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都感到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每个孩子都感到幸福作者:***
来源:《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2024年第02期
记者(以下简称“记”):韩老师,您好!在30多年的学前教育生涯中,对您的成长影响最大的是什么?跟我们分享一下吧。
韩冰川(以下简称“韩”):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对我的成长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看见那些“好的教育”。
例如,2000年,我去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关于蒙特梭利教育的培训,了解了蒙特梭
利的生平,学习了其教育理论和实践事迹,当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
蒙特梭利对儿童的理解和尊重,对童年价值的珍视,以及她提出的吸收性心智、敏感期、不教的教育、奖惩无用论、自由与纪律等理论,让我对儿童有了全新的认识,并深刻地反思自己之前对儿童的看法和教育行为。
学习归来,我迫不及待地在自己的班级进行实践,为孩子们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努力让自己成为有准备的教师。
同时,我带着同事们共读《童年的秘密》,学习观察孩子,尝试学会等待,怀着一颗谦卑的心走近孩子,学会在孩子确实需要帮助的时候才给予帮助。
看到孩子们自由自主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看到他们平和从容、井然有序的状态,我真切地体验到了职业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我想,这应该就是理想教育的样子吧。
又如,2004年,我读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书里巴学园的教育和生活深深地打动了我,原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如此丰富,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如此深远,教育可以如此美好。
书中写到的从地里“长”出来的校门、电车做的教室、温暖智慧的小林校长,还有小林校长那足足四个小时的倾听以及他那句常常挂在嘴边的“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温泉旅行”“露营”“运动会”“每天下午的散步”等有趣的活动,孩子们喜欢的韵律活动、戏剧表演,送别阿良的茶话会,还有孩子们自然而然养成的好习惯,小林校长发自内心对孩子们的爱与理解、尊重与信任,以及他在巴学园的教育探索,等等,让我看到什么样的教育是适合孩子的,什么样的教育是能走进孩子心里的,什么样的教育是能够温暖孩子一生的。
小林校长说:“不要把孩子们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而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
孩子们的梦想比老师的计划要大得多。
”巴学园的孩子们可以每天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可以从自己最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学习,孩子们在完成上午的学习计划后可以走出校门去散步……我尝试给班里的孩子更多的自由,倾听他们的想法,还与同事们一起设计了“合宿”“跳蚤市场”“六一快乐风”“小豆豆运动会”“童话节”“毕业典礼”等“难忘童年”系列活动,希望孩子们也能像小豆豆一样拥有快乐又有意义的幸福童年。
再如,2010年前后,“园本课程”成了学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但在了解了很多所谓的“园本课程”之后,我非常迷茫。
到底什么是园本课程?那些在统一教材的基础上加上一点有本地特色的课程就是园本课程吗?幼儿园的孩子需要统一的课程吗?什么样的课程是适合幼儿园孩子的?幼儿园課程与中小学课程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搞清楚这种区别?课程与教材是什么关系?课程与教育又是怎样的关系?就在我想不明白这些问题的时候,我读了虞永平教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一书,虞教授在书中写到,“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没有哪个年龄段的教育像幼儿教育那样迫切地需要回归生活,没有哪个年龄段的课程像幼儿园课程那样迫切地需要生活化”,“只有给幼儿提供生活化的课程,幼儿才能得到适宜的和有效的发展,幼儿才会有美好的童年生活”。
这些思想让我豁然开朗,我开始带领教师们研究生活教育。
我们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的思想作为我园生活教育的基本逻辑,开展了生活化的园本课程建设。
这期间,我深入地学习、了解了杜威、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教育家的思想,还了解了华德福教育、瑞吉欧教育、自然教育、高瞻课程等教育思想,我发现好的教育都是相通的,都是以儿童为本,重视生活的价值,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
关注儿童的幸福的。
这更加坚定了我们“为孩子创造好的生活,与孩子一起活出最好的生命状态”的目标。
正是看见了这些“好的教育”,我对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了,理想教育的样子也在我心中慢慢地清晰起来。
记:您主张“让好的关系成就好的教育”,您认为什么样的关系才是好的关系?如何才能建立起好的师幼关系呢?
韩:其实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一定是先有关系后有教育,好的关系是基础。
也就是说,只有我们与孩子建立起了好的关系,才有可能实现好的教育。
师幼关系是连接孩子与教师的心灵通道,通过连接,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教师是爱他的。
如果这种连接出了问题,孩子的心灵就找不到家园、得不到滋养,那么教育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什么是好的师幼关系呢?我想,好的师幼关系应该是亲密且温暖的。
这对学前阶段的孩子尤其重要,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需要亲密和温暖。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微笑,总是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跟他说话,经常拥抱孩子,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拉起他的手、抚摸他的肩膀,倾听孩子说话,经常与孩子一起游戏……
好的师幼关系应该是真诚的,是彼此接纳、相互尊重的。
我们从内心接纳和尊重孩子,孩子也会接纳我们。
而只有真诚地接纳与尊重,亲密且温暖的师幼关系才会在彼此的内心扎下根来,才会带给孩子积极的影响。
要接纳班里所有的孩子其实并不容易,我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觉察,慢慢地改变。
我把每个孩子都看作独一无二的生命,每个孩子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他们有不同的生命密码,不同的成长节奏。
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一样的父母、不一样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经历。
所以,当他们来到我们身边时就是不同的。
同时,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发展可能,他们的未来可能是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的。
认识到这一些,我们就不会用统一的标准、自己的喜好去评判和限制他们,而是会发自内心地认可、接纳和尊重他们。
我经常反思自己与孩子的互动方式,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教育行为,还通过对孩子的观察、倾听以及“悄悄话时间”了解孩子的兴趣,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了解他们的情绪情感和内心的想法,从而适时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
这样我们就更容易与孩子建立起心灵的连接,建立更好的师幼关系。
好的师幼关系应该是彼此信任的。
孩子只有信任我们,才会有安全感,其内心才会舒展,与我们相处才会放松、自在。
同样我们只有信任孩子,才会对孩子放手,愿意耐心等待,才会允许孩子去挑战,包容他们的失败和犯错,让孩子在比较轻松的心理环境中从容地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好的师幼关系还应该是彼此滋养、彼此成就的。
在与孩子的关系中,我们一定不只是付出,而是和孩子一起被滋养,一起获得成长。
这样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更加柔软,也会更容易体
验这份职业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所以,我觉得要当个好教师,要做好的教育,就要从建立好的师幼关系开始。
记:您在多年前就提出了创建“幸福教室”的想法,并带领教师们一直在实践,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您又是怎么做的呢?
韩:我经常从一个教育者和家长的角度去思考一些学前教育与孩子成长的问题。
比如,我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怎样去生活?童年的幸福重要吗?它是否会对孩子一生的幸福产生影响?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什么?
有位心理学家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虞永平教授也说,“谁都不会否认,幼儿教育应该给幼儿以知识,应该发展幼儿的能力,应该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幼儿教育还应该让每个幼儿感到幸福。
我坚信,幼儿有没有获得幸福,是衡量幼儿教育成效的最根本的标准”。
了解那些享誉世界的幼儿教育流派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我发现他们无不强调在幼儿教育中让孩子获得幸福感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一直坚信,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指向幸福,不仅指向孩子未来的幸福,也指向他们当下的幸福。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非常清楚,一所幼儿园的品质是由一间间活动室的品质决定的;一个孩子在幼儿园的幸福,基本上是他所生活的这间活动室决定的。
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我提出了创建“幸福教室”的想法,并把它作为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目标。
我们知道,追求幸福这件事无法通过别人的强制要求去实现,必须是行为主体的主动行动才行。
那么,如何让创建“幸福教室”成为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孩子的愿望,成为大家主动追求的事情呢?我首先通过好书共读、经典电影欣赏、互动讨论等方式,唤醒教师对自己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的追求,对自己生命的自主意识。
我还经常引导教师们思考:我为什么而活?我为什么要工作?我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我是否要关注自己的生命质量?我在这间“幸福教室”的感受,我每天在工作中的体验,与我一生的幸福有关系吗?当教师们从内心意识到创建“幸福教室”是对自己生命质量与职业生活的尊重,当他们在创建“幸福教室”这件事上达成了共识,有了共同的愿景,创建“幸福教室”就从他人的要求变成了他们自己的需要。
在一间美的、温暖的、充满爱与尊重的“教室”里,三位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关注自身成长与发展的教师,与一群纯真、快乐的孩子,自由自主、从容平和、快乐喜悦且有意义地一起生活,就成为我们创建“幸福教室”的共同愿景。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创建一间“幸福教室”不是另外增加一项工作,它为班级管理工作指出了一个更明确、更清晰的方向,是班级生活教育的抓手,也是让理想教育落地的途径。
与以往优秀班级的评选不同,“幸福教室”的创建没有那么多外在的指标,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感受,是每一个走进这间“教室”的人都能够感受到的尊重与温暖、自由与自主、从容与平和、充实与快乐,还有与童年气质相匹配的诗意与浪漫。
没有名额限制,也无需评出不同的等次,所有的班级都可以一起走在创建“幸福教室”的路上。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创建“幸福教室”。
第一,创设有幸福感的班级环境。
我们引导孩子一起参与班级环境的创设,创设整洁有序、温暖舒适,有美感、有品质,充满自然气息、生活气息、儿童气息、教育气息的班级环境。
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安全感、归属感、存在感和掌控感,自然会感到幸福。
第二,解放教师和孩子们的时间。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找到适合的、可以自由呼吸的生活节律,不再被时间驱赶,孩子们能够自在、从容地游戏、学习和生活,我们相信这是能给孩子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基础。
第三,建立好的师幼关系,它是“幸福教室”的基石。
我们通过班级氛围的营造,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幼幼关系,开展高质量的师幼互动,为“幸福教室”奠定基础。
第四,建构生活课程,它是“幸福教室”的灵魂。
我们扎实开展生活教育,追随孩子的兴趣和需求,生成生活化、游戏化的班本课程,为孩子创造机会做自己感兴趣的、需要思维和情感参与的事情,以此引导孩子深入地探究和学习,体验充实和愉悦,感受高质量成长带来的幸福感。
记:您特別重视孩子自主性的发展,请具体说说您是通过哪些策略让孩子获得自主、自信的。
韩:看到生活中有那么多一直被“管着”“逼着”长大的孩子,在一旦失去束缚后所呈现出来的各种迷失、脆弱、怠惰与不负责任的样子,真的很让人痛心。
有人说,归根结底,所有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所有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呢?是那种缺乏自尊和自信,无法独立、不会思考、没有自己见解的孩子吗?是那种没有别人的管束和要求就失去方向、放任自己、无法独立前行的孩子吗?把孩子培养成热情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应该是教育者的责任,自主性是支持和推动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特质,将影响人一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
自主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从小培养。
在我们幼儿园,教师会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并倾听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支持、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想法,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自己的想法是有人倾听的,是可能实现的,从而他们更愿意思考和表达。
比如,“六一”儿童节怎么过,“小豆豆运动会”要设哪些比赛项目,“合宿活动”中的晚餐在哪里吃,如何布置自己的野餐空间,露天电影想看哪一部,晚上住在幼儿园里要准备哪些物品,等等,我们都会倾听并尊重孩子们的想法。
我们还通过作息时间的调整给孩子更多自由自主的时间,为孩子提供更多自主选择和决定的机会。
因为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能力是在一次次的自主选择、自主决定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例如,孩子们每天有1个半小时的自主游戏时间,还有1个小时的自主学习时间。
在这些活动中,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活动材料和内容,自主决定活动方式和节奏。
再如,当孩子们提出想在户外吃午餐、想在户外午睡、想在活动室里养小仓鼠等愿望时,教师都会尽可能地满足他们,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自己的想法是有可能实现的。
孩子在园一日生活中,我们尽可能不做整齐划一的安排,给孩子最大的自主空间。
孩子们可以自主进餐、自主安排吃水果和点心时间、自主选择进餐音乐、自主安排过渡环节的活动等。
例如,在睡前活动时间,孩子们可以看书,可
以观察、照料动植物,可以和好朋友聊天,可以跟同伴分享自己“宝贝瓶”里的宝贝,也可以帮教师摆午睡床……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都由孩子们自己决定。
好的师幼关系应该是彼此信任的。
孩子只有信任我们,才会有安全感,其内心才会舒展,与我们相处才会放松、自在。
同样我们只有信任孩子,才会对孩子放手,愿意耐心等待,才会允许孩子去挑战,包容他们的失败和犯错,让孩子在比较轻松的心理环境中从容地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好的师幼关系还应该是彼此滋养、彼此成就的。
在与孩子的关系中,我们一定不只是付出,而是和孩子一起被滋养,一起获得成长。
这样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更加柔软,也会更容易体验这份职业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所以,我觉得要当个好教师,要做好的教育,就要从建立好的师幼关系开始。
记:您在多年前就提出了创建“幸福教室”的想法,并带领教师们一直在实践,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您又是怎么做的呢?
韩:我经常从一个教育者和家长的角度去思考一些学前教育与孩子成长的问题。
比如,我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怎样去生活?童年的幸福重要吗?它是否会对孩子一生的幸福产生影响?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什么?
有位心理学家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虞永平教授也说,“谁都不会否认,幼儿教育应该给幼儿以知识,应该发展幼儿的能力,应该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幼儿教育还应该让每个幼儿感到幸福。
我坚信,幼儿有没有获得幸福,是衡量幼儿教育成效的最根本的标准”。
了解那些享誉世界的幼儿教育流派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我发现他们无不强调在幼儿教育中让孩子获得幸福感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一直坚信,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指向幸福,不仅指向孩子未来的幸福,也指向他们当下的幸福。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非常清楚,一所幼儿园的品质是由一间间活动室的品质决定的;一个孩子在幼儿园的幸福,基本上是他所生活的这间活动室决定的。
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我提出了创建“幸福教室”的想法,并把它作为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目标。
我们知道,追求幸福这件事无法通过别人的强制要求去实现,必须是行为主体的主动行动才行。
那么,如何让创建“幸福教室”成为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孩子的愿望,成为大家主动追求的事情呢?我首先通过好书共读、经典电影欣赏、互动讨论等方式,唤醒教师对自己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的追求,对自己生命的自主意识。
我还经常引导教师们思考:我为什么而活?我为什么要工作?我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我是否要关注自己的生命质量?我在这间“幸福教室”的感受,我每天在工作中的体验,与我一生的幸福有关系吗?当教师们从内心意识到创建“幸福教室”是对自己生命质量与职业生活的尊重,当他们在创建“幸福教室”这件事上达成了共识,有了共同的愿景,创建“幸福教室”就从他人的要求变成了他们自己的需要。
在一间美的、温暖的、充满爱与尊重的“教室”里,三位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关注自身成长与发展的
教师,与一群纯真、快乐的孩子,自由自主、从容平和、快乐喜悦且有意义地一起生活,就成为我们创建“幸福教室”的共同愿景。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创建一间“幸福教室”不是另外增加一项工作,它为班级管理工作指出了一个更明确、更清晰的方向,是班级生活教育的抓手,也是让理想教育落地的途径。
与以往优秀班级的评选不同,“幸福教室”的创建没有那么多外在的指标,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感受,是每一个走进这间“教室”的人都能够感受到的尊重与温暖、自由与自主、从容与平和、充实与快乐,还有与童年气质相匹配的诗意与浪漫。
没有名额限制,也无需评出不同的等次,所有的班级都可以一起走在创建“幸福教室”的路上。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创建“幸福教室”。
第一,创设有幸福感的班级环境。
我们引导孩子一起参与班级环境的创设,创设整洁有序、温暖舒适,有美感、有品质,充满自然气息、生活气息、儿童气息、教育气息的班级环境。
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安全感、归属感、存在感和掌控感,自然会感到幸福。
第二,解放教师和孩子们的时间。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找到适合的、可以自由呼吸的生活节律,不再被时间驱赶,孩子们能够自在、从容地游戏、学习和生活,我们相信这是能给孩子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基础。
第三,建立好的师幼关系,它是“幸福教室”的基石。
我们通过班级氛围的营造,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幼幼关系,开展高质量的师幼互动,为“幸福教室”奠定基础。
第四,建构生活课程,它是“幸福教室”的灵魂。
我们扎实开展生活教育,追随孩子的兴趣和需求,生成生活化、游戏化的班本课程,为孩子创造机会做自己感兴趣的、需要思维和情感参与的事情,以此引导孩子深入地探究和学习,体验充实和愉悦,感受高质量成长带来的幸福感。
记:您特别重视孩子自主性的发展,请具体说说您是通过哪些策略让孩子获得自主、自信的。
韩:看到生活中有那么多一直被“管着”“逼着”长大的孩子,在一旦失去束缚后所呈现出来的各种迷失、脆弱、怠惰与不负责任的样子,真的很让人痛心。
有人说,归根结底,所有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所有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呢?是那种缺乏自尊和自信,无法独立、不会思考、没有自己见解的孩子吗?是那种没有别人的管束和要求就失去方向、放任自己、无法独立前行的孩子吗?把孩子培养成热情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应该是教育者的责任,自主性是支持和推动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特质,将影响人一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
自主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从小培养。
在我们幼儿园,教师会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并倾听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支持、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想法,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自己的想法是有人倾听的,是可能实现的,从而他们更愿意思考和表达。
比如,“六一”儿童节怎么过,“小豆豆运动会”要设哪些比赛项目,“合宿活动”中的晚餐在哪里吃,如何布置自己的野餐空间,露天电影想看哪一部,晚上住在幼儿园里要准备哪些物品,等等,我们都会倾听并尊重孩子们的想法。
我们还通过作息时间的调整给孩子更多自由自主的时
间,为孩子提供更多自主选择和决定的机会。
因为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能力是在一次次的自主选择、自主决定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例如,孩子们每天有1个半小时的自主游戏时间,还有1个小时的自主学习时间。
在这些活动中,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活动材料和内容,自主决定活动方式和节奏。
再如,当孩子们提出想在户外吃午餐、想在户外午睡、想在活动室里养小倉鼠等愿望时,教师都会尽可能地满足他们,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自己的想法是有可能实现的。
孩子在园一日生活中,我们尽可能不做整齐划一的安排,给孩子最大的自主空间。
孩子们可以自主进餐、自主安排吃水果和点心时间、自主选择进餐音乐、自主安排过渡环节的活动等。
例如,在睡前活动时间,孩子们可以看书,可以观察、照料动植物,可以和好朋友聊天,可以跟同伴分享自己“宝贝瓶”里的宝贝,也可以帮教师摆午睡床……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都由孩子们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