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巩固提升案:第四单元 14 姜夔 扬州慢(淮左名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有错的一组是()
A.暮霭.(ǎi)凝噎.(yē)夜雪初霁.(jì)戍.角(shù)
B.荠.麦(jì) 豆蔻.(kòu) 怆.然(chuànɡ) 弥.望(mí)
C.姜夔.(kuí) 萧.条(xiāo) 留恋.(liàn) 窥.江(kuī)
D.那堪.(kān) 芍.药(sháo) 俊赏.(shǎnɡ) 黍.离(sù)
解析:选D。

“黍”应读shǔ。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荠麦弥.望弥:满
B.自度.此曲度:构思
C.杜郎俊赏
..俊赏:出色的鉴赏能力
D.难赋.深情赋:写作
解析:选B。

度:创作。

3.下列句子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B.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解析:选D。

年年/知为/谁生?
4.下列对文学常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古代诗歌的变式,称“长短句”,是按照一定的曲调填写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等。

B.词一般有两段,在词中叫“阕”。

“阕”就是“遍”,因此,词中的“遍”就是音乐乐曲的一段,上下两阕就是由两段乐曲组成的—个曲子。

C.词除了被称为“长短句”之外,还有“诗余”“乐府”“曲子词”等别名。

D.词“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所以后人的创作一般都是按调填词的,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解析:选A。

根据词的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5.填空。

(1)____________,尽荠麦青青。

(2)渐黄昏、清角吹寒,____________。

(3)杜郎俊赏,____________。

(4)念桥边红药,____________?
★★答案★★:(1)过春风十里(2)都在空城(3)算而今重到须惊
(4)年年知为谁生
二、阅读鉴赏
(一)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10题。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6.“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答案★★:作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与诅骂由此可知。

7.找出能够贯穿全篇的“词眼”,并说说表现在哪些景物上,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贯穿全篇的“词眼”是上片末句的“空”字。

具体表现在:“淮左名都”“春风十里”“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红药独生”。

这些景物描写虚实结合,对比鲜明,写出了战后扬州城的空荡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寄寓着词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无限哀叹。

8.杜牧重到扬州为什么会“惊”?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答案★★:杜牧重到扬州会惊,是因为金兵南侵,造成了昔日繁华的“十里扬州”
变成今天的“荠麦青青”。

表达了词人对战争的厌倦,对国家残败的伤痛之情。

9.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姜夔为何要说“冷月无声”?
答:
★★答案★★:姜夔借助“通感”手法,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

这里的“冷月无声”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10.“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几句营造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答:
★★答案★★:这几句营造了一个凄冷寂寞的境界。

二十四桥经历战火,虽仍然幸存,但物是人非,加上冷月无声,令人感到分外凄冷。

红芍盛放而无人欣赏,就显得更寂寞。

物尚且如此,何况是人?结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江梅引①
姜夔
人间离别易多时。

见梅枝,忽相思。

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

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

宝筝空,无雁飞。

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

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

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②。

漂零客,泪满衣。

【注】①庆元二年丙辰之冬,正值园中腊梅绽放,词人见梅怀念远方的恋人,因作此词。

②淮南小山(一说刘安)著辞赋《招隐士》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

1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梅引”,词牌名。

“引”表示词的音律特点,意义、用法同《李凭箜篌引》和《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中的“引”。

B.“人间离别易多时。

见梅枝,忽相思”三句,开篇点明主旨,词人感慨人间离别,又见江头梅花,引发了他不尽的相思之情。

C.“湿红恨墨浅封题”,是说心中充满了离恨,相思的泪水打湿了红笺,冲淡了墨迹,默默将信封好,题字签押,情思低回。

D.“宝筝空,无雁飞”两句,写恋人曾弹奏宝筝,而今却无处可闻;那些和泪写成的相
思,也因无鸿雁传递而难以排遣。

解析:选A。

A项,“箜篌引”中的“引”是乐府古体诗的一种诗体,《滕王阁序》中“短引”指序文。

12.本词在抒发感情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直抒胸臆。

“人间离别易多时”“忽相思”“漂零客,泪满衣”等句直接抒发伤感和相思情感。

②虚写(想象)。

内容包括梦境和回忆两部分。

“几度”句,写两人欢会梦境,“今夜”四句,写另一种梦境,悲欢两种梦境相比,进一步诉述别后对情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俊游巷陌”“旧约扁舟”回忆往昔,表达人事已非,旧约难以实现的悲苦,抒发思念的深切。

(答“虚实结合”也可)③对比。

通过悲欢两种梦境的对比,昔日之欢的回忆和今日孤独的现实对比抒发情感。

(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用典,言之成理亦可)
三、语言表达
13.依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情景,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

答:
解析:描绘二十四桥明月之夜“昔盛今衰”的情形,表达伤感之情。

★★答案★★: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之夜,游人极盛,笑语喧哗,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

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水中,随波荡漾。

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14.观察下面的漫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1)描述画面内容:
(不超过70字)
(2)寓意:
解析:漫画内容是反映酒后驾驶酿成车祸的现象,司机虽已多处受伤,但依旧沉浸在醉意之中,仍向护士要高度酒。

这则漫画告诉我们饮酒开车容易出车祸,提醒司机们开车不饮酒,珍惜生命。

★★答案★★:画面内容:一位酒后驾驶者,因肇事被送往医院救护,头裹绷带,神志不清,当医护为他诊疗时,还醉眼朦胧,“意犹未尽”地要求医护:小姐,给——俺上瓶高度的(酒)。

让医护张口结舌。

寓意:讽刺酒驾者丑态百出,告诫人们: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15.××中学准备在全校推广诗歌阅读活动,以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请你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段鼓励学生阅读诗歌的开场白,并在全校大会上发言。

要求: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不少于60字)
答:
解析:重在说明诗歌的文化价值和对我们的有益影响。

★★答案★★:(示例)各位同学,在华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中,诗歌文化渊源流长,影响深远。

诗如茶,品之心旷神怡;诗如酒,饮之顿生雅兴。

阅读诗歌能够提高我们的认识,丰富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性情。

让我们在诗歌的海洋里扬帆前行,展开一次波澜壮阔的远航吧!
冷香飞上诗句
——试论姜夔词的特色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他的词在南宋自成一家,历来备受推崇。

张炎《词源》评为“古雅峭拔”,“读之使人神观飞越”;范成大说白石词“有裁云缝月之妙手,敲金戛玉之奇声”;陈郁《藏一话腴》也说白石“意到语工,不期高远而自高远”;戈载《宋七家词选》更称赞姜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词中之圣也”;王国维虽觉姜夔词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但也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人间词话》)。

姜夔精通乐理,作词刻意求工,反复雕琢,推敲字句,追求格律。

张炎说他“句法挺异”,并“删削靡曼之词”,在南宋独创一格。

影响所及,当时就有史达祖、张炎、王沂孙、周密等,号为“姜派”词人。

到了清代,朱彝尊倡导“浙派”词,更推姜夔为其宗师,姜夔在词史上的地位,于斯可见。

历来评论姜词的人很多,但论者对姜词的特色却莫衷一是。

南宋张炎指出姜词“古雅峭拔”,“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其特色是“清空”;而沈义父《乐府指迷》则说“姜白石清劲知音,亦未免有生硬处”,其特色是“清劲”;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又说“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其特色是“清刚”;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则云“姜尧章词清虚骚雅”,“白石词以清虚为体”,“白石郁处不及碧山,而清虚过之”,其特色是“清虚”;郭麔《灵芳馆词话》还说“姜张诸子,一洗华靡,独标清绮,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磐”,其特色是“清绮”。

上述诸家的看法可综合成三种意见:其一为清空,亦即清虚;其二为清劲,亦即清刚;其三为清绮。

而这三种意见的共同点就是“清”,这是姜词的最大特色。

历来词论家都把“清”作为衡量词的最高标准。

清代沈样龙《论词随笔》云:“词不尚铺叙而事理自明,不尚议论而情理自见,其间全赖一‘清’字,骨理清,体格清,辞意清……则善矣。

”孙麟趾《词径》提出作词十六字要诀,第一就是“清”;黄图珌《看山阁集闲笔》更说“字字清新,笔笔芳韵,方为绝妙好词”;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也说“词尚清空妥溜”。

姜夔是南宋著名的诗论家,著有《白石道人诗说》,他虽无直接论词的著述,但从明人杨慎《词品》所引姜夔评史达祖词的意见中也可以看出,他本人也是强调词要“清逸”的:“史邦卿之词奇秀清逸,有李长吉之韵。

”而我们读姜夔的一些代表词作,也确能感到姜夔词具有“清”的特点,正如吴庠《清空质实说》中所指出的“白石质外有文,而其传诵之作,又皆有清气往来,此其所以为名家也”。

姜夔词具有“清”的特色可成定论,但究竟是清而兼空,还是清而有刚,抑或是清而且绮,正是各家分歧所在。

姜词是否有“空”“虚”的特点?张炎《词源》说得清楚,他提出“清空质实之说”,认为姜夔词清空,吴文英词质实;清空则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质实则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清空的结果是“古雅峭拔”,质实的结果是“凝涩晦昧”。

显然,所谓空或虚,是同板滞、堆砌相对而言的,亦即指词作能摄取事物的精神而不胶着于
所写对象的外貌,显得飘逸传神而又看不出雕琢痕迹,我们把姜词与吴词对照来看,就可以感到姜词的这一特点。

姜词是否有“刚”“劲”的特点?首先,这可以从姜夔对其他作家的师承和借鉴方面说明。

姜夔自述早年曾学过黄庭坚、陈师道的“江西诗派”的风格,而“江西诗派”又是师宗杜甫的,在杜甫沉雄劲健的诗风影响下,“江西诗派”作家的诗风大多也是瘦硬挺拔的。

姜夔正是以江西诗的瘦硬之笔,来救周邦彦的秾繁密丽的软媚颓风的。

其次,姜夔虽是婉约派词人,但这只是就他词的内容而言,在表现手法上,他显然是受了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影响,所以周济说他“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

这是很有见地的。

我们读姜夔的一些艳词,却并不感到有晚唐、“花间”及晏殊的影响,更不同于柳、黄、秦、周的爱情词,姜夔以健笔写柔情,所以沈义父才嫌其“生硬”,“生硬”就是刚劲峭拔,这确是姜词的一大特点。

姜词是否有“绮”“艳”的特点?应该说,不唯姜夔,也不唯吴文英,更不唯婉约派,就是豪放派的“苏辛”也避免不了这一点。

“词为艳科”,晚唐五代以迄于宋,男女相思离别的内容,几乎成了词这种文学样式所专门表现的题材,可以说,词之有“绮”“艳”的特点,是与生俱来的。

黄图珌《看山阁集闲笔》云:“词虽诗余,然贵乎香艳清幽”,“词之有气,如花之有香,勿厌其秾艳,最喜其清幽”。

但姜词的绮、艳又有其特点,正如郭麔所比喻的“如瘦石孤花”。

他的艳词中没有浮艳、轻薄及猥亵的成分,有的只是那种永不能忘的情爱的追忆,并夹杂了作者身世飘零的感叹,像“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小重山令》),“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踏莎行》)这样的句子,在其他婉约派词人中是找不到的。

有独特的“清绮”或“冷艳”的特征。

上述三个方面并不足以概括姜夔词的全部特色,姜词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冷”。

我们与其说姜词“清空”或“清劲”或“清绮”,还不如说姜词“清冷”。

因为这一特色在姜词中是非常突出的,这一点,前人已经注意到了,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白石词以清虚为体,而时有阴冷处,格调最高。

”我们可以从姜夔的作品里体会到。

如《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波心荡、冷月无声”。

《暗香》:“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但怪得人、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再读姜夔的诗:“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游人去后无歌鼓,白水青山生晚寒”。

如此等等,不可尽述。

姜夔的词,包括他的诗里有如此之多的“寒”“凉”“冷”一类的字,以致在姜夔的作品中,使我们感受最强烈、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并不是张炎所说的那种“清空”,也并非沈义父、周济所说的那种“清劲”,更不像郭麔所说的那种“清绮”,而是由凄清的境界和幽冷的色调及作者“少年情事老来悲”的惆怅心情所形成的“清冷”,这也正是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以“清虚”“时有阴冷处”数语概括姜词的缘由。

[赏评] 本文旁征博引,联系姜夔的大量创作实践,论述了姜夔的词作特色。

文章从历来人们对姜词风格的评论谈起,将诸家的看法综合成了三种意见:其一为清空,亦即清虚;其二为清劲,亦即清刚;其三为清绮。

而这三种意见的共同点就是“清”,这是姜词的最大特色。

在肯定姜夔词具有“清”的特色可成定论的前提下,作者接下来详细论述了其词作究竟是清而兼空,还是清而有刚,抑或是清而且绮。

最后作者认为姜词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冷”。

我们与其说姜词“清空”或“清劲”或“清绮”,还不如说姜词“清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