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地域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作者:李鸽
来源:《天津教育·上》2022年第04期
近年来,校本课程教育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校本课程的开发到校本课程的教育实践再到校本课程教学的应用效果,无论是社会实践还是理论研究,均取得了瞩目成果。

随着校本课程教育理论的不断完善,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关于校本课程的教育共识,即校本课程应充分突出地方差异化特征,明确本校的教育哲学,将当地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文化塑造力的地域性文化资源作为核心内容,通过采编、改编、新编等方式,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创新,才能真正发挥校本课程在教育人、影响人、塑造人方面的重要意义。

随着校本课程教育理論的不断完善,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关于校本课程的教育共识,即校本课程应充分突出地方差异化特征,明确本校的教育哲学,将当地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文化塑造力的地域性文化资源作为核心内容,通过采编、改编、新编等方式,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创新,才能真正发挥校本课程在教育人、影响人、塑造人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地域文化资源价值
(一)地域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拥有较高契合度
校本课程顾名思义,是以学校为单位,根据学校教学理念、教育哲学为导向进行的独立课程教材编纂,学校在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时,更多时候有着明确的教学方向目标,一般性标准化教材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学校教学需要立足于本校、本地区的教育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进而选择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式进行教学创新。

可以认为,校本课程本身便是地区差异化教学的产物。

而地域文化是文化系统中具有鲜明地区特征、同时是经历长期历史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中国国土面积辽阔,在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鲜明地域文化,素有“十里不同风”的文化特征。

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差异显著,相应的文化习惯和文化滋养人、塑造人的方式也千差万别。

现代教育在面向青年、青少年学生群体推进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无法真正脱离教育对象的文化背景而独立存在,高质量的教育工作一定是与学生自身的文化习惯、文化认知相适配、相融合的。

因此在教育创新方面,更多情况会以地域文化生活习俗作为教育载体,进行特色化的教学课程开发。

地域文化资源便成为课程创新的重点资源之一。

从教育升级角度来看,地域文化与现代校本课程之间拥有内在教育逻辑的契合度,保证了二者之间在教育实践层面拥有紧密的结合。

(二)融入地域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是潜藏于日常生活,日用而不自知的一种精神力量。

对生活在相同文化区域内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并不能清楚明确地将本地区的地域文化阐述出来,但是当他
们在面对地域文化时,受到成长环境的塑造影响作用,他们会产生出文化亲切感和文化认同感,避免了文化认知壁垒所带来的认知成本问题。

教学工作中,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群体关注,充分利用学生对本地文化的认知基础,带动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文化体验和文化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更加轻松、愉快。

(三)充分弘扬地区传统文化
地域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精神力量和文化信仰的根源,将地域文化资源引入教学体系,有助于推广地域文化资源,打造地域文化的品牌形象,面向青少年学生群体甚至面向普罗大众,进行地区文化宣传。

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大量专家学者提出了城市品牌化战略,即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通过打造市场品牌形象的方式,形成“名片效应”,进而完成大面积的推广。

其中城市的“名片效应”中的“名片”便是社会公众对城市本身的文化印象。

地域文化资源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成为城市在品牌化宣传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成为城市文化的核心象征。

对学生群体来说,在当前的主流教育体制下,学生群体普遍对家乡文化感知不强、认识不深,一些学生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存在追名逐利的片面价值观,迫切希望“逃离”家乡,前往大城市,对家乡缺少归属感。

将地域文化资源中具有文化魅力的资源引入校本课程,能为青少年学生群体提供一个认识家乡文化、感受文化魅力的机会和“窗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新产生对家乡文化的理解,提振学生对家乡发展建设的信心。

二、《走进汉碑》的校本课程开发情况
《走进汉碑》是济宁市任城实验小学于2015年启动的校本课程开发项目,该校本课程主要以济宁地区的汉碑文化为载体,利用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形式,将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与小学校本课程教学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趣味性足的教学场景。

经过多年的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走进汉碑》系列校本课程成为省、市内知名的小学校本课程项目。

(一)《走进汉碑》对应的济宁汉碑文化地域文化资源
《走进汉碑》校本课程所引入的是山东省济宁市的汉碑历史遗存,课程以丰富的历史文化为蓝本,展现了济宁历史发展背景下形成的瑰奇文化风貌。

济宁市地处山东省中部,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了灿烂的文明。

其中,济宁地区传承下来的碑刻书法艺术,是济宁文化的重要代表。

“天下汉碑半济宁”,济宁目前拥有数量众多的汉代碑刻,这些碑刻展现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极高的成就,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胜景。

任城实验小学所进行的《走进汉碑》校本课程开发,便是以济宁汉碑文化为核心,通过对汉碑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将汉碑文化资源与小学书法教学相互整合,最终完成的高质量校本课程研发。

(二)《走进汉碑》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走进汉碑》校本课程从书体发展演变出发,将隶书《乙瑛碑》作为基本临习范本,以拓片制作为切入点,将汉碑文化贯穿其中,既展现了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脉络,使学生了解了汉碑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认识价值,同时又与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规律高度契合,让学生在感悟、体验、探究中走进汉碑,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走进汉碑》课程总计分为20课时,上下两册共计五个单元,其中教材上册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隶书概述”分为四个课时,分别进行书体演变历程、碑刻书法的情况以及隶书赏析等内容的教学。

第二单元“技法精要”分为四个课时,分别为隶书技法和集字练习两个部分;教材下册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天下汉碑半济宁”主要介绍济宁汉碑文化的来源和主要内容,通过五个课时展现了《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以及《景君碑》等著名碑刻。

第二单元“走进汉碑博物馆”主要介绍了济宁地区汉碑文化的主要博物馆,如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任城王墓等,通过实践基地游学等手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汉碑的魅力。

第三单元“保护与传承”主要为学生提供艺术创作的空间,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法融会贯通,尝试进行文创产品创作,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深刻的理解、共情能力。

(三)《走进汉碑》课程目标设置
首先,《走进汉碑》作为国家课程的辅助课程,明确了自身的教学定位,确定了以了解汉碑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认识价值,感受汉碑的艺术和文化魅力,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领悟文化传承之使命,增强热爱家乡的人文情怀为主的整体教学目标。

其次,具体目标方面,《走进汉碑》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任务。

其一,通过了解和认识书体的演变历程、隶书基本知识及技法的学习,掌握隶书的书写技能,了解书体的发展体系,增强对隶书的兴趣,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其二,通过对汉隶鼎盛时期经典碑刻的深入学习,了解汉碑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认识价值,感受汉碑的艺术和文化魅力。

其三,通过拓片制作、石碑制作等活动的体验,掌握拓片、石刻制作技能,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领悟文化传承的使命。

最后,通過拓碑、刻碑、仿碑、临碑、讲碑、实践基地游学(访碑)等手段获得汉碑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在活动中初步形成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一般能力,培养规划、展示与表现能力。

三、基于地域文化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和主要方向
(一)地域文化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地域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之间有着较高的契合度,但是学校方面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仍然需要从教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层面进行深度挖掘,从而保证校本课程能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紧
密结合。

依托《走进汉碑》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本文认为,地域文化资源校本课程开发,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开发原则。

首先,地域文化资源下的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主动性原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地方和学校在教学方面的主动性,同时要求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动性,校本课程的开发,需充分听取地方民俗文化专家、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学生群体的意见,结合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和成长方向,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地域文化资源的内容筛选,保证地域文化资源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助力,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

其次,地域文化资源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应坚持实践性原则。

《走进汉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课的校本课程,凸显了学生参与文化实践和文化创造的功能。

其他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中,也秉持着实践原则,强调从参与、应用出发,进行文化的感知和理解,使文化资源避免停留在片面的文字形态之上,而是能与社会生活、文化创造相互结合,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走进汉碑》课程建立了基于济宁汉碑文化博物馆资源的课程资源库,将这些与济宁汉碑文化有关的博物馆资源课程化,从校内走到校外,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

学校方面在开展地域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坚持实践性原则,认真分析校本课程是否具有深刻的实践价值,是否真正与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紧密结合,突出了实践特性。

最后,地域文化资源下的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以创造性为主要原则,突出创造性教育的特征。

《走进汉碑》在教学中,将非遗技艺——传拓与学生的书法作品创作相互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作精神。

校本课程中的地域文化资源,应以创造、创新作为生命力,要求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在建立起文化认知的基础之上,尝试结合自身的文化理解和文化想象,来进行文化的创造。

以创造性教育为基本思路,使校本课程能发挥出塑造学生思想境界、培养学生思维活力的重要作用。

(二)《走进汉碑》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
《走进汉碑》校本课程的教育成功,为以地域文化资源为核心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大量的经验,同时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可以采取的路径和坚持的方向。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突出育人作用,校本课程的内容编排以及对文化资源的引用,最终需要落实到全面育人之上,突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

其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相关开发人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喜好和需求,结合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特点,进行了课程资源的开发,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展现了济宁地区汉碑文化,使学生的文化认知视野得以全面打开;其三,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尊重了教师的教学习惯,从教师的教学视角出发,积极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帮助教师梳理了济宁汉碑文化的文化发展脉络,确定了汉碑文化与书法教学之间的紧密契合度。

教师在开展教学中,能更加精准地把握教学精髓,明确教学重点,有计划、有规划地将文化核心价值和学生参与的创造实践进行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最后,
《走进汉碑》突出了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教育是传播文化有效的途径,课程使汉碑文化在宣传推广中,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宣传资源,加大了地域文化的传播力度。

《走进汉碑》也成为我校在教学经验推广中重要的成功案例,在区域内同领域起到了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走进汉碑》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和校本课程教学情况的回顾和探索,总结了以地域文化资源为出发点的校本课程开发基本的经验和思路。

中小学课程教学创新中,需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将具有影响力和文化塑造力的地域性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教学。

与此同时,在进行课程开发中,相关工作人员应从教育教学角度,对文化资源进行审视和分析,理解文化资源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人格培养等方面存在的内在联系,从而突出文化育人特性,使校本课程开发更加成功。

(吴淑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