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九年级数学复习课件:第六讲 第1课时 几何图形中的动点问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6-1-2
– 解:(1)如答图①,作CH⊥AB于H.设BH=x, – ∵CH⊥AB, – ∴∠CHB=∠CHA=90°, – ∴AC2-AH2=BC2-BH2,
∴(4– ∴2)2当-(点6-Px与)2=H重(2合5)时2-,x2C,P解⊥得ABx,=2此,时t=2.
–
跟踪训练答图①
跟踪训练答图②
图形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建立函数模型或不等式
模型求解;当要确定图形之间的特殊位置关系或者一些
特殊值时,通常建立方程模型去求解
• 典例一 [2017·丽水]如图6-1-1①,在△ABC 中,∠A=30°,点P从点A出发以2 cm/s的速 度沿折线A-C-B 运动,点Q从点A出发以 a(cm/s)的速度沿AB运动.P,Q两点同时出发 ,当某一点运动到点B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x(s),△APQ的面积为y(cm2), y关于x的函数图象由C1,C2两段组成,如图② 所示.
第六讲 运动型问题
第1课时 几何图形中的动点问题
探究几何图形(点,直线,三角形,四边形等)在运动变化
特征
过程中与图形相关的某些量(如角度,线段,周长,面积 及相关的关系)的变化或其中存在的函数关系,这类题目
叫做图形运动型试题
类型 (1)点的运动;(2)线的运动;(3)图形的运动
对于图形运动型试题,要注意用运动与变化的眼光去观
(2)如答图②,当点 Q 与 H 重合时,BP=2BQ=4,此时 t=4. 如答图③,当 CP=CB=2 5时,CQ⊥PB,此时 t=6+(4 2- 2 5)=6+4 2-2 5;
– 跟踪训练答图③
(3)①如答图④,当 0<t≤6 时, S=12PQ·CH=12×12t×4=t.
跟踪训练答图④
②如答图⑤,当 6<t<6+4 2时,
在 Rt△OMQ 中,∠QOM=30°,
∴QM=OM·tan30°=2 3 3,
∴PQ=PM-QM=2 3-233=433;
(2)由题意得当 P 与 C 重合时,t=8×1 12=4,此时 AN=4×2=8, 即刚好 B 与 N 重合, ∴8+(t-4)+2t=24,解得 t=230; (3)①当 0<x<4 时,S=12·2t·4 3=4 3t. ②当 4≤x<230时,S=12×[8-(t-4)-(2t-8)]×4 3=40 3- 6 3t.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由函数的图象得到x,y的一
组对应值代入可求a的值;
– (2)在△BPD中,由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用含x和 sinB的式子表示PD,同样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建 立y与x的关系,由函数图形得到x,y的一组对应 值,求得sinB,进而确定图②中图象C2段的函数 表达式;
– (3)先求出图象C1段与图象C2段函数值相等时对应 的x的值,得到图象C1段函数的最大值,并求出图 象C1段函数的最大值在图象C2段对应的x的值,结 合函数图象可得到x的取值范围.
AC=4 2 cm,BC=2 5 cm,点 P 以 1 cm/s 的速度从点 B 出
发沿边 BA→AC 运动到点 C 停止,运动时间为 t s,点 Q 是线
段 BP 的中点.
• (1)CP⊥AB时,求t的值; • (2)△BCQ是直角三角形时,
求t的值; • (3)设△CPQ的面积为S,求S
与t的关系式,并写出t的取 值范围.
察和研究图形,把握图形运动与变化的全过程,抓住其
中的等量关系和变量关系,并特别关注一些不变的量、
不变的关系或特殊关系,善于化动为静,由特殊情形(如
解题 特殊点,特殊值,特殊位置,关知识,及数形结合、分类讨
论、转化等数学思想加以解决.当一个问题是确定常见
过点 P 作 PN⊥AD,垂足为点 N.连结 PQ,以 PQ,PN 为邻边 作▱PQMN.设运动的时间为 x(s),▱PQMN 与矩形 ABCD 重叠部 分的图形面积为 y(cm2).
2
• (1)当PQ⊥AB时,3x=s ________; • (2)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
围;
• (3)直线AM将矩形ABCD的面积分成1∶3两部 分时,直接写出x的值.
y=12(2-x+2x)× 3x= 23x2+ 3x.
③如答图③,当 1<x<2 时,重叠部分是四边形 PNEQ.
y=12(2-x+2)×[ 3x-2 3(x-1)]= 23x2-3 3x+4 3.
2
3x20<x≤23,
综上所述,y=
23x2+
3x23<x≤1,
由图象,得当 x=2 时,函数 y=12x2 的最大值为 y=12×22=2. 将 y=2 代入函数 y=-13x2+53x,得 2=-13x2+53x,解得 x1=2, x2=3, ∴根据图象,x 的取值范围是 2<x<3.
跟踪训练 [2018·南通]如图 6-1-2,△ABC 中,AB=6 cm,
∴213=2-23xx-x,解得 x=47.
综上所述,当 x=25或47时,直线 AM 将矩形 ABCD 的面积分成
1∶3 两部分.
高分作业
图6-1-4
备用图
解:(1)当 PQ⊥AB 时,BQ=2PB,
∴2x=2(2-2x),∴x=23 s;
(2)①如答图①,当 0<x≤23时,重叠部分是四边形 PQMN.y= 2x× 3x=2 3x2.
– 跟踪训练答图① 跟踪训练答图② 跟踪训 练答图③
②如答图②,当23<x≤1 时,重叠部分是四边形 PQEN.
-2x.
– ∴PD=PB·sinB=(10-2x)·sinB.
∴y=12AQ·PD=12x·(10-2x)·sinB. 由图象得当 x=4 时,y=43, ∴12×4×(10-8)sinB=43.∴sinB=13, ∴y=12x·(10-2x)·13=-13x2+53x; (3)由 C1,C2 的函数表达式,得12x2=-13x2+53x, 解得 x1=0(舍去),x2=2.
•
图6-1-3
• (1)当t=2时,求线段PQ的长;
• (2)求t为何值时,点P与N重合;
• (3)设△APN的面积为S,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
及t的取值范围.
– 【解析】 (1)解直角三角形求出PM,QM即可解决 问题;
– (2)根据点P,N的路程之和=24,构建方程即可解 决问题;
– (3)分四种情形考虑问题即可解决问题. – 解:(1)当t=2时,OM=2, ∴P–M在=ORMt△·OtaPnM60中°=,2 ∠3,POM=60°,
作 BG⊥AC 于 G,QM⊥AC 于 M.易
知 BG=AG=3 2,CG= 2.MQ=
12BG=3 2 2.
跟踪训练答图⑤
∴S=12PC·QM=12×3 2 2·(6+4
2-t)=9
2 2+6-3 4
2 t.
t(0<t≤6),
综上所述,S=9
2
2+6-3 4
2t(6<t<6+4
2).
– 思维升华 动点问题常见有两种,一是研究不同的运动状态 或探究出现的不同运动结果的条件;二是研究运动状态下的 几何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前者的解题策略是以静制动,后者 的解题策略是以动制动.
• (1)求a的值; • (2)求图②中图象C2段的函数表达式;
• (3)当点P运动到线段BC上某一段时△APQ的面 积,大于当点P在线段AC上任意一点时△APQ 的面积,求x的取值范围.
•
图6-1-1
– 【解析】 过点P作PD⊥AB于点D.(1)先用含x的代
数式表示PD,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确定y与x
跟踪训练 [2018·吉林]如图 6-1-4,在矩形 ABCD 中,AB=2 cm,∠ADB=30°.P,Q 两点分别从 A,B 同时出发,点 P 沿折 线 AB-BC 运动,在 AB 上的速度是 2 cm/s,在 BC 上的速度
是 2 3 cm/s;点 Q 在 BD 上以 2 cm/s 的速度向终点 D 运动,
– 解:过点P作PD⊥AB于点D. – (1)如答图①,∵∠A=30°,PA=2x, – ∴PD=PA·sin30°=x,
∴y=12AQ·PD=12ax·x=12ax2. 由图象得当 x=1 时,y=12, 则12a·12=12,解得 a=1;
– 典例一答图①
典例一答图②
– (2)当点P在BC上时(如答图②),PB=5×2-2x=10
23x2-3
3x+4
3(1<x<2);
– (3)①如答图④,当直线AM经过BC中点E时,满足 条件.
∴ 2–3=则2有-2t3axx-n∠x,EA解B得=xta=n25∠. QPB,
–
跟踪训练答图④ 跟踪训练答图⑤
– ②如答图⑤,当直线AM经过CD的中点E时,满足 条件.
– 此时tan∠DEA=tan∠QPB,
③当230≤x<8 时,S=12×[(t-4)+(2t-8)-8]×4 3=6 3t-
40 3. ④当 8≤x≤12 时,S=S 菱形ABCO-S△AON-S△ABP-S△PNC=32 3-
12·(24-2t)·4
3-12·[8-(t-4)]·4
3-12(t-4)×
23(2t-16)=-
3 2
t2+12 3t-56 3.
• 典例二 [2018·黄冈]如图6-1-3,在直角坐 标系xOy中,菱形OABC的边OA在x轴正半轴 上,点B,C在第一象限,∠C=120°,边长 OA=8.点M从原点O出发沿x轴正半轴以每秒 1个单位长的速度作匀速运动,点N从A出发 沿边AB-BC-CO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作 匀速运动,过点M作直线MP垂直于x轴并交 折线OCB于P,交对角线OB于Q,点M和点N 同时出发,分别沿各自路线运动,点N运动 到原点O时,M和N两点同时停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