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教学案例【推荐】

一、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在这篇寓言课文中,作者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具有神话色彩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愚公的伟大精神,无疑是对学生树立人生信念,将起到熏陶、感染和鞭策作用。

2、学生分析:

学生进入初三阶段,两级分化的现象更加明显。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无疑与学生智力差异有关,但更与他们后天形成的学习品质和学习精神有关。本文对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无疑起到了较好的榜样的作用。

3、教学目标:

(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3)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4、教学思路: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

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因此,本文设计时,我重点设法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体验,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 ,去感悟文本的文化,激活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得到精神的享受。

5.教学手段:

(1)指导点拨,本文中,学生要想感知愚公的人物形象,首先要抓住人物的对话,通过对愚公和其妻子、愚公与智叟之间的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2)比较阅读,通过与其他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比较,体会愚公移山所蕴含的寓意。

(3)思辨法,寓言的神话结尾是否会削弱愚公的形象,这样的愚公精神在现代是否还有意义?通过问题的辩证式思考,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同时,感悟传统文化,并体会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意义。

二、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师:学习好文言文主要靠积累,知识积累的好方法是自我整理,请说一说你整理了什么知识点。

(学生自主上台,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知识整理:文学常识、重点字词解释、特殊句式、通假字、一次多义、古今异义)

(二)简析课文

1、朗读文章,把我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①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

②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

③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标如何?

④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⑤简要概述寓言故事。

2、默读课文,分析文章。(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师:请默读课文,结合文章具体语句说一说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在哪里。

生:方七百里,高万仞工程量大

生: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之子。五人,人数少

生: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方法原始工具简陋行程远

生: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时间漫长

(三)分析人物

师: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些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屏幕展示)

学法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

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对话。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

(屏幕展示)

学法指导:“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师: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从目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思考两段话的区别。

生:“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式的运用,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且焉置土石?

愚公的妻子有这个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

的是关心和担心。

生: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献疑” 智叟: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

“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

了反问的语气。

生: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

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

对愚公轻视的态度。“轻视、看不起

2、指导朗读

师:愚公之妻关切、担心愚公,智叟讥笑、责难愚公,你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生: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

生:“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委婉。

生: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

生:“残年余力”显出十足的轻视,“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

学生试读

3、分析智叟的形象

师:愚公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智叟“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困难时,

智叟是怎样的态度?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害怕困难还不如邻人家的儿子

总结:畏难而止自作聪明板书

4、分析愚公的形象

师:智叟自作聪明地反对愚公移山,愚公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我们一起读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学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齐读

师: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移山很有信心,使人感受到移山的可能性。

点拨:“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

体会“而”字的转折作用;“加增”就是“更增高”。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山)何苦而不平?”

师:面对那么大的困难,愚公对智叟说的这段话表现了愚公什么样的性格?

生: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的人,

生: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

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总结:知难而进大智若愚板书

师:愚公“年且九十”,只剩“残年余力”,却要带领老老小小五个人,移走两座“高万仞” 的大山,这到底是“愚”还是“不愚”?请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