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要求
一、通读课文,了解马克思在科学领域和革命实践两方面的伟大贡献,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和深刻内涵。

二、理解文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领会作者讲话的思路,把握文章严密的论证结构。

三、通过动情诵读、品词品句等方法,理解恩格斯在客观评价中饱含的浓烈思想感情。

课文分析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与世长辞,3月17日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为马克思举行的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讲话。

1844年,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巴黎相识,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为他们的共同事业”,他们在共同参加革命实践、创立共产主义科学理论的历程中,建立了真挚、深厚的友谊,成为最亲密的战友。

对于马克思的了解,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最哀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的洞察,最深刻的也莫过于恩格斯。

因而,在悼词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对马克思为无产阶级做出的伟大贡献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颂扬。

在讲话中,恩格斯追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表达了自己无比沉痛的心情。

在回顾马克思非凡的一生时,恩格斯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作为科学理论家和革命实践家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深刻地指出马克思的逝世对“欧美战斗者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所产生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形象地展现了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追求真理而斗争的高尚人格,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们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深切的悼念。

本文是一篇悼词。

悼词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交代逝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和逝世时的情况;第二部分介绍逝者的生平,并评价其一生的业绩;第三部
分表达对逝者的悼念之情,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号召。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叙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逝世时的情景。

恩格斯用讳饰的手法,将马克思的逝世委婉地表述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表达了恩格斯不愿说、不忍说的悲痛心情以及为马克思安详地逝世而感到的某种程度的安慰。

破折号领起的“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一句话,反映了恩格斯内心的巨大矛盾与悲痛。

他希望马克思是暂时地像往常一样地“睡着”,不希望、不愿意想到并且说出“永远地睡着了”。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评价马克思一生的功绩。

这部分先总述,然后分述马克思在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的伟大贡献。

第 2 自然段是这部分的总述,通过两个“对于”说明了马克思逝世所带来的巨大损失。

前一个“对于”从革命斗争实践的角度说,领起下文第6—7段;后一个“对于”从科学理论创造的角度说,领起下文第3—5段。

第3—5自然段介绍马克思在科学领域的贡献。

主要论述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第3自然段介绍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一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通过与达尔文发现进化论对于自然科学发展的贡献类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对于社会科学发展的意义。

恩格斯先说发现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后又说这一发现只是“简单事实”,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表明这个规律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显示出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将“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和“简单事实”对举,说明这个规律此前没有被发现,反证出马克思的思想十分敏锐。

人们意识到,马克思第一次带领我们发现人类历史上这一简单的事实真相,而此前,人们一直处于被蒙蔽的状态,马克思这一发现的开创性意义也就呈现出来了。

第4自然段主要说马克思还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

用“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对比,说明他的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

第5自然段颂扬马克思的功绩不是一一列举事实,而是采用概述的方式,在前面两个发现的基础上,用“都”“很多”“任何”“不是浅尝辄止”等词语说明了马克思在其他领域,甚至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发现。

这一段虽无具体事实,却能
使我们认识到马克思研究的范围之广、领域之多、成绩之显著。

第6—7自然段介绍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

第6自然段是过渡段,由介绍马克思在革命理论领域的贡献,过渡到介绍他在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

特别指出了马克思对科学的认识: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第7自然段论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以“首先”突出革命实践是马克思最主要的业绩。

这一段总结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包括在宣传、组织等方面的斗争,并用“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来评价马克思的革命精神,歌颂马克思从事革命斗争的非凡气概、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辉煌成果。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

第8自然段运用一组对比,用敌人对马克思的恨和战友对他的爱对比,用“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与“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对比,说明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这段中用一个比喻句,说马克思把敌人的诽谤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形象地展现了马克思的恢弘气度、广阔胸怀和无所畏惧的战斗风格。

第9自然段是这篇讲话的结尾,简短有力,富有号召力。

课文的表达技巧是:
1.论述精要,观点鲜明
作为19世纪最杰出的思想家的学说体系,马克思的学术理论的内容极其丰富;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伟大导师,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有着十分广泛的领域。

对此,恩格斯在讲话中用很短的篇幅进行了全面而精要的论述,显示出作者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2.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本文的中心是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而这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建无产阶级理论,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文章第二部分“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中的两个“对于”来阐发的。

这篇悼词的主体部分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在总说中,论述马克思的贡献先说对于革命,后说对于历史科学,主次分明;在分说中,先说对于历史科学,后
说对于革命实践,由轻到重。

以马克思的科学理论成果做铺垫,以“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来突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强调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

讲话中的承递性语句增强了逻辑性,如第3自然段开头的“不仅如此”,引出马克思对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第5自然段开头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由此转折,介绍马克思在其他学术领域的发现。

第8自然段开头的“正因为这样”承上启下,以敌人对马克思的恨和战友对他的爱对比,显示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第6自然段是过渡段,由介绍马克思对革命理论的贡献,过渡到介绍他在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

3.语言准确、精练,感情深沉、含蓄
恩格斯为马克思致悼词,不单是为了寄托个人的哀思,更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准确评价马克思的思想和事业,教育和鼓舞战斗的无产阶级和革命战友。

这就决定了他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悲伤却不消沉,沉痛而不压抑。

如开头说自己离开马克思“还不到两分钟”,表达出未能守候在马克思身边的极大遗憾,而“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委婉地表达马克思的逝世,“永远地睡着了”既是对“睡着了”这一委婉表达内涵的解释、说明,更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悼念之情。

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议论性悼词。

作者极其简洁地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对历史科学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马克思无限的崇敬、爱戴和深切的悼念之情。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铭记马克思的英名和业绩,理解伟人的思想与实践对于推动历史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可先简要介绍马克思的生平,以及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战斗友谊。

然后,研习课文,梳理文章内容,概括马克思的主要贡献,引导学生关注马克思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和人生价值。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而又复杂的感情,获得认知的深化,情感的升华。

恩格斯这篇著名的讲话,从内容上看,是一篇议论文。

文章的主体部分先提出中心论点,概括指出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再展开论述,以理论分析和客观事实加以证明,论述精要,逻辑性强,体现了典范的议论文论证结构的特点。

教学中应带领学生通过寻
找承递性的语句和过渡性的句段,理解马克思的科学研究与革命实践之间的关系,分析恩格斯的讲话是如何紧扣中心论点分别从“对于历史科学”和“对于革命实践”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从而理解文章缜密的论述思路。

建议安排2课时。

首先,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并用文中的语句回答:(1)作为科学家,马克思有哪两项最主要的发现?(2)作为革命家,马克思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让学生懂得首次阅读一篇文章时应从整体阅读开始。

其次,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组织课堂研讨:一是梳理文章结构,列出内容提纲;二是领悟文章内容,抓住较难理解的语句、段落,深入分析,引发思考,以达到全面、准确地理解这篇讲话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感情的目的;三是体会文章的表达技巧。

可以让学生分别找出文中议论、描写、叙述、抒情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如开头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叙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描写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其中流露出恩格斯无比沉痛的心情。

用议论方式阐述和评价马克思的革命贡献和科学发现,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采用叙述方式表达,而抒情则贯穿在整篇文章中,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热情赞颂。

虽然《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篇幅不长,然而由于语言简洁,论述精要,内容涉及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内涵丰富,对学生来说,理解课文的内容有一定难度。

教学中应遵循阅读的规律,引导学生从把握文章内容入手,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文章起承转合的脉络和行文思路,通过反复诵读并揣摩重点语句,品味语言,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感受文字的韵味。

参考资料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

1843年迁居法国巴黎。

中学毕业后,先后入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历史学和哲学。

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

当时,英法两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法国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震动了整个欧洲。

就在这样的历史时代,1844年9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见(恩格斯于1820年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城)。

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

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

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1847年,他们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草拟了该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

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在第二国际成
立后才称第一国际),奠定了国际组织的基础。

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他的最伟大的著作《资本论》就是这方面研究的结晶。

作为马克思伟大事业的终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1895年8月5日因病逝世。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二、马克思的晚年
由于俾斯麦实施“非常法”来反对社会主义的德国工人运动,马克思往卡尔斯巴德温泉(那里的疗效很好)去的通路给切断了。

1878年以后,他的毛病又多了起来,日益使他的工作难以进行。

然而,马克思是决不会向疾病屈服,向疼痛投降的。

他在这一方面,也是个战斗者,直到临终为止。

只要健康有一点点好转,他就坐在那里紧张地工作,一心想把《资本论》第二卷脱稿。

但是他的头痛得几乎不能忍受,咳个不停,还有神经炎和一阵阵的头晕,使他工作不下去。

这是长达几年之久的沉着的但是英勇的斗争。

恩格斯后来发现,他在哪个时期写的手稿,“相当多地留下了他同折磨人的疾病进行顽强斗争的痕迹”。

(恩格斯:《<资本论>第二卷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8页。

)尽管孜孜不倦,他还是没能把《资本论》第二、第三卷完成付印。

1881年秋天,由于焦急和失眠,体力消耗过度,马克思病倒了。

他患的是肺炎,有生命危险。

他这次大病之所以能够痊愈,全亏爱琳娜和琳蘅﹒德穆特的悉心照顾。

1881年12月2日,燕妮长眠不醒了。

这是马克思从未经受过的最大打击。

他连送葬都没去成,因为医生看到他身体太虚弱,不许他参加在海格特公墓举行的葬仪。

恩格斯致了墓前悼词。

卡尔﹒马克思克制不了丧偶的悲痛。

燕妮逝世的那天,恩格斯就说:“摩尔也死了。

”(威廉﹒李卜克内西:《忆马克思》,《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76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这句话说得再确切也没有了。

可是非常强烈的生存愿望,使他又振作起来。

可恶的疾病损害了他的工作能力,他要战胜疾病。

他接受了医生的劝告,在后来的几个月里,就到气候温和的地方去休养。

起先他到怀特岛的文特诺尔去,1882年春天到阿尔及尔。

……即使在这样的日子里,这个重病号还在利用任何机会搜集新的资料。

在阿尔及尔,他发现女婿龙格的一
个朋友,能够向他提供有价值的详细材料,向他介绍殖民主义者是以何等狡猾残酷的手段压迫阿拉伯人的。

他还打听来自远方的关于欧洲工人运动的所有消息,并且继续同恩格斯交换意见——现在又以惯用的通信方式来进行了。

到阿尔及尔以后,他的健康状况并未好转。

接着到法国南部小住,也不见好。

只有到巴黎近郊的女儿燕妮家而且在夏末又到瑞士去以后,马克思的身体才慢慢地复原。

10月份,马克思回到了英国,这时体力已经增强些了。

他又想继续写《资本论》,并且还要给《社会民主党人报》撰写几篇文章。

然而好景不长,为了避开伦敦11月的浓雾,马克思又到文特诺尔去了,可是这个冬季,那里的气候潮湿寒冷,他感到十分苦恼。

卡尔﹒马克思回到了伦敦。

起先患支气管炎,接着并发了喉头炎。

于是他又卧床不起了,只能吃流质,达几星期之久。

2月份,肺部出现了脓肿现象。

3月份,看来大有痊愈的希望,最严重的症状几乎已经消失。

然而这是一种假象。

恩格斯每天都来看他。

3月14日中午,恩格斯来的时候,琳蘅·德穆特说,马克思正似睡非睡。

“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他躺在那里睡着了,但是已经长眠不醒了。

脉搏和呼吸都已停止。

在两分钟之内,他就安详地、毫无痛苦地与世长辞了。

”(恩格斯致弗·阿·左尔格的信,1883年3月15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第459页。


“人类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失去了人类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

无产阶级运动在沿着自己的道路继续前进,但是法国人、俄国人、英国人、德国人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没有了,而在过去,他们每次都从这里得到明确而无可反驳的,只有天才和造诣极深的人方才能作出的忠告。

”(恩格斯致弗·阿·左尔格的信,1883年3月15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第460页。

)恩格斯怀着痛失好友的心情,在写给左尔格的信中这样说。

全世界的工人,分担着恩格斯的悲痛。

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他夫人的旁边。

国际工人运动同它的伟大领袖告别了。

威廉·李卜克内西代表德国工人阶级在墓前致词:“我们不会耽于悲痛,而会照着已故的伟大战士那样去行动;我们要尽全力来早日实现他的教导和他的志向,这就是我们对他的最好的纪念。

“敬爱的永生的朋友!我们一定沿着你所指出的道路前进,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

这就是我们在你的灵前的誓言!”(恩格斯:《卡尔·马克思的葬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9页。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以朴素的语言评价了他的朋友的生平和事业,即著名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选自[德]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著《马克思传》,易廷镇、侯焕良译,三联书店1978年版,有删节)
三、关于第6段在全文结构中的地位
这篇悼词的层次划分是很不一致的,但依据第2段提出的全篇内容的纲(“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觉得除开头的总起和结尾的悼念语外,中间分成评述作为科学巨匠的马克思和评述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两部分,是比较合适的。

主要分歧是这两部分的界限在哪里,这就牵涉到对第6段在结构中的地位的看法了。

有些同志认为从第6段开始文章已正式转入评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贡献,这是值得商榷的,理由如下:第一,应当承认这段具有过渡性质。

但是它的特点是含有两层过渡:一是从评述马克思的科学发现过渡到讲他对科学事业的看法,二是从评述科学巨匠马克思过渡到评述革命家马克思。

第一层过渡属于同一部分内的联系,是本段内容的重点,因此说第6段属上比较稳妥。

这需要从悼词的思想内容出发作一些具体分析。

应看到,作者在评述科学巨匠马克思的时候,并未限于单纯地介绍马克思的科学研究成果,而是进一步说明了他所以取得这些成果的原因。

马克思曾说过,“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

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保尔·拉法格等《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2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十分了解他这种观点的恩格斯在悼词中也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注意:这句应看做第6段的分论点。

)这些话表明了马克思对科学事业的总看法即他的革命的科学观。

马克思在一生中所以能排除任何困难、险阻,不知疲倦地攀登科学高峰,就是因为他早就牢固地树立了这种正确的科学观,具有崇高的目的和强大的动力。

只有明确地揭示这一点,才会使人们看清一个完全新型的“科学巨匠”的全貌。

马克思不是远离革命实践的书房里的学者,而是一位同实际革命斗争血肉相连的生气勃勃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创始人。

恩格斯写第6段的意图也就在于此。

当然,从第二层过渡看,这样写也使得科学家马克思和革命家马克思衔接起来,这虽是两个部分之间的过渡,但也仅仅是过渡,不能说已经正式转入写马克思对革命实践的贡献。

其次,怎样理解第6段头一句话也关系到对这段在全篇结构中的地位的认识。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乍一看,这句很像是对3、4、5段的总结,那么下面的文字自然也就是开启了另一部分内容的论述,但细一推敲则不然。

3、4段具体写两大发现。

5段笼统提到其他发现,同时也概括了马克思所有发现的共同特点,──这实际已经起到了总结马克思科研成就的作用了。

而这句话的“这样”两字,是直承第5段说的,指的是马克思所有科学发现的共同特点:“独到”“很多”“不是浅尝辄止”等,
而不是对于整个前一部分的总结。

与这句相关联的第二句:“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也同样不能理解为马克思对科学事业的贡献远不如他对革命实践的贡献。

如果这样理解,就意味着把科学巨匠的马克思和革命家的马克思对立起来,并且认为后者优于前者。

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

马克思作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对人类的卓越贡献尽管可以相对分为创立革命理论和从事革命实践两个方面,但它们是统一在一起的。

第7段所列举的马克思革命事迹也可作为证明。

何况,在一定意义上讲,为革命运动提供理论武器──即后文所说的“某种方式”,恐怕更足以说明马克思的特点。

由此联想到应该如何认识整篇悼词结构的问题。

悼词的整个结构显然十分严谨,各部分之间,每层意思之间充满内在联系:革命家马克思和科学家马克思的统一;作为科学巨匠,他的两大发现之间的统一,他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他对科学事业的看法的统一;作为革命家,他的斗争事迹和斗争风格的统一,在斗争中他的爱与憎的联系;等等。

这恰恰证明马克思身上各种优秀品质及特征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恩格斯在结构文章时,正是依据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

另外,作者也善于运用适当的结构手段来显示和加强这种内在联系。

这两个因素,促使悼词的结构呈现出前后连贯、相互为用、步步深入等特点,如行云流水,层次分明而又难解难分。

大约这也是我们分析结构时不易取得一致意见的一个原因吧。

(选自《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一、
1.“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都是“逝世”的意思。

用讳饰的手法叙述和描写马克思逝世时的情景,表达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无限痛惜的感情。

2.“空白”,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不可弥补的损失,高度颂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3.“豁然开朗”和“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赞扬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对于社会科学发展的划时代意义。

二、
1.第一句强调了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当做了“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第二句则对马克思从事革命斗争的非凡气质、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辉煌的成果进行了热烈的歌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