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发展战略,全力打造我市沿边开放先导区的重要机遇期。

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牡丹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于加快我市经济社会追赶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纲要》以中共中央、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国家、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指导,依据《中共牡丹江市委关于制定牡丹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篇
第一章现实基础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
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实施工业立市、金融强市、贸旅牵动战略,开创了全市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全省领先,总量位次前移,是牡丹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的五年、城乡建设发展最快的五年、改善民生成效最显著的五年、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果的五年和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的五年。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得以全面和超额完成,为“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主要标志:
——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口径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781亿元、28115元、87.2亿元和265.8亿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6.4%、15.6%、26%和18.7%,分别比“十五”时期加快7.7个、6.4个、17.2个和11.3个百分点。

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378.1亿元,为前五年的4.2倍,年均增长43.8%。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6:39.5:44.5。

以四大产业为主导的优势特色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工业结构调整优化,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

旅游业、金融业、物流业、会展业和文化产
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7.3%。

非公经济规模日益壮大,股份制经济和个体私有经济成为我市经济的主体。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对经济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重大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力度加大,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

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和电力、通信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县域经济和城区经济协调发展。

大牡丹江建设提速,中心城市周边三乡镇三村屯划入市区,牡海宁同城化发展起步良好,绥东穆经济区协调发展,江南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顺利推进。

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快速进展,县(场)局合作共建深入推进。

——改善民生取得显著成果,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全面进步。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806元和9363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11.7%和18%。

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保障性住房建设、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取得重大进展。

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8.3平方米和25.7平方米。

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积极成果,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
作得到加强。

生态市建设加速推进,主要生态指标达到或接近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

循环经济试点取得积极成果,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到2010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2.79%,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天然林、自然保护区、耕地与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新成果,节能、节地、节水取得新进展,流域水环境和城镇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地质和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得到加强,森林覆盖率达到62.3%。

——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体制机制创新日益深化。

东北亚经济贸易区建设步伐加快,哈牡绥东产业带初露端倪,沿边开放先导区上升为省级战略,国际经贸陆海联运大通道建设初见成效,境外工贸园区和跨国农业合作发展加快,绥芬河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

到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90亿美元,年均增长13.6%,其中对俄进出口总额达到45.5亿美元,年均增长2.9%,占全省同项60%,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8亿美元。

现代企业制度、公共财政体制、城乡均衡发展的教育体制、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林权制度、事业单位企业化等关键性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总体上看,我市“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但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经济社会更
快更好地发展。

主要是:一是经济总量小、基数小,发展速度与先进地区比仍然慢,区域、城乡相对均衡发展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二是开放优势、区位优势、生态资源、旅游品牌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释放;三是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够高,结构调整力度需要继续加大;四是城市的承载力和竞争力不足,区域特色与风貌尚不突出;五是近几年的发展是相对过去基础比较薄弱的发展,没有更多地惠及民生;六是还存在体制性、机制性、要素性、政策性制约,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

对这些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时期着力加以解决。

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指标2005年“十一五”
目标
2010年
“十一五”年
均增长(%)
全市生产总值(亿元)308.8 560 781 16.4 (按可比价)
人均生产总值(元)11507 20000 28115 15.6 全口径财政收入(亿元)27.5 40 87.2 26
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330.9(十
五)
——
1378.1(十一
五)
43.8
一、二、三次产业比例15.4:36.1:
48.5
10:38:
52
16:39.5:
44.5
——
研究与发展经费相当于国内生产
总值比例(%)
—— 2 0.3 ——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8 22.79(十一
五)
——
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0.45 0.5 0.50 2.1 城镇化率(%)——68 57.3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47.7 134 90 13.6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4.8(十一五)——五年累计增加城镇就业(万人)——10 34.3 ——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8 36 ——国民受教育年限(年)——9年以上9 年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7334 10000 12806 11.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4085 5500 9363 18 城镇登记失业率(%) 3.98 5 3.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0.37 5.53 3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43 58.7 ——森林覆盖率(%)62.31 63.5 63.5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6 ——
注:2010年数据根据市统计发布数据、市委全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和2010年计
划报告计算。

第二章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国际环境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发生深度调整,为我市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尤其是中俄战略合作不断深化,为我市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再创对俄经贸合作新优势,开辟多元化国际市场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扩大内需潜力巨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升级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都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

特别是国家振兴东北等地区老工业基地战略深入实施,将进一步扩大我市产业发展空间,使我市加快发展有政策支撑,为我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从省内环境看,省委明确的“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发展战略是全省整个“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要基调,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对沿边开放越来越重视,为我市加快沿边开放先导区建设提供了特有的历史机遇。

第三章严峻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市既存在着有利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诸多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不确定因素增多,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日韩等国对俄贸易急剧扩张,国内各地对俄贸易竞争加剧,我市将面临扩大对外开放新的挑战;区域发展格局不断调整变化,各地区发展势头强劲,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竞争更加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使我市面临区域竞争巨大压力;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镇化质量不高,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使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压力加大;城市建设、改善民生与财力支撑矛盾较大,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加大,经济社会发展提质提速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篇
第四章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会和市委十届十五次全会精神,以求实创新、跨越争先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
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追赶跨越式发展不动摇,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坚持“双调双转”不动摇,更加注重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工业立市、金融强市、贸旅牵动三大战略不动摇,更加注重各项产业协调发展。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推进城市、社区、农村协调发展;推进速度、效益、财力协调发展;推进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协调发展。

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加工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旅游中心、会展中心,加快建设沿边开放先导城市、优势明显的新兴产业城市、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城市、生态环境优良的宜居城市、民生显著改善的和谐幸福城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章发展原则
——坚持追赶跨越,推动科学发展。

把科学发展、加速发展作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协调发展。

正确处理发展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关系,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统筹消费、投资与
出口协调发展,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坚持改革驱动,推动创新发展。

把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建立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为加快“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建设创新型城市。

——坚持节能环保,推动绿色发展。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强化节能减排措施,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抓好环境污染治理,推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建设生态文明,实现自然资源合理永续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坚持民生优先,推动共享发展。

坚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核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让全市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第六章发展目标
——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7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五年翻一番。

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280亿元,年均增长26 %,提前两年翻一番。

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20亿元,年均增长20%,提前一年翻一番。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58亿元,年均增长16%,五年翻一番。

——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现代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居民消费率逐步提高,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外贸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现代农业全面发展,工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现代服务业加速提升,一、二、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2:43:45。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

——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加速,大牡丹江、新牡丹江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主体功能区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生产力布局更加合理。

区域城镇体系基本形成,牡海宁地区同城化发展明显加快,以打造绥穆新城为重点的绥东穆地区合作发展更加紧密,城镇化率达到63%。

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新步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11年。

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
较健全。

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企业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100%和95%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99%,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8%以上,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村全体农民。

城乡就业水平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5年城镇新增就业27.5万人,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2.5万人。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生态文明建设、节能环保取得新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7%,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全市人口控制在285.7万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分别保持58.7万公顷和50.06万公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5%,森林覆盖率达到64.3%。

——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果,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五年翻一番,到2015年分别达到25760元和18830元。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住房、用水、交通、通讯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

——对外开放领域快速拓展,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

陆海联运大通道功能进一步完善,沿边开放先导区的带动示范作用充分显现,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80亿美元,年均增长15%,其中对俄进出口总额达到100亿美元,年均增长17%,分别五年翻一番。

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6.4亿美元,年均增长10%。

——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突破性进展,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

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成为黑龙江省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的示范区。

专栏2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类别指标2010

2015年
年均
增长
(%

属性
经济增长全市生产总值(亿元)781 1570
15左

预期性人均生产总值(元)
2811
5
54000 14 预期性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378.
1
4280 26 预期性
全口径财政收入(亿
元)
87.2 220 20 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65.8 558 16 预期性
结构调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44.9 45 ——预期性服务业就业比重(%)53 65 4.2 预期性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
比重(%)
0.3 1.3 33 预期性城镇化率(%)57.3 63 2 预期性
资源环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
耗降低(%)
22.79
(十

五)
17(十
二五)
-3.7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
氧化碳排放降低(%)
——17 -3.2 约束性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
量降低(%)
51.6 30 -10 约束性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0.5 0.57 2 约束性
用系数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
用率(%)
89 95 1.4 预期性耕地保有量(万公顷)58.7 58.7 ——约束性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公
顷)
50.06 50.06 ——约束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
少(%)
6 5 -3.6 约束性森林覆盖率(%)63.5 64.3 ——约束性
公共服务人民生活人口自然增长率(‰)3 3.5 3.1 约束性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9年
以上
11 ——预期性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9 99.5 0.5 约束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万人)
29.6 42.7 7.8 约束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
率(%)
99 99 ——约束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
率)(%)
100 100 ——约束性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
人)
34.3 27.5 ——预期性
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36 38.5
2.5
(新
增)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3.4 4.3 5.1 预期性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套
数(万套)
—— 4 ——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280
6
25760 15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9363
18830 15 预期性
2010年数据根据市统计发布数据、市委全会报告、政
府工作报告和2010年计划报告计算。

三、工业经济发展篇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化工、木材加工、造纸、能源、装备制造、轻工六大传统优势产业,建设化工、
木材加工、医药、造纸、绿特食品、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高新技术产业、轻纺产品对俄出口加工十大产业基地,打造一批百亿级以上的产业集群,工业经济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645亿元,年均增长18.2%。

第七章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突破口,推动新兴产业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先导产业。

到2015年,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365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56.6%。

第一节培育新能源产业
发展风电、水电、生物质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

坚持近期与长远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原则,加快水电开发,做大做强风电产业,搞好油页岩开发与加工,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地热和沼气资源,推进天然气入市工程。

按照“以打造龙头为目标,以技术突破为先导,以融合发展为抓手,以示范应用为方向”的思路,融合资源,壮大龙头,提升技术,强化示范,以辟建光伏产业园为载体,做大做强做优光伏产业,建立国家级高寒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抢占技术标准制高点,力争将牡丹江建设成省内重要光伏产业基地。

到2015年乃至较长时期内,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58万千瓦,其中
水电、风电、生物质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分别达到240万千瓦、200万千瓦、13万千瓦和5万千瓦。

新能源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50%。

专栏3 “十二五”时期新能源重点项目及装机容量
类别重点项目及装机容量发展定

备注
水电荒沟抽水蓄能电站120万千瓦,
三间房水电站1.2万千瓦,东北
水电开发1.6万千瓦,大湾水电
站0.8万千瓦。

海浪河干流水电
站梯级开发5座电站17.99万千
瓦(含海林水电站6.0万千瓦),
海林市其他水电站10座 5.62
万千瓦。

宁安市兰岗、红岩、
上官3座水电站2.39万千瓦。

林口县龙虎山水电站(6.5万千
瓦)等7座水电站23.8万千瓦。

东宁绥芬河流域水电站梯级开
发东升水电站(3.3万千瓦)等
6座水电站10.5万千瓦。

全市
建设黑
龙江省
水电基
地和电
力调峰
基地
荒沟抽
水蓄能
电站、牡
丹江下
游、海浪
河、绥芬
河流域
水电开
发纳入
省“十二
五”规划
总共建设大小水电站34座,总装机容量183.9万千瓦。

风电华能电源天桥岭风电场14.85
万千瓦,爱民丰收风电场 4.95
万千瓦。

海林市13处风电场
109万千瓦,宁安市7处风电场
105.5万千瓦,穆棱市21处风
电场117.35万千瓦,林口县9
处风电场90.25万千瓦,东宁6
个风电场88万千瓦。

全市建设
58处风电场,总装机容量
529.99万千瓦。

打造黑
龙江省
风电开
发中心
太阳能光伏产业太




旭阳公司2万千瓦,金跃集团1
万千瓦(穆棱)全市合计3万
千瓦。

省内重
要光伏
产业基




旭阳公司120MW非晶硅薄膜
太阳能电池、金跃集团240MW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和
光伏系列产品200MW太阳能电池板,黑龙江金日光电科技公司100MW太阳能电池板
油页岩开发60万吨油页岩加工、大庆10万吨页岩油
生物质能发电宁安6万千瓦,穆棱2.4万千瓦,林口1.2万千瓦,全市合计9.6万千瓦。

地热利用宁安渤海镇浅层地能利用,宁安沿江区应用地热系统工程,宁安火山地热资源开发,林口镇北山公寓地热利用
沼气利用海林市农村能源项目(1万户沼气池)
天然气利

天然气入市工程
第二节培育新材料产业
立足非金属矿资源优势,依托圣戈班、金刚钻公司、电力实业集团、骏龙睿智实业公司、中远实业、丰达公司、新材料公司、硅产业园等骨干企业、工业园区和研发机构,以大项目建设为牵动,重点发展新型陶瓷材料、硅基新材料、新型建材、石墨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纤维及复合材料、光电材料和化工新材料等领域,打造中国硅硼类超细微粉及工程陶瓷生产基地、黑龙江东部硅基新材料生产基地和黑龙江省重要新型建材研发和出口加工基地。

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40%左右。

专栏4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类别重点项目、产品分布地

发展定位备注
新型陶瓷材料碳化硅、碳化硼纳米
级超细微粉及工程
陶瓷,特种碳化硼
市区,海

中国硅硼类
超细微粉及
工程陶瓷生
产基地
牡丹江特种陶
瓷材料产业基
地纳入省“十
二五”规划
硅基新材料(有机有机硅单体,硅橡
胶,氟硅橡胶,硅油,
硅烷偶联剂,气相白
市区硅
产业园,
东宁
黑龙江省东
部硅基地新
材料生产基
牡丹江有机硅
材料及制品纳
入省“十二五”
硅和无机硅系列产品)炭黑,工业硅,太阳
能级高纯硅
地规划
新型建材粉煤灰、煤矸石烧结
砖、多孔空心砖,蓄
热砖,轻质墙板,玄
武岩装饰板
市区,宁
安,穆
棱,东
宁,林口
黑龙江省重
要新型建材
研发和出口
加工基地
石墨材料石墨微粉,球型石
墨、石墨锂电池材
料,膨胀石墨,石墨
纸,高档石墨制品
穆棱
无机非金属材料超细重钙粉,玄武岩
磨光板材
林口,宁

纤维及复合材料石头纸,玄武岩纤
维,粉煤灰造纸纤维
市区,宁
安,穆棱
光电材

液晶玻璃基板材市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