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9《美丽的西双版纳》文字素材 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兼顾景美、人美与言美。
3、选取景物中最鲜明的片段加以描写。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
苏南的学生,对热带雨林地区、神秘的“金孔雀之乡”-—西双版纳的了解不多,应该说是甚少。他们所能感知的也就是从影视媒体上看到的画面,视觉停留、记忆中的景致既简单又短暂的,基本没有加以感情和活动的处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基本情况,课前,我布置了3个作业,除了认知、积累,还特意让学生查询有关“西双版纳”资料,并找出自己以前游览过的景区的照片对照、仿写。同时,教师还将自己积累的相关资料放置到校园网上,让学生针对他所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查找出热带雨林的相关资料,并进行资料处理;课堂上,先是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班级做资料分享;借助学习网站上的资料,学习课文拓展学习成果,使课内的知识向课外扩展,提高认知能力和写作水平。
5、读了《美丽的西双版纳》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人文景观。在这个大家庭里,傣族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劳动,创造出了自己的物质文明。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文化。竹楼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建筑,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水对于傣族人来说是神圣纯洁的,他们爱护他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再看看现在的环境,到处都是污黑浑浊散发着臭气的水,人们不但不保护水资源,反而往里面倾倒垃圾。我们应该向傣族人学习,学会珍惜水,保护水。否则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真的将会是我们的眼泪。
学生再读课文,作批注,小组交流展示,学生总结发言。
总结语言特色:选用恰当的词语,鲜明形象,富有感情色彩。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生动传神。
五、探究课文,发现美:
我们可以发现这个馆列有五个小标题——《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这是对刚刚欣赏过的版纳风光习俗的概括。
《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西双版纳是傣族人聚居区之一,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它的突出特点,就在于两种优势的融合,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本文作者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音乐响起.
★设问1:听完这一段美妙的音乐以后,你的脑海里浮现了哪些画面?
学生自由交流。
学生1:美妙的音乐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蓝蓝的天,白色的云,还有几个傣族姑娘小伙随着葫芦丝的乐曲翩翩起舞。
学生2:在我的脑海里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茂密的原始深林中,野象悠然漫步,孔雀在林中飞翔;修饰的美轮美奂的田园上,凤尾竹姿影婆娑、槟榔树亭亭玉立……掩映这傣家的竹楼、露出缅寺佛塔的金顶;傣家妇女婀娜的身姿,沐浴在夕阳染红的澜沧江边,像一群群孔雀在水中嬉戏……
(展示图片)
过渡语:如果说自然风光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风土人情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
四、研读课文,品味美:
★设问4:在这篇文章里,李舵先生选用五个片段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文章哪个地方最打动你?你觉得好在哪里,不妨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积累把你的所感所想写下来。
知识目标:了解文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学习运用小标题构造文章的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 2、学会用导游词向别人介绍景物;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造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傣族人民的人生观、生死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无解决?
A.有意义的
解决
B.基本解决
C。不理想
对问题设计有效性
的评价
我是想通过设问4、5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从上课情况看,基本突破.
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状态的满意度
A.比较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体现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反衬课堂教学的满意度
学生普遍反映比较满意,认为这节课学到了很多东西,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可参考下列句式,其他赏析方式亦可。(参考示例如下,并印发给学生)
示例1:
我很喜欢文中的哪一段,其中的(词语,句子皆可),因为我觉得。(可从语言、修辞、句式、感情等方面加以品析)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
赏析:我很喜欢第一段其中的“神奇秀丽”,我觉得作者用此词来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文中的“心驰神往”写出了人们对西双版纳的神往。
六、延展课文,创造美:
布置作业:
经过了西双版纳一课游,相信各位游客已经对西双版纳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同学们,相信你们也去过许多美丽的景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一处,也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展示它的美丽。请你做一回小导游,写一个200字的小短文,课后交流.
注意:1、尽量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评价对象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评价结果及其原因分析
和应对方法
分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
A.90%以上
B。60%到80%
C.60%以下
对问题设计合理性
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
我精心设计了5个大问题,基本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又不是轻而易举能够解决,一看问题就想动手,小组讨论比较热烈,达到80%左右。
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基本读懂文意,把握文章脉络,但思维还不够集中,表达能力不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几个具有启发性的的设问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并且注重对学生书面及口头表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情境导入,走近美:
6、读到”妩媚傣斋水”,我不禁想到家乡村口的荷花塘,记得小时候,我会和伙伴们蹲在塘边数荷花荷叶,有时还会用小石子儿在塘里打水漂,当时石子儿击出的涟漪能漾开一下午的欢笑,直至今日那情景任在同年的梦里.可早些年某次回乡,发现塘中已没有水了,只留下满是淤泥和垃圾的塘底,心中一种凄凉伤怀之情不禁左右碰撞。若是我们如傣族人般爱水,护水,那旧时的荷花塘又怎么会只是回忆?
示例2:
也可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积累把自己的所感所想写下来.
赏析:1、“有很多藤状植物,像蛇一样缠在大树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这种植物的形状,也给人带来一种恐怖的气氛,万一晚上把蛇误认为藤状植物,或是把藤状植物误认为蛇,这就不好办了.
2、树上长有毒蘑菇,而密林深处又有小鸟歌唱,还有像蛇的藤状植物,走在这热带雨林中,会让人害怕,但在听见小鸟欢快的歌声时,一股勇气便冒了出来,一种想要在这冒险的欲望一直在脑中出现,西双版纳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三、细读课文,表现美:
★设问3:下面请大家边走边看,随着主持人李舵的脚步,到景点展览馆,看看这里向我们展示了西双版纳哪些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小组交流展示
自然风光:望天树、热带雨林、野象谷、傣寨水、……。风土人情:傣家竹楼、热情好客的傣家人、大象表演、打谷子、泼水节、在河里玩耍洗澡、傣家寺庙、修行当和尚、关门节、开门节、傣家少女能歌善舞、竹楼一角摆放新棺材 ……。
【课前布置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解决疑难字词。加强朗读训练,通过范读、齐读、自由朗读,积累词句,了解文章内容。
2。利用各种资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
3.找出自己旅游留下的老照片,写一段话向别人介绍自己喜欢的景色。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3、“大象直接冲我就过来了"表现出大象很有目的性,似乎已经策谋了很久。“贿赂”显的作者有些幽默,“狼狈撤退”又显得作者对大象有些陌生、害怕。人类指挥将动物作为赚钱或是其他换取自己利益的东西,却不知道动物才是最贴近自己的朋友。
4、傣族人民“笑对生与死”,人生只因快乐而忘却恐惧,有了快乐,死又有何惧?只要自己感到快乐和满足,并且也把快乐带给别人,那其他的更本就没什么!
分组讨论结果对课程引入和展开起到的支撑作用
A。有效
B.基本有效
C。不理想
对问题设计针对性
的评价
所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紧紧相连,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度,又和教学目标紧密相连。例如设问5,看似无心,其实精心.设问有效.
有无
对两个极端学生
的关注和评价
思维活跃积极的学生8-9个,他们不仅兴趣盎然,参与热情高涨,而且发言踊跃;5—6个同学观望徘徊,低头畏惧。
师深情导入:
请大家猜猜看:这是哪里?(学生答:西双版纳)对了,今天我们大家运气不错,主持人李舵将带我们走进旅游直播间,一起欣赏这个被称为“金孔雀故乡"的理想而神奇的沃土——西双版纳。
二、初读课文,感受美:
★设问2: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总体印象?
学生:美丽、神奇秀丽.
老师:“美丽”简洁意赅,开门见山,印象直接,点出了西双版纳的特点;“神奇秀丽”用在文章开头的一段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在全文中起到了照应题目、总领全文的作用。
★设问5:你觉得这五个小标题用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又是为什么?你能拟一个比它更好的标题吗?
示例指导:“高高望天树”这个标题有好有不足,好在“高高”二字指出了望天树的特征,更隐含了作者的喜爱、仰慕等感情,不足在这部分内容似乎只有第一段写了望天树,第二、三、四段都与望天树无关,不足以概括这部分内容。
学生选择一个小标题自己先思考,再四人小组简单讨论交流一下,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交流展示,学生总结发言。
(教师肯定学生发言,并作点拨、补充)
总结全文:
★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令人流连忘返,让我们再次走进乐曲,闭目神游。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神秘而又神奇的西双版纳说的是________?
教师总结,并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