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川越市一番街历史地段保护范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川越市一番街历史地段保护范例
作者:焦怡雪
刊名/书名:北京规划建设
期号/出版日期:200402
川越市概况
川越市位于崎玉县中部偏南,距离东京市中心约40公里.是大东京地区的一个卫星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辖区面积109.16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0万人,人口密度为2996人/平方公里。
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历史上川越市受到了江户文化的深刻影响,保留下来许多江户时代的文化遗产、历史古迹和风俗传统,素有“小江户”之称。
由于东京及周边历史文化遗产在1923年的大地震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中毁坏殆尽,在研究日本古代文化时,川越市的文化遗产便具有了重要的价值。
川越市保存下来的旧城下町、传统的藏造建筑(仓库式店铺建筑)表现了当时发达的商人文化。
在那里,江户、明治、大正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样式都有留存,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街区景观。
而川越市内的一番街商业街最集中地体现了其典型的传统风貌.沿街两侧有很多保留完好的传统建筑,主要为商业店铺,著名的“川越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地区”就是以一番街为核心的历史地段。
由于在首都经济圈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深厚的历史传统及独特的城市风貌,川越逐渐受到各方人士的关注,甚至出现了“川越学”。
同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每年超过350万人次,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川越市一番街历史地段的保护
川越的历史景观以一番街商业街历史地段为代表。
一番街位于川越车站以北约2公里处,是旧城下町地区的一部分。
从1960年代起,由于川越新车站和其附近的商业中心的建成,原有的城市中心商业区从旧城下町的北部市街地开始向南部的新区转移,传统商业街的地位逐渐被削弱。
在旧城下町地区,由于人们开始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古老的店铺建筑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建设项目转向住宅建设。
同时,为了商业开发的利益,住宅倾向于向高层化发展,传统的街区景观开始发生变化。
1965年,专家们首次提出了关于川越历史建筑保存的问题,此后,对藏造建筑和历史地段景观进行保存的呼声渐高。
昭和40年代(1965~1974年),川越开始了街区景观保存运动。
地区居民进行了反对破坏以藏造店铺建筑为代表的历史建筑的活动,日本建筑学会关东分会完成了《历史街区保存规划》的提案报告,川越青年会议所也进行了相应的活动。
1975年,日本进行了全国范围的“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地区对策调查”,历史保护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对保护不利的因素,如在街区附近建成的高层公寓就给街区景观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1970年代后期,居民就曾发起反对在一番街附近建设高层公寓的活动。
此后,居民们普遍形成了对街区环境的危机感和对商业活力衰退的担忧。
因此.1983年成立的“川越藏造建筑学会”发起了“一番街商业街”复兴活动,并逐渐形成了“借助街区景观保全来恢复商业活力”的理念。
一方面要健全日常商业活动并恢复其活力,另一方面要保存传统藏造店铺建筑的特色街区景观,以提升整个街区的环境质量,并寻求实现生活工作一体化的可能性。
此后,由一番街的店主们提出的“社区·商业中心”的构想,获得了川越一番街商业协同组合(类似商会的行业组织)的认可和支持,并开展了“川越一番街活性化典型事业调查”活动。
1987年4月,在此基础
上缔结了《川越一番街街区建设规范及相关协定书》,并成立了名为“街区景观整治委员会”的民间组织。
1988年,委员会确定了《街区建设规范》,开始帮助并指导店铺的建设和改造工作。
1989年,政府开始进行被统称为“历路事业”的道路改造工程,于平成四年(1992年)完成了一番街的电缆入地工程,街区景观大大得到改善。
并对一番街的交通流量进行控制,将人行道与车行道分离开来。
此外,从街区景观整治角度,对原有城市规划中的道路红线进行了修改,缩小了红线宽度,对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也重新进行了讨论。
1997年,旧城下町的11个町内会成立了联合组织,共同进行街区景观的保护工作;1998年6月,由文化财保护课制定了《川越市川越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地区保存条例》,从城市规划角度确定了保存地区的范围和相关要求;1999年12月,川越市以一番街为中心的历史地段被划定为国家重要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地区。
民间团体所起的作用
川越市传统街区保护工作已经进行了近40年,尤其是从1980年代开始,市民的保护意识不断加强,成立了各种民间团体,积极推动传统街区的保护和整治工作。
此后,政府也逐渐形成正式的条例来对街区建设加以管理。
二十多年里,有三份文件对街区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即1986年由川越一番街商业街活性化典型事业推进委员会所做的《川越市一番街商业街活性化典型商业报告书》、1988年由街区景观整治委员会制定的《川越一番街街区建设规范》及1998年开始施行的由政府制定《川越市川越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地区保存条例》。
值得注意的是,前两份文件都是由民间团体完成的。
到目前为止,川越一番街、银座街等的街区景观整治、抵制街区附近高层公寓的建设、增强街区商业活力、建立“街角博物馆”等各项活动,都是从市民当中发起并开展起来的。
其中,民间团体(如藏造建筑学会、一番街商业协同组合、街区景观整治委员会、旧城下町地区自治会联合会等)更是在宣传教育、制定规范、金融信贷、指导帮助整改项目、组织居民活动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有效推动了街区发展和景观改善。
在这些民间团体中,参与者并不局限于一番街街区的居民,还有来自其他街区的川越市民、相关政府部门、大学的专家学者等各方的参与,共同推动了川越历史保护的进程。
前面介绍过的街区景观整治委员属于民间组织,他们在1988年制定的《一番街街区建设规范》并不具有法律约束效力,而且在规范中也没有制定罚则,也就是说违背街区建设规范的建筑行为并不会受到处罚。
但在1998年政府制定的《川越市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地区保存条例》实施之前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这一规范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一番街传统街区的风貌和景观,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政府保护政策的出台。
究
其原因,首先在于这是一项由居民发起的活动,保护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委员会成员是由居民选出的各方代表,规范条款也获得了绝大多数居民的认可和赞同,因而居民在进行新建、改建房屋时会自觉地遵守规范。
另一方面,日本是一个很注重脸面和声誉的民族,在保护思想占绝对优势的社区中,出于对舆论的考虑,人们也会相当注意不与大多数人的行为标准相违背,在这里舆论真正发挥了监督的作用。
此后,川越市政府制定的《川越市川越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地区保存条例》中对于传统建筑物的定义也很值得注意,认为”只有在建筑年代或建筑样式方面得到确认具有保存价值,同时获得其所有者同意的建筑物可以被划定为是传统建筑物”。
可以看出,政府对居民意愿的尊重,而并不使用强制的行政手段,传统建造物在确定下来后更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地保护。
川越市老城中心的景观改善也波及到更大的范围,整个川越市中心商业区都受到了影响,在街区景观、车站改造、停车场建设、道路改善、电缆入地等方面进行了整治,全市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结语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公布了3批共99座历史文化名城,并设置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文化保护区。
但由于这项工作长期以来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面对众多的保护对象,在人力和物力上难免出现捉襟见肘、顾此失彼的局面。
同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同于其他城市开发项目,更多侧重于社会和环境效益,不宜交给追求经济利益的开发商和企业进行运作。
日本在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鼓励民间团体介入历史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观念和体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对日本历史环境保护中民间团体的介绍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番街的传统节日活动
一番街的标志性建筑
一番街街景
一番街传统藏造建筑
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