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模推出机构的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一页 返回
7.4 二次推出脱模结构
• (2) 摆杆式脱模机构 • 图 7 -15 所示是通过摆杆和 U 形架完成二次脱模。 图 7 -1
5 (a) 所示为合模状态。 开模时注射机顶杆 5 推动推杆固定板, 使固定在上面的推杆 7 和摆杆 3 一起向前运动, 同时摆杆经固定 在型腔上的圆柱销 1 使型腔抬起, 将塑件从型芯上脱下, 完成一次 脱模, 如图 7 -15 (b) 所示。 当限位螺钉 9 迫使型腔不能 继续向前移动时, 摆杆又脱离了 U 形限制架 4, 同时圆柱销 1 将 两摆杆分开, 由弹簧 2 拉住摆杆紧靠在圆柱销上, 当注射机顶杆继 续顶出时, 推杆 7 推动塑件脱离型腔, 如图 7 -15 (c) 所 示。
返回
7.3 一次推出脱模机构
• 一次推出脱模机构是指开模后, 用一次动作将塑件推出的机构, 又 称简单脱模机构, 包括推杆脱模、 推管脱模、 推板脱模、 气动脱模 及利用活动镶件或型腔脱模和多元件联合脱模等机构。
• 1.推杆脱模机构 • (1) 推杆脱模机构的组成 • 图 7 -1 所示为最常用的脱模机构, 主要由推出部件、 推出导向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7.3 一次推出脱模机构
• 5.多元件综合脱模机构 • 某些深腔壳体、 薄壁塑件, 以及带有局部环状凸起、 凸肋或金属嵌
件的复杂塑件, 用单一的脱模方式, 不能保证塑件顺利脱出, 需采 用两种以上的多元件联合推出。 图 7 -12 所示为联合使用推杆、 推管与推板三种元件。 • 6.气压脱模机构 • 图 7 -13 所示为用于深腔塑件及软性塑件脱模的气压脱模机构, 加工简单, 但必须设置气路和气门等。 塑件固化后开模, 通入 0. 1 ~0.4 MPa 的压缩空气, 将阀门打开, 空气进入型芯与塑件 之间, 使塑件脱模。
下一页 返回
7.1推出机构的组成、分类及设计原则
• 2.推出机构的分类 • 按推出动作的动力源可分为手动脱模、 机动脱模、 气动和液压脱模
等。 • 按推出机构的动作特点可分为一次推出 (简单脱模机构)、 二次推
出、 顺序脱模、 点浇口自动脱落以及带螺纹塑件脱模等。 脱模机构 种类繁多, 其设计是一项既复杂又灵活的工作。 • 3.推出机构的设计原则 • ①保证塑件不因顶出而变形损坏、 影响外观。 设计时需正确分析塑 件对模具黏附力的大小和作用位置, 选择合适的脱模方式和恰当的 推出位置, 平稳脱出塑件。 推出位置尽量选择塑件内表面或隐蔽处, 使塑件外表面不留推出痕迹。
• 5) 对于开有冷却水道的模具, 应避免推杆穿过冷却水道, 否则会 出现漏水现象。 设计时先设计冷却系统, 再设计推出机构, 并与冷 却水道保持一定距离, 以保证加工。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7.3 一次推出脱模机构
• 2.推管脱模机构 • 优点: 推管以环形周边接触塑件, 故推顶塑件力量均匀, 塑件不易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7.3 Fra bibliotek次推出脱模机构
• 2) 推杆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承受推出力, 以免推杆在推出时弯 曲或折断。 推杆直径可计算得出, 通常取 2.5 ~12 mm, 对于 直径小于 3 mm 的细长推杆应做成下部加粗的阶梯形。 推杆的常用 截面形状如图 7 -5 所示, 圆形截面为最常用的形式, 标准圆形 截面推杆的结构如图 7 -6 所示。
• 3.推板脱模机构 • 特点: 塑件表面不留推出痕迹, 同时塑件受力均匀, 推出平稳, 且
推出力大, 结构比推管脱模机构简单。 • 适用场合: 薄壁容器、 壳形塑件及外表面不允许留有推出痕迹的塑
件。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7.3 一次推出脱模机构
• 结构形式: 图 7 -10 (a) 所示为推件板与推杆采用螺纹连接, 以防止推件板在推出过程中脱落。 图 7 -10 (b) 所示为推件 板与推杆无固定连接, 故要求导柱足够长, 且严格控制脱模行程, 以防止推板脱落。 图 7 - 10 (c) 所示结构适用于两侧具有顶 出杆的注射机,模具结构简单, 但推件板要适当加大和加厚。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7.2 脱模力的计算及推出零件尺寸 的确定
• 2) 横截面为矩形或异形的环状制件。 • 根据刚度计算, 推件板的厚度为
• (2) 推杆直径的确定 • 1) 推杆直径。 • 根据压杆稳定公式, 可得推杆直径为
• 2) 强度校核。 • 推杆直径确定后, 还应进行强度校核, 则
上一页
上一页
返回
7.4 二次推出脱模结构
• 当塑件形状特殊或有生产自动化的需要时, 在一次脱模动作后, 塑 件仍难于从型腔中取出或不能自动脱落时, 则需增加一次脱模动作, 才能使塑件脱模。 有时为避免一次脱模使塑件受力过大, 则采用二 次脱模, 以保证塑件质量。
• 1.单推出板二次脱模机构 • (1) 摆块拉板式脱模机构 • 如图 7 - 14 所示, 利用活动摆块推动型腔完成一次脱模, 然后
模力最大。 受力情况如图 7 - 2所示, 可以粗略地计算脱模力为 • F = F Z + F Q (7 -1)
下一页 返回
7.2 脱模力的计算及推出零件尺寸 的确定
• 2.推出零件尺寸的确定 • 推出机构中最主要的零件是推件板和推杆, 推件板的厚度和推杆的
直径的确定又是设计的关键。 • (1) 推件板厚度的确定 • 1) 筒形或圆形塑料制件。 • 当需要推件板脱模时, 根据刚度计算, 推件板的厚度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7.3 一次推出脱模机构
• 组合形式: 如图 7 -9 所示, 型芯固定在动模底板上, 型芯长, 制造和装配较麻烦, 但结构可靠, 适用于推出行程不大的场合。 图 7 - 9 (a) 所示为型芯固定在动模型芯固定板上, 推管在型腔 板内滑动, 使推管和型芯长度大为缩短, 但型腔板厚度增加。 图 7 -9 (b)所示为推管在轴向开有连接槽或孔, 可用键或销将型芯 连接在推管上, 但因紧固力小, 只适用于小尺寸的型芯。 上述几种 推管脱模机构均需采用复位杆复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7.3 一次推出脱模机构
• (2) 推杆的设计要点 • 1) 推杆应设置在脱模阻力大的地方 (见图 7 - 4 (a)), 壳
或盖类塑件的侧面阻力最大, 推杆应设在端面或靠近侧壁的部位, 但也不应和型芯 (或嵌件) 距离太近, 以免影响凸模或凹模的强度。 当塑件各处脱模阻力相同时, 推杆应均衡布置, 使塑件脱模时受力 均匀, 防止变形。 图 7 -4 (b) 所示的塑件局部带凸台或肋, 推杆通常设在凸台或肋的底部。 • 推杆不宜设在塑件壁薄处, 若结构需要顶在薄壁处时, 可增大推出 面积以改善塑件受力状况, 图 7 -4 (c) 采用推出盘的形式。 当塑件上不允许有推出痕迹时, 可采用推出耳形式(见图 7 -4 (d)), 脱模后将推出耳剪掉。
• 结构尺寸: 为减少脱模过程中推件板与型芯之间的摩擦, 两者之间 留有 0.2 ~0.25 mm 的间隙, 并采用锥面配合, 以防止推件 板偏斜溢料, 锥面的斜度取3° ~5° (见图7 -10 (b))。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7.3 一次推出脱模机构
• 4.利用成型零件推出的脱模机构 • 某些塑件因结构和材料等关系, 不适宜采用上述脱模机构, 可利用
项目 7 注射模推出机构的设计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推出机构的组成、 分类及设计原则 脱模力的计算及推出零件尺寸的确定 一次推出脱模机构 二次推出脱模结构 浇注系统凝料的脱出和自动脱落机构 塑件螺纹的脱模机构
返回
7.1推出机构的组成、分类及设计原则
• 1.推出机构的结构组成 • 推出机构主要由推出零件、 推出零件固定板、 推板和推出机构的导
• 3) 推杆端面应和型腔在同一平面或比型腔的平面高出 0.05 ~ 0.10 mm, 如图 7 - 7 所示, 且不应有轴向窜动。 推杆与推 杆孔配合一般为 H8/ f8 或 H9/ f9, 其配合间隙不大于所 用塑料的溢料间隙, 以免产生飞边。
• 4) 对带有侧向抽芯的模具, 推杆位置应尽量避开侧向型芯, 否则 需设置推杆先复位装置, 以免与侧向抽芯发生干涉。
向与复位部件等组成。 • 如图7 -1 所示的模具中, 推出机构由推杆1、 拉料杆6 及复位
杆7 等组成。 推杆固定板2 和推板5 由螺钉连接, 用于夹住推杆 1、 拉料杆6 及复位杆7。 开模时, 注塑机上的顶杆将力作用在推 板上, 再通过推杆产生脱模力使塑料制品从型腔中脱出。 导柱 4 和 导套 3 的作用是保证推出过程平稳可靠, 同时导柱 4 起支撑动模 垫板的作用。 推板在推出塑料制品后的复位依靠复位杆 7 实现。 拉 料杆 6 的作用是钩住浇注系统中的凝料, 使凝料随同塑料制品一起 留在动模内。 挡销 8 的作用是使推板与动模座板间形成间隙, 以保 证平面度要求, 并且有利于废料、 杂物的去除; 另外, 还可以通过 调节挡销 8 的厚度来控制推出距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7.1推出机构的组成、分类及设计原则
• ②为使推出机构简单、 可靠, 开模时应使塑件留于动模, 以利用注 射机移动部分的顶杆或液压缸的活塞推出塑件。
• ③推出机构运动要准确、 灵活、 可靠, 无卡死与干涉现象。 机构本 身应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耐磨性。
上一页
返回
7.2 脱模力的计算及推出零件尺寸 的确定
成型镶件或型腔带出塑件, 使之脱模。 图 7 -11 (a) 所示为 利用螺纹型环推出零件的例子; 图 7 -11 (b) 所示为利用活 动成型镶件推出塑件的结构, 推杆推出型芯镶件, 塑件取出后, 推 杆带动镶件复位; 图 7 -11 (c) 所示为用型腔带出塑件的例 子, 型腔推出塑件后, 人工取出塑件, 该结构适用于软质塑料, 但 型腔数目不宜过多, 以免取件困难。
• 2) 导向部件。 • 组成: 导柱 4 和导套 3。 • 作用: 使推出过程平稳, 推出零件不致弯曲和卡死。 • 3) 复位部件。 • 组成: 复位杆 7, 也有利用弹簧复位的 (见图 7 -3)。 弹簧套
在一定位柱或推杆上, 以免工作时弹簧扭斜, 同时定位柱也起限制 推出距离的作用, 避免弹簧压缩过度; 当推杆固定板移动空间不够 时, 将弹簧套在推杆上; 在推杆多、 复位力要求大时, 弹簧常与复 位杆配合使用, 以防止复位过程中发生卡滞或推出机构不能准确复 位的情况。 • 作用: 使完成推出任务的推出零部件恢复到初始位置。
部件和复位件等组成。 • 1) 推出部件。 • 组成: 推出部件有推杆 1、 推杆固定板 2、 推板 5 和挡销 8 等。 • 作用: 推杆直接与塑件接触, 开模后将塑件推出; 推杆固定板和推
板起固定推杆及传递注射机顶出压缸推力作用; 挡销调节推杆位置 和便于消除杂物。
下一页 返回
7.3 一次推出脱模机构
由推杆完成二次脱模。图 7 -14 (a) 所示为合模状态; 开模 时, 固定在定模的拉板7 带动活动摆块5, 将型腔1 抬起, 完成 一次脱模, 如图 7 -14 (b) 所示; 继续开模时, 限位螺钉 2 拉住型腔板, 由注射机顶杆 4 通过推杆 3 将塑件从型腔中推出; 图 7 - 14 (c) 中弹簧 6 的作用是使活动摆块 5始终靠紧型 腔。
变形, 也不会留下明显的推出痕迹。 • 特点: 主型芯和凹模可同时设计在动模一侧, 以利于提高塑件的同
轴度。 但壁过薄的塑件 (壁厚小于 1.5 mm), 推管加工困难, 且易损坏, 不宜采用推管推出。 • 适用场合: 环形、 筒形塑件或塑件带孔部分的推出。 • 尺寸配合 (见图 7 - 8): 内径与型芯配合, 小直径推管取 H8 / f8 配合, 大直径推管取H7/ f6 配合。 • 推管与型芯的配合长度比推出行程 S 长 3 ~5 mm, 推管与模板 的配合长度一般为 (1.5 ~2)D; 其余部分扩孔, 推管扩孔 d +1, 模板扩孔 D +1。
• 1.脱模力的计算 • 脱模力是将制品从包紧的型芯上脱出时所需克服的阻力。 • 计算脱模力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 ①由收缩包紧力造成的制品与型芯的摩擦阻力, 该值应由实验确定。 • ②由大气压力造成的阻力。 • ③由塑件的黏附力造成的脱模阻力。 • ④推出机构的运动摩擦阻力。 • 一般而言, 塑件在开始脱模时, 所需克服的阻力最大, 即所需的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