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菌草术体系的成立及其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菌草技术体系的成立及其应用
推荐奖种: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直报)
推荐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主要完成人:林占熺
本项目属农业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生态农业技术二级学科。

一、主要技术内容
世界各国传统的木生菌都以阔叶树为主要原料,随着香菇、灵芝等食药用菌生产的发展,致使“菌林矛盾”突出,制约了菌业的可持续发展。

菌草技术利用野生和人工栽培的菌草“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第一次在理论上打破了木腐菌和草腐菌的界限,是菌业的重大技术创新;开辟了以草本植物和菌类为研究对象的新兴交叉的研究领域,已形成完整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创建了新的学科—菌草学。

解决了“菌林矛盾”,实现菌业可持续发展。

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菌草技术在黄土高原、宁夏、新疆等地的应用表明, 在水土流失区种植菌草,不仅可以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还可以增进生态平衡,并探索出一条生态治理和综合开发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部份获奖项目:
“菌草栽培食用菌综合技术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宁夏菌草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宁夏科技进步二等奖
“菌草栽培灵芝及其有效成份的应用”获福建省科技发明二等奖。

“菌草技术” 中国专利优秀奖
“菌草栽培食用菌综合技术”获“第2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二、技术经济指标
菌草太阳能利用率是阔叶树的倍。

南方亩年产鲜草25-30吨,北方亩年产鲜草15-20吨。

菌草粗蛋白含量是杂木屑的倍。

种植菌草治理水土流失,昔时地表径流减少30%-80%,土壤侵蚀量减轻78%-97%,土壤速效氮增加27%,速效钾增加31%,每亩年吸收CO2 6-10吨。

菌草栽培香菇、毛木耳、金针菇的生物转化率别离为93%-124%、150%-212%、96%。

菌草香菇比木屑香菇本钱降低10%-19%,产量增加6%-9%。

菌草菇的粗蛋白和粗多糖含量均高于木质培育基产品。

菌草香菇粗蛋白含量是木屑香菇的倍,多糖含量是木屑香菇的倍。

菌草灵芝多糖(肽)提取率是段木的倍。

菌草灵芝菌糟粗蛋白含量11%;菌草菌糟多糖含量是木屑菌糟的倍、棉籽壳菌糟的倍。

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饲料添加剂饲喂奶牛,日产奶量增加头,提高%。

与传统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相较,菌草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崩岗技术具有太阳能利用率高、生长速度快等长处,可综合开发成菌料、燃料、饲料、材料等。

三、应用推行及效益情况
菌草技术应用推行成绩突出、贡献卓著。

已在国内32个省、391个县、358家企业推行,1991-1995年,福建省新增产值达22亿以上,农户增收亿元,节约木材万m3。

菌草技术被列为援外项目,推行到87个国家,培训1654人,15种语言传播;在6个国家成立示范基地;专利以10万美元转让给日本,以24 万美
元转让给南非,以12万美元转让给卢旺达。

2000年至今,据国内外78家单位统计累计新增产值310亿元。

四、授权专利及发表论文
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47篇,授权专利25项。

(一)、授权发明专利26项
表1 已授权专利
(二)、出版高作11部
(三)、发表论文47篇
[1]陈晓斌,张双双,林冬梅,林辉,林占熺. 菌草栽培杏鲍菇培育基配方挑选实验[J]. 北方园艺,2017,(07):146-149.
[2]苏德伟,罗海凌,林应兴,林占熺. 竹林套种菌草竹荪栽培技术[J]. 农村新技术,2017,(02):18-19.
[3]王锦锋,李晶,张健,林志魁,林占熺. 利用拮抗、ITS和RAPD技术对灵芝属菌株分类的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17,(01):26-33.
[4]李亚杰,安妮,林占熺,张帆. 菌草鹿角灵芝新品种引进与绿色栽培技术——以呼和浩特市罗家营实验示范区为例[J]. 内蒙古林业,2017,(01):28-29.
[5]王锦锋,林占熺. 菌草栽培赤芝培育基配方挑选[J]. 安徽农业科学,2016,(35):29-31.
[6]邵恩斯,林辉,江书朋,陈碧成,李晶,林洁荣,林占熺. 两种芦竹(Arundo donax L.)的生物量及分子转录水平的不同性分析[J]. 福建农业学报,2016,(12):1280-1288.
[7]王锦锋,张健,林占熺. 适合菌草栽培的香菇菌株的挑选[J]. 亚热带农业研究,2016,(04):248-253.
[8]蔡杨星,曹秀明,林冬梅,罗海凌,林辉,林占熺. 菌草栽培猴头菌子实体多糖的研究[J]. 北方园艺,2016,(21):140-145.
[9]林志魁,罗宗志,梅兰,刘宏伟,吴金寿,林占熺. 芦竹属新材料绿洲3号的愈伤组织诱导[J]. 草业科学,2016,(10):2012-2018.
[10]李晶,林雄杰,何静敏,蔡璨,林占熺. 牛樟芝菌丝体和子实体三萜含量测定及Se和Mvd 基因表达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2016,(09):2206-2211.
[11]王锦锋,林占熺. 4个赤芝菌株栽培比较实验[J]. 福建农业科技,2016,(09):22-23.
[12]罗宗志,林洁荣,林志魁,陈碧成,梅兰,林占熺. 热研4号王草和桂闽引象草的核型分析[J]. 草业科学,2016,(09):1711-1717.
[13]吴周斌,王锦锋,林占熺. 真姬菇菌丝体对硒耐受性的研究[J]. 微生物学通报,2017,(01):96-107.
[14]刘宏伟,张榕容,刘艳玲,谢长海,林辉,林占熺,叶文雨. 氮素对巨菌草苗期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J]. 北方园艺,2016,(08):133-138.
[15]李晶,林雄杰,林冬梅,鲁国东,林占熺. PEG-CaCl_2介导牛樟芝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J]. 贵州农业科学,2016,(04):86-91.
[16]罗海凌,苏德伟,林辉,林兴生,林占熺. “莱牧一号”牧草栽培平菇的关键技术研究[J]. 北方园艺,2016,(07):134-136.
[17]罗海凌,苏德伟,林辉,林兴生,林占熺,罗德金. 草栽平菇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 北方园艺,2016,(03):132-134.
[18]李晶,林雄杰,童金华,刘朋虎,林占熺. 牛樟芝ITS序列分析及液体发酵菌丝体总三萜含量测定[J]. 西南农业学报,2015,(06):2649-2654.
[19]童金华,林应兴,李晶,林占熺,林树钱. 菌草灵芝提取物的危害及控制办法[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634-638.
[20]林占熺,林冬梅,孙红英,林占森,林应兴,胡应平. 菌草与大豆混种降低大豆产量但提高系统经济效益——以中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项目为例[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624-628.
[21]杨成凤,郑凌君,廖尊胜,刘晓艳,吕旭聪,林占熺,黄一帆,赵超,刘斌. 桑黄液体发酵培育条件和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J]. 中国调味品,2015,(06):5-10.
[22]刘艳玲,李卫东,林冬梅,林兴生,林占熺. 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对免疫力低下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3):303-307.
[23]朱丹丹,王培丹,林兴生,林辉,苏德伟,林占熺. 象草和巨菌草的核型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2015,(05):14-18.
[24]吴周斌,张健,王佳敏,苏德伟,林兴生,林占熺. 不同培育料对真姬菇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J]. 北方园艺,2015,(08):145-149.
[25]林占熺,林冬梅,苏德伟,林辉,李晶,郑丹,余世葵. 不同类型盐渍地对巨菌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初探[J]. 西南农业学报,2015,(02):675-680.
[26]王赛贞,林占熺,林冬梅,林树钱,林志彬,李晶. 灵芝多糖肽GL-PPS的结构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15,(02):793-796.
[27]林雄杰,范国成,林冬梅,林辉,胡菡青,鲁国东,林占熺. 6份狼尾草属菌草的ITS和叶绿体matK序列分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174-180.
[28]王培丹,谢长海,苏德伟,林兴生,姚俊新,林占熺. 菌草菌糠提取物在竹荪母种培育基中的应用[J]. 北方园艺,2015,(05):155-159.
[29]项丽娟,黄玉琴,林占熺,林冬梅,林辉,林兴生,罗海凌. 温室菌草袋栽银耳产量及其品质的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15,(01):339-343.
[30]谢长海,王培丹,刘艳玲,林兴生,林冬梅,林占熺. 巨菌草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相关性分析[J]. 北方园艺,2015,(02):129-133.
[31]苏德伟,林辉,林春梅,王培丹,林兴生,林占熺,罗海凌,姚俊新,郑丹. 不同生长时期竹荪覆土层土壤微生物、理化性质及其酶活性的转变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14,(03):1170-1174.
[32]卞承荫,黄舒婷,林占熺. 五个菌草新品种rDNA ITS序列克隆与遗传多样性分析[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6):8-9+24.
[33]卞承荫,黄舒婷,潘大仁,林辉,林冬梅,罗海凌,林兴生,林占熺. 利用紫外线和EMS诱变选育高产枯草芽孢杆菌[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312-315.
[34]师静,林占熺,林冬梅,苏德伟,罗海凌,林兴生,林占森,郑丹,陈锦华,姚俊新. 巨菌草纤维素的酶解条件[J]. 草业科学,2014,(04):760-765.
[35]黄玉琴,项丽娟,林占熺,林辉,林兴生,林冬梅,罗海凌. 菌草栽培银耳培育基配方挑选[J]. 中国农学通报,2014,(07):86-89.
[36]林兴生,林占熺,林冬梅,林辉,罗海凌,胡应平,林春梅,朱朝枝. 荒坡地种植巨菌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4,(15):4304-4312.
[37]张双双,陈晓斌,林应兴,罗海凌,林辉,林兴生,林占熺,兰海娟. 菌草灵芝菌糟对奶牛生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75-79.
[38]林占熺. 菌草栽培灵芝研究及其菌糟在养殖上的应用[A]. 中国草学会.中国草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草学会:,2013:9.
[39]项丽娟,黄玉琴,林占熺,林冬梅,林兴生,林辉,罗海凌. 温室菌草袋栽银耳技术研究[J]. 中国食用菌,2013,(06):19-20.
[40]王赛贞. HILIC-ELSD法测定灵芝水提取物的单糖组成及其含量[A]. 国际灵芝研究学会、中国药理学会、中国食用菌协会药用真菌委员会.2013年灵芝产品研究与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国际灵芝研究学会、中国药理学会、中国食用菌协会药用真菌委员会:,2013:2.
[41]林树钱. 段木灵芝与菌草灵芝中多糖肽含量及体外抑瘤活性[A]. 国际灵芝研究学会、中国药理学会、中国食用菌协会药用真菌委员会.2013年灵芝产品研究与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国际灵芝研究学会、中国药理学会、中国食用菌协会药用真菌委员会:,2013:2.
[42]林占熺,张双双,陈晓斌,林冬梅,林辉,林应兴.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5):523-526.
[43]师静,林占熺,林冬梅,苏德伟,罗海凌,林兴生,林占森,郑丹,姚俊新,陈锦华. 稀酸预处置对酶解巨菌草纤维素的影响[J]. 北方园艺,2013,(17):151-154.
[44]蔡杨星,曹秀明,林冬梅,林辉,林兴生,林占森,林应兴,林占熺. 菌草栽培猴头菌子实体的营养成份[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410-413.
[45]张双双,陈晓斌,林冬梅,林春梅,林兴生,曹剑虹,林占熺. 菌草灵芝菌糟的饲用安全性[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414-417.
[46]张双双,陈晓斌,林冬梅,罗海凌,林辉,林兴生,林占熺. 不同生长期菌草灵芝培育基成份测定与分析[J]. 中国食用菌,2013,(04):23-24+26.
[47]林兴生,林占熺,林冬梅,林辉,罗海凌,胡应平,林春梅,朱朝枝. 低温胁迫5种菌草的抗寒性评价[J]. 草业学报,2013,(02):227-234.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