1907年的文展到帝展、新文展到日本全国美展最后定名为“日展”至今。

令我们需要研究的是,日本竟在1927年的时候,将工艺作品纳入日展第四科的部门,每年11月03日起至新年的一月,日展在东京都美术馆展开后,到日本各地巡展。

我国5年一次的全国美展是否也可以借鉴。

二、日本漆艺文化多元生态中的——“传统工艺派”
1954年,《日本传统工艺展》制定了自己的主旨——“在我国,有世界上卓绝的工艺美术传统,其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本质不变,永不停息的向前发展是其本来面貌。

但是,传统工艺并非恪守成规简单的模仿古典技法。

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和责任是如何将传统工艺作为严格训练的基础,在不断传承古典技法的同时,创作出属于我们时代的新作品”。

简短的文字,并非口号。

既批判了简单的模仿,又提出了严格的训练,引出在不断传承的同时,创造与时俱进的新作。

那么,日本人又是如何实践的呢。

日本传统工艺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松田权六,是日本战后漆艺界被评定为“无形文化财产保持者”既“人间国宝”的第一人。

他还是“日本文化功勋奖章获得者”。

可谓双奖得主。

他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当时的东京艺术学校)。

25时的毕业创作——《草花鸟兽纹小手箱》被学校收藏。

成为了现在大学美术馆的镇馆作品。

他以在动物园为邻的艺大之便,常去观察、写生动物的生活习性。

该作,表现了雄狮吼叫后,众小动物狂奔的场面。

运用了在未干时金莳绘表面上的刻画与螺钿腐蚀的新技法。

(图1)
松田作品总能给人为之一振的精神力量,恐怕是他人难以达到的。

那恐怕就是美学家们常常提及的,画如其人,字如其人,作品如其人吧。

寺井直次,他有幸师从松田权六、六角紫水等日本战后第一代漆艺大师们。

与松田同乡的他,成长于工艺和时尚之都的金泽市。

东京艺大毕业后,主动到一家金属研究所工作,为的是研究解决如何用金属胎代替从日本出口的木胎漆器,因干湿变化而导致变形的问题。

他先用油粘土创作出最早的器型,再制成木胎,请钣金工依木胎用铝板成型,经硫酸电解水的腐蚀,浸生漆褙裱牛皮、麻绳等工艺后,髹漆蒔绘。

作品:《双鹤镶贝壳嵌鹌鹑蛋壳蒔绘香盒》。

(图2),家乡的白鹤、鹭鸶,湖泊、田园风光是他作品的母题。

其作品与他的老师相比更显出一些简约、轻松和优雅以及一种绘画的意境美。

因其在漆工艺上的,特别是蒔绘上的突出贡献,成为了这一领域又一位“人间国宝”。

田口善国,他并非东京艺大出身、但他的成就卓著,也成为了“人间国宝”。

师从松田权六学习漆工艺之后,又师从奥村土牛学习日本画。

他活跃于传统工艺展,屡获奖项。

受聘登上了艺大的讲坛。

他的学生很多成为了今天日本漆艺界,特别是传统工艺派的新锐。

他的作品注重大胆的设计。

芦花,秋草,鱼儿、猫头鹰等,都在他的作品中一一登场。

他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小型作品,也有大型的家具和耐人寻味的漆画大作。

作品
《日食蒔绘堆凸盒》,
(图3)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一件。

深不见
底的盒内黑髹,配上两只猫头鹰,凸显了日晖被遮住后的黑暗印象。

以上三位都已故去,他们的作品散发出的生命力,却仍然激励着后来者。

大场松鱼、出生于金泽涂师之家,在石川县立工业学校图案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随父宗秀研习漆工艺基础。

1943年起2年时间,作为金泽市县外派遣实业实习生,师从松田权六。

在东京西武美术馆,观看他的个展时,得到了一张名副其实的“名片”,真就是长方形卡片上四个大字,别无其他。

这个金泽人。

紧随松田、寺井其后,也成为了漆艺蒔绘领域的“人间国宝”。

怪也,到底是工艺的都市,人才济济,漆艺人才济济,“人间国宝”之才也济济。

他人清瘦,嗓音沙
哑,秀雅装束。

其作品却漆润色饱,光鲜亮丽,有朗朗作声之感。

观其作品,会令观者瞳孔放大。

他用材极其精良,且昂贵,几乎件件作品都有纯金片。

材料的份量感,富足感,一望而知。

仍然硬朗的他,九十高龄时,还到过中国的新疆。

他与法国NASHI市DONGMO公司合作的作品《光彩花器》,
(图4),法国NASHI市是一座玻璃之都,
与有漆艺重镇之称的金泽市结为友好姊妹城市十周年纪念时,请大场与该市合作一件玻璃髹漆莳绘作品。

他机敏地的在玻璃表面上喷砂出了一条带形,施以朱漆后,卵壳、螺钿、金片粉等,一条友谊的纽带像是从日本姑娘的腰间飘然而至。

十分完美的构思,双方精良的制作。

NASHI与金泽,玻璃之都与漆艺之城,姊妹都会的友谊之花,在此绽放。

前史雄、长期执教于轮岛的“漆艺研修所”。

通过前史雄的作品,可以看到,日本人是用月牙形刀,来剔漆的表层,在毫米之内。

沈金盒《花开》
(图5),俯视樱花树的构图,随树干生长的花
簇,留出了几条黑的空隙。

垂下去的空间余黑,让人产生在花下渡过美好时光的遐想。

满开、半开含苞欲放的花儿,闪着银光,月光下赏花的意境溢于言表。

沈金工艺的精悍表现,使他成为了一位漆艺沈金界的“人间国宝”。

增村纪一郎、2008年底,67岁从东京艺大退官的他,获得了无形文化财产保护者——“人间国宝”的光荣称号。

当时,我正访日,安排了时间前往祝贺。

他的夫人、女儿也在,聚集了有近二百多人。

其实,这是东京艺大与日本漆工协会同事、同行们及其学生们,友人们和粉丝团,组织的活动。

通过此举,漆艺界同仁互相勉励,更为勉励新人一步步上进。

每人交上一份费用,站立式的自助餐加酒水,大家相互交谈。

主持人适时安排来宾讲话,长辈,同辈和小辈的代表分别上台,当正在读艺大硕士研究生的增村纪一郎之女发言时,颇有老一辈将接力棒传
给小辈的意味,在场的人们,频频鼓掌,发出鼓励的喊声……增村的父亲,增村益城也是“人间国宝”。

日本人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从一个人、到一个家族、又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传承着、发展着他们的民族漆艺文化。

增村纪一郎与父亲都是以髹漆工艺为主攻方向,摘取“人间国宝”桂冠的。

纪一郎的作品在漆面处理上更为讲究质地含蓄,丰富,而删去不必要的琐碎细节,从而取得了,沉稳,朴雅,大度的造
型美感。

《夹纻胎酒器》,
(图6)
虽然用了金箔,却尽量的压低明度,使其有视觉冲击力,但又不那么张扬。

而是隐隐的发射出强大的力量。

他的作品,越看越要看,越发感觉到是那样的温暖。

他在传统工艺展中略有些在漆膜表面处理上的突破。

使作品不显得那么冰冷。

小椋范彦,现任东京艺大副教授。

在艺大本科、研究生六年中,逐渐对漆艺感兴趣。

在选择漆艺专业的4名男同学里,他是唯一师从田口善国学习传统漆工艺的一个。

毕业后赶上有到田口门下做嫡传弟子的机会。

从此,他经历了比在艺大时更为严厉的工艺训练,严师门下出高徒。

从此,他一步步的成长为日本传统工艺展的新秀。

通过做田口的助手,他积累了很多一般漆艺学子难以体验到的丰富经验。

如:参与日本国家重要文化遗产,中尊寺的保护修复工作,对螺钿的材料特性、工艺技术的手段、方法和在漆艺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力,他都受益匪浅。

他运用螺钿如同中国云南画派在宣纸背后下功夫一样。

他在螺钿的反面贴金银粉箔,涂彩色漆。

《夹纻螺钿蒔绘红白梅花纹饰盒》
(图7)就是运用了在螺钿正反面大做文章的范例之作。

关于日本漆艺多元生态中的——“传统工艺派”,仅此举出以上数人之例。

其实,在日本这一派的人数很多。

如:音丸耕堂(雕漆“人间国宝”已故)、矶井正美(雕填“人间国宝”)、太田俦(KINGMAキンマ“人間国宝”)、室濑和美(蒔绘“人间国宝”)。

另外还有:田口义明、林晓、筑地久弥、冈村康子、向井武志、水上修等等。

实际上如果你有机会到日本去,找机会再去观看“日本传统工艺展”的话。

您会看到比我介绍的要多的多的传统工艺派的优秀漆艺家。

他们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善用美材,巧施工艺的认真态度和表现能力,能使你看的目不暇给,流连忘返……
“日展”作家的作品,虽然有“工艺味”。

但因纯艺术趣味的追求。

难以成为实实在在的日常所需。

那么,传统工艺派追求古典美的极致,精益求精。

不免也与日常生活使用的漆器距离甚远。

故而,追求日常起居实用“生活工艺设计派”的主张,就成为了以上两者的补充,显得尤为重要。

三、日本漆艺文化多元生态中的——“生活工艺设计派”
“日本生活工艺设计(CRAFT)展”。

从1959年到今年已经有50年的历史。

现为社团法人组织,建立了日本生活工艺设计协会。

该会,既不与“日展派”同流,更不与“传统工艺派”相同。

柳宗悦,“民艺的趣旨”得到了“生活工艺设计派”的借鉴。

“……如同我们生活的伴侣,身边可以依赖的真实存在,且让生活感到踏实,越使用越感到亲切的才是民艺应有的德性。

自然的、简约的、质扑的、结实的、安全的是民艺的特色。

”这些文字启发了、支撑了“日本生活工艺设计(CRAFT)展”。

日本众多的漆艺产地也是该展览团体的支持后盾。

真正重视“工艺=用+美”中的“用”之功能,是该派的宗旨。

把人的视、听、触、味和嗅都纳入于桌子、椅子、碗、盘和筷子的设计产品中,人可以全方位的享受美感。

近几年来,该会的革新理念——“梳风沐雨”。

意旨:融入到今天的生活,坚持“生活工艺设计”的的人文精神,尽量去改变工业社会带来的“唯物主义”的滥觞。

“生活工艺设计派”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作品:
大西长利面对墙上一件浮雕作品说:他的题目叫“吻”。

一米见方的全红色通髹,简约到极点,仅一条刻凹下去的斜面。

一种热烈,火焰般燃烧的、赤诚相容的情感,从作品的每一个部分扑面而来。

一件装饰品,起到了一种从形式到色彩烘托环境氛围的主角。

斯堪的纳维亚式的简约,又与周边环境协调适宜。

它是架上的画?浮雕?都不是。

是设计,是环境中的点睛之作……这是他的早期作品。

大西情系东方,喜爱中国,组团来中国有20多次,为考察漆艺文化的源流。

蜀地山中的漆树林,杨子江畔的漆艺博物馆,漆艺教学的重点大学、清华美院、四川美院和中国美院,漆艺产地的龙头重镇福建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这件《朱之器》,是他90年代访中
(图16),回来后的许多强烈感受之一。

典型的“生活工艺设
计”作品,功能明确注水或注酒器,腹中凹陷是人体工学的体现,在视觉上与口有了形式上的呼应,像是小鸟在张嘴吸气,或者还可以发出声音。

这一拟动物化的仿生造型,是在楚文化的大量漆器出土文物中得到了启发。

下面一件《夹纻朱髹漆器》
(图17),与上一件可谓异曲同工。

有机的自然形态,悠
游自在的,好似可以随风而动。

器口的内向曲线。

内行人都会懂得,那是“生命线”,那是“生命口”。

实用的器物,是与上帝创造的自然体同样的有灵性从其本身散发出一种真实存在的美感力量,它们本身就能够诉说出铿锵有力的美。

而无需添加任何多余的装饰,他的形状就是装饰,他的朱髹就是装饰。

朱漆不文,中国古人的智慧依然发射出光辉。

把人的视、听、触、味和嗅觉的五感,纳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大西是这样追求的。

漆面在“视觉上”有养目光泽,麻布胎在“听觉”上的轻缓柔和,器表在“触觉”上的润泽温暖。

人的味觉与嗅觉相通,称联觉。

记得在读研期间协助大西办的个展名为“漆的空间”。

在其中我嗅到了漆的清香恐怕这就是大西先生的隐喻吧。

本间幸夫
日本立教大学中途退学的他,从师木艺雕刻家柴崎始。

接触到了茨城产的日本生漆后自己亲自练黑漆。

1982年师从髹漆人间国宝赤地友哉。

8年后就在日本最为高档的百年老自号三越本店举办个展,是植根于日本民间的一位很出色的“生活工艺设计派”的活跃人物。

他是我在日本毕业后,由大西的介绍,接触最多、最深的一位真正的专业漆艺家。

之所以这样说:他没读完大学立志做个体户,是为了不愿像芸芸众生那样去打卡上班。

我在东京都中央线的狄漥站附近找到他的住所和工房时,正遇夫人在奔驰车前,晾晒衣服,楼上儿子与一位略有残障的助手在有条不紊的工作。

几隅不大的隔间,合理的将辘轳房、设计谈话室和由一个两
边开门的荫房隔开的中涂室和上凃室。

就是在这里,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着,工作着。

日本人称这样的人为,专业者。

是的,凭此而得饭碗者也。

他的作品也实实在在,没有虚的。

柳宗悦的理念在他的工房体现的彻头彻尾。

见似拙笨确结实,少有雕琢确已满足使用。

真正做到了:“如同我们生活的伴侣,身边可以依赖的真实存在,且让生活感到踏实,越使用越
感到亲切的才是民艺应有的德性”的民间艺术的真髓。

《米酒钵》
(图18),斫制的刀斧痕迹,木材的纹理,外撇的钵足,朱髹的光泽,端丽大方而有力,敦实而牢靠。

开口部的光滑与手捧部分的棱面,使用功能的考量尽在其中。

林宏(19)
他是更为年轻一代的日本漆艺家。

现在东京艺大担任的教学任务就是“生活工艺设计”的内容。

日本全国的漆艺文化的多元生态同样也在东京艺大以同样的方式活态的存在。

在同期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三人梯队中,一般是三派轮流坐庄。

这样的巡回下去,在人事制度上与社会上的漆艺文化生态保持同步,恐怕是日本的特色。

林宏就是新近作为一位“生活工艺”设计的新人,走马上任的。

他在艺大读书时,是我的学弟。

老实少语,规矩的在旋床工房,旋制他的毕业创作,那是一批生活用品,很有中国少数民族味道的酒具。

日本人进入了现代化、生活在大都市,相反却憧憬古朴原始状体的生活方式。

这其中有民族性在,恐怕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势必要回归……他的一件参加“从河姆渡走来”——2007第二届国际现代漆艺展的作品,是很典型的生活工艺设计作品。

《木胎朱髹小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