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计算课,如何在平凡的计算中表达老师的新意,进展同学的力量,是设计中的一个重点。
在开头的例题中,我为同学供应了沟通展现的平台,通过商量、互动、板演、充分暴露同学的思维,在合作沟通中探究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在汇报沟通中老师非常敬重同学的思维方法,并学会赏识他人,完善自己,不断获得主动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
要把握计算的算理并不难,可是真正让同学明白其中的算理却是难事。
因此从情境中提炼数学学问并通过自己的生活阅历来解决,从而得出算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这样的教学自然、贴切、同学乐于接受,学习的效果也比同学死记硬背强多了。
本节课教得轻松,但从作业反馈来看,不是很抱负。
有的同学竟然连65+120也不会做了。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今日开头教学三步混合运算,在设计中重点引导同学理解运算挨次,还特意设计了:12×3+15×4=36+15×4=51×4=204元的错例分析,然而在课堂上,却没有消失这样的状况,反而在如何解决例题时消失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方法一:12×3+15×4;方法二:〔12+15〕×〔3+4〕。
为了明确同学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就重新调整了教学环节,重点引导同学对两种解题方法进行辨析。
第一步:了解同学对两种算法的看法,通过统计发觉大部分同学赞同第一种解法,有部分同学不置可否,还有3个同学坚持其次种
方法也是正确的。
其次步:分析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第一种方法很快就被全体同学认可。
其次种方法还是有不少同学表示困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借助了简图关心同学理解。
〔△+○〕表示一副象棋和一副围棋的价钱,〔△+○〕×〔3+4〕=〔△+○〕×7,这时表示的是什么?同学经过思索得出这样计算得到的结果表示7副象棋和7副围棋的总价,和题意不相符,所以是错误的。
经过这样的调整,同学基本对这个数量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熟悉。
在后面的教学中,又发觉同学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晰,所以在数量关系的分析上又花了不少的时间,例如人均居住面积等。
所以这节究竟突出了什么重点好像很难说了,好像数量关系的分析倒成了重点了。
计算课中计算力量的培育与解决实际问题力量的培育有时真的很难调整好,困惑之中。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本堂课是在同学把握了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为了避开计算与实际引用的割裂,我将运算挨次与详细场景结合在一起,让同学充分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同学思索先算什么,然后列出综合算式,并总结出运算挨次,感悟运算挨次的合理性,从而提高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从同学的练习状况来看,基本上没有消失运算错误的状况,但是计算错误比较多,看来对于计算力量的训练还需进一步加强。
还有,
同学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比较薄弱,特殊是“想想做做”的第4题,许多同学不理解“人均居住面积”的含义,因此都用乘法来求,其实我应当在同学解题之前就应关心同学理解其含义。
今日教学了不含括号三步混合运算,重点让同学理解运算挨次。
例题出示后,同学都能列出综合算式,对于如何计算?同学中消失了两种计算,虽然都正确。
但引导同学先同时算出两个积,既先算出象棋和围棋的钱,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当时,我让同学先算的部分划出来,这样下面就消失了150+120÷6×5把后面的除法和乘法都一起画,一起算,没有过程的。
我发觉后准时指出:在计算时,要把没有参加计算的部分照写下来,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要写出来。
又让同学练习了45—20×3÷4,同学把过程写得很清晰了。
最终,大部分同学能归纳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
在后面教学中,我补充了2组把3道一步计算的题目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
有点难度,错的也比较多。
书上的几道解决实际的问题没来得及讲评完。
我想,运算挨次没问题了,本节课目标基本上已达成了。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4
教材简析:
苏教版四班级上册第30页的例题,完成第31页的“想想做做”。
这部分内容是在同学学习过含有同一级运算〔如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两步式题,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式题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同学把已有的学问进行迁移,知道在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
乘法,再算加、减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洁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同学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同学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依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挨次;其次个问题,则引导同学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关心同学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挨次。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
练习先支配一些基本的练习,关心同学稳固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再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错题和比较题关心同学整合已学过的混合运算的各种状况,提高运算技能;最终让同学运用所学的学问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同学学问点已把握,感觉还可以。
可是当我改到一位同学的作业时,我发觉他消失了这样的错误:
25+18×6
=43×6
=258
50-20×3
=30×3
=90
这些错的地方不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吗?上课时,不是总结得很清晰了?我努力回忆我的教学过程,我确实在两方面有了疏忽了。
第一、练习题的单一。
比较一下今日同学所接触的练习题,大部分题都是从左到右的计算方法,如:32÷4×8、18×6+25、20÷4+5等,只有少量的类似38+4×15的题,难怪同学会做错了。
看来虽然我在备课时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时,我没有把握好重点,类似25+18×6、50—20×3这些题练习太少了,同学在遇到这些题时,还是依据已有的阅历,不能娴熟运用今日所学的学问。
可是当我回头又把想想做做中的题看一遍时,在第4题,“比一比,算一算”中,这类题可以稳固学习的要点,但在事实上课时,我没有时间让同学去做这道题,那我的时间又用到什么地方呢?我想是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为了结合书上的情景图,联系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例题,变成了生活情景,说老师去买东西,我的同学也特别可爱,当我说到“我买了4本笔记本,每本5元,”话还没落,就听见“老师你买得太贵了,一本笔记本最多2元…”“不对,最多3元”…同学们就开头争辩起来了,等到这个争辩停止时,我真正提出这节课商量的地方时,又成了他们不太关怀的话题了。
在这些地方为了将同学的留意转移,我耽搁了一些时间,这些可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意料到的。
其次,太高估同学了。
在讲完例题,练习时我出了“3×5+50、20-3×5”这两题,大部分同学都会做,并有同学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
我确定了他的说法,还重复了一遍。
在总结算法时,我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
于是在作业中就有同学这样算:
60÷2×3
=60÷6
=10
这真的是先“乘”“除”。
看来,我的数学语言真的是值得认真斟酌推敲了。
针对以上状况,我觉得在下节课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其次,针对消失的错误状况展现,进行纠错;第三,算法强化练习。
透过同学作业,认真分析错误的缘由,就可以看到自己课堂中的缺乏之处了,看来今后再改同学作业时,不要一味的图批改速度了,还要认真分析一下,从中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失误点。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
一、考虑同学已有学问,合理支配复习内容
在学习《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之前,同学已有加减混合、乘除混合、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学习经受,加减混合是在一班级上学期学习的,只需要同学把第一次运算的结果记在心中,再完成其次次运算,写出结果;乘除混合是在二班级上学期学习的,学习过程与加减混合相像,直至四上,同学才正式学习用递等式完成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为了让同学顺当地把握本课的学习内容,我在复习环节设计了10道两步式题〔4题含有同一级运算,4题含有乘〔除〕和加〔减〕、2题含有括号的两步式题〕,试教中发觉支配含有括号的两步式题对新课中同学列综合算式可能有肯定的干扰〔好多同学列出的'综合算式中前后两个乘法都加了括号,当然消失这样的算式也很好〕,
因此在后来的课堂中删除了这两题,并且也调整了上面8题的消失挨次。
离同学思维最近的是乘〔除〕和加〔减〕的混合运算,因此先出示了4题乘〔除〕和加〔减〕混合的,而后出示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试一试”的教学用到这部分内容,这样的消失挨次与教材的编排相吻合。
更多学校数学教学反思
二、注意“算”与“用”的结合
新教材没有单独编排应用题,除了有侧重地支配“解决问题的策略”外,大部分解决问题的教学都结合在其他内容的学习中进行,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注意“算”与“用”的结合,使同学更好地理解算理。
本课的练习中,我支配了两个解决问题,即“想想做做”的第4、5题。
第4题与例题较相像,求两商之差,一是稳固所学的列综合算式,按正确的运算挨次计算,二是训练同学从问题想起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引导同学理解“人均居住面积”后,就可以让同学自己列式计算,但是我又让同学说说数量关系,显得过于罗嗦,限制了同学的自主学习,以致第5题未能解决。
我们平常计算的教学和练习,如果能结合实际情境,同学就能真正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道理,这样就能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算”和“用”和谐交融。
三、正确对待和合理利用课堂生成
课堂是个布满未知的场所,每一刻都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或尴尬。
在引导同学观看情境图后,要求同学能列综合算式的尽量列综合算式计算,课堂中消失了这样三种算式:12×3+15×4,〔12×3〕
+〔15×4〕,〔12+15〕×4-12。
前两种都在我的预设中,第三种在两次试教中都未曾见过,我悄悄地告知自己要冷静,处理不当,会消失科学性的错误。
我观看同学的反应,一脸茫然,看来把这个问题抛给当事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请韩黎说明自己的想法,先算一副象棋和一副围棋的总价,乘4是都看做买4副,然后在总的价钱中减去一副象棋的价钱就是李老师一共要付的钱,多好的想法啊,这个算式就有了存在的理由,也让我临时调整了课堂总结,本准备到“想想做做”第3题直接说说运算挨次就下课的,但觉得何不妨用这个算式开启下一节课的学习呢,于是便有了:课后请大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完成韩黎的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既敬重了同学,又顺当地过渡到后续的学习。
至于〔12×3〕+〔15×4〕,我采纳了迂回的战术,允许同学有这样的想法,顺势让同学说说是怎样算的,联系实际情境同学想到先算括号中的,再把两部分价钱相加,何况计算的结果和分步算式全都,有括号的综合算式暂告段落,回到12×3+15×4,在此观看算式,揭示课题,探究运算挨次,算出结果,沿着我既定的方案进行,再折回,两式比较,没有括号的算式中先算了乘法,有括号的算式中也是先算了乘法,那括号就可以不用了,也说明白数学的简洁性。
当然在本节课中,还存在着许多缺乏,如对同学的评价比较单一,未能营造出应有的课堂气氛,教学中几个的详情处理还不够细腻,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摸索、尝试。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6
今日,带着同学们学习了新的学问——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计算,在上课之前对于课程设计,整节课的思路有了具体的设置。
但讲课之后,发觉自己存在了很多需要改良的地方:
1.用自己的认知水平来推断同学,我以为混合运算是比较简洁的没有了解同学的实际状况。
2.在导入环节设计不太合理,我设置了一个第一级运算的两步计算和一个其次级运算的两步计算,让同学说出运算挨次。
可以换成二班级学过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更能连接例题的教学。
3.在计算过程中,没有告知同学,计算哪一步写出结果,不计算的话要抄下来,导致同学在计算的时候少写。
另外就是混合运算格式的要求还需要给同学强调。
4.三步混合运算尽量用三步计算,对于中间是加减号,两边是乘除号这一类算法,可以把两边同时计算出来,再相加减这种做法,刚开头同学会不简单理解,所以可以渐渐引导,不操之过急。
在教学中没有完善的艺术品,正是如此,才能让自己一步一步向前走,才能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秉承初心,仔细探究,努力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7
教材简析:
苏教版四班级上册第30页的例题,完成第31页的“想想做做”。
这部分内容是在同学学习过含有同一级运算〔如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两步式题,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
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式题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同学把已有的学问进行迁移,知道在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洁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同学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同学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依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挨次;其次个问题,则引导同学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关心同学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挨次。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
练习先支配一些基本的练习,关心同学稳固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再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错题和比较题关心同学整合已学过的混合运算的各种状况,提高运算技能;最终让同学运用所学的学问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同学学问点已把握,感觉还可以。
可是当我改到一位同学的作业时,我发觉他消失了这样的错误:
25+18×650—20×3
=43×6=30×3
=258=90
这些错的地方不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吗?上课时,不是总结得很清晰了?我努力回忆我的教学过程,我确实在两方面有了疏忽了。
第一、练习题的单一。
比较一下今日同学所接触的练习题,大
部分题都是从左到右的计算方法,如:32÷4×8
18×6+25
20÷4+5等,只有少量的类似38+4×15的题,难怪同学会做错了。
看来虽然我在备课时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时,我没有把握好重点,类似25+18×6
50—20×3这些题练习太少了,同学在遇到这些题时,还是依据已有的阅历,不能娴熟运用今日所学的学问。
可是当我回头又把想想做做中的题看一遍时,在第4题,“比一比,算一算”中,这类题可以稳固学习的要点,但在事实上课时,我没有时间让同学去做这道题,那我的时间又用到什么地方呢?我想是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为了结合书上的情景图,联系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例题,变成了生活情景,说老师去买东西,我的同学也特别可爱,当我说到“我买了
4本笔记本,每本5元,”话还没落,
就听见“老师你买得太贵了,一本笔记本最多2元…”“不对,最多3元”…同学们就开头争辩起来了,等到这个争辩停止时,我真正提出这节课商量的地方时,又成了他们不太关怀的话题了。
在这些地方为了将同学的留意转移,我耽搁了一些时间,这些可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意料到的。
其次,太高估同学了。
在讲完例题,练习时我出了“3×5+50 20—3×5”这两题,大部分同学都会做,并有同学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
我确定了他的说法,还重复了一遍。
在总结算法时,我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
于是在作业中就有同学这样算:
60÷2×3
=60÷6
=10
这真的是先“乘”“除”。
看来,我的数学语言真的是值得认真斟酌推敲了。
针对以上状况,我觉得在下节课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其次,针对消失的错误状况展现,进行纠错;第三,算法强化练习。
透过同学作业,认真分析错误的缘由,就可以看到自己课堂中的缺乏之处了,
看来今后再改同学作业时,不要一味的图批改速度了,还要认真分析一下,从中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失误点。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8
特别巧合四班级上学期我所上教研课的内容也是《混合运算》,感觉这两节课在编排上有很多的类似之处:从生活情景入手理解混合运算的挨次、试一试、改错中体会混合运算的留意点、对比练习中明白运算符号不一样引起运算挨次的不一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达混合运算的价值等等。
明显感觉四下的混合运算虽然计算的步数比较多,但是同学有递等式书写格式和两步计算的阅历,新课学习特别轻松。
教学中我从复习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入手,让同学说出熟识的两步混合运算的挨次,为教学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扫清学问障碍。
然后直接出示一道三步的混合运算,让同学观看与原先的算式有什么不
一样,该怎样算?这一环节让同学体会到新学习的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与两步计算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把三步运算转化为两步运算;直觉意识到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与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都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不含括号〕。
教材中新课的学习讨论就是从商店购物这一同学熟识的场景开头的。
中国象棋每副12元、围棋每副15元,李老师买2副中国象棋和3副围棋一共用了多少钱?教材中只给了一个问题,多数同学列出12×2+15×3后能够结合情境理解计算的挨次,但是这时候引导同学总结计算的挨次感觉特殊地单薄,所以我又增加了两道混合运算:12÷2-15÷3、12×2+15÷3这两道算式,并给同学供应了多条信息:中国象棋每副12元、围棋每副15元、中国象棋一共12元、围棋一共15元、买2副中国象棋3副围棋。
让同学依据算式选择合适的信息,看看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同学能够很快说出每道算式先算什么,但是通过商量才比较牵强地说出了算式的含义。
一方面感觉同学的问题意识不强,另一方面觉得这样的设计是不是徒增了学习的困难,假如没有丰富的素材该怎样引导同学来总结运算的挨次?
从同学的练习状况来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的挨次基本都把握。
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有4小题,同学消失的典型错误是第4小题,当三步计算转化为两步计算后消失了“减在前、加在后”的状况,同学习惯于加减的口头表达挨次,计算时不由自主地就先算加后算减了。
课中我没有完成书中的改错题而是结合同学此处的错误进行了重点评讲。
这一环节我还引导同学做了一个梳理,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按什么步骤来解答:一、看〔观看算式中有哪些运算〕二、画〔把先算的一步画出来〕三、写。
不能让同学的观看流于形式,肯定得让他们经受这样一个画的过程,久而久之同学才能养成仔细审题的好习惯。
家庭作业中发觉同学的错误比较多,计算的挨次不存在问题,多数是一步计算或口算不过关,与众多的计算教学一样的,需要在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