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女”的泛化引发的称谓“缺位现象”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美女”的泛化引发的称谓“缺位现象”思考作者:崔蕾刘央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1期
摘要:近些年,“美女”称谓日益走俏,成为当今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女性称谓。

以“美女”一词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也是层出不穷,语义、语用、使用调查等等角度无不涉猎。

本文另辟蹊径,从“美女”一词日益泛化景象下的“缺位现象”出发进行阐述。

关键词:美女;泛化;缺位现象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崔蕾,女,学校:河北师范大学,学历:硕士,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第二作者:刘央,女,学校:河北师范大学,学历:硕士,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126-01
一、“美女”称谓的出现
“美女”一词的出处是《墨子·公孟》:“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

”《史记·外戚世家褚少孙论》是这样说的,“美女者,恶女之仇。

岂不然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美女”的定义是“美貌的年轻女子”。

虽然都没有对美女的相貌做具体的定义,每个人对美又都有一个自己的标准,但是看以上对“美女”的形容,要求应该是很高的,要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美貌才能称得上是美女。

而如今,美女的标准似乎没有那么严苛了,在网络或现实中,随处可听见“美女”这样的称呼,它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称谓语流传在生活中,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泛化。

二、泛化的表现
一种称谓泛化的标志是人们使用该称谓的数量和频率。

腾讯网关于“美女称谓”的网络调查中显示:有56.57%的人经常被称为美女,有40.26%的人偶尔被称为美女,3.17%从来没有被称为美女。

并且有49.20%的人当自己被称为美女的时候没有感觉,认为只是一种称呼。

此项调查就说明了“美女”已被大多数人接受并在人们的交际中频繁地使用。

因此,“美女”已成为社会女性通称的一种,“美女”这一称谓已经泛化了。

“美女”泛化的表现还体现在无论哪个女子是与你是否亲近,长得是否漂亮,以及年龄是否符合都可以被称为“美女”。

“美女”作为面称,最初用于比较熟悉的人之间。

比如朋友之间可以互相称呼美女,有一种亲昵的语气。

处于交际策略,“美女”开始用于陌生人之间,比如商场、娱乐场所等,在不知道
对方年龄、职业、姓名、身份的时候,不能随便乱叫,就可以用这个称呼来吸引对方的注意,拉近彼此的距离,而且也不会因为乱叫而使被叫者产生反感。

逛街的时候,你可能会经常听见“美女”这个称谓,抬眼一看,那个被叫者可能不是你眼里的“美女”,这也是泛化的一种表现。

当今社会日益多元化,对美的标准也不那么严苛,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个性,会有不同的人展现着不同的美,赞赏对方是行之有效的交际策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无论你是年轻的姑娘还是年长一些的女子,她们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美丽。

“美女”可以用来称呼年轻女子,年长一些怎么称呼呢?总不能用老美女来称呼,它有一种讽刺的意味。

于是“资深美女”应运而生,填补了这个空白。

虽然“资深美女”不能用于面称,可是用来称呼自己还有调侃和幽默的味道,用在书面语中更是显得委婉含蓄。

出于交际策略,称呼年龄虽不年轻,但打扮年轻的女子为“美女”是使语言具有行事行为。

三、缺位现象
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角色的称呼,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准确得体地运用称谓语也是语言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以说能否准确使用往往会影响交际氛围和交际效果的好坏,甚至影响交际活动的成败。

但是,汉语称谓语存在着缺位现象,尤其是女性称谓语。

所谓缺位现象,就是在言语交际中出现的称谓缺位的现象,人们找不到合适的称谓语来称呼交际对方。

郭熙指出:“社会称谓的缺位是我国大众文化的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也是语言发展不平衡的一种突出表现。

”这种不平衡性在女性称谓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比如,在汉语社会中,人们通常对老师或师傅的妻子尊称“师母”。

但是,如果老师或师傅是女的就无法称呼了。

几乎不会听到一个人称女老师或女师傅的丈夫为“师父”,尽管“父”是“母”的相对词,这里显然有一个缺位。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缺位现象呢?这应该跟传统观念中男女地位的差异有一定关系。

就拿“师母”来说,为什么有“老师”、“师傅”,有“师母”,而没有对女老师、女师傅的丈夫的相应称谓呢?这显然也与我们的社会文化传统相关。

在过去,当“老师”、“师傅”的是男性,而女的只能操持家务,只能当“师母”。

当然造成缺位现象的还有其他因素,比如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时尚的追求也会使得社会称谓表现出一种时代风格,尤其当外来力量有其强大的经济后盾的时候。

语言之所以能体现出其潜在的市场价值大概也在于此,社会成为自然也不会那么超脱。

交际者身份的难以辨别也会造成缺位现象的产生,说话人可能因无法判定听话人的身份,或者没有正确判断出对方的社会心理距离,由此产生错误的归类,从而没能与受话一方的心理预设称谓相吻合,造成两者在称谓上的心理落差,导致称谓语缺位的出现。

郭熙还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社会称谓会被淘汰,新的社会称谓也会随之而产生。

这可以说是一个公理”。

于是为了弥补女性称谓语的缺位现象,“美女”一词应运而生,“美女”称谓的泛化源于语言自身的缺陷,在对女性的称谓中“姑娘”太小,“女士”太老,“同志”虽然男女通用,但是太缺乏雅致之气,“小姐”又被不幸地附上我们都所共知的另一种涵义,遭到大多数女性同胞的排斥而不便使用。

所以就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女”称谓的出现在某些陌生的场
合,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人际间的社会距离,以利于言语交际的顺利展开。

又由于它非常受用,所以泛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女性称谓的缺位现象是言语交际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我们一起努力去创造一个良好的交际空间,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版.第138-139页
[2]、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版
[3]、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