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热点题型: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wor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
例1如图所示,在蒸馏烧瓶内加适量石灰石和稀盐酸,经检验产生的气体充满烧瓶时,将一气球紧套在瓶口,气球逐渐胀大。然后打开弹簧夹,
将注射器中NaOH溶液注入烧瓶并振荡,气球迅速缩小并被
吸入烧瓶内。
(1)检验产生的气体充满烧瓶的操作是___________。
(2)气球被吸入烧瓶是由于NaOH溶液与瓶内气体反
应,使瓶内气压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烧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烧瓶里已充满CO2气体;NaOH 可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H2O,使瓶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因此气球会被吸入烧瓶。
答案(1)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烧瓶口,木条熄灭,说明气体充满烧瓶(2)小2NaOH+CO2═Na2CO3+H2O
例2如图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将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分别加入两瓶等量二氧化碳气体中,用U型管
连接.充分反应后放在水平桌面上可观察到U型管中
液面出现高度差。
(1)室温下利用此装置,你还可以研究
_____________。
A.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B.比较氯酸钾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C.比较饱和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能力
(2)进一步思考、迁移:有_____________变化的对比实验都可以用此装置进行探究。
解析氧气不易溶于水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将等量蒸馏水分别加入两瓶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中,过一会儿盛有二氧化碳的瓶中气压会小于盛有氧气的瓶中气压,因此用U 形管连接,也可观察到U形管中液面出现高度差;比较氯酸钾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采用该装置时不会导致两瓶出现气压差,因此不能采用该装置比较氯酸钾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饱和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不同,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较强,所以两瓶中会出现气压差。综合分析可知该装置能够验证有气压变化的对比实验。
答案A、C 气压(或气体体积)
例3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研究CO2与NaOH固体的反应。
步骤1:A中盛有稀盐酸,B中Na2CO3固体,C中NaOH固体
打开K1,关闭K2,将A中溶液滴入B中,气球变大,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
气球没有明显变瘪。
步骤2:依据以上实验现象,改进后重
新添加药品,进行实验。
步骤3:打开K2,关闭K1,将A中液
体滴入B中,用燃着的木条放在K2上,发
现木条熄灭,问上述操作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然后进行后续实验,说
明CO2与NaOH固体发生了反应,后续实验
的操作与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步骤1中气球中的气体主要是装置中的空气,因此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没有明显变瘪。步骤3中操作的目的是先排出B中的空气,打开K1,关闭K2,鼓起的气球中充满的是二氧化碳,此时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明显变瘪,证明CO2与NaOH固体发生了反应。
答案排出B中的空气打开K1,关闭K2,气球明显鼓起。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明显变瘪
例4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先关闭止水夹,将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烧瓶中,充分吸收掉二氧化碳后,再打开止水夹。
(1)烧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现象能否得出“二氧化碳与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兴趣小组提出新问题:烧
瓶内液体的溶质可能是什么?
【猜想】猜想①:溶质只有氢氧化钠;猜
想②:溶质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你还需补
充的猜想: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氢氧化钠溶液与CO2反应,或CO2溶于水都会使瓶内气压降低,当打开止水夹后澄清石灰水倒吸入烧瓶中;若加入澄清石灰水后有沉淀生成,说明有Na2CO3存在,故溶质为NaOH和Na2CO3;若加入Na2CO3后有沉淀生成,说明有Ca(OH)2存在,则溶质为NaOH 和Ca(OH)2;若加入二者都无明显现象,说明生成的Na2CO3和加入的Ca(OH)2恰好完全反应,溶质为NaOH。
答案(1)澄清石灰水倒吸入烧瓶,烧瓶中溶液变浑浊(2)不能,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
于水造成的(3)氢氧化钠和碳酸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