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次数:1088]
秋兴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重庆巴蜀中学《秋兴其一》教学设计(肖培东) 这首诗较沉重,是杜甫晚年代表作,七律的高峰。
表象和内涵结合来教可能较好。
杜甫...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阅读次数:929]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方法】 ...
•[阅读次数:2946]
杜甫诗三首教案〖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提前一周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xīng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xì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
•[阅读次数:2822]
原文:《秋兴八首》(其一)作者: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尊敬的各位评委,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八首(其一)》。
下面我将从以...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阅读次数:3878]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会把握诗歌中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学会抓住意象解读古诗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3、学会如何赏析一首古诗。
4、赏析情景交融?..
•[阅读次数:1890]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拓展阅读(可当作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或自习辅导内容,视教学时间灵活处理)一、学习目的导入:为了提高同学们鉴赏古诗的能力,拓展大家的阅读视野,积累高考古诗鉴赏题的经验和基础,我们趁热打铁,再?..
•[阅读次数:2448]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nb...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阅读次数:19136]
6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学习目标导航]学习提示 1、知识目标: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味诗人抒写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的情感。
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阅读次数:9147]
湖南省省示范性中学隆回二中罗志辉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
•秋兴八首(其一)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阅读次数:8400]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上节课。
……走进1200多年前的那个秋天,去感受一下诗人在长江畔日千万思绪。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鉴赏一下《秋兴八首》其一。
(板书课题)师:注意这节课是鉴赏课,所以你们是主人,所以希望大家踊跃发言,因为古人说“诗无达诂”。
首先,请大家听一下一位艺术家对?..
•[阅读次数:1615]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
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
•[阅读次数:2852]
【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
•秋兴八首[阅读次数:2330]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实录绩溪中学冯卫仁上课师:杜甫老人于775年离开成都草堂,乘舟顺江东下,暂居夔州时写下了许多诗篇,今天所学就是写于这个时候,题目里“兴”怎么读?生:读第一声师:怎么这么肯定?生:《诗经》表现手法里有一种“因物起兴”。
师: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